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霈雯
Sun, Pei-Wen
論文名稱: 國中女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雲林縣某女子國中為例
Study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 Girl'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Yunlin County
指導教授: 陳政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社經地位網路使用年級
英文關鍵詞: physical fitness, school performance, social status, internet using, grad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5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女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以雲林縣某女子國中為母群體,抽樣分為績優組173名、績劣組171名,共計344名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問卷、蒐集體適能成績與學業成績資料分析,所得數據分別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複迴歸分析,以瞭解國中女學生背景變項與健康體適能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約有一成四家庭是高社經地位、二成九家庭是中社經地位、五成六家庭是低社經地位,而父母運動習慣高度參與約三成一、中度參與約三成九、未參與則約二成九,而網路使用每週6小時以下約三成三、每週7-20小時約四成五、每週21小時以上約二成。心肺適能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銀牌等級,肌肉適能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銅牌等級,柔軟度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銅牌等級,瞬發力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銀牌等級,身體組成BMI平均值介於健康體適能常模正常等級。
    二、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除了「父母運動習慣」與健康體適能無關外,「年級」與肌肉適能、瞬發力有關係;「家庭社經地位」與心肺適能、肌肉適能、身體組成(BMI)有關係;「學業成就」與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瞬發力、身體組成(BMI)都有關係;「網路使用」與心肺適能、肌肉適能、瞬發力、身體組成(BMI)有關係。
    三、研究對象的心肺適能越好者(800M跑走所花的秒數越少),其肌肉適能(仰臥起坐的次數越多)、瞬發力(立定跳得越遠)及身體組成(BMI值越小)都越好;肌肉適能越好者(仰臥起坐的次數越多),其柔軟度(坐姿體前彎越遠)、瞬發力(立定跳得越遠)及身體組成(BMI值越小)都越好;柔軟度越好者(坐姿體前彎越遠),其瞬發力(立定跳得越遠)越好;瞬發力越好者(立定跳得越遠),其身體組成(BMI值越小)越好。研究對象之健康體適能彼此間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瞬發力及身體組成(BMI)等健康體適能,並可以解釋其總變異量的如下:心肺適能為12.6% 、肌肉適能為11.5% 、柔軟度為4.9% 、瞬發力為11.3% 、身體組成(BMI)為8.9%;研究結果顯示,學業成就優者在心肺適能、柔軟度、瞬發力、身體組成(BMI)等四種健康體適能都較好;每週網路使用6小時以下者在心肺適能、肌肉適能、瞬發力等三種健康體適能都較好;但是七年級生在肌肉適能及瞬發力二種健康體適能則較差。

    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多項建議,以作為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參考。

    The research is aiming in discussing junior high school femal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related caused issues. Research uses a girl junior high school in Yunlin county as a sample. It randomly samples with good performance group of 173 students and bad performance group of 171 students; total 344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s. It uses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result collecting and school performance result date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on calculation,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analysis to analyze junior high school female students’ relation between background variable factors and their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result as below:
    1. Research objects have around 14% with high level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 29% with middl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 and 56% with low level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31%of parents have intensive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39% with moderate exercise habits, 29% with no exercise habit.Time of using internet under 6 hours per week is around 33%, 7-20 hours per week is around 45%, over 21 hours per week is around 20%. Cardiovasular Fitness average level is within 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 silver rank, muscle fitness average level is within 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 bronze rank, body index BMI average level is within 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 regular rank.
    2. For research object background’s variable factors, besides “parents’ exercise habit” is not related to physical fitness; “grade” is related to muscle fitness and muscle power. “Family’s level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related to Cardiovasular Fitness, muscle fitness andBMI. “School performance” is related to Cardiovasular Fitness, muscle fitness, flexibility, muscle power and BMI. “Internet using” is related to Cardiovasular Fitness, muscle fitness,muscle power and BMI.
    3. Research object with better Cardiovasular Fitness (spending less time on 800m running/ walking); its muscle fitness (more sit up times), muscular power (further distance for standing broad jump) and Body index (lower BMI) will be better. The object with better muscle fitness (more sit up times); its flexibility (can reach further for the sit and reach test), muscle power(further distance for standing broad jump) and body index (lower BMI) will be better. The object with better flexibility (can reach further for the sit and reach test); its muscle power (further distance for standing broad jump) will be better.The object with better muscle power (further distance for standing broad jump), its Body index (lower BMI) will be bet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subject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4. The research objects background variable factors can presume Cardiovasular Fitness, muscle fitness, flexibility, muscle power and BMI….etc effectively ,the total variation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Cardiovasular Fitness 12.6%, muscle fitness11.5%, flexibility4.9%, muscle power11.3% and BMI8.9%. Result shows, research object with better school performance; will have better Cardiovasular Fitness,flexibility, muscle power and BMI performance. Research object with internet using time under 6 hours per week will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Cardiovasular Fitness, muscle fitness and muscle power, however, 7th grade students have poorer muscle fitness and muscle power performance.

    This study presented many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se results could be taken as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students’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I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中生健康體適能的概況…………………………….. 9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定義與測量…………………………….. 12 第三節 健康體適能相關因素探討……………………………..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布…..………..………………..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的分布…………………………..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健康體適能的關係…………….. 44 第四節 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彼此間的關係………………….. 50 第五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對其健康體適能之預測………….. 51 第六節 綜合討論………………………………………………..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 65 第二節 建議………………………………………………..….. 67 參考文獻……..…………………………………………………. 69 中文部分…………………………………………………………… 69 英文部分…………………………………………………………… 77 網路部分…………………………………………………………… 77 附錄一 正式問卷………………………………………… 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進隆(1997a)。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3),70-77。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 ; 9卷3期 (1995 / 12 / 01) , P62 - 69。
    方國民、陳奕良、何國龍(2008)。國中學生體適能檢測結果分析比較-以臺北市東湖國中94-96學年度為例。北體學報16,P328-336。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 ; 44卷1期, P1 - 12。
    王楷皓(2005)。地區剝奪、父母教育程度和兒童肥胖的關係。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思宜(2009)。網球專項肌力訓練與肌力失衡之改善。中華體育季刊 ; 23卷4期 (2009 / 12 / 01) , P52 - 61。
    牛玉珍(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期, 139-148。
    沈淑貞﹑姚承義(1997)。女性芭蕾舞者體型與身體組成之探討。中華
    民國體育學報,24,頁181-192。
    沈進益、張耀川、蘇榮宗(2011)。國中生不同年級之體適能比較~以台南市民德國中為例。高應科大體育 ; 10期, P98 - 105。
    李嘉峯(2018)。十二年國教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就之關係-以國立南科實中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巫菲翎、于漱、魏燕蘭、 尹祚芊(2003)。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之家庭相關因素探討。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 11卷1期 , P19 - 30。
    何宛宜(2017)。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敏華、姜金龍(2004)。體脂肪與羽球專項體能關係之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 (1), 2004。
    林生傳 (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吳碧蓮(2002)。國小學童母親運動行為認知 及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伊婷、蔡俊賢(2014)。國內外體適能檢測項目比較研究。高師大體育, (12), 46-57。
    邱慶瑞(2003)。學業成績好壞與體適能的表現比較-以台北市永春高中為例。北體學報11期, P173 - 179。
    林美嫺(2007)。臺灣地區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正常﹑王順正﹑吳忠芳(2005)。日常生活身體活動的能量消耗研究。
    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2,頁55-66。
    卓俊辰、曾竣瑋(2011)。採計「體適能加分」之高中學生學業表現分析。學校體育124,P24 - 28。
    邱資芸(2015)。2001-2012年台灣兒童肥胖不平等之趨勢及影響因素。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毓賢(2013)。高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某高職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英輝(2013)。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一煒(2015)。國中生運動態度對個人運動情形、網路使用行為與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中為例。美和科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秀瑜(2015)。家庭共同參與羽球運動之親子關係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維振(2003)。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北體學報,
    11,頁217-223。
    洪偉章﹑汪梅英﹑張淑郁﹑楊朝成﹑陳榮秀(1995)。以生物電阻法和
    體格指數估計台灣青年女性體脂肪含量結果之相關研究。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vol.20,no.3,
    頁249-256。
    施致平、蔡明河(2011)。體適能政策推展現況與檢測成效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卷4期, 718-729。
    洪佳沁(2016)。老年人社經地位、生活狀況、城鄉差異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莉蓁、郭怡瑩、何立安(2016)。靜態伸展後接續動態準備運動對大學生跳躍能力及衝刺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 ; 18卷2期 (2016 / 06 / 30) , P92 - 100。
    倪瑛蓮、陳龍弘、張仁和(2017)。臺灣地區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肥胖盛行率與社經地位的關聯:2007-2012 體適能資料庫追蹤。體育學報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第50 卷第S 期,頁47~60 (2017. 12.)。
    高銘源(2008)。國中生網路沉迷與體適能關聯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綠茵(2014)。台中市國中生體適能認知、運動態度與運動行為之探討。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啟誠(2003)。台北市立敦化國中學生體適能檢測結果分析比較。中華體育季刊17卷3期 (9) , 129-135。
    許晉榮(2007)。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俐蓉、古博文、王宗進(2009)。青少年肥胖、體型認知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8期。
    陳盈志(2014)。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教育部88年度提升學生體能計畫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頁7-18)。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曾竣瑋、王鶴森(2012)。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4卷3期,P367 - 377。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護理研究, 8(4)。
    郭芳娟、林正常、陳鉞奇(2005)。有氧舞蹈訓練對體脂肪過高之年輕女性的心肺適能及心臟自律神經的影響。物理治療 ; 30卷2期 (2005 / 04 / 01) , P67 - 72。
    黃建翔(2017)。臺南市國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茱惠 (2015)。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體位不良率與其照顧者財經背景、學童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營養教育程度關聯性之探討。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阿棉(2014)。國小學童家庭背景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義守大學管理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佳哲、賴文璇、張碧峰、黃建賓(2010)。網球運動專項特徵與專項肌力訓練之探討。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 ; 5期 (2010 / 06 / 01) , P48 - 55。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智凱、張世宜、黃智能、 迪魯.法納奧、 楊昌斌(2016)。探討學業成就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以花蓮某國中學生為例。休閒事業研究 14卷3期,P40 - 51。
    鄭宇翔(2016)。青少年動態通學與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孟婷、鄒孟文(2008)。父母親對子女肥胖之影響。臺灣家庭醫學研究6卷3&4期。
    鍾淑珠(2012)。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桂彬、林清和、周玉、陳嘉遠、王昭卿(2007)。不同性別之運動行為、態度與知識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第5 輯,9~20 頁(民96.6)。
    羅凱暘、吳明城、何健章、謝錦城、童淑琴(2015)。臺灣地區10 ~ 18 歲青少年體適能世代趨勢―1997 ~ 2013 年。大專體育學刊第17卷 第4期,443-460頁。
    二、英文部份
    Krejcier, R.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y, Education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1), 607-610.
    三、網路部份
    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2016)。行動上網使用行為。取自
    http://www.tdcda.org.tw/webc/html/asso/01.aspx?num=76&kind=34&page=1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
    https://blog.twnic.net.tw/2017/07/21/69/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5)。青少年使用手機調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64254
    教育部(2007)。體適能常模。資料引自http://www.fitness.org.tw/model01.php
    教育部體育署(2015)。「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方案」。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ct?xItem=10817&ctNode=691&mp=1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中華民國105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76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2018)。肥胖是慢性疾病!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是最佳處方。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5&pid=884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