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素瑜
Shu-Yee Chen
論文名稱: 高職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榖保家商為例
The Research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Classroom-Managing Style and Students’ Schooling Adjustment-Based on the Sample of Ku-Pao Home Economics and Commerci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徐昊杲
Hsu, How-G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高職導師班級經營風格學校適應班級經營策略班級氣氛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lass tutor, classroom-managing style, school adjustment, classroom-managing strategies, classroom climat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5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經由「質」與「量」的研究方法,探討高職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學校適應的關係。研究者以「導師班級經營風格量表」,測量導師班級經營風格,再針對篩選出之四種不同經營風格的導師的班級學生進行「學生學校適應量表」施測。而後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挑出四位不同班級經營風格的導師進行個別訪談,並觀察研究前兩名學校適應良好的班級呈現的班級氣氛。研究結果發現:
    一、榖保家商導師個人的不同背景變項與導師班級經營風格之「關懷」與「倡導」取向沒有顯著相關。
    二、榖保家商導師在班級經營策略上雖分屬四種不同取向,民主溝通型導師班級目標清楚;嚴格紀律型導師行事講求紀律;寬容放任型導師給予學生較多的緩衝機會;漠視疏離型導師強調讓學生自己做決定,順其發展。但在強調學生行事的態度與精神,重視與學生溝通,關心愛護學生的理念與堅持則頗為一致。
    三、榖保家商學生常規適應與學習適應情況屬中等程度,師生關係與同儕關係情況良好。
    四、榖保家商學生的師生關係與導師班級經營風格之關懷與倡導取向達到顯著相關。而學生的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同儕關係及學生總體學校適應,與導師班級經營風格之關懷與倡導取向並無顯著相關。
    五、榖保家商學生的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及學生總體學校適應,與不同的導師班級經營風格並無顯著差異。
    六、榖保家商不同年級學生的學校適應情況並無顯著差異;不同科別的學生其學校適應情況則顯著不同,家政科學生學校適應最佳,其次為餐飲管理科及觀光事業科。
    七、穀保家商學校適應良好的班級,各項表現皆有中上的水準。課業學習呈現主動積極;能遵守校規及班規;導師關心並掌握學生狀況;同儕互動頻繁,和樂融融。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就導師、穀保家商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tutors’ managing styles and students’ schooling adjustment in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through researching method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researcher measured the class-tutors’ managing styles with the “Measurement Form on home room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styles”, and then sifted out classes with four different teachers’ class managing styles to take the test of “Measurement Form on students’ schooling adjustment”.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four home room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class management styles were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and the top two well-adjusted classes were observed and studied for the class atmosphere they had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found:
    1. There’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n home room teachers’ various individual backgrounds when it comes to their class managing styles toward “caring”and “guidance” in Ku Pao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2. The strategies on class managing styles of Ku Pao’s class-tito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democratic, communicative attitude towards class with specific goals ; strict, demanding attitude towards class with disciplines; decent and forgiving attitude towards class with offering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neglectful ,ignoring attitude towards class without giving students directions. In spite of the four types of home room teachers mentioned above, their concepts and insistence emphasizing students’ attitudes and spirits, th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s well as caring and protection for students are quite the same.
    3. The students’ adjustment on both conduct and learning are intermediate in Ku Pao.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 well as peer’s inter- action are good.
    4. There’s an obvious rel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 and teacher’s class-managing styles toward “learning” and “guidance”. But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 rule adjustment, peer relationship, total school lifeadjustment and teacher’s class-managingstyles toward “caring” and “guidance”.
    5. There’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n school life adjustment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However, student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on school life adjustment. Among them, the adjustment of home economics students are the best, and that of the students of Food & Beverage Department and Tourism Department are the next .
    6. Well-adjusted classes of Ku Pao have better performances in many ways. For example, they behave actively and positively on their studies; they can follow school rules and class regulations; their class-tutors care about these students and can handle their various situations well; classmate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more frequently and pleasantly.
    Finally, basing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offers suggestions to the class-titors, Ku-Pao home economics and commercial high school and future researches.

    目  錄 謝 忱…………………………………………………………………………Ⅰ 摘 要…………………………………………………………………………Ⅱ 目 錄 ………………………………………………………………………Ⅵ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班級經營的理論基礎 …………………………………………10 第二節 班級經營策略相關理論 ………………………………………24 第三節 學生學校適應相關理論 ………………………………………37 第四節 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學校適應理論……………………………62 第五節 榖保家商簡介……………………………………………………7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3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108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式…………………………………………………11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樣本分析……………………………………………………112 第二節 高職導師班級經營風格量表之各向度分析……………………11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導師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性 ………119 第四節 高職導師班級經營風格取向與學生學校適應之相關分析……126 第五節 高職學生學校適應量表各向度相關情形 ……………………133 第六節 高職學生學校適應情況…………………………………………137 第七節 高職導師班級經營風格對學生適應的影響……………………146 第八節 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訪談結果分析………………………………150 第九節 學校適應良好班級的班級氣氛觀察結果分析…………………162 第十節 綜合分析討論……………………………………………………1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75 第二節 建議………………………………………………………………182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86 二、英文文獻……………………………………………………………199 附錄 附錄一 導師班級經營風格量表(專家效度)…………………………205 附錄二 導師班級經營風格量表(預試問卷)…………………………210 附錄三 學生學校適應量表(預試問卷)………………………………213 附錄四 導師班級經營風格量表(正式問卷)…………………………216 附錄五 學生學校適應量表(正式問卷)………………………………219 附錄六 第一型班級經營風格導師訪問逐字稿…………………………222 附錄七 第二型班級經營風格導師訪問逐字稿…………………………232 附錄八 第三型班級經營風格導師訪問逐字稿…………………………238 附錄九 第四型班級經營風格導師訪問逐字稿…………………………246

    中文文獻
    王明傑(1997)。國民中學實習教師的班級經營與學科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王金梁(2004)。高職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喬(2004)。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王慶齡(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英(1992)。班級經營。人本教育札記,30,4-11。
    石培欣(2001)。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朱文雄(1999)。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何孟倫(2005)。資源式中途班處遇措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活動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明芳(2001)。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炎日(2005)。台南縣高中職學生對教師班級經營、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體育課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97)。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吳武典(1998)。從心理衛生的觀點談青少年輔導。臺灣教育,566,2-8。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
    吳金香(1979)。教室社會體系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高師教育學刊,1,117-127。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0)。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8)。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著)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6。
    吳耀明(2000)。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兒童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3),114-144。
    宋美貞(2004)。淺談現代導師如何經營班級。中正高工學報,4,49-60。
    宋輝建(2001)。高工導師領導型態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樑(2003)。高中(職)工業類科學校教師班級經營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莉華(2002)。多元智慧理論運用於國小一年級班級經營之實踐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李園會(1999)。協同教學法。台北:心理。
    杜偉安(2004)。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論文。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知覺與應對。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孟岱融(2004)。班級經營之班級常規探討。育達學報,18,236-246。
    林文聰(2003)。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見(2003)從高職學生身心特質談生活學生輔導。學生輔導,84,22-59。
    林世欣(199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珍(1999)。心中有「道」,經營有「術」-班級經營的理念探討。中等教育,50(6),93-99。
    林明芳(2006)。淺談班級經營之理論與應用。11月24日搜尋於http://www2.ymjh.kh.edu.tw/lmf119/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1997)。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美鳳(2004)。高中生的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相關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梅招(2006)。母雞帶小雞-論述班級經營中導師領導風格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北縣教育,56,79-84。
    林淑理(1999)。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輔研所碩士論文。
    林詹田(2001)。綜合高中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真(1999)。高職班級經營之理念與經營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43(4),160-167。
    林銑昭(2006)。初任導師。10月12日搜尋於http://websrv.nioerar.edu.tw: 8080/89edu/M-teabig.htm
    邱怡萍(2002)。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錦堂(2002)。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金蓮玉(2003)。學校適應與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樹人(1995)。教室裡的春天: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台北市:張老師。
    金樹人(2000)。找回人的本質--建立人生願景。輔導通訊,63,24-26。
    洪福源(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洪鳳美(2004)。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胡秀媛、邱紹一、洪福源(2004)。國中學生孤獨偏好、學校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仁德學報,3,9-24。
    胡瑋潔(2004)。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翁秀彩(1999)。班級經營如何可能? 一所國民小學內四個班級教室生活故事的社會學報告。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崇文(1996)。國小初任教教師教室紀律管理態度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琦玲(1996)。台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5,233-251。
    高熏芳(1996)。教育訓練新思維:人類工程模式之初探,收錄於「未來
    化在二十一世紀」。台北:淡江大學。
    張以儒(2001)。綜合高中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9)。關於誠實子模的一些簡易結果。和平學報,2,73-80。
    張春興、林清山(1982)。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盈婷(2006)。導師的涵養與實務。9月24日搜尋於http://www.ncue.edu.tw/~pracmag/article/No_4/4-1-5.html
    張英鵬(2001)。高高屏地區國小啓智班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219-256。
    張景媛(1994)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的驗證及應用 : 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分析及數學文字題教學策略的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碩士論文。
    張照明(2003)。普通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瑞璋(2005)。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文(1985)。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與班級適應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偉岳(2000)。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69-78)。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莊文志(2002)。學習型班級經營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慧珍(1985)。國中教師教導方式及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關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錫珍(1979)。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級學生個人品質之關係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靜茹(2002)。幼稚園班級經營與教師省思能力。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199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精華出版社。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宇杉(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教學信念、社會支持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均姝(1997)。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有效師生溝通的藝術。
    教育實習輔導,2(4),18-27。
    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1980)。教師喜愛學生程度與學生社交地位、成就動機及內外控信念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187-194。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發(1997)。重整校園倫理強化心靈改革促進師生良好關係問題研究。訓育研究,36(3),50-63。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 (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致嘉(1994)。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師榕(1998)。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全面品質管理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茜如 (1995)。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密桃 (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學刊,3,161-207。
    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羽(2002)。高中職校教師思考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君(1996)。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山(2003)新世紀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1-16。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曾清一(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階層線性模式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健教(1995)。從學科觀點談有效的班級經營。國教輔導,34(5),43-48。
    項必蒂(1979)。高級中學教材、年級暨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1990)。教師的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坤龍(2001)。台北市職業學校導師之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昌(2000)。高職特教實驗班學生之學校適應研究。特殊教育季刊,75,21-29。
    黃淑青(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惠(1994)。五年制商業專科學生生涯成熟度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黃誌坤(1999)。全面品質管理在國民小學班級經營適用性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世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彩雲(2003)。高雄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雪華(2003)。高中生的同儕關係與吸菸行為-社會網絡觀點。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至誠(1999)通識教育的實施與青年服務理念的培養。人文社會學報,1,31-57。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23,29-31。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
    詹為淵(1993)。班級經營決策支援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佳玫(2000)。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74)。學業輔導應有的認識及其實施。測驗與輔導,2(2),84-85。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劉慧玲(1999)。國小家長參與程度、全面品質管理與班級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幸芳(2005)。國中學生知覺教師即時行為之運用、自尊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進雄(199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慶興(2003)。屏東縣國中中輟復學生輟學原因、學校生活適應與輔導需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疊(2003)。班級經營成長課程對國小新進教師班級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台北:心理。
    穀保家商(2007)。本校簡介。1月12日搜尋於http://www.kpvs.tpc.edu.tw。
    穀保家商(2003)。商業經營科教學研究會:穀保家商學生校外行為之研究,收錄於「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台北:穀保家商。未出版。
    穀保家商(2003)。社概科教學研究會: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收錄於「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台北:穀保家商。未出版。
    穀保家商(2004)。英文科:職校生對英語學習之分析-以榖保家商二年級為例,收錄於「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台北:穀保家商。未出版。
    穀保家商(2004)。資料處理科:提升低學習成就學生在學習電腦課程的有效教學法,收錄於「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台北:穀保家商。未出版。
    賴正宏(2005)。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戴文琪(2002)。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微(2006)。國民小學教師魅力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芳(2000)。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 (3),55-60。
    鍾紅柱(1983)。高中班級氣氛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啟泉(198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鍾學明(2003)。高職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公東高工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論文。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
    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與國小班級導師之特質,班級經營風格與導師寵物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6,253-27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芳柳(2002)。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
    Patton, M. Q. (1995,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英文文獻
    Andrea, H. G., Janna, K., & Anne, S. (2002). The attributes adolescents associate with peer popularity and teacher preferenc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 (2), 143-165.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4th ed.). NJ: Prentice-Hall.
    Berndt, T. H., & Keefe, K. (1995). 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6, 1312-1329.
    Berndt, T. J., Hawkins, J. A., & Jiao, Z. (1999). Influence of friends and friendship on adjustment to junior high s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582404)
    Buhrmester, D. (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2), 1101-1111.
    Dornbusch, S. M., Ritter, P. L., Leiderman, P. H., Rober, D. F., & Fralirgh, M. J. (1987).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58, 1244-1257.
    Doyle, W. (1985). Recent research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6 (3), 31-35.
    Emmer, E. T., & Stough, L. M. (2001). Classroom management: A
    critical pa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 (2), 103-112.

    Fraser, B. J. (1986). Classroom environment. New Hampshire: Croom Helm.
    Froyen, L.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2nd ed.). Ohio: Merrill.
    Getzels, J. W. & Thelen, H. A.(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 D. McIntyre(Eds.).
    Hamilton,C., & Howes, C. (1992). Contextual constraints on the concordance of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In R. Pinta(Ed.), Beyond the parent:The role of other adults in children’ lives.(pp.41-6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irsch, B. J., & DuBois, D. L. (1992). The relation of peer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atolog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A two-year longitudi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 333-347.
    House, P. A. (1973).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predictor of the academic elf-concepts of nineth grade mathematics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Isakson, K., & Jarvis, P. (1998). The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into high school: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8(1), 1-26.
    Jarvinen,D. W., & Nicholls, J. G. (1996). Adolescents’ social goal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auccess, 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435-441.
    Johnson, V. G., (1994). Student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classroom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2), 109-117
    Kashock, J. D. (197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xpectancy phenomenon upon the intelligence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ofinner-cit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32,(1), 243.
    Kavale, K. A. & Furness, S. R. (1996). Social skill deficit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3), 226-237.
    Kindermann, T. A. (1993). Natural peer groups as contexts fo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9(6), 970-977.
    Ladd, G. W. (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4), 1081-1100.
    Lewin, K.(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Lumsden, L. (2002). Preventing bully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3563).
    Martin, N. K., & Baldwin, B. (1992). Beliefs regarding classroom mangement sty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ser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5213).
    Martin, N. K., & Baldwin, B. (1993). Validation of an inventor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style: Differences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9240).
    Martin, N. K., & Baldwin, B. (1994). Beliefs regarding classroom mangement sty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7471).
    Martin, N. K., & Baldwin, B. (1995). Beliefs regarding classroom mangement style: Relationships to particular teache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7461).
    Martin, N. K., & Baldwin, B. (1996). Perspective regarding classroom mangement style: Differences betwee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level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3835).
    McGarity, J. R. and Butts, D. P. (1984).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 classroom management behavior.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cience students of varying aptitud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Teaching, 21 (1), 36-45.
    Melnick, D. H. (1992). Adjustment to transitions in early adolescence (Junior high school). Long Island University,the Brooklyn Center. Degree: Ph.D.
    Munro, B. H. (1981). Dropouts from higher education : Path analysis of a national sampl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8, 131-141.
    Munsinger, H. F. (1957). Fundament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Murray, H. A. (1962).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Science editions, Inc.
    Noel, L., & Levitz, R. (1985). Increasing student retention. San Francises, CA: Jossey-Bass.
    O’leary, E. (1989). The expression of disapproval by teacher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Personcenter Review, 4(4),420-428.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Rancifer, J. L.(1993).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 teaching strategy for a maturing prof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astern Reg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40th, Nashville, TN, October 27-30, 199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4541).
    Santrock, J. W. (2003). Adolescence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imons-Morton, B. G., & Crump A. D. (2003). Associ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sixth grader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3, 121-126.
    Stensmo, C.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Styles in context: Two case stud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8644)
    Tauber, R. T.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2n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Thompson, R. H. (1982).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lassroom with mainstreamed mildly handicapped students. Journal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19, 69-78.
    Trickett, E. J., & Moos, R. H. (1973). Social environment of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93-102.
    Vaughn, S., & Haager, D. S. (1994). Social competence as a multifaceted construct: How d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es fare?.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4), 235-266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247-253.
    Zettergren, P. (2003). Schoo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for previously rejected, averabe, and popular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73, 207-22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