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鈞量
Yang, Chun-Liang
論文名稱: 太平洋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宣部對美宣傳網絡與活動
Propaganda Networks and Activities of Kuomintang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Pacific War
指導教授: 吳翎君
Wu, Lin-Chun
口試委員: 張力
Chang, Li
劉維開
Liu, Wei-Kai
吳翎君
Wu, Lin-chun
口試日期: 2023/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國民黨中宣部中國對美宣傳中美關係戰時中國宣傳網絡宣傳活動董顯光曾虛白
英文關鍵詞: Kuomintang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hinese Propaganda to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China at War, Propaganda Networks, Propaganda Activities, Hollington Tong, Tseng Hsu-pai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19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對日抗戰期間,國民黨在訓政體制下以黨領政,由中宣部全權負責對美宣傳工作。蔣中正透過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與國際宣傳處處長曾虛白,建構橫跨太平洋兩岸,包含黨政職員與民間人士,中美共同參與之宣傳網絡。該網絡中不僅有中宣部領軍之國際廣播電臺與中央通訊社等單位,更在美國由中宣部駐美代表夏晉麟與于斌、林語堂等人合作,發行《戰時中國》雜誌,精心建構對美宣傳網絡。中宣部再以畢範宇、畢範理、亨利.魯斯為中介,接洽美國《時代》媒體集團與聯合援華會為中國造勢。中宣部對美宣傳模式,最初頗見成效,但到太平洋戰爭後期,先後遇上美國記者白修德採訪河南大饑荒、中外記者團參訪延安中共根據地等事件,他們的負面報導,戳破國民政府刻意宣傳的良好形象,亦顯示中宣部宣傳工作的失效。
    國民政府試圖透過對美宣傳網絡,傳達其在抗戰建國過程中的軍事戰績與民主成就,在美國輿論中渲染一幅美好的中國形象,進而由下而上影響美國政府之決策。隨著珍珠港事件後中美兩國成為盟友,中宣部對美宣傳工作之目標從拉攏美國對日作戰,轉而推動美軍採納以亞洲戰場優先於歐洲之戰略,並爭取更多的援華軍事與經濟資源。
    太平洋戰爭初期,中宣部成功透過在美之宣傳活動,動員美國記者、媒體與民間團體,對美國政府形成輿論壓力以推動利於中國之法案。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國民政府卻因為內政外交之失措、軍事與經濟上的挫折、宣傳與實際之間的落差,相繼失去美國軍方、政府與民間的信賴與支持。

    During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Kuomintang led the government by party under political tutelage system,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organized propaganda work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Chiang Kai-shek constructed the propaganda networks across the Pacific by Hollington Tong, the Deputy Minister of Information and Tseng Hsu-pai, the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Branch. These Networks were joint by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included members from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groups. There’re not only units which were guide by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like Voice of China and Central News Agency, but also cooperate with Cardinal Paul Yü Pin and philosopher Lin Yutang by it’s representative in New York, Dr. Hsia Ching-lin, they pubished magazine China at War and builded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Francis and Harry Price, Henry Luce as the bridge to contact TIME Inc. and United China Relief,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ul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Theodore White interviewed on the Great Famine in Henan at 1943, and foreign press corps visited Yenan at 1944, their reports discredited the image of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Pacific Wa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ried to use this network to publicize its military and democratic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nation during the war, so as to play up a good image of China in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and then influence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from the bottom up. As China and the U.S. became allies after the Attack of Pearl Harbor, the goal of Ministry of Information's propaganda work toward the U.S., changed from wooing the U.S. to fight against Japan, to promoting the U.S. military’s strategy of prioritizing the Asia battlefield over Europe, and seeking more millitary and economic aid to China.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acific War,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successfully mobilized American journalists, media, and civil society groups through it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reating public opinion pressure on the U.S. government, to promote bills that benefit China.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cific Wa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lost the trust and support of the US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civilians one after another, becaus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issteps, military and economic setbacks, and the gap between propaganda and reality.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ix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二、研究回顧 2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說明 8 四、章節架構說明 9 第一章 國民黨中宣部對美宣傳之開展 12 第一節 中宣部對美宣傳人物與組織 12 一、業務之淵源與人物 12 二、對美宣傳之組織與架構 18 三、國際宣傳處對美宣傳之經費情形 22 第二節 中宣部面臨的美國輿論情形與對美宣傳目標 25 一、抗戰爆發後的美國輿論與中國對美初步宣傳行動 25 二、國際宣傳委員會與珍珠港事變爆發前的宣傳成就 29 第三節 中宣部對美宣傳決策與計劃的形成 32 一、國民黨中央對美宣傳業務之指示 32 二、對美宣傳工作計畫 35 第四節 中宣部對美宣傳的結構性問題 40 一、資訊掌握與國家控制能力不足 40 二、經費與待遇的不足 44 三、國際宣傳處人事問題及其他宣傳部門之協調 47 四、蔣中正與王世杰對外宣傳不同調之困境──以1942年之衝突為例 49 小結 53 第二章 中美戰時同盟下的宣傳網絡與活動 56 第一節 中宣部在重慶的宣傳網絡 56 一、外國記者新聞會議與國際廣播電臺 56 二、攝製宣傳照片與影片 59 第二節 中宣部在美國的宣傳網絡 63 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對美宣傳機構的部署 63 二、在美宣傳網絡之運作 68 三、在美宣傳網絡中的學者作家──林語堂 72 四、在美宣傳網絡中的宗教領袖──于斌 74 第三節 中宣部在美宣傳活動媒體案例──中國新聞社《戰時中國》 76 一、刊物性質與作者群分析 76 二、文字宣傳──向美國推銷民主自由的中國 84 三、非文字宣傳 87 四、《戰時中國》宣傳之影響與侷限 90 第四節 國際宣傳處對美宣傳之人際網絡分析 94 一、以世交、婚姻、同鄉與同學關係構成之宣傳網絡核心與邊陲 94 二、在美國宣傳之人際網絡建立與變遷──派系或新聞專業 99 三、戰時宣傳人才的培養 101 小結 103 第三章 跨太平洋的美國媒體與記者網絡 105 第一節 中宣部與協力美國媒體:普萊斯兄弟與亨利.魯斯 105 一、普萊斯兄弟 105 二、亨利.魯斯與時代公司媒體 109 三、聯合援華會 112 第二節 中宣部對美宣傳與美國記者之互動──以白修德為例 115 一、採訪河南大饑荒 116 二、催生外籍記者請發戰地採訪證審核辦法 117 三、國民政府對白修德文章的反應與白修德之回擊 118 第三節 中宣部對外國記者管理與新聞審查 126 一、對外國記者之管理 127 二、戰時新聞審查情形與外國記者的不滿 129 第四節 中宣部檔案中所見國共兩黨對延安中外記者考察團的宣傳 133 一、對延安中外記者考察團宣傳的布置 133 二、中共對延安中外記者考察團之宣傳 137 三、國共兩方對延安中外記者團宣傳手段之比較 139 四、一號作戰期間國民黨高層認知的中共宣傳 143 小結 147 第四章 中宣部對美宣傳的衝擊與對策 149 第一節 太平洋戰爭前期中宣部對美宣傳之成效與影響 149 一、對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宣傳與實際情形 150 二、馬格魯德報告揭露中國宣傳之誇大 153 三、對美宣傳之成就 155 四、中國對美宣傳在戰時盟國內部定位的橫向比較 157 第二節 太平洋戰爭後期中宣部對美宣傳之挫折與侷限 162 一、1943年公關危機 162 二、美國國務院文化關係司宣傳網絡對中宣部的反宣傳 168 三、史迪威事件與1944年美國總統大選 170 四、補救在華美軍、記者對中國惡化的印象 175 小結 184 結論 186 參考文獻 192 附錄 211

    一、中文部分
    (一)檔案
    1.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國立政治大學社資中心藏
    (1)《一般檔案》:
    〈中央宣傳部卅一年度工作計劃〉,館藏號:一般496/321。
    〈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工作概要〉,館藏號:一般496/294。
    〈美國輿論摘要〉,館藏號:一般493/147。
    〈美國輿論摘述〉,館藏號:一般523/183。
    〈國際政治中的宣傳工作〉,館藏號:一般496/218.1。
    〈黨務三年計畫大綱(宣傳部分)〉,館藏號:一般496/315。
    (2)《大溪檔案黨務類》:
    〈董顯光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據駐美辦事處來電報告十一中全會結果美國輿論界反響頗為良好〉,館藏號:大黨018/014。
    〈駐美大使董顯光電總統府秘書長張羣:生活雜誌創刊人Henry R. Luce(魯斯)代表傑克生催請迅作決定以便六月出版且由紐約先鋒論壇報系The Herald Tribune Syndicate先行摘要於各刊物登載廣為宣傳〉,館藏號:大黨072/005。
    (3)《特種檔案》:
    〈中央宣傳部半年中心工作計劃〉,館藏號:特2/30.1。
    〈中央宣傳部32年度工作計劃大綱簡明表〉,館藏號:特2/30.2。
    〈中央宣傳部33年度工作計劃簡明表〉,館藏號:特2/30.3。
    〈三十三年度黨務工作計畫及預算述要〉,館藏號:特2/61.1。
    〈戰時黨政三年計劃〉,館藏號:特4/2.2。
    〈考核中央宣傳部二十九年度工作成績報告簡表〉,館藏號:特6/52。
    〈中央黨務機關二十九年度工作成績考核總報告〉,館藏號:特6/56.2。
    〈潘朝英致外交部電〉,館藏號:特8/3.12。
    〈董顯光致中央黨部電〉,館藏號:特8/3.13。
    〈孟壽椿致外交部轉吳秘書長電〉,館藏號:特8/7.21。
    〈孟壽椿等致外交部電〉,館藏號:特8/7.35。
    〈孟壽椿潘朝英建議在美宣傳政策應考慮調整〉,館藏號:特8/7.49。
    〈中秘處致中宣部函〉,館藏號:特25/4.84。
    〈民國33年度黨務工作方針〉,館藏號:特27/1.17
    〈盟軍登陸時我對盟友宣傳辦法〉,館藏號:特30/525.18。
    (4)《國防檔案》
    〈本會常會各次報告速記紀錄〉,館藏號:防001/0049。
    〈本會常務會議各次記錄〉,館藏號:防001/0053。
    〈民國三十三年度黨務工作方針〉,館藏號:防002/0022。
    〈五屆十二中全會〉,館藏號:防002/0025。
    〈秘密監視偵查在華外人辦法及對外新聞發佈統制辦法〉,館藏號:防003/0283。
    〈中央各黨務機關三一年度工作成績考察總報告〉,館藏號:防003/1082。
    〈中宣部請注意公務員私函中宣洩政府秘密〉,館藏號:防003/2147。
    〈處理粵鎢走私情形〉,館藏號:防003/2607。
    〈戰時限制外人在華攝影辦法〉,館藏號:防004/0118。
    (5)《會議紀錄》:
    〈國防最高會議第31-40次常會紀錄〉,館藏號:會00.9/5。
    〈國防最高會議第41-50次常會紀錄〉,館藏號:會00.9/6。
    〈國防最高會議第81-90次常會紀錄〉,館藏號:會00.9/10。
    〈暫派江康黎為本會國際科科長案〉,館藏號:會4.3/50.5.1。
    〈改進國際宣傳實施方案草案〉,館藏號:會5.2/35.2。
    〈中央國際宣傳委員會組織規程〉,館藏號:會5.3/44.30。
    〈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職員職級擬暫採軍事機關之編製案〉,館藏號:會5.3/80.23。
    〈中央國際宣傳委員會致中央秘書處函〉,館藏號:會5.3/120.5。
    〈國際宣傳處呈中央宣傳部文〉,館藏號:會5.3/140.12。
    〈成立新聞學院培養國際宣傳人才案〉,館藏號:5.3/219.40。
    〈任曾虛白為中央政校新聞學院副院長案〉,館藏號:會5.3/234.41。
    〈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第26次會議紀錄〉,館藏號:會5.3/240.3。
    〈中宣部國際宣傳處編制表〉,館藏號:會5.3/242.10。
    〈5屆中常會第60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298。
    〈5屆中常會第82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320。
    〈5屆中常會第127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365。
    〈5屆中常會第190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28。
    〈5屆中常會第224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62。
    〈5屆中常會第226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64。
    〈5屆中常會第227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65。
    〈5屆中常會第235~236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72。
    〈5屆中常會第240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76。
    〈5屆中常會第248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84。
    〈5屆中常會第251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87。
    〈5屆中常會第259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95。
    〈5屆中常會第262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498。
    〈5屆中常會第264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500。
    〈5屆中常會第267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503。
    〈5屆中常會第269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505。
    〈5屆中常會第270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506。
    〈5屆中常會第273次會議速紀錄〉,館藏號:會5.3/509。
    〈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致中央秘書處函〉,館藏號:會6.1/29.81。
    〈中宣部及所屬各單位三十四年度經費預算數目表〉,館藏號:會6.3/5.6.5。
    〈派吳國楨接任宣傳部部長〉,館藏號:會6.3/17.9。
    2. 國史館藏
    (1)《外交部》:
    〈美國外交政策〉,數位典藏號:020-050202-0009。
    (2)《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于斌〉,數位典藏號:129-200000-3014。
    〈王洪鈞〉,數位典藏號:129-230000-1237。
    〈史悠鑫(史麗源)〉,數位典藏號:129-220000-0399。
    〈余銘〉,數位典藏號:129-040000-1343。
    〈林霖〉,數位典藏號:129-210000-4112。
    〈倪源卿〉,數位典藏號:129-210000-2636。
    〈夏晉麟〉,典藏號:129-040000-1305。
    〈徐鍾珮〉,數位典藏號:129-220000-0128。
    〈崔萬秋〉,數位典藏號:129-210000-1407。
    〈陳耀柱〉,數位典藏號:129-010000-1525。
    〈陶啟湘〉,數位典藏號:129-210000-4005。
    〈彭樂善〉,數位典藏號:129-040000-1690。
    〈董壽朋〉,數位典藏號:129-070000-1694。
    〈董顯光〉,數位典藏號:129-200000-3461。
    〈趙敏求〉,數位典藏號:129-040000-1686。
    〈鄭南渭(鄭保德)〉,數位典藏號:129-210000-2637。
    〈鄭鈞〉,數位典藏號:129-040000-1684。
    〈鄭寶南(鄭南生)〉,典藏號:129-210000-2784。
    〈鄺耀坤〉,數位典藏號:129-210000-2814。
    〈顧毓瑞〉,數位典藏號:129-210000-3551。
    (3)《國民政府》:
    〈中美外交〉,數位典藏號:001-062000-00009-002。
    〈中美借款洽訂(二)〉,數位典藏號:001-088201-00007-001。
    〈中國國民黨宣傳工作案(一)〉,數位典藏號:001-014130-00002-021。
    〈中國國民黨宣傳工作案(一)〉,數位典藏號:001-014130-00002-023。
    〈中國國民黨黨務宣傳〉,數位典藏號:001-014130-00015-004。
    〈中國國民黨黨務經費〉,數位典藏號:001-014100-00008-006。
    〈中國對美宣傳〉,數位典藏號:001-141231-00001-002。
    〈官員談話管制〉,數位典藏號:001-141003-00001-008。
    〈官員談話管制〉,數位典藏號:001-141003-00001-009。
    〈官員談話管制〉,數位典藏號:001-141003-00001-010。
    〈官員談話管制〉,數位典藏號:001-141003-00001-011。
    〈美軍抗日有功人員勛獎(二)〉,數位典藏號:001-035100-00170-031。
    〈美軍抗日有功人員勛獎(二)〉,數位典藏號:001-035100-00170-032
    〈國是意見(一)〉,數位典藏號:001-010020-00002-013。
    〈國是意見(一)〉,數位典藏號:001-010020-00002-014。
    〈國是意見(一)〉,數位典藏號:001-010020-00002-015。
    〈經費撥發(五)〉,數位典藏號:001-083200-00005-001。
    〈經費撥發(五)〉,數位典藏號:001-083200-00005-002。
    〈經費撥發(五)〉,數位典藏號:001-083200-00005-006。
    (4)《陳誠副總統文物》:
    〈國際問題參考資料──中國國共問題〉,數位典藏號:008-010602-00034-001。
    〈往來函電(十九)〉,數位典藏號:008-010202-00019-001。
    (5)《蔣中正總統文物》: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七年 (三)〉,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283-022。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 (七)〉,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077-156。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六年 (五)〉,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280-077。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三年 (一)〉,數位典藏號:002-080200-00299-018。
    〈外籍記者西北訪問特稿〉,數位典藏號:002-110799-00013-001。
    〈抗命禍國—抗戰時期 (六)〉,數位典藏號:002-090300-00207-146。
    〈革命文獻—盧溝橋事變〉,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001-032。
    〈國防情報及宣傳 (一)〉,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08-001。
    〈國防情報及宣傳 (一)〉,數位典藏號:002-080106-00008-001。
    〈陸軍後勤 (四)〉,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079-002。
    〈對美關係 (二)〉,數位典藏號:002-090103-00003-125。
    〈領袖指示補編 (十六)〉,數位典藏號:002-090106-00016-443。
    〈籌筆—抗戰時期 (九)〉,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09-018。
    〈籌筆—抗戰時期 (八)〉,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08-025。
    〈籌筆—抗戰時期 (十六)〉,數位典藏號:002-010300-00016-069
    〈籌筆—統一時期 (五十五)〉,數位典藏號:002-010200-00055-036。
    (6)其它:
    《國際宣傳費附個人特別費》,入藏登錄號:018000025744A。
    3.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戰時新聞檢查機構組織職掌編制案〉,檔號:0028/523.3/6355/0001。
    〈新聞宣傳管制辦法〉,檔號:0028/1320/0292/0001。
    〈外籍記者訪問延安案〉,檔號:0033/166.12/2320.3/0001。
    〈外籍記者來華採訪案〉檔號:0033/166.12/2320.4/0001。
    〈抗倭時期之宣傳措施〉,檔號:B5018230601/0026/1321/5001。
    (2)其它:
    〈新聞檢查案〉,《國防部》,檔號:A305000000C/0027/1321.1/0292。
    (二)中國國民黨出版品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梁寒操先生文集》,中,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3。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 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 戰時外交(一) 》,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79: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9)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央通訊社》,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央廣播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
    (三)史料、彙編
    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3,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81,北京:中華書局,198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為蔣介石接電話12年見聞》,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中央通訊社參考消息匯編》,44,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 外交,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 文化(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中國經濟建設協會編,《中國經濟建設協會會員錄》,重慶:出版者不詳,1943.8。
    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資料處編,《中國外交機關歷任首長銜名年表(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行政院新聞局印行,《廣播事業》,南京:行政院新聞局,1947。
    賽珍珠原著,程子章翻譯,《木刻看中國》,臺北:天龍文創,2015。
    何思瞇編,《抗戰時期美國援華史料》,臺北:國史館,1994。
    吳景平、林孝庭主編,《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稿(1940~1942)》,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吳景平、林孝庭主編,《宋子文駐美時期電報選1940-1943》,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吳景平、林孝庭主編,《戰時歲月——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稿(1940~1942)》,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吳景平、林孝庭主編,《戰時歲月——宋子文與外國人士往來函電稿新編(1940-1943)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上)》,臺北:三民書局,1991。
    南方局黨史資料徵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文化工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南方局黨史資料徵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統一戰線工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南方局黨史資料徵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群眾工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敎基金會,1978。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蘇聖雄主編,《諜報戰:軍統局特務工作總報告(1939)》,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1。
    高素蘭編,《事略稿本》,第10冊,臺北:國史館,2011二版。
    吳淑鳳編,《事略稿本》,第14冊,臺北:國史館,2004。
    高素蘭編,《事略稿本》,第27冊,臺北:國史館,2007。
    葉健青編,《事略稿本》,第41冊,臺北:國史館,2010。
    蕭李居編,《事略稿本》,第42冊,臺北:國史館,2010。
    周美華編,《事略稿本》,第48冊,臺北:國史館,2011。
    高素蘭編,《事略稿本》,第52冊,臺北:國史館,2011。
    高素蘭編,《事略稿本》,第53冊,臺北:國史館,2011。
    葉惠芬編,《事略稿本》,第56冊,臺北:國史館,2011。
    葉惠芬編,《事略稿本》,第59冊,臺北:國史館,2011。
    王正華編,《事略稿本》,第60冊,臺北:國史館,2011。
    (四)日記、傳記、回憶錄、文集
    《蔣中正日記》,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藏。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手稿本》,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王鼎鈞,《文學江湖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臺北:爾雅出版社,2009。
    白修德、賈安娜,《中國驚雷Thunder Out of China:國民政府二戰時期災難紀實》,臺北:大旗出版,2020。
    沈劍虹,《半生憂患: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著,呂文鏡等譯,《延安日記》,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林太乙,《林語堂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修訂版。
    金城,《延安交際處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
    胡宗南著,蔡盛琦、陳世局編輯校訂,《胡宗南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2015。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唐縱著,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
    夏晉麟,《我五度參加外交工作的回顧》,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張道藩原著,蔡登山主編,《酸甜苦辣的回味:文藝鬥士張道藩回憶錄》,臺北:新銳文創,2020。
    陳布雷,《陳布雷從政日記(1938)》,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陳布雷,《陳布雷從政日記(1939)》,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陳布雷,《陳布雷從政日記(1941)》,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陳布雷,《陳布雷從政日記(1942)》,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陳布雷,《陳布雷從政日記(1943)》,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陳布雷,《陳布雷從政日記(1944)》,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陳誠著,林秋敏、葉惠芬、蘇聖雄編輯校訂,《陳誠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2015。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曾虛白,《曾虛白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
    曾虛白,《談天下事》,臺北:正中書局,1992。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省克記》,臺北:國史館,2011。
    楊惠敏,《八百壯士與我》,臺北:博愛出版社,1979。
    董顯光,《東路中俄決裂之真相》,上海:真美善書店,1929。
    董顯光著,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臺北:台灣新生報社,1973。
    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趙超構,《延安一月》,上海:南京新民報館,1946。
    樓文淵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言論選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潘光哲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
    蔣廷黻著,張淑雅等編校,《蔣廷黻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蔣廷黻日記。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五)報刊雜誌
    《大公報》(1944)
    《中國時報》(2010)
    《新經濟》(1942)
    《經濟建設季刊》(1943)
    (六)期刊刊登史料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曾虛白工作日記(二)〉,《民國檔案》,2000:3,南京,2000.8,頁20-3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曾虛白工作日記(三)〉,《民國檔案》,2000:4,南京,2000.11,頁19-2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曾虛白工作日記(五)〉,《民國檔案》,2001:2,南京,2001.5,頁25-3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曾虛白工作日記(四)〉,《民國檔案》,2001:1,南京,2001.2,頁34-4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曾虛白工作日記選(一)〉,《民國檔案》,2000:2,南京,2000.5,頁27-36。
    沈安娜,〈教導勉勵 永記在心──憶周恩來指導我做情報工作〉,《黨的文獻》,1998:1,北京,1998.1,頁40-44。
    沈錡,〈從國宣處到總統府──沈錡回憶錄之一章〉,《傳記文學》,75:1,臺北,1999.7,頁38-48。
    屈武,〈在歷史轉折的年代裡〉,收入《文史資料》,73,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1-28。
    倪鉅卿口述、施扣柱整理,〈從聶中丞華童公學到雷士德工學院——倪鉅卿老人的求學經歷〉,《史林》,2006年增刊,上海,2006.12,頁1-7。
    張友漁,〈八年烽火憶山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選輯》,9,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頁1-16。
    許滌新,〈對南方局統戰工作的回憶〉,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選輯》,18,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4,頁76-86。
    陳雲閣,〈抗戰初期外國新聞記者在重慶的活動〉,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30,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1,頁143-149。
    葛思恩,〈回憶重慶新聞學院〉,《新聞研究資料》,1981:4,北京,1981.8,頁152-155。
    魏紹徵,〈革命宣傳史話(九)任期最長的中央宣傳部長王世杰〉,《文訊》,21,臺北,1981.12,頁398-403。
    (七)專書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著,季大方譯,《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美)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臺北:時報出版,2010。
    (英)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3)》,臺北:軍事譯粹社,1992四版。
    (英)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林添貴譯,《被遺忘的盟友》,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
    (荷)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著,何啟仁譯,《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
    (荷)張克雷、周勇著,《走向平等:戰時重慶的外交界與中國現代外交的黎明曙光:1938—1946》,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孔慧怡,《不帶感傷的回憶》,臺北: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一九二八──一九四五)》,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近代中國出版社發行,1996。
    李君山,《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與戰時盟軍合作》,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
    李金銓,《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徐國琦著,鍾沛君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8。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崔國華,《抗日戰争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張瑞德,《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二):抗日戰爭與世界大戰合流1938.11―1945.0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2。
    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三):抗戰與中國之命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2。
    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 第一卷:1911—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訂本,2016。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
    劉海龍,《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
    羅元旭,《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家族與中西交流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12
    (八)期刊論文
    井上久士、盧鵬,〈南京大屠殺與中國國民黨國際宣傳處〉,《日本侵華史研究》,2017:4,南京,2017.12,頁128-135。
    文俊雄,〈國民黨戰時對外宣傳與南京大屠殺真相傳播研究〉,《民國檔案》,2008:1,南京,2008.2,頁111-120。
    王奇生,〈抗戰時期國軍的若干特質與面相——國軍高層內部的自我審視與剖析〉,《抗日戰爭研究》,2014:1,北京,2014.3,頁124-139。
    王明亮,〈從美方檔案看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始末〉,《新聞界》,2014:15,成都,2014.8,頁2-6。
    王明亮、秦漢,〈從記者到新聞官:國民黨新聞管理者的職業抉擇和職業悲劇——以董顯光、曾虛白、馬星野為中心的探討〉,《國際新聞界》,2015:10,北京,2015.10,頁127-148。
    王東梅,〈1949年以前的北京飯館(二)〉,《烹調知識》,2020:12,太原,2020.12,頁碼不詳。
    王曉莉,〈1943年宋美齡在美國成功的抗日演講〉,《檔案天地》,2009:12,石家莊,2009.12,頁29-33。
    王曉嵐,〈論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對外新聞宣傳策略〉,《抗日戰爭研究》,1998:3,北京,1998.9,頁112-126。
    王曉樂,〈中國現代公共關係實踐之發軔——對全面抗戰時期國際宣傳的歷史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10,北京,2016.10,頁63-87、127。
    王翼薊,〈抗戰時期蔣夫人宋美齡訪美盛況及其在國會精闢成功的演說〉,《中外雜誌》,83:3,臺北,2008.3,頁4、41-50。
    石之瑜,〈蔣宋美齡女士的戰略思路--西方對1943年蔣夫人赴美演說的回響〉,《中華戰略學刊》,86:春,臺北,1997.3,頁73-120。
    任育德,〈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1951-196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2,臺北,2009.11,頁221-262。
    朱葉,〈太平洋戰爭前後國民政府的外交戰略與對美宣傳——以國際廣播電臺為中心的考察〉,《蘭州學刊》,2017:6,蘭州,2017.6,頁105-117。
    朱蓉蓉,〈國際宣傳處與戰時民間外交〉,《社會科學戰線》,2012:1,長春,2012.1,頁253-256。
    艾紅紅、馬陽,〈抗戰時期國民黨國際宣傳體系解析——以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為中心的考察〉,《蘭州學刊》,2017:6,蘭州,2017.6,頁118-127。
    何揚鳴,〈抗戰八年國民政府對美宣傳策略〉,《民國春秋》2000:5,南京,2000年,頁4-9。
    吳廷俊,〈中國抗戰時期一次成功的外宣活動——宋美齡1942—1943年訪美性質辨析〉,《學術交流》,2015:7,哈爾濱,2015.7,頁193-198。
    吳廷俊,〈抗戰外宣的主力軍與領軍人「國宣處」與董顯光、曾虛白〉,《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蘭州,2017.1,頁112-123。
    吳奇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美宣傳工作之研究〉,《復興崗學報》,37,臺北,1986.12,頁233-249。
    呂芳上,〈廣播演說的魅力──從抗戰時期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在美的演說講起〉,《近代中國》,151(臺北,2002.10),頁36-46。
    李光勇,〈文化外交:胡適使美抗戰宣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淮北,2009.8,頁81-85。
    李春,〈國際宣傳處宣傳特點探究〉,《世紀橋》,2017:11,哈爾濱,2017.11,頁96。
    李偉鵬、艾紅紅,〈抗戰時期國民黨國際宣傳處的對內宣傳及其實質〉,《傳媒觀察》,2021:2,南京,2021.2,頁98-104。
    李習文,〈1942-1943年宋美齡訪美國際宣傳的技巧與效果〉,《新聞春秋》,2014:4(北京,2014.11),頁20-25。
    李習文、郭鎮之,〈「抗戰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媒體交往與宣傳合作〉,《新聞與傳播評論》,2015年卷,武漢,2016.2,頁107-115。
    沈建中,〈國民黨元老居正的共產黨女兒和女婿〉,《文史精華》,2007:3,石家莊,2007.3,頁25-30。
    周滸,〈抗戰時期董顯光外宣理念與實踐的再審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淮安,2019.7,頁423-430。
    周質平,〈林語堂的抗爭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9,香港,2012.2,頁103-116。
    周質平,〈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46,香港,2014.12,頁28-52。
    武燕軍,〈抗戰時期的國際宣傳處〉,《民國檔案》,1990:2,南京,1990.7,頁118-122。
    武燕軍,〈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國際宣傳處〉,《歷史檔案》,1990:2,南京,1990.7,頁125-129、136。
    武燕軍、徐以文、柳長,〈抗戰時期在渝外國記者活動紀事〉,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30,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1,頁150-216。
    拱巖顏,〈從扭轉「先歐後亞」到爭取更多外援:國際宣傳處宣傳策略的調整(1941—1944)〉,《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22:2,南京,2022.6,頁66-77、141-142。
    高力克,〈極權的誘惑:民主與獨裁之爭中的國家主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36,香港,2013.4,頁31-43。
    張克明、劉景修,〈抗戰時期美國記者在華活動紀事(一)〉,《民國檔案》,1988:2,南京,1988.7,頁124-128。
    張克明、劉景修,〈抗戰時期美國記者在華活動紀事(二)〉,《民國檔案》,1988:3,南京,1988.9,頁112-132。
    張威,〈試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對美宣傳〉,《現代傳播》1998:6,北京,1998年,頁11-17、31。
    莫高義,〈論胡適使美演講〉,《學術研究》,2005:4,廣州,2005.4,頁118-121。
    陳佑慎,〈遷臺前的國軍電影事業(1926-1949)〉,《國史館館刊》,34,臺北,2012.12,頁69-114。
    陳紅民、徐亮,〈外國民眾對中國抗戰的支持(1937—1941)──以國際宣傳處檔案為中心〉,《民國檔案》,2020:3,南京,2020.8,頁99-106。
    陳倩,〈孟治與民國時期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長沙,2020.11,頁207-215。
    陸以正,〈重溫五十九年前的歷史──蔣宋美齡戰時訪問美國的前前後後〉,《歷史月刊》,178,臺北,2002.11,頁30-42。
    陸亞玲,〈抗日戰爭時期宋美齡的對美宣傳〉,《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4,揚州,2003.12,頁44-46。
    程剛,〈抗戰時期國民黨國際宣傳處對外宣傳策略探析〉,《南方論刊》2016:6,茂名,2016.6,頁25-27、30。
    黃格林,〈抗戰後期國際宣傳處與美國駐華記者關係的破裂及其原因探析〉,《新聞春秋》,2016:2,北京,2016.5,頁62-70。
    黃翔瑜,〈教育部文化局之設置及其裁撤(1967–1973)〉,《臺灣文獻》,61:4,南投,2010.12,頁259-298。
    董謙,〈抗戰時期駐重慶外國新聞機構的發展及歷史作用〉,《重慶社會科學》2008:6,頁73-76。
    劉景修,〈美國記者與中國抗戰〉,《民國檔案》,1989:1,南京,1989.4,頁107-116。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臺北,2004.5,頁135-164。
    劉蔚之,〈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市北教育學刊》,51,臺北,2015.8,頁49-88。
    劉曉鵬,〈向美國黑人宣傳對日抗戰:劉良模在《匹茲堡信使報》的〈中國觀點〉專欄,1942-1945年〉,《國家發展研究》,17:1,臺北,2017.12,頁129-171。
    蔡登山,〈以英文寫作的溫源寧教授 另眼看作家系列之十九〉,《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3,臺北,2009.3,頁5。
    鄧野,〈蔣介石對方先覺投敵案的裁決〉,《歷史研究》,2006:5,北京,2006.10,頁136-148。
    閻書欽,〈抗戰時期國統區的學者從政潮流與《新經濟》半月刊的創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北京,2007.7,頁26-37。
    羅文輝,〈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對中華民國新聞教育及新聞事業的影響〉,《新聞學研究》,41,臺北,1989.4,頁201-210。
    羅宣,〈論亨利˙魯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報導及其影響〉,《南開學報》,2003:6天津,2003.11,頁58-64。
    嚴海建,〈抗戰時期國民黨高層對宣傳工作的關注與反思〉,《社會科學戰線》,2018:11,長春,2018.11,頁98-110。
    (九)學位論文
    余亮,〈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對美宣傳策略及其效應〉,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6年。
    吳俊彥,〈亨利魯斯(1898-1967):美國世紀理念與時代雜誌的中國意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吳德祖,〈民國《經濟建設季刊》(1942-1945)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經濟思想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
    林果顯,〈一九五〇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9。
    孫發永,〈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對外新聞宣傳活動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7。
    徐保達,〈王世杰與民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郭金帆,〈從《戰時中國》(China at War)看國民政府對美抗戰宣傳〉,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碩士論文,2018。
    陳英杰,〈王世杰與抗戰勝利前後的中國政局(1938-1946)〉,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靳婷萍,〈董顯光與戰時來華西方記者的合作與衝突(1937-1945)〉,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碩士論文,2018。
    劉傳暘,〈王世杰與中國外交,1937-1949〉,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樂羽嘉,〈新聞自由在中國的傳遞與實踐──以董顯光和馬星野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蔡元唯,〈林語堂政治態度研究(1895-194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5。
    鄭士榮,〈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研究(1928-1945)──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十)論文集論文
    土田哲夫,〈抗戰初期中國的對美「國民外交工作」〉,收入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編,《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國(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頁473-486。
    林孝庭,〈戰時中美關係再思考─蔣中正、美國援助與國內政治(1937 - 1945)〉,收入《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第二冊:變局與肆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頁535-562。
    金之夏,〈抗戰軍事史口述回憶的「蔽」與「弊」:以台兒莊戰役為中心的考察〉,收入劉維開主編,《1930年代之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1,頁227-242。
    高郁雅,〈戰時的媒體與宣傳〉,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肆 戰時社會》,臺北:國史館,2015,頁366-411。
    陳方中,〈中國天主教與抗戰〉,收入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參 全民抗戰》,臺北:國史館,2015,頁456-515493-499。
    陳永發,〈抗日戰爭中的國共關係〉,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參 全民抗戰》,臺北:國史館,2015,頁111-216。
    陳永發,〈關鍵的一年──蔣中正與豫湘桂大潰敗〉,收入劉翠溶主編,《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頁347-431。
    陳立文,〈宋子文其人與其外交作風〉,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頁375-398。
    楊樹標,〈論宋美齡一九四二年赴美求援之行〉,收入《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頁49-60。
    陳永發,〈抗日戰爭中的國共關係〉,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參 全民抗戰》,臺北:國史館,2015,頁111-216。

    二、外文部分
    (一)檔案及政府出版品
    FRUS, 1941, The Far East
    FRUS 1942, China
    FRUS 1943, China
    FRUS 1944, China
    Joseph Stilwell diary transcript (36), Hoover ID: 51001.54.
    Joseph Stilwell diary transcript (37), Hoover ID: 51001.55.
    UBCHEA Archives College Files RG11,檔號:RG011-373-5703。
    (二)史料
    Buck, Pearl. China in Black and White: An Album of Chinese Woodcuts. New York: Asian Press/The John Day Company, 1945.
    Chou, Chih-P'ing. English Writings of Hu Shih: National Crisis and Public Diplomacy (Volume 3). New York: Springer Heidelberg, 2012.
    Fairbank, John King. China 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Gallup, George. 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35-1971.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2.
    Grew, Joseph C. Ten years in Japan: a contemporary record drawn from the diaries and private and official papers of Joseph G. Grew,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Japan, 1932-1942.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4.
    Rosenman, Samuel Irving. 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Victory and the threshold of peace, 1944-45, book 1. New York: Harper, 1950.
    Tong, Hollington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 Press. Shanghai: World Press, 1948.
    United States. Congres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Activities of Nondiplomatic Representatives of Foreign Princip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Eighty-Eigh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Under the Authority of S. Res. 362, 87th Congress, and S. Res. 26, 88th Congress Authorizing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to Study the Nondiplomatic Activitie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Part 1: February 4 and 6, 1963.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3.
    Wedemeyer, Albert Coady. Wedemeyer Reports! New York: Holt, 1958.
    White, Theodore H. 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Willkie, Wendell L. One World. New York: Simson and Schuster, 1943.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部,《支那事変陸軍作戦<3>昭和十六年十二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部,《香港・長沙作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
    (三)報刊雜誌
    Asia and the Americas (1943-1944)
    China at War (1938-1945)
    Collier's (1944)
    I.P.R. Pamphlets (1944)
    Life (1942-1945)
    The New York Times (1938-1940, 1942-1943, 2002)
    The Reader's Digest (1943)
    The Rotarian (1944)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1943)
    TIME (1938, 1942-1943)
    Washington Post (2008)
    (四)專書
    Isaacs, Harold R. 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58.
    Jespersen, T. Christopher.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1931-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cKinnon, Stephen R. & Frieson, Oris. China Reporting: 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 in the 1930s and 194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Sorel, Nancy Caldwell. The women who wrote the war.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1999.
    Tsou, 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1950.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1963.
    Tuchman, Barbara.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71.
    Wei, Shuge. News under Fire China’s Propaganda against Japan in the English-Language Press, 1928–194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Krogh, David.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Memoriam, 1985. Oakland: Academic Sena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Reynolds, David. Ed. Vladimir Pechatnov, The Kremlin Letters: Stalin’s Wartime Correspondence with Churchill and Roosevel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
    (五)論文
    広田純,〈太平洋戦争におけるわが国の戦争被害――戦争被害調査の戦後史――〉,《立教經濟學研究》,45:4,,東京,1992.3,頁1-20。
    Pantsov, Alexander V. “Mao Zedong’s “New Democracy” and Chiang Kai-shek’s “New Authoritarianism”: Two Paradigms of Social Progres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收入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2):戰時政治與外交》,臺北:國史館,2015,頁321-340。
    Kristopher C. Erskine, “Frank and Harry Price: Diplomatic Back channel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uring World War II,”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4:2 (Oct. 2017), pp. 105-120.
    Jespersen, T. Christopher. “Spreading the American Dream" of China: United China Relief, the Luce Family, and the Creation of American Conceptions of China before Pearl Harbor,”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1:3 (Fall, 1992), pp. 270-278.
    Swisher, Earl. “Reviewed Works: China's destiny. By Chiang Kai-shek. Authorized translation by Wang Chung-hui,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in Yutang. China's new democracy. By Mao Tse-tung. New York: Workers Library Publishers, 1944.”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10:1 (Nov. 1950), pp. 89-95.
    Tsang, Kuo-jen. “China's Propaganda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Gainesville, Florida, U.S., August 5-8, 1984.
    Qian, Suoqiao. “Representing China: Lin Yutang vs. American "China Hands" in the 1940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17:2 (Jan. 2010), pp.99-117.
    Johnson, Matthew D. “Propaganda and Sovereignty in Wartime China: Morale Oper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under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Modern Asian Studies, 45:2 (March, 2011), pp. 303-344.
    三、資料庫與網路資源
    (一)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中國工具書網路出版總庫資料庫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台
    (二)網路資源
    “Allen Grover records of the Committee on War Information,” Archives at Yale, 檢索日期:2022年9月29日,網址:http://hdl.handle.net/10079/fa/mssa.ms.1678。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Army. Office of the Chief Signal Officer, Why We Fight: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Orientation Films, 1942–1949, Records of the Office of the Chief Signal Officer, 1860 - 1985. Uploaded by US National Archives,網址:https://youtu.be/iww_Psy4QHo?t=487,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Clarence Edward Gauss (1886–1960) ,檢索日期: https://history.state.gov/dep-artmenthistory/people/gauss-clarence-edward,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Politicaldictionary:chicken in every pot條目,網址: https://politicaldictionary.com/-words/chicken-in-every-pot/,檢索日期2022年6月7日。
    Rosemary Levenson, Interview with John S. Service, 1977, Retrieved from website of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www.loc.gov/item/mfdipbib001045,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Social Networks and Archival Context: Atcheson, George, 1896-1947,網址:https://snaccoopera-tive.org/ark:/99166/w6nc730d,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歷任部長年表,網址:https://www.mofa.go-v.tw/HistoryMofaLeader.aspx?n=107&sms=83,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Kaity Tong,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ity_Tong,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
    英文維基百科條目:Rapho_(agency),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pho_(a-gency),檢索日期:2022年7月22日。
    維基百科條目: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歷任負責人,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4%B8%AD%E5%9C%8B%E5%9C%8B%-E6%B0%91%E9%BB%A8%E4%B8%AD%E5%A4%AE%E5%A7%94%E5%93%A1%E6%9C%83%E6%96%87%E5%8C%96%E5%82%B3%E6%92%AD%E5%A7%94%E5%93%A1%E6%9C%83,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維基百科條目: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列表,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9%A7%90%E7%BE%8E%E5%9C%8B%E5%A4%A7%E4%BD%BF%E5%88%97%E8%A1%A8,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維基百科條目:行政院新聞局/歷任局長,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1%8C%E6%94%BF%E9%99%A2%E6%96%B0%E8%81%9E%E5%B1%80#%E6%AD%B7%E4%BB%BB%E5%B1%80%E9%95%B7,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2/2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