研究生: |
余世章 Yu Thyh Chang |
---|---|
論文名稱: |
環境保護運動對政治變遷的影響----以1980~2002年中華民國為例 The Impact on Political Change by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s an Example of R.O.C. from 1980 to 2002.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3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保護運動 、非政府組織 、政治變遷 、政黨 、選舉 、公共政策 、環保政治學 |
英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political change, political party, Election, Public Policy, Environpolitic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治變遷是各種社會運動的過程及產物,以環境保護運動來檢視中華民國過去二十年來的政治變遷,將有助於未來環境保護運動與政治變遷的互動。本論文企圖透過探討環境保護運動對我國近二十年來政治變遷的影響,描繪出環境保護運動在我國政治變遷版圖上的地位與重要性。舉凡政治變遷中重要的領域:如利益團體、政黨政治、選舉制度、公共政策……等層面都有環境保護運動的身影。
其次,有鑑於環境保護運動經常只是政治變遷之前的裝飾品與經濟發展成功之後的附屬品,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嚴重戕害了弱勢族群與後代子孫的生存權益,因此本文也希望為今後的環境保護運動找出政治上的施力點,重新定位再出發。
最後,筆者期盼藉由分析過去環境保護運動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及其轉化為政治變遷動力的過程,歸納出詳細而具體的評論,並希望這些評論能引起同行學者更公開的討論,使其對我國在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變遷中,有實質的幫助與借鏡,這就是我最好的回報。
Political change is 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social movements. To evaluate the political change in past two decades of R.O.C. by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will be helpful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escribe the position and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he drawing of political change through a deep research on how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fluenced the political change in past two decades. There are involving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political change, such as interest groups, party politics, election system, public policies…etc.
Secondly,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usually become the decoration ahead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an accessory behi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e unreasonable effect seriously harmed the survival rights of weakness groups and our adolescents. That’s why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find out a breakthrough point and make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redeparture.
Finally, I expect to analyze both of the past experience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the transferring processes of political change, to induce a real and detailed comments. It’s my best reward that those comments above mentioned could arouse more openly discussing by the same profession scholars and is really helpful, meaningful to political change of my country in twenty-one century.
一、中文部分
1. 天下編輯群(1997),《環境台灣:獻給台灣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雜誌。
2. 中央日報(2002年3月20日),《社論:又一家外商對拼經濟投下了不信任票》,第二版。
3. 中國時報(2002年6月14日),<國土,我們該怎麼關愛你>,第12版。
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編(1994),《政黨政治與政黨法》,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5. 王之佳譯(1992),《我們共同的未來》,台北市:台灣地球日出版社。
6. 王道還、廖月娟合譯,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1998),《槍炮、病菌與鋼鐵》,台北市:時報文化。
7. 王俊秀(1996),《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市:巨流。
8. 王維銘(2001),《總統直選後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後迄今》,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政治作戰組碩士論文。
9. 王曦(1985),《美國環境保護法》,台北市:漢興書局。
10. 司馬春秋編著(2001),《世紀首航的沉思》,台北市:未來書城。
11. 左潞生等編(1981),《各國政黨政治》,台北市:正中書局。
12.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編(2001),《政黨輪替》,台北市: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13. 永續發展雙月刊編輯部(2002.6.15),<以中鋼經驗談多角化經營的策略----永續企業>,《永續發展雙月刊》,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14. 民主基金會編(1991),《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台北市:民主基金會。
15.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庫,《重要社經指標》,http://www.dgbasey.gov.tw,上網日期:2002年7月24日。
1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九十年版環境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八十九年版環境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20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200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著(1999),《第三條路--社會主義之更新》,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21.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臺北市:時報文化。
22.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
23. 江炳倫(1985),《政治發展的理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24. 任德厚(1992),《政治學》,台北市:三文印書館。
25. 汪仲譯,藍迪斯/Landes David S.著(1999),《新富國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台北市:時報文化。
26. 汪芸譯,華茲沃斯琴吉(Ginger Wadsworth)著(2001),《瑞秋.卡森傳》,臺北市:天下遠見。
27. 汪靜明(1993),《救救河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28.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臺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9. 李界木(1995),《藍天、綠水、淨土》,台北:前衛出版社。
30. 李長貴(1992),《激進社會運動》,台北市:翰蘆圖書。
31. 李明政(1998),《意識形態與社會政策》,台北市:洪葉文化。
32. 李國雄(2000):<比較政府>,《空專學訊》,,第99期。
33. 李聰明編著(1989),《環境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李慶中(1991),《兼顧經濟發展的環境保護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35. 李麗薰譯(1993),Diane Mac Eachern 著,《750種方法讓地球更乾淨》,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社。
36. 余世章(1996),《環境保護與民生哲學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沈清松主編(1997),《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縣:立緒文化。
38. 周律等譯;菲利普.沙別科夫(Philip Shabecoff)著(1997),《滾滾綠色浪潮 : 美國的環境保護運動》,北京市: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39. 周瑞(2001),《臺灣地區資源回收制度之研究──以廢容器回收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2000),《組黨運動》,台北縣:國史館。
41. 孟祥森譯,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著(1998),《西雅圖的天空:印第安酋長的心靈宣言》,台北市:雙月書屋。
42. 邱花妹等著(2000),《Green Power》,台北市:天下雜誌。
43. 邱延正(1998),《臺灣地區解嚴後之政治發展:政治發展理論之檢證》,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市:黎明文化。
45. 林麗娟(1988),《環境問題及其保護運動之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46. 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編著(2001),《環境教育理念與實踐演講集》,台中市: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47. 吳定(1991),《公共政策》,台北市:華視文化。
48. 吳信如譯,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等著(2000),《四倍數:資源使用減半,人民福祉加倍》,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49. 於幼華(1994),《環境保護與產業政策》,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50. 於幼華主編(1998),《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台北:遠流。
51. 金耀基(1984),《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52. 范珍輝等編著(1998),《社會運動》,台北縣:空中大學。
53. 范國生(2002年1月14日),<聯合國:世界人口可能高達一百億>,《中央日報》,第16版。
54. 柏雲昌等作(1999),《建構前瞻可行的環保政策》,台北市:國民黨政研會。
55. 紀駿傑(2000年5月9日) <環保運動的春天還未來臨>,《中國時報》。
56. 洪泉湖(2002),<我國當前民族國家建構的展望>,《中華民國立國精神》,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57. 洪永泰、林瓊珠(2001),《2001年臺灣政治紀實》,臺北:韋伯文化。
58. 胡興梅(1995),《中華民國在臺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二年)》,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59. 段國仁,蘇睿智,張子祥合譯,Miller, Jr. G. Tyler著(2000),《環境科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60. 柴松林(2002年8月19日),<第三條路:此路不通?>,《民生報》,A2版。
61.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0),《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62. 夏珍(1999),《造反的年代:2000年代總統大選世紀爭逐》,臺北市:商業周刊出版社。
63. 高哲翰(1991),《國會倫理與民主政治發展》,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64. 翁興利等編著(1998),《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65. 秦孝儀(1985),《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66.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系學會,二十一世紀臺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2001)《臺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67. 張永誠(1991),《選戰行銷:如何在競爭中獲勝》,台北市:遠流。
68.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69. 張建邦譯(1973),《成長的極限》,台北市:驚聲出版社。
70. 張瓊婷(1999:58),《台灣資源回收政策變遷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71. 程全生(1981),《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市:華欣文化。
72.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 : 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沉思》,台北市:圓神。
73. 陳必修(1998),《國家發展與政黨政治:中、新兩國之比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74. 陳國成、江瑞湖編著(2000),《環境科學概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
75.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Democracy and bureaucracy : a new institutional view》,台北市:韋伯文化。
76. 陳凱俐譯,霍生/Ahmed M. Hussen著(2001),《環境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生態學與公共政策》,台北市:揚智文化。
77. 陳穎峰譯,道爾、邁基徹恩/Timothy Doyle & Doug McEachern著(2001),《環境與政治》,台北市:韋伯文化。
78. 陳麗莎編(1995),《政黨政治知多少?》,台北市:前衛。
79. 許介鱗(1990),《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80. 許倬雲(2002年8月6日),<世上遙望空雲山>,《中國時報》,第四版。
81. 曹俊漢(1991),《憲政革新與政黨政治》,台北市:民主基金會。
82. 梁鴻彬(1999),《政治變遷的地方模式:民進黨在宜蘭執政的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3. 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籌備委員會(1997),《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
84.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85. 彭蕙仙(2002年4月2日),<那一天之後>,《中國時報》。
86. 葉俊榮(1990)<環保署的機關文化:科學與政治夾縫中的法律>,收於《環保與經濟》,第十五期。
87. 葉俊榮(1999),《全球環境議題:臺灣觀點》,台北市:巨流。
88. 黃式毅撰(1990),《環境保護運動:六輕設廠政府、民眾、廠商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89. 黃炎東(1990),《政黨政治與選舉》,臺北市:五南圖書。
90. 黃炎東(1998),《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臺北市:桂冠圖書。
91. 黃維憲(1998),<環境保護運動>,收編於《社會運動》,台北:空中大學。
92. 黃有志編著(1998),《民生主義與環境保護:育樂兩篇補述的環境保護課題》,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93. 黃榮村(1989)<台灣地區環保與消費者保護運動:特色與互動>,收於《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與宋文里合編,台北:巨流,頁55-78。
94. 黃昆輝等編著(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臺北市:國發會秘書處。
95. 黃乾全、王懋雯(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96. 曾華璧(2001),<引言>,《人與環境》,台北市:正中書局。
97. 經濟日報(2002年8月8日),<社論:台灣經濟受政治影響向下沈淪>。
98. 溫繼榮、李文蓉同譯,瑞秋‧卡森著(1975),《寂靜的春天》,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99. 楊孟瑜(2000),《閱讀蕭萬長》,台北市:天下遠見。
100. 楊泰順(1991),《政黨政治與臺灣民主化》,台北市:民主基金會。
101. 楊憲宏(1989),《公害政治學 :台灣環境筆記》,臺北市: 台英出版社。
102. 楊憲村(1995),《民進黨執政》,臺北市:商周文化。
103. 賈士蘅譯,John Leslie著(2001),《世界末日:人類滅絕的科學與道德觀》,臺北市:揚智文化。
104. 葛永光(2000),《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0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7),《臺灣水災之研究》,台北市:臺灣銀行。
106. 劉玉玲(2002)《臺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發展:黨際及黨內民主之探索/an exploration on inter-party and intra-party democracy》,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7. 劉阿榮,(2002),<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問題與展望>,《中華民國立國精神》,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08. 劉華宗(1995),《中國國民黨十四全與我國未來政治發展》,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
109. 鄭良儀(1995),《民選總統與我國政治發展》,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
110. 蔡政文(1990),《邁向已開發國家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111. 錢達(1999),《黃旗夢碎》,台北市:農學社。
112. 蕭新煌(1987)a,《斷奶期的新社會》,台北市:久大文化。
113. 蕭新煌(1987)b,《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璄運動》,台北:圓神出版社。
114. 蕭新煌(1989),《臺灣未來的趨勢》,台北市:社會大學出版社。
115. 蕭新煌(1993),《台灣2000年》,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6. 蕭新煌(1997)a,《台灣地方環保抗爭運動:1991-1996》,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17. 蕭新煌(1997)b,《一個緊張的共生關係:環保行政機關與民間團體的合作關係》,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劃。
118. 顏正平(2000),《生活環境學 : 人類生存環境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牛頓開發出版社。
119. 聯合報(2002年7月22日),<社論:社會議題消失>,第二版。
120. 謝延庚等(1983),《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市:中央文物。
121. 謝瑞智(1996),《修憲春秋:修憲過程與政黨政治發展的記實》,台北市:學英文化。
122. 謝瑞智(1998),《憲政改革:四次修憲的過程,政黨政治的發展》,臺北市:文笙書局。
123.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2000),《從戒嚴到解嚴》,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124. 魏書娥(1987),《台灣反公害行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台大社會學研究所。
125. 魏鏞(1992),《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126. 薩托利/Sartori Giovanni(2000),《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市:韋伯文化。
127. 薩孟武(199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128. 關君蔚(2001),《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從生態控制系統工程談起》,台北市:牛頓開發出版社。
129. 藍正朋(2002年3月12日),<綠色矽島成敗,端看水問題>,《中央日報》,第11版。
130. 蘇永欽主編(2001),《政黨重組:臺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市:新臺灣人基金會。
二、英文部分
1. Alverson William S., et al.,(1994)Wild Forests: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Public Policy. Covelo, Calif.: Island Press.
2. Andersen, Terry and Donald R. Leal,(1991)Free-Market Environmentalis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3. Bowden, Elbert V.,(1993)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ory, Problems, and Policies. 6th ed.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4. Barnwell, Anna,(1994)The Fading of the Greens: The Decline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he Wes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5. Commoner Barry,(1987)The Closing Circle: Nature, Man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Knopf.
6. Dobson, Andrew, (1955) Green Political Thought, 2nd edition, London: Rout ledge.
7. Dobson, Andrew & Paul Lucardie etc, (1993)The Politics of Nature, N. Y.: Rout ledge.
8. Dowie, (1995) Mark. Losing Grou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t the Clo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9. Ehrlich, Paul. (1970) The Population Bomb,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0. Elkins, Paul, and Jakob von Uexhull. (1992) Grassroots Movements for Glob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11. Frey Frederick W., (1963)“Political Development Power and Communications in Turkey,” in Lucian Pye, ed.,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 Ghandi, M. K., (1961)Non-Violent Resistance. New York: Schocken.
13. Goldstein, C. (1987)“A Shift in Power”,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6th Feb.
14. Gottlieb, Robert. (1993)Forcing the sp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Covelo, Calif.: Island Press.
15. Greenpeace. (1993)The Greenpeace Guide to Anti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Berkeley, Calif.: Odionan Press.
16. Greider, William. (1992)Who Will Tell the People? The Betrayal of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7. Grove, Richard. (1994) Green Imperiali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Hall, Bob. (1990) Environmental Politics: Lessons from the Grassroots. Durham, N.C.: Institute for Southern Studies.
19. Henderson, Hazel. (1998)The Politics of the Solar Age. Chicago: Knowledge Systems.
20. Henning, Daniel H., and William R. Mangun. (1989)Manag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1. Huntington Samuel P., (1976)“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in Claude E. Welch, ed.,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 Reader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Change,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
22. Irvine, Sandy, and A. Ponton. (1998)A Green Manifesto. London: Optima.
23. Jacobs, Michael. (1991)The Green Economy: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 New York: Pluto Press.
24. Jacob Wilbur, (1970)“Frontiersmen, Fur Traders, and Other Varmints: An Ecological Appraisal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Newsletter of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5. Johnston, Barbara R. (1994)Who Pays the Price?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Covelo, Calif.: Island Press.
26. Lamay, Craig L., and Everette E. Dennis, eds. (1991) Media and the Environment. Covelo, Calif.: Island Press.
27. Landy, Marc K., et al. (1994)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sking the Wrong Questions,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 Lee, Kai N. (1993)Compass and Gyroscope: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Politics for the Environment. Covelo, Calif.: Island Press.
29. Leibhardt Barbara, (1988)“Interpretation and Casual Analysis: Theories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Review, 12:23-36.
30. Markoff John, (1996) Waves of democracy,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31. Middleton, Nick. (1995)The Global Casino: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London & N. Y.: Edward Arnold.
32. Myers, Norman. (1993)Ultimate Security: The Environmental Basis of Political Stability. New York: Norton.
33. Naess, Arne. (1973)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Inquiry, 16.
34.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95) Trade and Environment: Conflicts and Opportunit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35. Ophuls, William, and A. Stephen Boyan, Jr. (1992) 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carcity Revisited: The Unravelling of the American Drea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36. Pearce, Fred. (1991)Green Warriors: The People and Politics Behind the Environmental Revolution. Cornwall, England: WEC Books.
37. Pepper David. (1990, reprint)The Roo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 ledge.
38. Porter, Gareth, and Janet Welsh Brown. (1994)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d e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39. Raskin, Jamin B., and John Bonifaz. (1994)The Wealth Primar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40. Rifkin, Jeremy. (1991) Biosphere Politics: A New Consciousness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Crown.
41. Rosenbaum, Walter A. (1993) 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Policy. 2d ed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42. Sachs, Wolfgang, ed. (1993)Global Ecology: A New Arena of Political Conflict. Atlantic Highlands, N.J.: Zed Books.
43. Scoff L. A., (1975) Participation in the Western Political Tradition: A study of Theory Practice, Arizona: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44. Shabecoff, Philip. (1993)A Fierce Green Fire: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New York: Hill & Wang.
45. Stefoff Rebecca, (1995)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New York Facts On File.
46. Stepan Alfred, (1988)Rethinking Military Politics: Brazil and the Southern Con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7. Waters, Malcolm. (1995)Globalization: Key Ideas, London & New York: Rutledge.
48. Wang Jannhwan, (1988)Political Movements Against the State: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s Authoritarian Rule.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49. Waterman Peter, (1998) Globalization,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isms, London Manuel.
50. Wells, Donald T., (1995)Environmental Policy: A Global Perspectiv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51. Wooster Donald. (1993)The Wealth of N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2.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3) A New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Ac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53.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5)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54. Young John, (1990)Post Environmentalism, London: Belhaven Press.
55. Zimmerman, Michael E. et al. etc. (1993)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三、日文部分
岡島成行(1990),環境保護運動,東京都:岩波書店。
喜安幸夫(1997),台灣的歷史,東京:株式會社原書房。
司馬遼太郎(1995),社會紀行,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社。
四、網站部分
http://www.unfpa.org,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最新的世界人口統計。
http://www.epa.gov.tw/greenmark/,環保標章。
http://www.epa.gov.tw/,行政院環保署全球資訊網。
http://www.chinatimes.com.tw/,中時電子報。
http://udn.com/NEWS/,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