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安琪 Huang, An-Chi |
---|---|
論文名稱: |
劉熙載寓言散文研究 The Study of the Allegorical Proses of Xi Zai Liu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Yan, Rui-F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劉熙載 、寤崖子 、寓言散文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09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劉熙載(1813-1881),自號寤崖子,一生致力於為學與教人,博學多能,研究領域涵蓋文學藝術、語言聲韻、天文曆算。其寓言散文集《寤崖子》收錄於詩文集《昨非集》(初名《四旬集》),共有四十二篇作品,以「寤崖子」一角穿插於十五篇作品,內容托以史事,雜以議論,推闡儒家哲理和政治思想,融會道家的人生道德修養,無論取材、主題、故事設計在清代寓言中皆獨樹一格。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現況,並確立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從劉熙載的時代生平著手,再從文學觀與寓言觀兩個作者因素,以及政治、學術、寓言發展背景三個社會因素,探索劉熙載創作《寤崖子》的因緣。第三章歸納《寤崖子》寓言散文的題材,分成「循古」與「自創」兩部分,分別探討素材來源、轉化方式,與題材類型。第四章剖析寓言的靈魂,即《寤崖子》的寓意,了解劉熙載「治經與論學」、「學習與立教」、「修身待人與處世」、「柄政與治國」的思想內容。第五章進行《寤崖子》寓言散文的故事分析,分析劉熙載如何設計人物、情節結構、寓意呈現,為文章增添變化與說服力。第六章概括說明本論文研究成果。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朝代排列)
1. 闕名原著;郭璞,郝懿行舊注;袁珂譯注:《山海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2. 闕名原著;〔宋〕朱熹注:《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3. 闕名原著;〔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4. 闕名原著;〔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5. 〔春秋〕李耳;〔魏〕王弼注;〔清〕紀昀校定:《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6.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7. 〔春秋〕左丘明撰;〔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8. 〔春秋〕左丘明撰:《國語》(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
9. 〔戰國〕公孫龍子原著;丁成泉注譯:《新譯公孫龍子》(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10. 〔戰國〕孟子撰;〔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1. 〔戰國〕荀況撰;〔戰國〕楊倞注;耿蕓標校:《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96年)
12. 〔戰國〕莊周;〔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2004年)
13. 〔戰國〕墨子;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14. 〔戰國〕晏嬰撰;〔明〕凌稚隆評:《晏子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15. 〔秦〕呂不韋著;〔後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16. 〔秦〕孔鮒撰:《孔叢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7.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18.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9. 〔西漢〕劉向撰:《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0. 〔西漢〕劉安著;高誘註:《淮南子》(臺北:廣文書局,1965年)
21. 〔西漢〕戴德;〔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2.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北京:黎民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23. 〔宋〕蘇洵撰:《嘉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24. 〔宋〕蘇軾撰:《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25.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2002年)
26.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27. 〔宋〕張詠著;張其凡整理:《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8. 〔明〕王陽明撰;葉鈞點註:《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29. 〔明〕劉基原著;傅正谷評注:《郁離子評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30. 〔清〕方宗誠:《柏堂師友言行記》(臺北:文海,1968年)
31. 〔清〕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32. 〔清〕石成金著:《笑得好》(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33. 〔清〕阮元撰:《疇人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34. 〔清〕吳莊著:《叢書集成續編•吳鰥放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35. 〔清〕胡傳:《鈍夫年譜四卷》(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編委會: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36. 〔清〕洪秀全等撰:《太平天國印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
37. 〔清〕俞樾著:《春在堂全書》第三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38.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39. 〔清〕焦循:《雕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0. 〔清〕紫萼:《梵天廬叢錄》(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41. 〔清〕黃圖珌著:《四庫未收書輯刊•看山閣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2. 〔清〕應寶時等修;俞樾纂:《上海縣志》(臺北:中國地方文獻學會,1975年)
43. 〔清〕劉熙載著;薛正興點校:《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44.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5. 〔清〕劉熙載撰;龔鵬程導讀:《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46. 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第四册》(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二、 今人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一) 寓言相關類
1.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新店:志一出版社,1998年)
2.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宋金元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3.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明代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4.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清代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5.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6.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7. 黃瑞雲新譯:《歷代寓言選》(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8. 劉燦:《先秦寓言》(臺北:群玉堂發行,鴻泰總經銷,1991年)
9.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2005年)
11. 顏瑞芳編著:《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12.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二) 劉熙載相關研究
1. 王氣中:《劉熙載和藝概》(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2. 徐林祥:《劉熙載及其文藝美學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3. 徐林祥主編:《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新華書店經銷,1993年)
4. 韓烈文:《劉熙載藝概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三) 哲學類
1. 王永祥,潘志鋒,惠吉興著:《燕趙先秦思想家公孫龍、慎到、荀況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2.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3. 王讚源:《墨子》(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6年)
4.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6. 李日章:《宋明理學研究》(高雄:三信出版社,1979年)
7.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8. 林為正譯;Arthur Bloch原著:《完全莫非定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9.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經銷,1994年)
10.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87年)
11. 陳文江、秦美珠:《智者的邏輯》(臺北:究竟出版社,2004年)
12. 婁良樂:《惠施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7年)
13.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14.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0年)
15. 張文哲譯;Robert E. Slavin原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16. 張其昀主編:《國史上的偉大人物(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1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18. 曾春海:《陸象山》(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88年)
19.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20. 馮耀明:《公孫龍子》(臺北 : 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2000年)
21. 趙士林:《荀子》(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9年)
22.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23. 劉韶軍:《儒家學習思想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4.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25.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四) 史地類
1.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輯:《鴉片戰爭時期思想史資料選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
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 王紅旗解說,孫曉琴繪圖:《圖說山海經》(臺北:尖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5. 史革新:《晚清學術文化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6. 史景遷著,黃秀吟、林芳梧譯:《胡若望的疑問》(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7. 李光濤:《明清之際的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8. 祈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9. 孟森作;楊國楨導讀《明清史講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10. 周輝榮譯;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弗蘭克•薩奈羅著:《鴉片戰爭 : 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11. 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12. 張穆:《鴉片戰爭時期思想史資料選輯》(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3. 葛兆光:《宅茲中國 :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4.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5. 廖敏淑著:《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16.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17. 譚丕模著:《清代思想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五) 文學類
1.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2.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3. 李豐楙編撰:《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1年)
4.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5. 周振甫:《文章例話》(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6. 周樹華導讀:《西方傳統文學研究法》(臺北:文建會出版,2010年)
7. 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8.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9.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10.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11.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2. 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13. 張錦忠導讀:《形式主義》(臺北:文建會出版,2010年)
14. 詹明信講座;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15.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16.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省新華書店經銷,2004年)
17.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18.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
19. 魏飴著:《散文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20. 魏飴著:《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21. 簡政珍導讀:《讀者反應閱讀法》(臺北:文建會出版,2010年)
22. 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新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23. 龔鵬程:《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三、 外文著作
1. Ernest Samuels,Jayne Samuels, Bernard Berenson, the Making of a Legend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87)
2. Francis Bacon:The New Organ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Jean de la Fontaine, The Complete Fables of La Fontaine: A New Translation in Verse, La Fontaine’s Preface (Skyhorse Publishing, Inc., 2013)
四、 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1. 阮中:〈劉熙載散文理論研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8-13。
2. 吳志鏗:〈清遺民的晚清記憶――劉聲木個案研究〉,《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3. 徐林祥:〈論劉熙載《融齋龍門弟子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史林》(第5期),2006年,頁30-43。
4. 徐林祥:〈晚清學者劉熙載的主導思想與價值取向〉,《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11年,頁113-118。
5. 徐林祥:〈劉熙載的思想、學術及其他〉,《揚州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14年1月,頁63-70。
6. 陳志:〈論劉熙載《藝概•文概》中的散文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2-36。
7. 萬奇:〈劉熙載散文理論探微〉,《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25期),2003年,頁50-77。
8.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一)〉,《遼東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89-96。
9.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二)〉,《遼東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9-96。
10.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三)〉,《遼東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頁77-92。
11.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四)〉,《遼東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2008年6月,頁61-69。
12. 楊抱樸:〈劉熙載行跡考〉,《東北師大學報》(第226期),2007年7月,頁102-107。
13. 楊抱樸:〈袁昶日記中有關劉熙載的文獻〉,《遼東學院院報》(第14卷,第4期),2012年8月,頁76-80。
14. 顏瑞芳:〈寓言、寓言散文與寓言體散文〉,《臺灣省高中國文教學研究專輯四》(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年)。
五、 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1. 甘秉慧《劉熙載〈藝概――經義概〉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
2. 李天祥:《劉熙載〈藝概〉之藝術思想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4. 林德龍:《劉熙載〈文概〉之文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5. 柯夢田:《劉熙載〈藝概〉詩歌理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6. 陳志:《劉熙載〈藝概〉及其創作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
7. 劉鑒毅:《劉熙載〈藝概•書概〉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 廖妍南:《劉熙載散文理論探微――間論劉熙載在文史上的定位》(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
六、 電子資料庫
1.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2.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申報》典藏版
3.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