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姿琪 |
---|---|
論文名稱: |
芝山綠園解說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例 |
指導教授: | 朱文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芝山綠園 、解說員 、遊憩體驗 |
英文關鍵詞: | Zhi shan Cul tur al and Ecological Garden, narrator,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0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芝山綠園解說員服務對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的解說效果,以學童接受芝山綠園「解說員服務後的感受」、學童之「遊憩體驗」作為本研究評估解說效果的依據。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共收回406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學童對解說的感受與遊憩體驗,皆有良好的反應。在解說部分,得分最高為「會提醒我們觀察動植物」,其次為「提醒我們愛護大自然」。在遊憩體驗部分,得分最高為學童認為芝山綠園是「好像在大自然裡」,其次是認為芝山綠園是「環境優美的地方」,第三是認為來芝山綠園是「充實豐富的」。在遊憩體驗方面,學童會因不同年級、分組人數、解說次數在遊憩體驗上,呈現顯著差異,其餘則無顯著差異,且不同年級、學習表現等因素與接受解說會產生交互作用對遊憩體驗造成顯著差異。不同分組人數、到訪次數、解說次數等背景變項,會在知識獲得表現上呈現顯著差異。且學童的年級、學習表現會和解說產生交互作用在知識獲得上呈現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發現芝山綠園解說人員進行解說時,有注意到適合六年級學童的解說原則及技巧,但需再設計適合其他年級學童的解說內容,讓所有參觀學童能透過解說,在遊憩體驗上感受到愉快、充實、滿意,並產生下次再來的意願。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h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interpretative effects to the students of 4th and 6th grades. The way to estimate the influence of interpretation in this study was the views on the narrato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who is 4th to 6th grades. Based on survey research with questionnaires as study methods, the students of 4th to 6th grades in Taipei were poll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ccording to 406 pieces of questionnaires, there are quite a few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the students relate to the influenc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During the interpretation session, the students have higher response on “To remind us to observe animals and plants” then “To remind us to protect the nature”. During the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session, the students first think that the Zhish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arden is like “living in the nature”, and think it has “the best environment’, and then think it is “enrich the ric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session,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in result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ades of the students, number of students per group and the numbers of instruction of the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to the students. H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 grades of student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when they contact with the interpreter of the recreation center. Furthermo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thod used to explaining the garden have more effect on the grade 6th students. In order to have more effect on all grades of student, there is the need to redesign the contents of the exposition. Having more suitable and attractive exposition of the recreation, the students will feel comfortable and satisfy and even having the desire to come back again.
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2001)。芝山岩步道。台北:貓頭鷹。
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王愛惠(2004)。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 大學,台北市。
王鑫(1986)。陽明國家公園解說與環境教育系統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創顯(2003)。都會公園進行戶外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台中都會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吳宗瓊、吳敏惠(2001)。生態觀光:意涵與行為認知之研究。2001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頁131-146),台中縣: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吳忠宏(1999)。解說專業的建立。台灣林業,25(6),41-47。
吳忠宏、黃宗成、何昶鴛(1999)。休閒農場遊客對解說需求之研究-以飛牛牧場為例。第二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頁61-78)。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為生態旅遊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麗玲(2000)。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市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依純(2007)。台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明憲(2003)。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之研究-以芝山岩文化展示館設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丹、劉金花(1989)。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李世寶(2003)。東勢林場賞螢活動解說員服務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青峰(1987)。解說服務效果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沈燕文(2005)。草嶺古道芒花季遊憩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
周芳如(2005)。解說員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解說效果之研究—以壽山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皓政(2008)。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
林清山(199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昂儀(2002)。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步道解說效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欣玫(2005)。遊憩產業遊客之體驗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朝欽(1995)。解說理念與實務。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林朝欽、李英弘(2001)。遊憩體驗之多階段性驗證。戶外遊憩研究,14(1),1-10。
芝山綠園(2008a)。營運報告。未出版手稿。
芝山綠園(2008b)。解說員培訓手冊。未出版手稿。
胡潔欣(2006)。不同遊憩機會類型之步道對遊客的遊憩體驗之影響-以花蓮卓溪及佐倉區域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炯琪(2004)。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宛綺(2004)。七股溼地遊憩體驗與環境認知之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張明洵、林玥秀(2002)。解說概論。台北:揚智。
張恕忠、林晏州(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張高雯、張俊彥(1999)。國小校園植栽認知與認識對學習效益影響之研究。第二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頁223-238)。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張詩悌(1997)。解說效果之探討--以板橋林家花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張子超(1999)。融入環境教育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設計與教材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97-212頁),台北市:揚智。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郭生玉(1991)。心理教育測驗與統計。台北:五南。
郭城孟、劉益昌、林大元(2000)。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資源維護展示計畫。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青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陳水源(1989)。遊憩體驗理論與實證研究專論選輯-基礎理論與實證研究之探討。台北:淑馨。
陳冠宏(2004)。遊客對龍門露營區遊憩活動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陳昭明(1989)。七十八年度風景區解說服務經營管理規劃研習班講授教材。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33-41。
陳昭明、蘇鴻傑、胡弘道、黃茂容(1989)。風景區遊客容納量之調查與研究。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陳榮祥(2003)。國中生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解說人員成效探討-以劇場教室之礦物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黃光雄(2002)。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英(1992)。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台北:華泰。
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台北:揚智。
楊婷婷(1996)。解說折頁解說效果之探討-以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鳥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廖敏琪(2004)。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劉千慈(2005)。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效果之研究-以金包里大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淑惠(2000)。國中生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展示設施之解說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蔡惠民(1985)。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鄭美女(2003)。公立博物館解說人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鄧天德(1982)。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親子手冊。台北:陽明山國家團管理處。
鄧天德(1984)。解說技巧。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
鍾昌修(2001)。解說摺頁對國小兒童解說效果之成效-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無尾熊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蕭世原(2004)。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簡益章(1994)。森林遊樂區自導式步道解說系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二、網頁資料
內政部營建署(2008)。國家公園法。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7日。網址:擷取http://www.cpami.gov.tw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芝山文化生態綠園(2008)。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7日。網址:http://www.zcegarden.org.tw/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7日。網址:http://www.edu.tw/index.aspx
教育部九年一貫教學網站(2008)。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7日。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台北市教育局入口網站(2009)。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6日。網址: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299
三、英文文獻
Beck, L., & Cable, T. (1995). Resolving the Interpreter’s Identity Problem. Legacy, 6(5), 28-29.
Beck, L., & Cable, T. (1998). 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fiftee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New York: Sagamore.
Cable, T., & Beck, L. (1998). 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Sagamore.
Chubb, M., & Chubb, H. R. (1981). One Third of Our Tim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9). Economics of Ourdoor Recreation. New York: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Drive,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 Benefits of leisure, 6, 3-12.
Driver, B. L., & Tocher, R. 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 B.L. Driver(ed.),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9-31.
Ho, C. J. (1993). The Effectiveness of Orientation for Adult Learning in a Museu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am, S. H. ( 1986). Social Program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Washington , D. C.: National Parks and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Hull, R. B., William, P. S., & Young, K. Y. (1992). Experience Patterns: Captur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A Recreation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40-252.
Lee, Y., J. Dattilo, J. & D. Howard.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47.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195-211.
Meddi,S. & Kobasa, S. (1981).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health. In Day(Ed.), Advances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esthetics. New York: Plenum.
Medlin, N. C. & Ham, S. H. (1992). A Handbook For Evaluating Interpretive Services. Idaho: Wildlife and Rang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Idaho.
Roggenbuck, J. W., & Propst, D. B. (1981). Evaluation of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6(1), 13-23.
Sharpe, G .W. (1982). An overview of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ing the environment. Wash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ilden, F. (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Wagar, J. A. (1976).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1(1), 1-8.
Wu, H. C. (1997). Evaluation of interpretation: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pretive exhibit centers in Taroko National Park,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Tex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