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政霖
Wu Cheng Lin
論文名稱: 中共和平發展思維下軍事發展戰略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P.R.C.'s Military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Peaceful Development Concept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國家發展軍事戰略和平崛起和平發展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Development, Military Strategy, Peaceful Rising, Peaceful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所探討的議題是中國大陸自從2003年起提出「和平崛起」論述後所成形的「和平發展」思維下的軍事發展戰略,檢視的時間自2003年至2006年,透過蒐集其官方施政及國內外相關報導資料之方式,將相關論述加以分類歸納,進一步瞭解「和平發展」思維對其「軍事發展」影響及執行情形,以求能正確詮釋其「和平發展」內容及瞭解其在軍事發展上之推行情況與阻礙。
    本文嘗試藉由國家發展理論的角度,僅就其軍事發展方面觀察,探究中共面對國際間競爭合作環境,在無法超越現實主義權力平衡框架限制下,試圖歸納依據「和平發展」論述,中共應採取何種軍事發展走向之內涵及限制。輔以與美國、日本等歷來有崛起經驗之大國與之比照,並透過歸納中共和平發展的論述與其現行軍事發展之狀況,從其國防政策、軍費預算、軍事科技等三個面向觀察找出其與美、日等崛起大國過程上有何異同之處。
    本研究依照其異同之歸納整理類別,本文觀察到:一、中國大陸和平發展主要論述的提出是為了讓自身迅速崛起,減少或避免崛起的過程中國際大國及周邊鄰國因受到其崛起的預期威脅所採取的種種制衡及阻礙作為;二、中共要推動和平崛起會遭遇的障礙,除了國際間各國的反制作為,其國內政治、經濟及社會能否隨之適應快速崛起的變遷、自然資源及能源的供給能否供應無虞皆為其要面對的挑戰。三、本研究亦觀察到除了中共軍事發展之「硬實力」需要密切關注之外,其因「和平發展」思維所推展之文化、外交等方面之「軟權力」滲透全球,發揮影響力的情形亦應加以重視。

    In this research we content discussed the military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peaceful development” concept proposed by P.R.C. after the argument “peaceful rising” was formed since 2003. 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2003 to 2006. Through collecting and examining P.R.C.’s official,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ports and data regarding its policies, related arguments were sorted and induced to further probe into how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concept influenced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accurately interpret the content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it met on its way to implement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research placed its emphasis on military development aspect. According to the”peaceful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induce how P.R.C. should set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policy and limitations when the limitations of realism power balance framework could not be broke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as to be faced. Through inducing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urrent military development condition, the process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uperpower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and Japan to locat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a. the argument “peaceful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o ensure its rapid rise, and to reduce or avoid possible impediments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due to sensing foreseen threats. b. Apart from possible impediments outside the country, it was also vital to know i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ituation could adjust itself well, and the suppl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would lead to more challenges. c. The research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soft power (i.e. cultural and diplomatic) from its peaceful development concept deserved no less attention than the hard power (i.e. military development) of P.R.C.

    論文摘要 ……………………………………………………Ⅰ 表次 ……………………………………………………Ⅲ 圖次 ……………………………………………………Ⅳ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00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05 第四節 文獻分析與名詞界定……………………………006 第二章 軍事發展與相關發展理論…………………………023 第一節 從現實主義理論來看……………………………023 第二節 從現代化理論來看………………………………030 第三節 從依賴理論來看…………………………………036 第三章 和平發展理論的背景與內涵………………………045 第一節 和平發展理論的背景……………………………045 第二節 和平發展理論的內涵……………………………051 第三節 和平發展與軍事發展的關係……………………054 第四章 國際環境下的軍事發展戰略………………………065 第一節 中美—都是世界最大……………………………065 第二節 中日—東亞影響力最大…………………………079 第三節 中美日—競爭又互補的三角關係………………095 第五章 軍事發展戰略下的國防政策………………………103 第一節 中共軍事戰略思維下的國防政策………………103 第二節 軍事發展戰略下的國防政策現狀………………108 第三節 軍事發展戰略下的國防政策走向………………115 第六章 中國大陸的軍事預算發展…………………………119 第一節 中國大陸的軍事預算……………………………119 第二節 中國大陸的軍事科技……………………………126 第三節 軍事預算與科技的未來…………………………137 第七章 結論…………………………………………………14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1 第三節 研究展望…………………………………………153 參考文獻………………………………………………………157 中文文獻……………………………………………………157 英文文獻……………………………………………………161

    中文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1995),《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1998),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2004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人民出版社。
    方佑華(1999),〈一九九八年的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三十三卷第二期,頁31-39。
    王友辰(1999),〈中共對九0年代國際形勢評估之探討〉,《中共研究》,第三十三卷第四期,頁72-78。
    王緝思(2000),〈美國意識形態的新趨勢〉,《美國年鑑2000》,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弗裏德曼(1992),《下一次美日戰爭》,北京:新華出版社。
    伍士松(2004),〈把目光投向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中外記者會〉,《海峽評論》,160期,頁19-25。
    托馬斯.索威爾(1992),《美國種族簡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朱虎成(1998),《中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朱聽昌、施小芹(1999),〈90年代日美關係的調整及其影響〉,《日本學刊》,第3期,頁1-5。
    牟民主編(2000),《外國政要眼中的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建德(1996),《中國威脅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奇蒙‧羅德(1998),〈戰略與兵力規劃架構〉,收錄於黃淑芬等(譯),《戰略與兵力規劃-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 Faculty》編,頁1-12,臺北:國防部軍務局。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的台灣與兩岸關係》,臺北:生智文化。
    肖偉(2000),《戰後日本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
    辛華編(1998),《美國對華政策背景資料》,北京:新華出版社。
    周建明、王海良(2000),〈國家大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 期,頁20-24。
    孟飛(1999),〈中共新軍事革命的意涵與形成背景〉,《中共研究》,第33卷第11期,頁91-92。
    林佳瑩、徐富珍譯(2004),Earl babbie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雙葉出版社。
    金帛(1996),〈駁中國威脅論〉,《解放軍報》,1996年1月6日,版2。
    姜魯鳴(2004),中國國防預算制度非均衡態分析,發表於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北京:經濟研究院。
    姚文禮(1999),〈論日本安全戰略調整〉,《日本學刊》,第4期,頁16-21。
    姚祖德(2002),《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臺北:時英出版社。
    胡祖慶譯(1997),Kenneth N. Waltz 著,《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臺北:五南。
    胡聲平(2004),〈中共「和平崛起」與東亞安全〉>,發表於九十三年台灣政治學年會及學術論文研討會,高雄:義守大學。
    倪世雄(1997),〈民主和平論與冷戰後美國外交戰略〉,《歐洲》,第5期,頁45-48。
    孫志強(2001),《中國軍事財政發展戰略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庫桂生、全林遠(1999),《軍費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徐堅(2004),〈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第二期,頁1-5。
    徐琳(2005),〈中國戰略文化〉,《華盛頓觀察》,第12期,頁12-15。
    殷雄等譯(2000),安.馬庫森、肖恩.科斯蒂岡主編,《武裝未來》北京:新華出版社年版。
    袁明全、張愛平(1998),《軍隊預算概論》,北京:海潮出版社。
    高一中譯(2001),Michael G. Roskin著,《國家利益:從抽象觀念到戰略》,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軍務局譯(1998),《國防要聞譯文選粹(Ⅳ)--中共對二十一世紀亞太安全情勢之觀點》,臺北:國防部軍務局。
    張蘊嶺(1997a),《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蘊嶺(1997b),《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蘊嶺主編(2001),《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家齊(1997),〈排拒美軍駐亞洲中共趨強硬〉,《中央日報》,1997年7月21日,版7。
    陳嶽(1999),〈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第四期,頁25-28。
    陸伯斌(2000),《和平地理學:21世紀的東亞》,《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頁69-74。
    喬良、王湘穗(1999),《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華宏勛等譯(1992),喬治.弗裏德曼、馬裏帝茲.勒巴德著,《下一次美日戰爭》,北京:新華出版社。
    華宏勛等譯(1997),理查著,《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北京:新華出版社。
    華宏勛等譯(1998),杭廷頓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
    華宏勛等譯(2000),邁克爾.格林、派翠克.克羅寧主編,《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將來》,北京:新華出版社。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
    黃城(2003),《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整合研究─以現代中國的變遷為主體》,桃園:鐘郡出版社。
    黃碩風(1999),《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塔克甘(1996),〈季辛吉說柯林頓厚顏無恥〉,《費加洛報》,1996年11月7日,版2。
    董立文(1996),〈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九期,頁27-47。
    趙英(1992),《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人民出版社。
    劉江永(1995),《跨世紀的日本-政治、經濟、外交、新趨勢》,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建平(1999),《日本新保守主義》,北京:新華出版社。
    劉建飛、林曉光(2002),《21世紀初期的中美日戰略關係》,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蔣立峰(1996),《中日關係三論》,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蔡東傑譯(2002),約瑟夫‧奈伊著,《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臺北:左岸文化。
    蔡政文(1998),《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臺北:三民。
    蔡裕明(2004),〈兩洋突圍—中國對緬甸外交政策之探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第303-325頁。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魯競(1996),〈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三十卷第三期,頁26-38。
    閻紀宇、侯思家譯(2002),章家敦著,《中國即將崩潰》,臺北:雅言文化。
    閻學通(1997),《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出版社。
    應天行(2000),〈由『神舟號』回收成功談中共的載人航太計畫〉,《全球防衛雜誌》,第1期,42-49頁。
    鍾堅(1999),《中共衛星對台海安全的非對稱性威脅》,〈中國時報〉,1999年3月15日,版10。
    鍾堅(2000),〈共軍犯臺能力與作戰方式之研究〉,《尖端科技雜誌》,184期,頁40-42。
    譚溯澄、李偉成譯(1995),K.J.Holsti著,《國際政治分析架構》,臺北:幼獅文化。
    顧淑罄、林添貴譯(1997),亨利.季辛格著,《大外交》,海南:海南出版社。

    英文文獻
    Condoleezza, Rice (2000),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January February),p.56-63
    Deger, Saadet and Somnath Sen(1990),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tley, Keith and Todd Sandler(1990), The Economics of Defence Spending: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Ikle, Fred Charles(1990), “Japan ’ s Grand Strateegy”, Foreign Affairs(17), pp.84-87.
    Ippolito ,Dennis S. (1990), Uncertain Legacies, Federal Budget Policy from Roosevelt through Reagan,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Ippolito, Dennis S (1994), Blunting the Sword: Budget Policy and the Future of Defens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Kapstein, Ethan Barnaby (199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Moore,John Norton ,Frederick S. Tipson and Robert F. Turnet (eds.) (1990), National Security Law, Durhan: Carolian Academic press.
    Padelford, Norman J. and George A. Lincoln(1954),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ny Press.
    Sandler, Todd and Keith Hartley(1995), The Economics of Def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davsky, A(1988),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Williams, John T. and Michael D. McGinnis(1992), "Expect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US Defense Budget: A Critique of Organizational Reaction Model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ilitary Sp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Routledge, London.
    Wolfers, Amold(1962),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