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雅華
論文名稱: 高中階段青少年流行音樂的階級與性別差異-文化消費與生產之分析
指導教授: 張建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流行音樂青少年性別階級文化消費與生產
英文關鍵詞: pop music, teenagers, gender, class,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6下載:1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流行文化蘊含重要的社會意義,是人類文化實踐的體現,其中流行音樂與青少年閱聽人生活息息相關,而本研究即透過探討青少年與流行音樂的互動關係,瞭解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及流行文化所顯現的意義,並分析階級及性別結構因素對青少年流行音樂消費與生產所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法,主要運用問卷、訪談、觀察以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台北市自由高中(化名)二年級男生班與女生班學生,而透過研究發現與綜合討論,分析異同之處,提出主要差異在於:
    一、較高階級青少年能從「音樂角度」精細分析。
    二、流行音樂是較高階級活動的「附屬品」,但中下層階級普遍接受,其中女性較男性更能接受流行音樂。
    三、較高階級青少年接觸須「刻意尋找」,中下層階級則是「自然接觸」。
    四、較高階級青少年購買流行音樂傾向「典藏價值」,中下階級則是「經濟考量」,然中下階級女性樂迷有較多購買現象。
    五、較高階級青少年偏向「輕柔曲風」,中下階級青少年則偏向「重節奏」,但並非全然對立甚至有變動的現象。
    六、中下階級女性於流行音樂文本選擇時,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壓力較大於中下階級男性。
    七、女性受訪者較會宣示自己所喜愛的流行音樂,男性受訪者較不會生產此種宣示。
    八、較高階級青少年較少改編流行音樂文本,中下階級青少年則會娛樂式地改編流行音樂歌詞。
    九、較高階級青少年較少因流行音樂而學習樂器,而中下階級女性樂迷有較多學習樂器、學習語言的現象,並以自學為主。
    最後,針對本研究面臨的限制及未來研究可行方向提出相關建議,供後續研究者參酌。

    關鍵詞:流行音樂、青少年、性別、階級、文化消費與生產

    【Abstract】
    Popular culture contains important social meanings and embodies the culture practices. Particularly, pop music among popular culture connects intensively with the teenager audience. This research probed in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teenagers and pop music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life world of teenagers and the content of popular culture. Furthermor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class and gender on th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of teenagers' pop music. 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o collect required materials, and the investigating methods included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The subjects are two classes of students(one female class and the other male class)within the second grade classes in Taipei Liberty Senior High School (assumed name ).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and the data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1. The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can appreciate the music meticulous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usic theory.
    2. The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tread pop music as only 〝the accessory〞of their activities. However, those of lower class generally accept it; females among them can accept the pop music more than males.
    3. The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tend to access the pop music 〝sedulously〞. However, those of lower class tend to access the pop music 〝naturally〞
    4. To the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the motivation of consuming the pop music is inclined to be 〝the value of collection〞. However, that of lower class is basically 〝economical consideration〞, and the amount of consumption created by the lower class females is more than that by the lower class males.
    5. As to the tune of pop music,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would like to choose 〝soft〞tune, but the choice of lower class teenagers leaned toward〝heavy〞one.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opposition isn’t absolutely stagnated and even changed sometimes.
    6. As to the choice of music texts, the lower class females have relatively fewer choices than the lower class males owing to the pressure of gender stereotypes.
    7. The females interviewed tend to be more willing to declare their fondness for pop music than males.
    8. The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are less likely to revise the text of pop music than those of lower class. Contrarily, the teenagers of lower class tend to amuse themselves by revising the text of pop music.
    9. To the teenagers of upper class, learning to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less likely to be owing to the pop music than those of lower class. Howe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lower class females are more likely to learn to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foreign language as a result of the pop music, mainly by teaching themselves.
    Finally, the limitat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proposed.
    Keyword: pop music, teenagers, gender, class,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流行文化研究與教育………………………13 第二節 青少年的流行音樂與文化…………………19 第三節 青少年流行音樂的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實施………………………………… 45 第一節 前導研究………………………………… 45 第二節 研究場地之勾勒……………………………50 第三節 資料蒐集過程………………………………64 第四節 資料編碼與分析……………………………7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7 第一節 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之界定與態度…………77 第二節 青少年流行音樂之資訊管道與購買策略…93 第三節 青少年流行音樂之文化消費………………103 第四節 青少年流行音樂之文化生產………………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153 第二節 不同階級、性別青少年流行音樂文化的同與異…172 第三節 相關建議……………………………………179 參考書目…………………………………………… 181 壹、中文部分……………………………………… 181 貳、英文部分……………………………………… 185 參、網路資料……………………………………… 188 【表目錄】 表3-1自由高中問卷資料分析…………………………………47 表3-2 自由高中學校社團整理……………………………… 52 表3-3研究對象之家長職業類別分析表……… …………… 54 表3-4 男生班家庭背景分析………………………………… 56 表3-5 女生班家庭背景分析………………………………… 57 表3-6 研究對象階級、性別之綜合分析…………………… 59 表3-7 自由高中 男生班 訪談對象人物特徵描述………… 65 表3-8 自由高中 女生班 訪談對象人物特徵描述………… 68 表3-9 研究大事記…………………………………………… 71 表4-1較高階級青少年流行音樂資訊管道………………… 96 表4-2中下層階級青少年流行音樂資訊管道……………… 96 表5-1 自由高中 較高階級青少年流行音樂之文化消費:「階級」、「性別」分析……162 表5-2 自由高中 中下階級青少年流行音樂之文化消費:「階級」、「性別」分析……162 表5-3 自由高中 較高階級青少年流行音樂之文化生產:「階級」、「性別」分析……168 表5-4 自由高中 中下階級青少年流行音樂之文化生產:「階級」、「性別」分析……16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步驟圖……………………………………………………9 圖3-1 階級分佈圖……………………………………………………58 圖4-1 自由高中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之分類…………………………78 圖4-2 小易喜歡的歌詞內容 ………………………………………105 圖4-3 小榆喜歡的歌詞內容 ………………………………………106 圖4-4 阿美喜歡的歌詞內容 ………………………………………111 圖4-5 阿玟喜歡的歌詞內容 ………………………………………112 圖4-6 阿珍喜歡的歌詞內容 ………………………………………113 圖4-7 小宗詮釋的歌詞 ……………………………………………131 圖4-8 阿勤詮釋的歌詞 ……………………………………………135 圖4-9阿雪詮釋的歌詞 ……………………………………………136 圖5-1 自由高中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之「界定」的階級、性別分析………………… 155 圖5-2 自由高中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之「態度」的階級、性別分析………………… 157 圖5-3 自由高中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之「資訊管道」的階級、性別分析……………… …159 圖5-4 自由高中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之「購買策略與能力」的階級、性別分析…………… 161 【附錄目錄】 附錄……………………………………………………189 附錄一:自由高中問卷調查……………………… 189 附錄二:自由高中流行音樂訪談大綱…………… 193 附錄三:訪談逐字稿分析表範例………………… 195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方永泉(1999)。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研究。比較教育,46(6),83-103。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4)。高雄:麗文。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揚智。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市:心理。
    田曉菲(譯)(2001)。A.McRobbie著。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宜玲(2000)。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朴允哲(1995)。中華民國台灣社會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以中產階級為分析核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倩漪(1995)。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博成。新聞學研究,56,105-134。
    林志明(譯)(1997)。J. Baudrillard,著。物體系。台北:時報。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長青(1999)。文化品味高尚者音樂品味多元化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宏(2002)。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永輝(1993)。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維敏(譯)(1998)。,G.Turner著。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
    孫憶南(譯)(2004)。A. Bennett著。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
    翁嘉銘(1991)。詩的兄弟,文學的家族──談現代歌詞。聯合文學,7(10),81-84。
    高宣揚(2003)。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張小虹(1991)。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聯合文學,7(10),85-89。
    張玉杰(1994)。誰在聽什麼樣的音樂?—探索新新人類特質與音樂品味的關係。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君玫(譯)(2001)。J.Storey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Robert Bocock著 。消費。台北:巨流。
    張建成(2000)。「文化研究」在教育社會學方法論上的意義。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93-110)。高雄:麗文。
    張建成(2000)。文化與課程。研習資訊,17(2),20-28。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建成(2004)。從批判教育學到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21(5),14-21。
    張儒林(譯)(1997)。D.Hebdige著。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駱駝出版。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錦華(譯)(1995)。J.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莊敏琪(2002)。流行漫畫成長團體對青少女性別角色多元化形塑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友芳(1998)。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中之性別論述。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光興等(譯)。Michael Gurevitch著。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
    陳怡潔(2005)。中產階級國中生對家長課業管教的回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奈君(1991)。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倩文(譯)(1993)。Simon Frith著。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
    黃光雄主編(2001)。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文化。
    黃俊豪、連廷嘉(譯)(2004)。F.Philip Rice等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淑君(1999)。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州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台北:洪業。
    楊克隆(1998)。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Burr.V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洲松(2003)。流行文化與教育。教育研究,108(4),40-50。
    楊祖珺(譯)(1997)。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著。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溫子欣(2002)。青少女學生閱讀愛情小說之研究:以兩班高職女學生讀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星(1984)。中國流行歌曲源流。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劉慧琪(2000)。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君仲(1990)。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昭君(譯)(2003)。P.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
    賴文福(譯)(2000)。Fetterman, D.M.著。民族誌學。台北:弘智。
    謝國平(2004)。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
    瞿海源(1997)。社會階層、文化認同與音樂喜好。載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頁189-228)。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妙如等(譯)(1999)。Lisa Taylor, Adrew Willis著。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蘇振昇(1998)。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1989-1998。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蘅(譯)(1993)。D. K. Davis, S. J. Baran著。大眾傳播與日常生活:理論和效果的透視。台北:遠流。

    貳、西文部分
    Abercrombie, N., Keat, R., & Whiteley, N. (1994).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sumer.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Ali, S. (2002) Friendship and Fandom: ethnicity, power and gendering readings of the popular.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3(2), 153-165.
    Baudrillard, Jean. (1988). Selected writing . Mark Poster.Cambridge:Polity Press.
    Bocock, R. (1993). Consump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hambers, I. (1977). A Strategy for Living: black music and white subculture .In Hall, S. & Jefferson, T. (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pp. 157-166).London: Hutchinson.
    Frith, S. & Goodwin, A. (1990). On record :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London : Routledge.
    Frith, S. & Goodwin, A. (1993). Sound and vision : the music video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Frith, S. (1987).Why do songs have words? In A.L.White (Eds.), Lose in music: Culture, Style and the Musical Event (pp. 77-106).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Frith, S. (1996). Music and identity. In Hall, S.& Gay, P.D.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Frith, S. (2003). Popular music : critical concepts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England , New York : Routledge
    Gauntlett, D. (2002). Media, gender, and identity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Gingell, J. and Brandon, E.P. (2001). In defence of hing culture. Oxford: Blackwell.
    Giroux, H.A. (1992). Border Crossings: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ledhill, C. (1997). Genre and Gender:The case of soap opera. In S. Hall (Eds.),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pp. 337-383).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Green, L. (1997). Music ,gender, edu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ossberg, L (1996). On Postmodernism and Articulation :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In Morley, D & Kuan-Hsing Chen(eds.), Stuart Hall :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pp.131-150.) London ; Routledge.
    Hall, S. & Jefferson, T. (1976).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 Hutchinson.
    Hall, S. and Gay, P. (Eds.). (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 Sage.
    Harrington, C. L. & Bielby, D. D. (Eds.). (2001). Popular culture :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alden,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Johansson, T. & Miegel, F. (1992). Do the Right Thing: Lifestyle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Kidd, W. (2002). Culture and identity. New York, : Plagrave.
    Lash, S. & Urry, J.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Thousand Oaks : Sage Publications.
    McRobbie, A. & Garber, J. (1977). GIRLS AND SUBCULTURES:An exploration .In Hall, S. & Jefferson, T.(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pp.209-222).London: Hutchinson.
    McRobbie, A. (1999). In the culture society : art, fashion, and popular music.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McRobbie,A(1991).Feminism and Youth Culture. London:MACMILLAM.
    Middleton, R. (1990). Studying popular music.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Moorman, M. J. (2004). DUELING BANDS AND GOOD GIRLS: GENDER, MUSIC, AND NATION IN LUANDA'S MUSSEQUES, 1961-197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37(2), 255-288.
    Nehring, N. (1997). Popular music,gender,and postmodernism:Anger is an energy.Neil Nehring.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
    Reimar, B.(1995).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Riesman, D. (1990).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In S. Frith & A. Goodwin(eds.), 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pp.5-13.) NY & London: Routldge.
    Ruddock ,Andy (2001). Understanding audiences : theory and method . London: Thousand Oaks.
    Shuker, R. (1994).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London: Routledge.
    Shuker, R. (1998). Key concepts in popular music. London : Routledge.
    Smith, S.J. (1997) Beyond geography's visible worlds: a cultural politics of music.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1(4), p502-529.
    Storey, J. (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Taylor, S.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Toynbee, J (2000). Making popular music : musicians, creativity and institutions. London Arnold , New York : Co-published in the U.S.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 S. (2002) Music and Gender (Book). Notes, 58(3), 569.
    Willis, P., Jones, S., Canaan,J., & Hurd,G. (Eds.). (1990). Common Culture:Symbolic work at play in the everyday cultures of the young. Milton Keynes: Open Unversity Press.

    參、網路資料
    吳翠珍(無日期)。媒體教育與流行文化。2004年12月11日,取自:
    http://www.fubon.org/Uploads/
    教育部(2003)。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2004年12月11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OCIETY/EDU8465001/old/report/index1.htm
    陳永賢(2004)。性別認同與英國當代藝術。2004年12月7日,取自:http://art218.com/ReadNews.asp?NewsID=752
    楊久穎(2004)。搖滾寶貝──九○年代女性搖滾新聲。2004年12月14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piano/piano2-1.htm
    謝臥龍(無日期)。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認同。2004年12月14日,取自:http://www.nkfust.edu.tw/~distance/distance86/8611-1.html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2006年1月2日,取自:http://gnae.ntptc.edu.tw/subject2/sub_conten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