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謹華 |
---|---|
論文名稱: |
管家琪童話的自我概念書寫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管家琪 、童話 、自我概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選擇管家琪1991年至2008年的童話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藉由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分析,對管家琪童話中的自我概念書寫,作一更完整的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及詞義介定等,並對作家管家琪作一簡單介紹。第二章主要探討台灣童話內容類型的遞嬗,一共分成三小節,從仿古型童話到教化型童話及顛覆型童話,略可看出台灣童話主題的演變脈絡,進而從這個演變的脈絡中,理解管家琪在整個台灣童話發展的重要地位。第三章則先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精神分析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社會心理學理論下的自我概念,藉此能夠更準定的理解童話故事中所隱喻的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第二節再將童話與心理學概念作一繫聯,論述東西方著名童話作品中自我概念的呈現與變形。
第四章與第五章為本篇研究的重點,深入探討管家琪童話中自我概念的書寫意涵。第四章將焦點放在童話故事中,兒童自身自我概念建立的過程。當然,這個建立的過程是管家琪的視野下所理解的過程,在她的觀照與解讀下,也許會有別於其他童話家的概念。然而,透過管家琪所包裝的故事,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童話本身對兒童成長所寓意的方向與引導。第五章則從家庭、同儕及成人世界的觀點,剖析童話中兒童如何藉由人我互動建立自我概念。管家琪童話頗多人際互動的對話與衝突,透過各種人際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管家琪童話中的兒童心理變化。第六章則從藝術分析的角度切入,探討自我概念型童話的情節安排與人物塑造,在這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管家琪設定了幾種樣板形人物,做為某些理念的象徵。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整體研究成果,探討管家琪自我概念書寫的價值與影響。
一、研究文本
1.管家琪:《口水龍》(台北:民生報,1991年4月)。
2.管家琪:《超人媽媽》(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2年)。
3.管家琪:《都是拖鞋惹的禍》(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2年)。
4.管家琪:《怒氣收集袋》(台北:民生報,1993年1月)。
5.管家琪:《捉拿古奇颱風》(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3年5月)。
6.管家琪:《大衛表哥》(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3年7月)。
7.管家琪:《骨頭博士找骨頭》(台北:信誼出版社,1993年1月)。
8.管家琪:《蓮霧國的小女巫》(台北:企鵝出版社,1993年1月)。
9.管家琪:《誰要零鴨蛋》(台北:信誼出版社,1993年5月)。
10.管家琪:《愛貓的女孩》(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3年4月)。
11.管家琪:《溫馨的回憶─四健會的故事》(台北:行政院農委會,1994年)。
12.管家琪:《我家有黑洞》(台北:信誼出版社,1994年)。
13.管家琪:《彩虹道高手》(台北:信誼出版社,1994年)。
14.管家琪:《奇幻溫泉》(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5年4月)。
15.管家琪:《烏龍紅娘》(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5年)。
16.管家琪:《奶油怪來了》(台北:信誼出版社,1995年)。
17.管家琪:《缺牙巴阿倫的奇遇》(台北:信誼出版社,1995年5月)。
18.管家琪:《超人爸爸》(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6年10月)。
19.管家琪:《想躺下來的不倒翁》(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96年8月)。
20.管家琪:《糊塗大頭鬼》(台北:亞太經網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21.管家琪:《複製瞌睡羊》(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7年12月)。
22.管家琪:《太空中的甜甜圈》(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7年)。
23.管家琪:《原始人阿麗》(台北:亞太經網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24.管家琪:《再見大頭鬼》(台北:亞太經網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25.管家琪:《童話娃娃屋》(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9年3月)。
26.管家琪:《失眠的驢子》(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8月)。
27.管家琪:《白鸛之歌─兩隻最美麗大鳥的故事》(台北:文經社,2000年3月)。
28.管家琪:《火頭僧阿二》(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2000年3月)。
29.管家琪:《長腿蛙》(台北:童書鋪,2001年8月)。
30.管家琪:《黃鼠狼的美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31.管家琪:《罵人專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32.管家琪:《憨先生與酷小姐》(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3月)。
33.管家琪:《孤僻的蠶寶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34.管家琪:《藍色記憶箱》(台北:幼獅出版社,2001年6月)。
35.管家琪:《惡魔和傻大個兒》(台北:幼獅出版社,2004年3月)。
36.管家琪:《怪奇故事袋》(台北:幼獅出版社,2005年10月)。
37.管家琪:《超人谷》(台北:文經社,2005年3月)。
38.管家琪:《超人谷II》(台北:幼獅出版社,2005年11月)。
39.管家琪:《娃娃屋裡的小女孩》(台北:信誼出版社,2005年8月)。
40.管家琪:《小豆芽的生命寶盒》(台北:信誼出版社,2006年12月)。
41.管家琪:《從漫畫裡跳出來的男孩》(台北:理得出版社,2007年2月)。
42.管家琪:《古先生的帽子》(台北:愛智出版社,2007年3月)。
43.管家琪:《長髮女妖梅杜莎》(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4月)。
44.管家琪:《不可思議的一天》(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1月)。
45.管家琪:《東東和稻草人》(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1月)。
46.管家琪:《影子不上學》(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6月)。
47.管家琪:《一隻會做夢的狗》(台北:理得出版社,2008年1月)。
二、論述專書
(一)童話、文學專書
1.丁樹南譯:《寫作淺談續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2.王泉根等:《童詩童話比較研究論文特刊》(台北: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1994年5月)。
3.王泉根、許迪南等:《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4.王詩琅:《台灣民間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社,1999年2月)。
5.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1994年1月)。
6.林文寶:《認識童話》(台北:天衛出版社,1998年12月)。
7.林文寶、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台東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3年10月)。
8.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台北:富春文化,1990年8月)。
9.邱各容:《回首來時路:兒童文學史料工作路迢迢》(台北:北縣文化局,2006年2月)。
10.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6月)。
11.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7月)。
12.林良:《慈恩兒童文學論叢》(高雄:慈恩出版社,1985年4月)。
13.周惠玲:《夢穀子,在天空之海》(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6月)。
14.金燕玉:《兒童文學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15.周曉波:《現代童話美學》(西安:未來出版社,2001年)。
16.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傳文出版社,1999年8月)。
17.洪汛濤:《童話學》(台北:富春文化,1989年9月)。
18.洪志明:《兒童文學評論集》(台中:中市文化出版社,1999年6月)。
19.洪志明等:《彩繪兒童又十年》(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20.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大,2008年12月)。
21.洪淑苓:《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22.洪淑苓等:《擺盪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23.桂文亞等:《1998海峽兩岸兒童學術研討會論文特刊》(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1998年5月)。
24.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10月)。
25.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台北:天衛文化,1999年8月)。
26.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出版事業,1991年9月)。
27.郭鈴惠等:《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2000年4月)。
28.許義宗:《兒童文學論》(台北:自印本,1997年1月)。
29.傅林統:《美麗的水鏡》(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1996年6月)。
30.黃雲生:《黃雲生兒童文學論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3月)。
31.廖卓成:《童話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32.管家琪:《折翼天使》(台北:理得出版社,2007年2月)。
33.蔣孔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34.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10月)。
35.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6月)。
36.Catherine Orenstein著,楊淑智譯:《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性、道德和演變》(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7月)。
37.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台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
38.Jack Zipes著,張子樟譯:《童話‧兒童‧文化產業》(Happily Ever After :Fairy Tales, Children,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台北:東方出版社,2006年7月)。
39.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天衛文化,2002年7月)。
40.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The witch must die : how fairy tales shape our lives)(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二)心理學、教育學專書
1.王軍雲:《態度決定高度》(台北:福地出版社,2006年3月)。
2.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0月)。
3.公孫龍策:《用自信代替自卑》(台北:普天出版社,2008年3月)。
4.李美之:《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84年)。
5.林清江:《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4月)。
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7.紀康寶:《如何洞悉孩子的內心世界》(台北:狠角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4月)。
8.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6月)。
9.張春興:《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1996年5月)。
10.張春興:《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出版社,2003年3月)。
11.郭為藩:《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12月)。
12.陳歆:《肯定自我就是成功》(台北:倚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13.陳龍安:《全方位的兒童道德培養》(台北:茂青出版社,1993年)。
14.救國團張老師:《美的人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7年)。
15.黃天中:《生涯與生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7月)。
16.黃堅厚:《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9月)。
17.彭懷恩:《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18.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2007年4月)。
19.興盛東:《領導處方箋》(台北: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9月)。
20.Colin Heywood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A history of childhood :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2月)。
21.David R. Shaffer著,林翠湄譯:《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年6月)。
22.David R. Shaffer 著,林翠湄、黃俊豪等 譯:《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台北:學富出版社,2002年6月)。
23.Don Hamachek著,李淑娥譯:《面對自己》(Knoounters with the Self)(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9月)。
24.Dr. Thomas Gordon著,歐申談譯:《教師效能訓練》(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ET)(台北:新雨出版社,1993年12月)。
25.Guy R. Lefrancois 著,李茂興譯:《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6月)。
26.Jerry Phares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等譯:《人格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9月)。
27.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12月)。
28.Mark Cook著,李維譯:《人格的層次》(Level of Personality)(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3月)。
29.Pervin, Lawrence A.著,洪光遠、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7月)。
30.Rita L. Atkinson著,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譯:《心理學》(psychology)(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31.Robert J. Sternberg 著,李玉琇、蔣文祁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5年6月)
32.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著,曾端真、曾玲珉譯:《人際關係與溝通》(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8月)。
33.Virginia Satir著,吳就君譯:《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making)(台北:張老師文化,1994年9月)。
三、學位論文
1.王信評:《學習環境對學生自我價值與學習動機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王為蒨:《網路上的自我探索與網路成癮:自我複雜度與自我確定性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朱經明:《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4.沈如瑩:《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5.李盈萱:《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以臺北市國、高中生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6.李慧卿:《管家琪少年小說研究--以中長篇作品為例 》(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7.李曉蓉:《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8.吳慧玲:《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林秀洲:《身體意象、自尊與性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南部大學生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林明憲:《幻想的遊戲──管家琪的童話研究》(屏東: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2002年)。
11.林家屏:《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2002年)。
12.林淑華:《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侯雅齡:《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曹琦琳:《管家琪少年小說研究》(屏東: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2007年)。
15.郭怡汎:《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6.郭孟鵑:《圖畫書的「自我領域」主題探究─以「好書大家讀」入選作品為例》(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17.郭鈴惠:《九十年代的台灣女性童話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台東: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18.許幸萱:《仙女下凡─論《蘭格童話》中的仙女》(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9.陳如苓:《當代台灣童話女作家作品中男/女形象及兩性關係之研究》(台灣: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0.陳瑩娟:《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1.陳騏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2.張芝鳳:《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3.張綺芳:《國中生在輔導情境的被看重知覺與其輔導效果之關係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4.張鐸嚴:《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25.黃祺閔:《管家琪兒童傳記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6.趙曉美:《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27.鄭妃娟:《九○年代台灣創作童話內容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8.蔡佳玲:《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四、學術期刊
1.王林:〈論童話文學的奇幻美〉,《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台北: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1年)。
2.王渝:〈從0開始 ── 一群大孩子的理想〉,《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3期(台北:國語日報社)。
3.李如雪:〈自我概念、身體意象與同儕關係之探究〉,《國民教育》第46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社,2006年)。
4.李輝:〈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第34卷第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社,1994年)。
5.邱各容:〈兩岸兒童文學之發展及現況〉,《聯合文學》第4卷第6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6.林世仁:〈故事之外的故事—我寫《11個小紅帽》〉,《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第19卷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3年)。
7.林海音:〈給孩子一個親切的世界─讀「讓路給鴨寶寶們」後的一些話〉收錄於《兒童讀物研究》第二輯(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6年)。
8.林愛華:〈格林童話的現代解讀〉,《東吳外語學報》第十七期(台北:東吳大學外語學院,2002年)。
9.洪若和:〈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學系,1993年)。
10.胡馨云:〈說故事高手─管家琪〉,《出版情報》(台北:金石堂實業公司,2000年)。
11.孫梓評:〈微笑裡的魔法--訪問管家琪〉,《文訊》(台北: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1年)。
12.徐守濤:〈從張水金先生「無花城的春天」談童話的創作〉,《兒童文學學刊》第二期(台北:天衛文化,1999年)。
13.徐增淵:《兒童讀物研究》第二輯(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6年)。
14.陳正治:〈台灣四十年來的童話發展〉,《中國語文》第68卷第4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1991年)。
15.陳伯吹:〈兒童文學的特殊性〉收錄於《文藝月報》(上海:華東作家協會文藝月報編輯委員會,1956年)。
16.陳昭伶:〈生命的另一種選擇--反敗為勝的《長腿蛙》〉,《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17.張坤鄉:〈父母教養方式、子女自我概念與制握信念之關係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台北: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07年)。
18.張雪門等:《兒童讀物研究》第一輯 (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5年)。
19.張靖卿:〈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59期(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1996年)。
20.張窈慈:〈兩岸少年校園小說之主題呈現--以管家琪「黃金少年」與張之路「蟬為誰鳴」為例〉,《中國語文》第564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4年)。
21.陳李綢:〈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30輯(台北:中國測驗學會出版,1984年)。
22.陳國輝、楊琇惠:〈管家琪的童話分析〉,《傳習》(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1995年)。
23.游姵瑜:〈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卓越雜誌》第269期 (台北:卓越世界文化公司,2007年)。
24.管家琪:〈我的兒童文學創作歷程〉,《精湛》(台北:台灣英語雜誌社,1997年)。
25.管家琪:〈今天,他們都是我的寶貝〉,收錄於《講義雜誌》第236期(台北:講義堂,2006年)。
26.蔡青青:〈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第43卷第1期(台北:台灣護理學會,1996年)。
27.劉秀娟:〈婚姻意象之初探性研究〉,《中華家政學刊 》第26期(台北:中華家政學會,1997年)。
28.劉鳳芯:〈兒童教戰守策--以臺灣當代兒童戰爭小說《小英雄與老郵差》及《小婉心》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第3期(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8年)。
29.魏綵思、魏麗敏:〈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之影響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台中:台中教育大學,2005年)。
30.蘇樺:〈評介《兒童月刊》與《小讀者》〉,《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26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72年)。
五、報紙
1.林良:《國語日報》第11版 (2000年4月17日)。
2.《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創刊號(台北:國語日報出版部,1972年)。
3.高行健:〈華文文學應以沒有主義為出發點〉,〈中國時報〉第3版(台北:中國時報社,2001年2月4日)。
4.彭震球:《中華日報》(1954年2月22日)。
5.管家琪:〈童話創作經驗談1用「物性」來增加童話味〉(此篇文章內容由管家琪提供給筆者,即將刊登於2010年國語日報)。
6.管家琪:〈童話創作經驗談4 好好安排對話〉(此篇文章內容由管家琪提供給筆者,即將刊登於2010年國語日報)。
7.管家琪:〈童話創作經驗談6童話的主題〉(此篇文章內容由管家琪提供給筆者,2010年將刊登於國語日報)。
六、西文資料
1.Harlow, H. F & Suomi , S. J.(1970).Nature of Love-simplitied. American Psychologist 25.
2.Hartup, W.W.,& Laursen,B.(1993).Conflict and context in peer relations. In Hart,C.H.(Ed).Children on Playground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
3.Kohlberg ,L.(1966).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 and attitudes. In E.E. Mac-Coby(Ed.),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4.Koblinsky, S.G., Cruse, D.F.,& Sugawara, A.I.(1978).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children’s memory for story content. Child Development, 49.
5.Kotelchuck, M .(1976) The Infant’s Relationship to the Father: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Lamb, M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6.Lukens, Rebecca J. (1999).A Critical Handbook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7.Pipp, S. & Harmon, R. J.(1987).Attachment as regulation: a commentary. Child Development,.
8.Perosa, L. M., Perosa, S. L., & Tam, H. P. (1996).The contribution of struc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femal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8(1).
9.Rosenberg & McCullough.(1981).Mattering: inferred significa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s, Research in community and mental health,2.
10.Shaffer,D.R.(2000).Social & Persobality Development.(4th Ed.).
11.Wilson,J.J.(2000).Department of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