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昭吟
Chen, Chao-Yin
論文名稱: 幼兒手足關係的探討
The Associated Factors of Young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指導教授: 鍾志從
Jong, Jyh-Tso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2
中文關鍵詞: 手足幼兒手足組合幼兒手足關係類型
英文關鍵詞: sibling, sibling-dyad status, sibling relationship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DFS.003.2019.A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6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幼兒手足關係,欲瞭解不同的幼兒性別、幼兒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手足組合,他們的手足關係類型差異。以88位就讀基隆市公立幼兒園的大班幼兒為對象,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先以基本問卷調查幼兒家庭背景、手足特質、幼兒個人特質。第二部分以「幼兒自評手足關係品質情境圖」,與受試幼兒進行一對一的評量,分辨其手足關係類型其中包含「溫暖」、「對抗/競爭」兩個向度。情境圖的溫暖向度,分為高溫暖與低溫暖,而對抗/競爭向度,亦分為高對抗/競爭與低對抗/競爭兩種。
    研究結果顯示:
    一、手足組合兄弟、兄妹、姐弟、姐妹的分布平均。
    二、手足關係類別以低對抗競爭/高溫暖佔最多數(48.9%)。
    三、受試家庭社經地位以中高社經最多、主要照顧者多以母親為主、家庭人數4人小家庭佔最多。他們的手足關係皆以低對抗競爭/高溫暖佔最多比例。
    四、卡方檢定結果,本研究受試幼兒的性別、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手足組合,均與他們手足關係類型沒有顯著關聯。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young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on among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sex, birth order, SES, sibling-dyad status.
    There were 88 preschool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5 years old, who were selected from 4 public preschoolers in Keelung City. First, each child’s paren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of family and young children’s status. In addition, all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Sibling Relationship Task” during clinical interviews.
    Sibling relationships can divide to warmth and rivalry/competition. Each of them can subdivide into high and low. There are four sibling relationship styles in this study: high rivalry/competition and low warmth, high rivalry/competition and high warmth, low rivalry/competition and low warmth, low rivalry/competition and high warmth.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1. The participated child’s sibling-dyad status were: sisters 29.5%, brothers 23.9%, brother and sister 25%, sister and brother 21.6%
    2. The low rivalry/competition and high warmth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were the most. (48.9%)
    3. Almost the subjects were from middle SES families, nuclear family. Mother is the primary caregiver. The low rivalry/competition and high warmth is their main sibling relationship.
    4. There were no strong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among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sex, birth order, SES, and sibling-dyad statu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手足關係的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手足關係的意義與重要性 10 第三節 手足關係的影響因素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方法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幼兒性別、幼兒排行、手足組合、手足性別、手足排行的分布情形 31 第二節 幼兒與手足主要照顧者、家庭人數、父母社經地位的分布情形 33 第三節 幼兒手足的關係 3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建議 44 參考文獻 46 一、中文文獻 46 二、英文文獻 48 附錄一 基本資料同意書 50

    一、中文文獻
    余巧芸(1997)。從兒童手足關係探討促進家庭教育功能措施。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65-117頁)。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吳怡璇(2011)。以手足關係為主題的圖畫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博鳳(2002)。成年前期手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2386696417121638688
    李芸霈(2009)。特殊兒童之年長手足的手足關係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美枝(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杜美櫻(2002)。學前手足互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瑞基(2004)。國小資優生背景變相、手足關係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筱姍(2006)。「資優生手足」手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馬湘苓(2001)。幼兒手足關係品質、喜愛程度與手足衝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5)。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臺北市,教育部。
    張嘉倫(2000)。母親對手足衝的處理策略、手足關係與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臺南市。
    陳昌蘭(2000)。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國教之聲,34(2),49-55。
    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朗文(1998)。青少年與同儕、手足互動模式。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曼暉(2011)。手足衝突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2,49-54。
    黃曼暉(2011)。父母處理手足衝突方式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3,32-37。
    黃莉雅(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手足關係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毅志(2003a)。「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3b)。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1(4),43-71。
    趙詩瑄(1998)。父母親介入子女衝突之方式與手足攻擊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潘慧純(2010)。圖畫書教學對幼兒手足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佩汝(2005)。幼兒在家庭中手足互動之研究─以老大觀點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貞(2006)。手足競爭與嫉妒心理。諮商與輔導,241,33-37。

    二、英文文獻
    Alfred, A. (1991).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了解人性)。臺北市:大中國。
    Bedford, V.H. (1994)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and old age. In Blieszner, R., & Bedford, V. H.,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family, pp.201-221. NJ: British Library Cataloguing.
    Cicirelli, V. 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NY: Plenum Press.
    Dunn, J. (1983).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54(4), 787-811.
    Furman, W., & Buhrmeste, D. (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ies of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56, 448-461
    Kramer, L., & Baron, L. A. (1995). Parental perceptions of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44(1), 95-103.
    Leman, K. (1995). The birth order book (老大、老二為什麼不一樣?)。臺北市:及幼文化。
    Parker, J., & Stimpson, J. (2003). Sibling rivalry, sibling love (老大老二的戰爭)。臺北市:新手父母。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7). Personality of theories (人格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Shaffer, D. R. (2006). Social and personal and development (社會人格發展)。臺北市:華騰。
    Stocker, C., & Dunn, J. (1990).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childhood: Links with friendship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8(3), 227-244.
    Stocker, C., Dunn, J., & Plomin, R. (1989). Sibling relationships: Link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maternal behavior, and family structure. Child Development, 60(3), 715-72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