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惠雄
Hsieh, Hui-Hsiung
論文名稱: 探究臺灣社會創業青年之利他實踐:一群社會衝浪客的冒險故事
Investigating the fulfillment of altruism by the Taiwan Youth Social Entrepreneurs—The stories of a group of Social Surfers
指導教授: 李明芬
Li, Mi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社會創業社會創業精神相似八正道利他精神利他實踐
英文關鍵詞: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social entrepreneurial spirit, Similar Noble Eightfold Path, Altruism, The practice of altruis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5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3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顧社會創業之國內外文獻,多數研究探討社會創業者的人格特質、社會網絡關係、社會資本的理論,與機會辨識來進行詮釋,較少提及社會創業者進行創業過程中的利他性。然在諸如此類的創業議題研究中多以西方理論來做推論結果,沒有考慮到東方文化與利他的人格特性,所以在研究臺灣社會創業者之創業歷程無法全觀地描述,造成學術缺口。本研究以上尚文化有限公司與格外有意思作為臺灣青年社會創業的代表個案,採取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輔以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來呈現社會創業者的利他精神與個人信念之實踐,透過相似八正道來形塑出獨特的組織文化,結合創新的概念開發機會,創造社會價值並解決社會問題。

      本研究在理論貢獻提出,社會創業家應該與外部環境進行社會交換的過程中,持續關注社會性的問題與辨識創業機會,發展社會創業團隊的運作機制與獨有的組織文化,透過共享之社會創業網絡來實現共善的普世社會價值,並在實務貢獻方面提出社會創業家在利他實踐的過程中之實質建議。

    Recalling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ocument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most studies explore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 personality traits, social networks,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o interpret. The altruism in the progress of starting a business is less mentioned.However,most of the scholars infer the conclusion from western theory in such entrepreneurship issues,without taking the oriental cultures and altruistic personality into account.Consequently,the studies about social entrepreneurs in Taiwan are not holistic,whi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gap.This research take Sun-sun Culture Co.and Project Off-Grad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ses of Taiwan youth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using case study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supplemen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render the practice of altruism and personal belief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 to shape the uniqu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rough similar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combined with the of innovative concep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social value and solve social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propose that social entrepreneurs should continually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identify the opportunities for entrepreneurship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exchange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eveloping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uniqu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social entrepreneurial team, achieving common good of the universal social values through sharing social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bring up the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rom social entrepreneurs when practicing altruism for substantive contribution aspect.

    第一章 緒論………………………………………………………-00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0- 壹、全球與臺灣青年就業與失業的浪潮……………………………-010- 貳、社會企業的興起與社會創業之風潮……………………………-012- 參、研究者生活體悟與研究動機……………………………………-015- (一)因緣際會下的網路創業…………………………………-015- (二)與補教事業的合作關係…………………………………-016- (三)青銀共創的無菜單創意料理餐廳………………………-016- (四)研究探索、歷練、省思…………………………………-017- (五)成為社會衝浪客…………………………………………-0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20- 第三節 名詞解釋…………………………………………………………-022- 壹、社會創業青年……………………………………………………-022- 貳、社會創業精神……………………………………………………-022- 參、利他主義與利他精神……………………………………………-023- (一)西方界定…………………………………………………-023- (二)華人文化…………………………………………………-024- 肆、八正道的利他精神………………………………………………-0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27- 第一節 年輕世代的就業發展與事業圖像………………………………-028- 第二節 經濟不景氣中的利他思潮………………………………………-033- 第三節 華人的利他觀念…………………………………………………-042- 壹、儒家的道德思想…………………………………………………-042- (一)儒家最具代表經典之作:《論語》 ……………………-043- (二)傳達儒家思想之精神:孟子……………………………-044- (三)生活中實踐的仁德:《大學》 …………………………-046- (四)中庸之道與利他思維……………………………………-046- 貳、佛家學說的利他觀念……………………………………………-047- (一)大乘菩薩行的利他取向…………………………………-049- (二)八正道與利他的關係……………………………………-051- 參、跨越時空的利他實踐:古印度國王與現代阿育王……………-0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0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055- 壹、質性研究取向之選擇……………………………………………-055- 貳、研究架構圖………………………………………………………-05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059- 壹、個案研究方法之採用……………………………………………-059- (一)個案之脈絡分析…………………………………………-059- (二)深度訪談法………………………………………………-059- (三)參與觀察法………………………………………………-060- (四) 文件分析法………………………………………………-060- 貳、研究設計…………………………………………………………-0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065- 壹、研究對象之選擇…………………………………………………-065- 貳、研究對象的背景…………………………………………………-065- (一)上尚文化有限公司………………………………………-065- (二)格外有意思………………………………………………-066- 參、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067- (一)資料蒐集方式與分析……………………………………-067- (二)訪談大綱…………………………………………………-068-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070- 壹、可信性……………………………………………………………-070- 貳、可轉移性…………………………………………………………-071- 參、可靠性……………………………………………………………-071- 肆、驗證性……………………………………………………………-071- (一)方法………………………………………………………-071- (二)理論………………………………………………………-072- (三)分析者……………………………………………………-072- (四)資料………………………………………………………-072- 伍、研究倫理…………………………………………………………-072- (一)主動知會…………………………………………………-072- (二)資料客觀且保密…………………………………………-073- (三)互惠原則…………………………………………………-0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074- 第一節 從個人創業的發想到成立創業團隊……………………………-076- 壹、上尚文化有限公司的成立………………………………………-076- (一)創辦人陳乃綺的創業來時路……………………………-078- (二)共同創辦人李芝嫺的生命故事…………………………-079- (三)社會創業團隊的目標與理想……………………………-081- 貳、格外有意思的出現………………………………………………-083- (一)創辦人陳其農的家庭與大學經歷………………………-083- (二)創辦人王馨妤的家庭與社團經歷………………………-085- (三)社會創業團隊的願景與實際行動………………………-087- 第二節 個案社會創業的歷程……………………………………………-089- 壹、上尚文化有限公司的發展與變遷………………………………-089- (一)草創時期的上尚文化……………………………………-089- (二)持續演化的上尚文化……………………………………-090- (三)上尚文化的利社會行為…………………………………-091- 貳、格外有意思的實踐行動與利社會行為…………………………-094- (一)格外有意思的實踐行動…………………………………-094- (二)格外有意思的利社會行為………………………………-095- (三)格外有意思所面臨的兩難困境…………………………-095- 第三節 以正念深化創業的永續資本與利他善行………………………-097- 壹、以中道思想看社會創業的利他實踐……………………………-097- 貳、從相似八正道詮釋社會創業個案行善的力量…………………-098- 第四節 綜合討論與分析…………………………………………………-101- 壹、透過社會創業來實踐正業………………………………………-102- 貳、社會創業者心性修養的重要性…………………………………-10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6-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6- 壹、兒時經歷影響創業青年走向利他社會創業……………………-106- 貳、以學校單位做為顧問兼顧組織營利與發展……………………-107- 參、獨特的個人價值信念支撐組織未來願景………………………-108- 肆、共創夥伴的信任態度讓創辦人面對衝擊而不忘初衷…………-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1- 壹、對學術上的建議…………………………………………………-111- (一)擴大研究範圍……………………………………………-111- (二)深化核心問題……………………………………………-111- (三)研究方法之建議…………………………………………-112- (四)增加訪談對象的數量……………………………………-112- 貳、對實務上的建議…………………………………………………-112- (一)核心創業夥伴應從信任的同學找起……………………-113- (二)發展社會創業團隊的運作機制與組織文化……………-113- (三)找到專業且可信任的顧問………………………………-113- (四)在社會創業團隊中加入全觀思維………………………-114- 第三節 研究者的社會創業行動計畫……………………………………-115- 壹、 短程規劃:師大美食研究社團課程……………………………-115- 貳、中程目標:巷弄惜食櫃計畫………………………………………-116- 參考文獻……………………………………………………………-117- 附件一、翻翻文化工作室創業重大事件記事錄…………………-122- 附件二、食物教育六大主軸與翻翻文化食育系列………………-124- 附件三、翻翻文化工作室教材設計參考樣式……………………-125- 附件四、合作學校開課簡章………………………………………-126-

    中臺禪寺(2014)。初級禪修教本。南投市:文心文化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臺北市:智勝文化。

    行政院(2015)。主要國家(地區)失業率比較統計表。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
     自: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瀏覽日期: 2015年5月。

    汪芸(2006)。志工企業家:提昇人類社會的力量 (原作者: Bornstein, D)。臺北
     市:天下遠見。

    汪芸(2006)。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 U 型理論。臺北市: 天下文化。

    李明芬(2012)。以整全實踐典範開展綠色實踐社群之深度對話與群體創生-公眾
     參與科技實踐的新典範。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何懷宏(2002)。倫理學是什麼。臺北:揚智出版。

    官有垣(2006)。臺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檢索日期:2009年6月15日。社會企
    業全球資訊網:SE研究報告。

    林宗弘(2011)。 崩 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臺灣勞工陣線
     協會。

    林佩瑤(2003)。臺灣地區青少年失業現況與變遷。國立中正大學。

    彼得.聖吉(2006)。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臺北市:天下遠見。

    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2013)。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臺北市:新
     自然主義。

    高明瑞、蔡依倫(2009)。鑲嵌的社會創業歷程:制度革新觀點,創業管理研究,
     第四卷第四期,頁 107-134。

    高淑清(2008)。 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麥基卓、黃煥祥(2014)。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臺北市:張
     老師文化。

    陳正良(1994)。臺灣地區青少年勞工之現況與問題。勞資關係月刊,12(10), 
     6-19。

    黃光國(2005)。從社會心理角度看:儒家文化傳統的內在結構。載於儒家關係
     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47-96。

    郭進隆(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 天下文化。

    葉啟政(1993)。當前臺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見楊國樞編,中國
     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市:桂冠。

    創業圓夢網站,http://sme.moeasmea.gov.tw/SME/。瀏覽頁面:青年創業專案。
     瀏覽日期:2015年5月。

    楊雅婷、許怡欣(2013)。點銀成金─打造樂齡銀髮黃金生活的魔法事業。臺商
     國際傳媒。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經濟部,2014,《2014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市:經濟部。

    經濟部,2014,《青年創業方案》,臺北市:經濟部。

    潘美玲、張維安(2003),〈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研究〉,
     TSSCI《臺灣社會學刊》30: 51-88。

    蔡敦浩、林韶怡(2013)。以靈性生活深化生態文明行動—般若生活經驗的反思
     與觀察。社會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鄭伯壎、姜定宇、鄭弘岳(2003)。組織行為研究在臺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
     臺北市:桂冠。

    鄭勝分(2008)。社會企業: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的交叉點。公共行政學
     報,第27期,頁199-206。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培生
     集團。

    麥可萊特曼、周友恒(2015)。靈性的覺醒:在危機中擺脫危機。臺北市:樂果
     文化。

    二、英文部分

    Abu-Saifan, S. (201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efinition and boundaries.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2).

    Dees, J. G.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 54-69.

    Dean, J. P., Whyte, W. F., & DEXTER, L. (1970). Elite and specialized
     interviewing. LA Dexter (Ed.), 119-131.

    European Commission (2004). National Action Plans on Social Inclusion 2003-
     France. Brussels: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官方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 網址:
    http://gemconsortium.org/What-is-GEM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81-510.

    Hewitt, M. (2002). New Labour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social security. Powell (ed.),
     Evaluating New Labour’s Welfare Reforms, 189-210.

    ILO.(1998).World employment report 1998-99: Employability of in the Gobal
     Economy.Geneva.

    Lincoln and Guba. (1985). Natualistic inqui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ir, J., & Marti, I.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1(1), 36-44.

    Mair, J., & Marti, I. (2009). Entrepreneurship in and around institutional voids: A case
     study from Banglades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4(5), 419-435.

    Martin, R. L., & Osberg, S. (2007).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for
     definition.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5(2), 28-39.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OECD. 2012. “Policy brief on youth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actives in
     euope. ” Paris: OECD.

    Silver, H., & Wilkinson, F. (1995). Policies to combat social exclusion: A French-British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Sage.

    Winefield, A. H., Tiggemann, M., Winefield, H. R., & Goldney, R. D. (1993).
     Growing up with unemploy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ts psychological
     impactRoutled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