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姿瑛
Huang, Tzu-Ying
論文名稱: 早安洲美:記錄性圖畫書分析與創作
Good morning Zhoumei : Analysis and Creation of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
指導教授: 伊彬
I, 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記錄性圖畫書洲美社區洲美國小創作模式圖畫書製作
英文關鍵詞: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 Zhoumei community, Zhoumei elementary school, creation model, picture book mak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意圖創作記錄性圖畫書,為即將消失的洲美社區與其內的洲美國小留下紀錄。洲美社區是個質樸且未完全開發的地區,隨處可見的稻田是居民們眼中最美麗的風景,社區裡許多因禁建而保留原始風貌的老房子,也成為當地的特色。除此之外,全台唯一的屈原宮更是洲美居民共同的信仰聖地。洲美國小的孩子是洲美社區最主要的活力來源,直到現在校方仍然努力的經營學校,期望為孩子留下更多珍貴的回憶。研究者期望透過圖畫書特有的感染力,帶給師生與社區居民真實的感動,並將洲美的部份風貌保存下來。讀者群以洲美國小師生為主,當地居民為輔。此外研究者也藉此發展出兼顧親和性與真實性的記錄性圖畫書之創作流程。在實際創作階段中,歷經文獻探討、現有檔案資料分析、實地考察記錄、與訪談相關人物,四方整合結果發展主要創作內容,在形式上以個人風格為主並參考既有圖書形式與文獻分析結果,逐漸發展出圖畫書雛型;最後面對讀者回饋,加入修正與補充的過程,最終完成以圖為主、文為輔的記錄性圖畫書。研究經真實測試所歸納出的「記錄性圖畫書創作流程」為:在動機升起之後,將相關文獻探討、檔案資料分析、實地考察、訪談、與既有相關圖畫書分析,五方訊息之整合歸納,並加入研究者之創作風格與創意,發展成創作計畫。完成繪本後匯入讀者回饋,再修改補充而成最後版本。

    This research aimed to create a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 views of Zhoumei community that will be removed from the landscape due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two years later. Zhoumei community is a down-to-earth and semi-developed area. The ready view of the rice fields is available anytime, anywhere to the residents. Due to restrictions on developments, a lot of the legacy architectures preserve the original flavor of the community, making it the main attraction of the place. In addition, the one and only “Quyuan Gong” in Taiwan are also located in this community, bringing on the religious and their influences in the community. Children are the main focus of the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The primary school has been built up over the years and continues to receive good contributions from the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in hopes of leaving the kids a precious experience of childhood. The researcher hopes that they can touch the heart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residents through picture books, and preserve the unique features of community.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Zhoumei Elementary School and community people were the presumed readers in this cas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 process to create such a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 that is realistic and vivid. In the actual writing stage, it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is of existing archives, field inspection, and had an interview with the inhabitant. The researcher integrat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to create contents. The form of the picture book is based on personal style, and an original draft of the picture book is developed by taking the form of picture books and literary analyses into account. Finally, based on the readers’ feedbacks, the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 is finished after cautious amendments.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 model to create such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 After raised the motivation, it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document analysis, field study, int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form and styles of existed documentary picture books. The conclusion of above five dimensions with illustrator’s artistic style and idea will form the blueprint of the book. It’s necessary that the illustrator makes final changes to enrich and deepen the contents or forms, according to the readers’ responses, to ensure the best presentation of such book.

    第一章 緒論……………………………………………………1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1   1.2 創作目的…………………………………………………………………3   1.3 創作範圍與限制…………………………………………………………4   1.4 創作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2.1 圖畫書的種類……………………………………………………………6    2.1.1圖畫書的目的 ………………………………………………………6    2.1.2 圖畫書的形式 ……………………………………………………8    2.1.3 圖畫書的對象……………………………………………………17   2.2 社區文化與圖畫書創作 ……………………………………………19    2.2.1 圖畫書在保存社區文化的價值…………………………………19    2.2.2 文史資料保存類圖畫書出版品…………………………………21   2.3 文獻小結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3.1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3.1.1 圖畫書現況分析…………………………………………………24    3.1.2 田野調查…………………………………………………………24 3.1.2.1 文件資料 ……………………………………………………25 3.1.2.2 實地考察 ……………………………………………………25     3.1.2.3 深入訪談 ……………………………………………………25   3.2 研究目的 ………………………………………………………………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27   4.1 資料整理與分析結果 …………………………………………………27    4.1.1 圖畫書現況分析結果……………………………………………27    4.1.2 田野調查結果……………………………………………………35 4.1.2.1 文件資料收集與分析結果…………………………………35 4.1.2.2 實地考察與訪談分析結果…………………………………39   4.2 本章小結 ………………………………………………………………78    4.2.1 紀錄性圖畫書既有的形式………………………………………78 4.2.2 洲美社區的特色…………………………………………………79     4.2.2.1 洲美社區的歷史特色………………………………………79 4.2.2.2 洲美社區的地理特色………………………………………80 4.2.2.3 洲美國小的教育特色………………………………………81 4.2.2.4 洲美居民的未來期望………………………………………82 第五章 創作內容……………………………………………83   5.1 創作理念 ………………………………………………………………83   5.2 創作形式 ………………………………………………………………84 5.2.1 圖畫書內容形成 ………………………………………………84    5.2.2 圖畫書形式探討…………………………………………………98   5.3 創作作品呈現與解說 …………………………………………………99 第六章 結論…………………………………………………107   6.1 創作心得與檢討………………………………………………………107   6.2 創作之未來展望………………………………………………………110 參考文獻………………………………………………………111 附錄一 訪談逐字稿A……………………………………………………………115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B……………………………………………………………116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C……………………………………………………………117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D……………………………………………………………118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E……………………………………………………………120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F……………………………………………………………124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G……………………………………………………………126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H……………………………………………………………128 表目錄 表1.1 面向分析表……………………………………………………………… 5 表2.1 風格要素特徵表…………………………………………………………13 表2.2 台灣整體童書插畫風格分期比較表……………………………………17 表4.1 文史資料保存類圖畫書分析……………………………………………26 表4.2 實地考察內容分析………………………………………………………37 表4.3 訪談面向分析表-A低年級小朋友………………………………………41 表4.4 訪談面向分析表-B中年級小朋友………………………………………43 表4.5 訪談面向分析表-C高年級小朋友………………………………………45 表4.6 訪談面向分析表-D郭仲榮會長…………………………………………47 表4.7 訪談面向分析表-E徐建華校長…………………………………………51 表4.8 訪談面向分析表-F楊萬里長……………………………………………54 表4.9 意見面向分析表-G紅木傢具批發老闆…………………………………58 表4.10 意見面向分析表-H洲美國小學童家長…………………………………59 表4.11 意見面向分析表-I屈原宮前長老們……………………………………61 表4.12 意見面向分析表-J陳奕翔和陳媽媽……………………………………62 表4.13 意見面向分析表-K洲美國小邱聖富主任………………………………63 表5.1 地圖繪製表現手法案例…………………………………………………87 表5.2 主要角色設定對照表……………………………………………………89 表5.3 場景真實圖片對照表……………………………………………………94 表5.4 圖畫書整體創作規格……………………………………………………98 表5.5 記錄式圖畫書創作結果…………………………………………………99 圖目錄 圖2.1 信誼風格分類之主結構…………………………………………………13 圖2.2 紀錄性圖畫書創作模式…………………………………………………23 圖4.1 洲美稻作…………………………………………………………………34 圖4.2 荷(蓮)花田……………………………………………………………34 圖4.3 屈原宮………………………………………………………………… 35 圖4.4 屈原主神像………………………………………………………………35 圖4.5 洲美國小校訓「我願盡力」……………………………………………35 圖4.6 洲美國小校地全景………………………………………………………35 圖4.7 洲美國小稻米季…………………………………………………………6 圖4.8 洲美國小「龍躍薪傳」活動……………………………………………36 圖5.1 圖畫書創作內容形成流程圖……………………………………………81 圖5.2 洲美街道鳥瞰圖…………………………………………………………82 圖5.3 地圖繪製表現手法案例…………………………………………………83 圖5.4 洲美街道簡易地圖草稿…………………………………………………84 圖5.5 68公車真實照片…………………………………………………………92 圖5.6 68公車繪製結果…………………………………………………………92 圖5.7 早安洲美完成品 ………………………………………………………100 圖5.8 洲美國小拉頁 …………………………………………………………100 圖6.1 記錄性圖畫書創作模式………………………………………………101

    Guilfoil, J. K. (2004).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7(4),48-54.
    Leblond, J.(攝影)、Willemin, V.(文)(2001)。小尚的巴黎。台北:遠流。
    Muller, J.(2000)。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台北:和英。
    Short, G.,Erickson, M. & Cunliffe, S. K. (1999). Valuing and conserving our built environment. In J. K. Guilifoil & A. R. Sandler (Eds), Buli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pp. 37-50).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三又一木(圖),楊宗哲(文)(2006)。台灣園林之美-板橋林家花園。台北:聯經。
    王開立(2007)。畫地圖‧說故事。台北:藝術館。
    丘錫勳(圖),路寒袖(文)(2005)。聽爸爸說童年。台北:星月書坊。
    台北市北投區洲美國小慶祝四十週年校慶紀念專刊(2007)。台北:洲美國小。
    台北市北投區洲美國小簡介DM(2007)。台北:洲美國小。
    台北市北投區洲美龍舟文化全球資訊網(屈原宮)(n/d)。搜尋於2010.02.20,自http://sites.google.com/site/beitouquyuan/zhou-mei-huan-jing-li-shi
    伊彬、林慧雅(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期刊,13,29-65。
    伊彬、黃姿瑛、陳怡今(2010)。記錄性圖畫書創作模式:以洲美國小為核心的社區風貌呈現。國際設計創作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05-31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伊彬、鄧逸平、黃永宏(2004)。從中華兒童叢書(1965-1999)到信誼基金會(1979-2001)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之演變及其意義。藝術教育研究,7,23-53。
    安野光雅(圖、文)(2005)。旅之繪本. VI, 丹麥。台北:青林國際。
    朱源泉、柯倩華(2002)。談繪本教育的重要性。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大階梯教室座談會現場錄音稿。搜尋於2010.03.24,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ivDU42SXHRrnq8bTW.4G4zzSOM-/article?mid=868。
    李孟芬(2007)。魚的家巴拉告。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旅遊繪本:Here We Are。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李孟芬(2008)。畫說阿美族-文化繪本作教學。於徐秀菊(主編),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創意篇(頁37-39)。花蓮縣:東華大學。
    李孟芬(2009)。阿美野菜奶奶。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文化繪本。花蓮:東華大學。
    李孟芬(圖、文)(2009。阿美野菜奶奶。花蓮:東華大學。
    周文敏(2005)。「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周瑞萍(圖、文)(2007)。看見建築的聲音 : 插畫家眼中的101座世界建築。台北:大塊。
    房柏成(2006)。舞動兒童心靈─闡析兒童繪本的教育價值。搜尋於2010.03.24,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fatg8l2XQUfF9CDkPW4BZw--/article?mid=330
    松居直(2004)。幸福的種子 : 親子共讀圖畫書出版者。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林芳安(2007)。噗噗噗。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旅遊繪本:Here We Are。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潮偉(2008)。洲美生活地圖。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林鴻堯(圖),俞珩(文)(2007)。台灣河川之美-淡水河。台北:聯經。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2005)。繪本之力。台北:遠流。
    南雲治嘉(2008)。繪本設計。台北:楓書坊文化。
    徐秀菊(2008)。畫說阿美族-文化繪本作教學。於徐秀菊(主編),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創意篇(頁12-15)。花蓮縣:東華大學。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藝術館。
    翁韻淇(2009)。尤瑪婆婆的口簧琴。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文化繪本。花蓮:東華大學。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
    張振松(圖、文)(2005)。阿金的菜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郭育君(2007)。遺忘的芭吉魯。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旅遊繪本:Here We Are。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郭育君(2009)。魔法女祭司的祕密。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文化繪本。花蓮:東華大學。
    陳乃菁、卓玲妃(2006)。文化產業的設計與創意。搜尋於2010.05.03,自http://home.educities.edu.tw/lingyf/na/col028.html
    陳怡今、吳庭逸、甘旻山、郭君儀、黃啟祥、涂珮娟、陳清誥(圖、文)(2008)。醫生窩。未出版,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高雄。
    陳奕杰(2009)。火光中的撒奇萊雅。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文化繪本。花蓮:東華大學。
    陳美玉(2008)。全球本土混雜化與文化再生:視覺文化取向的在地性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期刊,15,37-65。
    陳書梅(2008)。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陳衛平、姬炤華、李珂、徐萃、程欣(2009)。童書與傳統文化聊天實錄。新浪育兒。搜尋於2010.01.16,自http://www.tienwei.com.tw/article/article.php?articleid=1036
    彭大維(圖),劉思源(文)(1990)。台北三百年。台北:遠流。
    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研究所,台北。
    黃郁菱(2009)。祖靈的記號。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文化繪本。花蓮:東華大學。
    楊千瑩(2007)。月光曼波。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旅遊繪本:Here We Are。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楊華峰(圖)、王金明(策劃)(2007)。天安門老景圖。中國:北京經典博雅旅遊。
    葛雅茜(1971)。腳踏土地的生活插畫家-萬華國。雄獅美術。302,45-46。
    褚家妤(2009)。林田山之旅。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劉伯樂(圖、文)(2009)。龍眼樹的故鄉。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劉伯樂,宮月淑,余麗婷(圖),林淑玟,陳月文(文)(2005)。來金門作客。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鄧美雲、周世宗(2004)。繪本玩家DIY。台北:雄獅圖書。
    盧慶文 (2007)。台灣原住民兒童之圖像創作與文化書寫─以臺東縣阿美、布農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佩杏、楊佩駿、陳怡萱(2007)。夏樂德之旅。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旅遊繪本:Here We Are。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謝佳礽(2007)。小粉蝶花之旅。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旅遊繪本:Here We Are。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蘇玟潔(2009)。漫遊沙卡礑。於徐秀菊(主編),東台灣生態文化繪本。花蓮:東華大學。
    鐘易真(圖、文)(2009)。石頭男孩。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