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柏勳 HUANG, Po-Hsun |
---|---|
論文名稱: |
高中橄欖球運動員知覺教練仁慈領導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團隊凝聚力為中介角色 The Influence of Senior High Schools Rugby Player Perceiving Coaches' Benevolent Behaviors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Team Cohesion |
指導教授: |
鄭志富
Cheng, Chih-Fu |
口試委員: | 曹校章 牟鍾福 鄭志富 |
口試日期: | 2021/07/1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施恩行為 、團隊動力學 、角色外行為 、運動團隊 |
英文關鍵詞: | benevolent behavior, group dynamics, extra-role, sports team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33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方宜 (2019)。運動志工之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探討-以內部行銷為調節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世明、周婉茹、吳宗祐、鄭伯壎 (2018)。仁慈的雙面刃:仁慈領導對創造力績效的雙路徑模式。中華心理學刊,60(1),57-79。
王明月 (2010)。桌球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運動滿意度之結構模式。大專體育學刊,12(3),53-64。
王明如 (2008)。大專排球特優級選手之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滿意度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明瑞、卓國雄 (2010)。組織承諾和工作滿意度對運動員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中介效果研究-以大學體育志工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245-256。
王俊硯 (2015)。臺灣地區運動舞蹈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對成績表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譯霆 (2019)。大專競技啦啦隊中家長式領導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譯霆、鄭志富 (2017)。嚴師出高徒-家長式領導對競技啦啦隊團隊效能之影響。東海體育學報,1,21-28。
白耿豪 (2014)。國中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臺北市:行政院法務部。
吳相賢 (2016)。銀行員工工作壓力、自我效能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勤榮、程黛琪、王士仁 (2012)。運動教練應用家長式領導之探討。運動與觀光研究,1(1),1-7。
吳慧卿 (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文玲、林耀豐 (2006)。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4),68-77。
呂曉如 (2016)。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曲滾球隊選手生活效能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宋一夫、湯慧娟 (2005)。我國大專院校游泳教練家長式領導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151-160。
宋一夫、湯慧娟 (2009)。高中甲組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與教練效能對團隊氣氛之影響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13-25。
宋校年 (2011)。國中籃球教練知覺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55-65。
宋校年 (2013)。國中棒球教練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3,1-10。
李立良、張家銘 (2014)。大學體育室主任家長式領導對教師工作滿意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關係:以領導者與部屬交換關係為中介變項。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4(1),115-144。
李坤憲 (2015)。大學社團成員參與動機、凝聚力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以中部某科技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政翰 (2017)。大專籃球運動聯賽選手團隊凝聚力與比賽流暢體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炯煌 (2003)。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123-134。
李茂能 (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Graphics & Basic。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淑滿 (2014)。校長僕人領導對國小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工作敬業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李霖 (2016)。臺北市運動中心領導型態與組織氣氛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鏡興 (2002)。運動觀賞感受刺激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香港七人制橄欖球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周俊三 (2003)。台灣與中國大陸籃球選手家長式領導、動機氣候、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滿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周俊三 (2014)。家長式領導行為對賽前狀態性焦慮與團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3,41-55。
周婉茹、鄭伯壎、連玉輝 (2014)。威權領導:概念源起、現況檢討及未來方向。中華心理學刊,56(2),165-189。
周學輝 (201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團隊凝聚力及籃球比賽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侑瑋、吳政崎、牟鍾福、張祿純 (2010)。高級中等學校體育教師道德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38-345。
林明珠 (2007)。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與體育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33,394-402。
林玫均 (2018)。員工企業社會責任認知對組織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市。
林姿葶、姜定宇、蕭景鴻、鄭伯壎 (2014)。家長式領導效能:後設分析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181-249。
林姿葶、連玉輝 (2016)。運動情境中的家長式教練領導研究回顧。體育學報,49(2),125-142。
林姿葶、鄭伯壎 (2012)。華人領導者的噓寒問暖與提攜教育:仁慈領導之雙構面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37,253-302。
林姿葶、鄭伯壎、周麗芳 (2014)。家長式領導: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42,3-82。
林家五、王悅縈、胡宛仙 (2012)。真誠領導與仁慈領導對組織公民行為及主管忠誠之差異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38,205-256。
林家五、胡宛仙、施建彬 (2017)。仁慈領導一定能讓部屬產生組織公民行為嗎?領導者操弄意圖知覺與部屬信任的中介式調節作用。臺大管理論叢,27(3),33-64。
林瑞億、許雅雯 (201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學生組織公民行為與體育課樂趣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3),115-125。
林鉦棽 (2005)。組織公民行為之跨層次分析:層級線性模式的應用。管理學報,22(4),503-524。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 (2011)。結構方程模式:LISREL/SIMPLIS原理與應用 (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順清、張志青 (2015)。橄欖球運動之介紹。休閒保健期刊,14,86-97。
俞英帆 (2013)。擊劍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姜淳方、李昀修 (2012)。台灣連鎖速食餐廳屬性、享樂及功力價值、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台灣Y世代消費者為例。行銷科學學報,8(1),77-95。
施婉婷、王俊人、侯昌連 (2013)。心理契約對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探討組織變革的干擾效果。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3(3),203-227。
柯君函 (2015)。仁慈領導之雙構面模式與員工創新行為之關係-以工作敬業心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柯美伊 (2018)。移動到運動-台灣橄欖球運動員柯子彰生命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美麗 (2010)。足球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胡漢良、黃娟娟 (2012)。國小籃球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球員參與動機對團隊效能之影響。高應科大體育,11,55-64。
徐文婷 (2021)。教保服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徐慶帆 (2007)。從華人家長式領導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中華體育季刊,21(1),51-58。
留聖傑 (2009)。全國高中排球校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 (1993)。運動團隊與組織結構。中華體育季刊,7(2),9-14。
高三福 (2001)。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三福 (2007)。運動領導理論的發展及可行的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21(1),59-66。
高三福、張俊一 (2015)。家長式領導在運動團隊的研究:期刊論文的回顧與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2),75-106。
高三福、陳鈺芳 (2006)。運動教練的教誨領導:高中運動團隊的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97-111。
高錦勝、張書榮、方信淵 (2009)。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趨勢回顧研究。美和休閒運動保健學報,2,144-160。
張志青、黃惠芝、郭玄隆 (2008)。優秀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爲與凝聚力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3),121-129。
張琪 (2007)。領導型態、組織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縣政府體育處體育志工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戚樹誠、陳淑貞、楊美玉、朱志傑、賴璽方 (2016)。臺灣組織行為的實證發現:一項國內管理期刊論文的30年回顧。管理學報,33(1),1-34。
戚樹誠、羅新興、梁欣光、賴璽方、朱志傑 (2017)。偏差行為之實證發現與展望:2000~2015亞洲研究的回顧。臺大管理論叢,27(2),259-306。
教育部體育署 (2014)。學校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作者。
曹校章 (2012)。臺灣橄欖球運動發展困境與具體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6(4),499-508。
曹校章、陳寶億 (2012)。橄欖球致勝戰力模式建構-以大專校院橄欖球選手為例。體育學報,44(2),291-314。
曹校章、陳寶億 (2013)。運動賽會觀光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香港國際七人制橄欖球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63-85。
莊志仁 (2019)。世界盃橄欖球賽得分技術與得分發展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報,15,13-25。
許金田、胡秀華、淩孝綦、鄭伯壎、周麗芳 (2004)。家長式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爲的關係:上下關係品質之中介效果。交大管理學報,24(2),119-149。
許道然 (2003)。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13,1-36。
連玉輝、Jimmy Huang、鄭伯壎 (2018)。家長式領導動態歷程分析:以頂尖運動員及其教練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50,151-207。
郭添財 (2004)。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昭玲 (2015)。情緒勞務、工作自主性與團隊凝聚力對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幸福感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淳 (2013)。工作熱情、真誠領導及信任感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情緒勞務為調節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瑞、周桂如 (2002)。團體凝聚力。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1),23-28。
陳鈺芳 (2004)。教練領導、領導信任及運動員效能:多元領導模式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儀蓉、黃芳銘 (2006)。組織公民行為量表在男女員工群體上肢測驗恆等性檢定。測驗學刊,53(2),297-325。
陳增朋 (2008)。大專校院體育行政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因素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穎 (2007)。校長領導行為、組織公平及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四縣市公立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龍弘、蔡英美 (2005)。華人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運動員競技倦怠。大專體育學刊,7(2),101-110。
陳龍弘、蔡英美、陳瓊茶 (2005)。家長式領導、負面情緒感受、離隊意圖和團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2),205-216。
陳優華 (2005)。基層橄欖球員知覺教練權威之研究。興國學報,4,165-176。
陳優華 (2007)。高中橄欖球員對教練領導行為知覺之研究。興國學報,7,275-291。
陳優華、葉育銘 (2004)。基層橄欖球教練領導行為探討。興國學報,3,195-201。
陳優華、魏春娥、潘建州 (2018)。橄欖球教練球隊管理之藝術。高科大體育,1,70-76。
陳駿安 (2009)。優秀高中籃球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寶億、曹校章、王金城 (2008)。大專橄欖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21-32。
陳寶億、曹校章、林昌國 (2007)。高中(職)橄欖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球員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87-100。
曾建興、林彥伯 (2008)。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倦怠之影響。北體學報,16,26-37。
曾秋美、王俊明 (2011)。家長式領導對大專體育科系運動代表隊團隊氣氛及競技倦怠的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93-112。
湯慧娟、宋一夫 (2004)。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響研究。體育學報,36,119-130。
覃瑞珍 (2014)。僱用狀態、地位認知落差對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幼兒園之教學人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辜浚庭 (2021)。新進人員組織社會化、個人-組織契合、自我效能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鈕文英 (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二版 修訂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多伶 (2012)。主管轉換型領導與團隊凝聚力對服務業員工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薪酬滿意為調節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芳銘 (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俊翔 (2016)。高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相瑋、劉啟帆、張哲千 (2013)。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4,168-178。
黃家齊 (2002)。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認知與員工態度、績效之關聯性差異分析-心理契約與社會交換觀點。管理評論,21(4),101-127。
黃家齊、李雅婷、趙慕芬 (2014)。組織行為學 (15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偉翔、蔡俊賢 (2019)。臺灣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之文獻回顧。屏東大學體育,5,1-7。
黃國恩、郭建志、鄭志富 (2019)。華人教練威權領導對教練效能知覺之影響:心理集體性中介效果的驗證。體育學報,52(1),109-125。
黃惠貞、黃美雪 (2004)。大學院校體育主管領導型態與體育教師之組織公民行為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161-175。
黃義翔、聶喬齡 (2015)。選手關係在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間的中介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7(2),203-219。
黃德隆、蔡啟通 (1998)。工作價值觀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臺大管理論叢,9(1),51-85。
黃寶雀 (2001)。團隊凝聚力對運動團隊的影響。大專體育,53,92-98。
楊士儀 (2012)。國小游泳選手知覺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游泳代表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楊志顯 (2002)。大專院校運動團隊管理策略及其考量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35-45。
楊美玉、劉佳雄、柯旻秀、陳映潔、柯佑宗 (2013)。領導效能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85-2012。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4),1-39。
楊淳安 (2020)。工作保障與組織公民行為、敬業精神關係之研究:論核心自我評價之調節作用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楊琬琳 (2018)。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以同儕關係為中介角色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智棋 (2021)。射箭教練和選手知覺價值觀一致程度與信任教練,團隊凝聚力的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劉哲瑋 (2018)。主管領導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組織文化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高雄市。
劉雅琳、林建宇、謝閔修、江信宏 (2019)。探析影響團隊凝聚力之教練領導行為因素。運動文化研究,35,127-160。
劉雅燕、鄭俊傑、洪敦賓 (2006)。大學院校橄欖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淡江體育,9,114-127。
樊景立、鄭伯壎 (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6-180。
蔡英美 (2005a)。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主要效果與互涉作用對運動團隊滿意度的預測。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99-108。
蔡英美 (2005b)。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47-358。
蔡英美、王俊明 (2007)。選手知覺的家長式領導與團隊承諾及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0(1&2),25-39。
蔡英美、王俊明 (2008)。大專甲組選手知覺的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團隊承諾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6,91-99。
蔡崇名 (2016)。仁慈領導、心理安全氣候對員工績效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
蔡惠娥 (2015)。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社會支持與運動自信心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國、高中職田徑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 (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
鄧正忠 (2015)。國中男、女羽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比較研究。屏東大學體育,1,109-135。
鄭伯壎 (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鄭伯壎 (2004)。華人文化與組織領導:由現象描述到理論驗證。本土心理學研究,22,195-251。
鄭伯壎 (2005)。華人領導:理論與實際。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 (2000)。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14,3-64。
鄭伯壎、姜定宇 (2006)。華人組織行為:議題、作法及出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鄭伯壎、姜定宇、吳宗祐、高鳳霞、王安智、王豫萱…周婉茹 (2015)。組織行為研究在臺灣四十年:深化與展望。臺北市:華泰文化。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 (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領導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鄭志富 (2004)。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 (二)。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志富 (2019)。運動團隊差序式領導之研究:運動員親疏歸類模式建構與多層級量化分析 (計畫編號:106-2410-H-003-098-MY3)。臺北市:科技部。
鄭雅云 (2008)。家長式領導對團隊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員工團隊情感氛圍為中介變數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 (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聖凱 (2013)。組織公正對基層員警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蕭孟均 (2020)。高雄地區國中棒球隊教練領導、訓練滿意度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顏志龍、鄭中平 (2017)。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 (修訂版)。臺北市:五南。
顏智淵、李朝裕 (2014)。家長式領導對網球運動員自信心之預測~以高雄市網球區域中心四級銜接選手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3,226-237。
顏肇廷、曾冠堯、高三福 (2008)。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研究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4),96-102。
Aoyagi, M. W., Cox, R. H., & McGuire, R. T. (200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sport: Relationships with leadership, team cohesion, and athlet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1), 25-41.
Aycan, Z., Kanungo, R. N., & Sinha, J. B. (1999).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model of culture fi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0(4), 501-526.
Baron, R. M., & Kenny, F.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ateman & Organ (1983).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587-595.
Carron, A.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Chan, S. C. H., & Mak, W. M. (2012). Benevolent leadership and follower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2), 285-301.
Chelladurai, P., & Kerwin, S. (201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hen, C. H. V., Tang, Y. Y., & Wang, S. J. (2009). Interdepende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group cohesion in multileve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3(6), 625-640.
Chen, L. H., Kee, Y. H., & Chen, M. Y. (2015). Why grateful adolescent athlete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team cohes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4(2), 463-476.
Cheng, B. S., Chou, L. F., Wu, T. Y., Huang, M. P., & Farh, J. L. (2004).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subordinate responses: Establishing a leadership model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7(1), 89-117.
Chiniara, M., & Bentein, K. (2018). The servant leadership advantage: When perceiving low differentiation in leader-member relationship quality influences team cohesion, team task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OCB.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9(2), 333-345.
Farh, J. L., Earley, P. C., & Lin, S. C. (1997). Impetus for actio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421-444.
Fletcher, D., & Wagstaff, C. R. (2009).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elite sport: Its emergence, application and futur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0(4), 427-434.
George, J. M., & Bettenhausen, K. (1990). Understanding prosocial behavior, sales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A group-level analysis in a service contex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6), 698-709.
Katz, D. (1964).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ehavioral Science, 9(2), 131-146.
Katz, 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2nd ed.). New York: Wiley.
Katzenbach, J. R., & Smith, D. K. (1993). The wisdom of teams: Creating the high-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idwell Jr, R. E., Mossholder, K. W., & Bennett, N. (1997). Cohesive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 multilevel analysis using work groups an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3(6), 775-793.
Konovsky, M. A., & Pugh, D. S. (1994).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656-669.
Liang, H. Y., Shih, H. A., & Chiang, Y. H. (2015). Team diversity and team helping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s of team cooperation and team cohes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33(1), 48-59.
Martens, R., & Peterson, J. A. (1971). 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nt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6(1), 49-61.
Martínez, R. N., & Scott Tindale, R. (2015).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n performance in women's sport team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7(2), 200-215.
Ng, K. Y., & Van Dyne, L. (2005).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helping behavior in work groups: A multilevel analysis.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30(5), 514-540.
Ocampo, L., Acedillo, V., Bacunador, A. M., Balo, C. C., Lagdameo, Y. J., & Tupa, N. S. (2018).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ersonnel Review, 47, 821-862.
Pellegrini, E. K., & Scandura, T. A. (2008).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4(3), 566-593
Podsakoff, P. M., & MacKenzie, S. B. (1997).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Human Performance, 10(2), 133-151.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Paine, J. B., & Bachrach, D. G. (2000).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3), 513-563.
Rehman, M., & Afsar, B. (2012). The impact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ur.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Applied Economics, 5(5), 148-159.
Shin, Y., & Choi, J. N. (2010). What makes a group of good citizens? The role of perceived group‐level fit and critical psychological states in organizational team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3(2), 531-552.
Smith, C. A., Organ, D. W., & Near, J. P. (1983).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s nature and antece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4), 653-663.
Van Dyne, L., Cummings, L. L., & Parks, J. M. (1995). Extra-role behaviors-in pursuit of construct and definitional clarity (a bridge over muddied water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7, 21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