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吉裕 |
---|---|
論文名稱: |
台灣燈會光環境策展規劃與執行研究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Executive Research of |
指導教授: |
廖仁義
Liao, Jen-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燈會 、光環境 、策展規劃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Luminous Environment, Exhibition Plan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79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節慶活動出發,發現全臺灣每年舉辦超過214場節慶活動,次數及種類,逐年增加,儼然成為全民運動。元宵節期間各地舉辦燈會展演、放天燈、炸寒單、放蜂炮等活動,場次最多,人數最多,其中台灣燈會較具代表性,成為臺灣特有的觀光文化活動。早年元宵燈會在臺北舉辦,直至2005年台灣燈會在臺南安平港舉辦,交通部觀光局將主燈周圍燈區及畸零空間結合祈福燈區規劃為「光環境」,納入主燈展演範疇,得到很好的效果,形成台灣燈會獨特的風格。
本研究以「台灣燈會光環境為例」,探討2004~2013年台灣燈會光環境策展與執行,發覺花燈是燈會的主角,除了造型吸引人,燈光就是它的靈魂;首先從光的物理性切入,區別自然光與人造光;探討「可見光」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分析如何運用傳統燈及LED燈呈現律動展演。依據質性研究為基礎,採開放式問項設計的深度訪談,客觀的角度,收集對研究問題的看法或意見,作為研究效度的主要參考依據。發現光環境並不是一堆點亮的燈而已,其組織型態與傳統花燈大異其趣,本研究將燈光展演特性與論點,與地方活動發生關聯,跨越藝術領域,探討人文關懷,彰顯傳統習俗,發掘在地風情,解析光環境與藝術相通的美學因子,不僅是「如何」做,「型態學」(Morphology)上的靜態描述,也表達追求的「是什麼」,「方法學」(Methodology)上動態的訊息傳達機能;解析與地景藝術的克里斯多、史密斯遜、新印象主義的秀拉、立體主義的萊利、瓦沙雷利等相仿的創作概念;探討燈光展演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不僅是效能,也兼具環保;分析如何克服不同基地,不同的環境條件,尋求更多元豐富的策展方向。
台灣燈會光環境,如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在光鮮亮麗的背後,也發覺出其缺點,夜間展演光彩奪目,日間卻顯露繁複的支架,若是能做到「24小時光環境」,白天像花燈一般艷麗,夜間全力表現其璀璨,將是研究建議的方向。近年來政府部門經常提及臺灣的「軟實力」,就是這種文化活動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大型燈展卻也是只有二十幾年的經驗;台灣燈會二十三年的歲月,該是成為知名品牌的時候了,因此,國際交流機制的建立,便顯其重要,透過交流,可以汲取他人的優點,也可宣揚自己的優點。
關鍵字:台灣燈會、光環境、策展規劃。
This study aims to research festivals, discovering that in Taiwan there are over 214 festival events every year. Moreover, the number and type of festivals are increasingevery year.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in Lunar New Year Month, many activities are held, such as lantern festival displays, Sky Lanterns, Bombing Han Dan, Beehive Fireworks, and so on.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aiwan, which makes it a unique Taiwanese cultural and tourism experience. In the past, the Lantern Festival was held only in Taipei, but in 2005,a Lantern Festival was held atAnping Harbor, Tainan. The Taiwan Tourism Bureau combined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main lanterns and festival area with a blessing light displayto forma “luminous environment”, which was very popular and formed a unique style of the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This study uses the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luminous environment as a case study, discussing its design and operation during 2004~2013. It is discoveredthat lanterns are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ttractive appearance, the light is the soul of the lanterns. First of all,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physics of light, identifying natural light and artificial ligh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f visible light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traditional lights and LED lights are used to put on the rhythmicdisplay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format is adopted for in-depth interviewsto collate views and opinions as the main reference for an objective perspective to ensure validity of research. Finally, this study findsthat a luminous environment does not merely consist of light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lanter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ention of what function lighting performs at local activities, the humanistic aspect, and the showcasingof traditional customs are connected and discussed. Moreover, the aesthetics factors of combining a synthetic luminous environment with art is analyzed. It is not only “how a static description of Methodology is achieved”, but also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dynamic message of the Methodolog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construct the creative concept similar to the land art of Christo Javacheff and Smithson Robert, the neo-impressionism art of Seurat Georges, and the cubism art of Vasarely Victor and Riley Bridget, and explore how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not merely a lighting show, but is also quit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analyzes how to overcome the difference bases and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o seek a more curatorial direction.
The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luminous environment is now entering its tenth year, and behind the dazzling bright lights,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The light shows are performed at night, but in the daylight, a complex structural framework is revealed. This study proposes a “24-hour Luminous Environment” whereby the lanternsare made to be become as spectacular during the day as they are at night.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often referred to Taiwan’s “soft power”, which represents the appeal and effect of Taiwan’s cultural activities. China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but their large-scale light shows have only been around for 20 years. Taiwan’s Lantern Festivals have been going on for 23 years and has become a famous trademark.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echanism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mutual sharing of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Keywords:
Taiwan Lantern Festival、Luminous Environment、 Exhibition Planning
一、叢書。
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游藝篇、燈彩卷14》,臺北市: 錦繡,1989年。
2.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美術全集、裝飾篇、年畫卷九》,臺北市: 錦繡,1989年。
3.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21、民間年畫》,臺北市:錦繡,1989年。
二、專書。
1. 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桂魯有限公司,2010年6月初版。
2. David Gariff,《西洋繪畫史上:最具引響力的五十位畫家》,新衣太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2月1日初版。
3. Greg Richards & Robert Palmer,《文化節慶管理》,桂魯有限公司,2012年6月初刷。
4. 大威出版社編,《臺灣民俗大觀》(第二冊),臺北:大威,1985年。
5. 方瑞唯,《台灣燈會成果專輯》,臺南:台南縣政府,民國97年4月。
6. 方瑞維等撰文,《2008台灣燈會成果專輯》,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新聞處,民國97年。
7. 毛治國發行,《觀光節元宵燈會活動紀實》,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92年。
8. 王 禮,《臺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彙刊第四冊-臺灣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9. 王世禎,《中國節令習俗》,臺北市:星光出版社,1981年。
10. 王樹村,《上元燈畫》,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0年1月初刷。
11. 石曉蔚著,《室內照明設計原理》,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8 年。
12. 光華雜誌編輯部,《民俗采風》,臺北市:光華畫報雜誌社,1984年。
13.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14.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15. 呂清夫,《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1984年。
16. 李怡慧、林開富,《台灣玩樂一整年》,臺北:凱林彩印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17. 李明龍,《應用色彩學》初版11刷,臺北:藝風堂出版社,2008年3月。
18. 李乾朗,《20世紀臺灣建築》第一版二刷,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19. 阮昌銳,《植物動物與民俗》初板,臺北市:臺灣博物館,民國88年。
20. 阮昌銳,《傳薪集》。台北市:榮民印刷廠,1987年。
21. 林昆範,《色彩原論》二版二刷,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
22. 林健兒,《花燈的設計與造形》,載於陳漢強(主編),《民俗藝術專輯-花燈》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89年。
23. 林清玄,《傳統節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年。
24. 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初版三刷,臺北:遠傳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
25.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再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1月。
26. 林憲德、趙又嬋,《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光害》初版,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
27. 邱德宏,王灝。《臺灣年俗》。臺北:聯經,1999年。
28. 高拱乾,《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冊-台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29. 張心怡,《節日的故事》,臺北:常春樹書坊,1973年。
30. 張學勞發行,《台北燈會活動紀實》,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99年。
31. 莊柏和,《台灣民藝造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
32. 連雅堂,《台灣通史下》,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3. 郭浩中、賴芳儀、郭守義,《LED原理與應用》第二版一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
34. 陳正之,《臺灣歲時記》。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7年。
35.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2008年。
36. 陸家驥,《年趣》,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37. 傅晨陽,《經典印象派作品色彩分析》初版第一刷,臺北:佳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
38. 喻鴻鈞,《年俗趣譚》,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39. 惠西成,石子編,《中國民俗大觀》(上冊),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40. 游文祥等編輯,《同心耕富強:2009台灣燈會成果專輯》,宜蘭縣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民國98年3月。
41. 鈕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2年3月。
42. 黃丁盛,《臺灣的節慶》,侯老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4月。
43. 黃丁盛,《臺灣的節慶》第一版第三刷,臺北:遠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4月。
44. 詹慶旋,《建築光環境》初版,臺北:淑馨出版社,國民80年9月。
45. 管梅芬,《中國傳統吉祥物》第一版第一刷,臺南:文國書局出版,2000年2月。
46. 劉文三,《臺灣早期民藝》,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8年。
47. 劉還月,《臺灣二十四節氣》,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48. 劉還月,《臺灣四時民俗祭典》,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49. 潘東坡,《20世紀美術全覽》初版,臺北縣汐止市:相對論出版,民國91 年。
50. 潘諾夫斯基(Panofsky ,Erwin),《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初版。
51. 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民國73年7月一版。
52. 蔣毓英,《臺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彙刊第一冊-台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53.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初刷。
54. 鄭瑞澤,《社會心理學》,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國76年8月初版。
55. 蕭華強,《政府採購法》四版一刷,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
56. 賴瑟珍、交通部觀光局編,《臺灣燈會20週年回顧專輯1990-2009》初版,臺北:五南文化廣場,民98年9月。
57. 蘇成田等人策劃,《台灣燈會十週年特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99年。
58. 顧森、龔繼先主編。《中國民間藝術》。臺北市: 藝術家出版 藝術圖書總經銷,1991年。
三、論文。
1. 王舜皇,《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2年。
2. 吳宜甄,《擴散板對 LED 混光影響之研究》,臺南:南台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3. 李以信,《反映都市空間結構的夜間照明系統規劃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4. 李厚強,《人工光源之照度及色溫度對視覺感知影響與照明方式調查研究》,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 林正忠,《鹽水蜂炮民俗活動觀光效益之研究–以2003年活動為例》,臺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 林妮瑱,《台中都會公園夜間遊客安全感認知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2004年。
7. 林裕森,《不同人工光源對視覺疲勞影響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 侯坤池,《歷史性建築光環境現況及其影響因子之研究—以雲林縣日治時期公有建築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 洪銘余,《不同人工光源種類及頻譜特性對人體反應影響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0. 高淑玲,《色彩認知和配色感覺之研究–以改變配色形狀和面積比對色彩意象影響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1. 張裕隆,《全般照明環境下色溫度變化對心理與生理反應之研究》,臺南:國立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2. 張裕隆《全般照明環境下色溫度變化對心理與生理反應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 陳家民,《室外照明工作燈光學設計》,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4. 陳慧蓉《高色溫度照明環境下悅音對人體反應影響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5. 陳證翔,《應用配光曲線儀探討不同燈源之比較研究-以市售LED 燈與鹵素燈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6. 陳巍凱,《局部照明環境下色溫度與室溫變化之研究–顏面皮膚溫度與心理反應之實驗分析》,臺南:國立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7. 黃敏芳,《台灣現代花燈藝術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8. 黃敏芳,《台灣現代花燈藝術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9. 黃漢泉,《台中市街屋型餐廳照明之研究-以東海、逢甲、精明商圈為例》,臺中: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2007年。
20. 劉昆榮,《LED 光源反射罩設計之研究》,臺中: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系碩士論文, 2008年。
21. 闕嘉鴻,《博物館展示形式的視覺滿意度研究-以文物展示櫃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2. 羅怡幀,《舉辦單位對於節慶活動效益與發展阻礙認知之研究—以台灣燈會為例》,臺北: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網頁
1. 中華花燈藝術學會http://www.artlantern.org/index.php?op=home、2013/05/21。
2. 玉山四季照片,網路資料:
春、http://www.epochtimes.com.tw/11/11/1/178433.htm,2013/05/22。
夏、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gallery/index.php?n=26878,2013/05/22。
秋、http://blog.xuite.net/lee325/mountain/22976307,2013/05/22。
冬、http://charlot.wups.ntpc.edu.tw/album/jade/,2013/05/22。
3. 台灣燈會網站 http://www.taiwan.net.tw/2013TaiwanLantern/,2013/05/21。
4. 台灣電力公司,照明電器節約用電,資料來源:
http://info.taipower.com.tw/TaipowerWeb//upload/files/2/illumination_appliance_
electricity.pdf,2013/05/21
5. 石濤<遊華陽山>,資料來源:
http://m.wangchao.net.cn/baike/tcdetail_85926.html , 2013/05/24
6. 交通部(2008)。台灣燈會擠身全球最佳節慶活動 Discovery頻道向世界力薦
臺灣。2010年10月07日資料來源: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ct?xItem=13181&ctNode=315&mp=16
7. 交通部觀光局,觀光政策白皮書資料來源:http://www.tbroc.gov.tw/w1.aspx、
2013/05/21。
8. 交通部觀光局網頁,http://www.tbroc.gov.tw/w1.aspx、2013/05/21。
9.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www.huayuworld.org/、2012/05/27。
10. 倪瓚 <容膝齋圖>,資料來源: http://www.npm.gov.tw,2013/05/24。
11. 黃公望 < 富春山居圖>,資料來源:http://www.npm.gov.tw, 2013/05/24。
12. 羅傘照片,資料來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14/07/3157924_260034545.shtml,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