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家榮 Ou, Chia-Jung |
---|---|
論文名稱: |
姚鼐古文理論與《古文辭類纂》選文意識研究 Studies of Yao Nai's Theory of Ancient Prose and the Prose Selection Rationale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Yen, Jui-Fang |
口試委員: |
張春榮
Chang, Chun-Rong 溫光華 Wen, Kuang-Hua 顏瑞芳 Yen, Jui-Fang |
口試日期: | 2022/06/1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33 |
中文關鍵詞: | 姚鼐 、《古文辭類纂》 、古文理論 、選文意識 、語文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Yao Nai,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Ancient Prose Theory, Prose Selection Rationale, Chinese Teach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1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6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研究姚鼐文學理論與其古文選本《古文辭類纂》的特色,並將二者合觀,探究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應用,再透過文學與教學二大領域分析姚鼐的選文意識。
全文凡六章,第一章緒論,泛論選本批評的意義、姚鼐古文理論與《古文辭類纂》的特色與價值,並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相關研究情況。第二章姚鼐古文理論,共分成文學本源論、文學體裁論、文學創作論、文學風格論四節,其中包含相關理論溯源及分析姚鼐文論精髓,為後續研究《類纂》選文狀況與姚鼐選文意識的基礎。第三章《類纂》選文狀況與姚鼐文統觀,先統計《類纂》選文朝代、作家與文類的數量,透過客觀統計數據,推論姚鼐文統脈絡,再透過層層溯源驗證與具體描述姚鼐文統脈絡。第四章《類纂》批評狀況與特色,分別論述《類纂》篇目標圈、文句圈點、文字評論三種批評方式,透過統計法得出選文朝代、作者、文類的篇目標圈數量,歸納其特色,並對照他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姚鼐篇目標圈的意義;文句圈點則是透過重要作家的選文為例,分析姚鼐文句圈點的特色;文字評論則是以姚鼐文論的關鍵字為基礎,尋找相關的評論,分析姚鼐文字評論的特色。第五章姚鼐古文辭教材與教學法及其現代意義,立足於文學的基礎,再以教學的視角分析《類纂》為語文教材的價值,並探究姚鼐朗讀、閱讀、寫作三大教學法的意義,藉由合觀現行國語文教材與教法,彰顯其在語文教學上的價值與特色。第六章結論,分別從文學與教學二大層面,統整全文研究成果、省思未來研究展望,並歸納姚鼐在《類纂》所呈現的選文意識。
透過本文爬梳姚鼐古文理論與《類纂》之後,歸納出姚鼐的文論、文派、文統、教學等觀念,即是呈現於《類纂》當中的選文意識。
The study consists of 6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proses selection, Yao Nai’s theory of ancient proses, and the features and value of the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The details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 and research context will as well be given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Yao Nai's theory of ancient pros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literary origin theory, the literary genre theory, the literary creation theory, and the literary style theory. It includes relevant theory origin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Yao Nai's literary theory, which becom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proses selection analysis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and the rationale behind Yao Nai's selection.
The third chapter, the proses selection analysis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and the overview of Yao Nai's conception, calculates the number of dynasties, writers, and genres in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Through objective statistical data, the study infers Yao Nai's conception and is further on verify by tracing back to different layers of origins, to form a detailed descriptio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criticism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respectively the three criticism methods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including article marking, sentence marking, and wording critics.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number of article marking within different dynasties, authors, and genres is acquired, from the results, we induc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 i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behind Yao Nai’s article marking; The sentence marking sec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o Nai’s sentence marking through examples of selected essays by important writers; The wording critics section is based on keywords in Yao Nai’s literary theory, searching for relevant commen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o Nai's wording critics.
In the fifth chapter, textbooks of Yao Nai's ancient dic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literature, we analyze the value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as a Chinese text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Yao Nai's three teaching methods: rec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While reviewing the current Chinese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its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are highlighted.
The six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outcomes from two aspects: literature and teaching. The chapter reflects the research prospects and summarizes Yao Nai's rationale behind the selection of proses in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Mining through Yao Nai's ancient prose theory and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this chapter concludes Yao Nai's concepts of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school, literary tradition, teaching...etc., thus presenting the prose selection rationales of "Classified compendium of ancient-style prose and verse".
一、姚鼐專著與《古文辭類纂》各版本(依出版年先後排序)
〔清〕姚鼐纂;王文儒校注:《重校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清〕姚鼐編纂;王文濡評註:《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姚鼐編纂;吳孟復、蔣立甫主編:《古文辭類纂評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清〕姚鼐著;黃鈞、彭丙成、葉幼明、劉上生、饒東原注釋:《新譯古文辭類纂》,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注》,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姚鼐纂;徐樹錚輯:《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纂》,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清〕姚鼐著;劉季高標校:《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姚鼐撰;盧坡點校:《惜抱軒尺牘》,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
二、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0年。
〔漢〕班固:《前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6年,《四部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
〔齊〕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3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6年,《四部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
〔梁〕蕭統著;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唐〕釋皎然:《五卷本皎然詩式》,新北:唐文書局,2020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蘇 洵:《嘉祐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詩集》,新北:廣文書局,2017年。
〔宋〕蘇軾著;顧之川校點:《蘇軾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黃珅、曹珊珊注評:《朱子語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明〕茅坤編;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明〕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吳楚材選注、王文濡評校:《古文觀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清〕張廷玉主編:《明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6年,《四部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
〔清〕方苞:《古文約選》,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清〕方苞著;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方苞著:《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清〕劉大櫆:《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敏樹撰;張在興校點:《吳敏樹集》,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
〔清〕曾國藩選纂;宋晶如、章榮注釋:《廣注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札》,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
〔清〕曾國藩;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曾文正公家書》,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清〕張裕釗著;王達敏校點:《張裕釗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吳汝綸著;朱秀梅校點:《吳汝綸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吳闓生纂:《古文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清〕姚永樸:《文學研究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張海鵬輯刊:《學津討原》,臺北:新文豐出版,1980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四部備要書目提要》,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
三、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更生:《重修增訂國文教學新論》,臺北:文海基金會、明文書局印行,1997年。
王更生:《國文教學面面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王明通:《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
王雨容:《中國古代作家作品研究方法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王連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王凱符、漆諸邦選注:《桐城派文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鎮遠、鄔國平編選:《清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付瓊:《清代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本考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朱東潤等:《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朱修春主編:《桐城派學術檔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
行嚴:《柳文探微》,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何天杰:《桐城文派:文章法的總結與超越》,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92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微:《桐城文章與教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正惠、蔡英俊:《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李金城:《中學國文教學的藝術》,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浩:《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導論》,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鍑倫、劉佳宜:《素養導向系列叢書:中學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20年。
李鐸:《中國古代文論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中明:《姚鼐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周中明:《桐城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胡建次、邱美瓊:《中國古代文論承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年。
孫曉編:《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史記》,成都:巴蜀書院,2010年。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張少康、盧永璘編選:《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1991年。
張伯傳:《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春榮:《作文教學風向球(增修版)》,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1年。
張春榮:《作文新饗宴》,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張春榮:《語文領域的創思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張靜二:《文氣論詮》,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代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平原:《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品卿:《國文教材教法》,臺北:中華書局,2017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桂雲:《清代桐城派古文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陳滿銘:《新編作文教學指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陳滿銘主編:《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陳興蕪、傅德珉:《中國古代散文流變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馮書耕:《古文辭類纂研讀法(增訂本)》,臺中:雅言出版社,198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定稿本)》臺北:洪範書店,2022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
黃錦鋐:《國文教學法》,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局,1989年。
楊懷志、潘忠榮:《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
萬奇:《桐城派與中國文章理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董金裕:《統編本國中、高中國文教科書叢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
賈文昭:《桐城派文論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趙建章:《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蔡世明:《近百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鄧心強、史修永:《桐城派文體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圓鈴:《玩閱讀秀素養》,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1年。
鍾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羅書華:《中國分體文學學史‧散文學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鬱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排序)
顏智英:〈姚鼐「復魯絜非書」之文學理論〉,《孔孟月刊》,第29卷,第1期,1990年,頁22-26。
鐘揚:〈兼容‧兼濟‧兼美——姚鼐古文理論及其文化背景簡說〉,《古籍研究》,第2期,1997年,頁64-69。
龐礴:〈從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看桐城古文派的理論得失〉,《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1期,2001年,頁18-20
汪祚民:〈《古文辭類纂》評選辭賦發微〉,《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5年,頁72-77。
汪祚民:〈《古文辭類纂》重視辭賦選錄的重要指歸〉,《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6年,頁71-75、94。
汪祚民:〈《古文辭類纂》圈點系統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7年,頁80-85。
方志紅:〈選本批評: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方法之一〉,《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2期,2008年,頁31-33、41。
李柱梁:〈姚鼐尺牘中的文學教育思想〉,《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2卷第59期,2010年,頁140-142。
陳志信:〈從理學修為面向論朱熹的《楚辭集注》〉,《政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15年,頁197-252。
武海軍:〈選本批評與桐城派文論構建〉,《求是學刊》,第43卷第1期,2016年,頁127-132。
王欣悅:〈姚鼐執教書院時期的文章教育〉,《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19年,頁1-7。
周麗:〈桐城派語文教育思想探賾──以桐城派四組為例〉,《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20年,頁69-72。
五、學位論文(依畢業年排序)
蔡英俊:《六朝「風格論」之理論與實踐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張春榮:《姚惜抱及其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7年。
吳慧貞:《姚鼐古文義法及文章寫作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林明昌:《古文細部批評研究》,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李建福:《湘鄉派文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趙棟棟:《桐城文派的形成及其古文理論意義之闡釋》,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呂湘瑜:《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張寧:《姚鼐古文辭類纂評點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謝嘉文:《「穿戴腳鐐」與「掙脫腳鐐」的舞者之舞──姚鼐《古文辭類纂》與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選文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辛如:《姚鼐的語文教育思想》,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邵慧:《清代家塾文學選本《古文辭類纂》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胡曉陽:《晚清桐城派「古文初學選本」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任淳杰:《姚鼐寫作理論的現代闡釋及其對當下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啟示》,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李雅婷:《姚鼐語文教學研究與當代啟示》,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邊樂利:《徐樹錚《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纂》評點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林治明:《姚鼐《惜抱軒尺牘》文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六、課綱(依公布年分排序)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95暫綱)》,2004年。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98課綱)》,2008年。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101課綱)》2011年。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103微調)》2014年。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108課綱)》,2014年。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108課綱)》,2018年。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108課綱)》,2018年。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108課綱)》,2018年。
七、教科書(依主編姓氏筆畫排序)
(一)國民中學
王松木主編:《國民中學國文(一)至(六)》,臺南:南一書局,2019-2021年。
宋隆發(宋裕)主編:《國民中學國文(一)至(六)》,臺南:翰林出版,2019-2021年。
潘麗珠:《國民中學國文(一)至(六)》,新北:康軒文教,2019-2021年。
(二)普通型高級中學
何寄澎主編:《普通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五)》,臺南:南一書局,2019-2021年。
宋隆發(宋裕)、胡衍南主編:《普通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五)》,臺南:翰林出版,2019-2021年。
楊翠主編:《普通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四)》,臺北:奇異果文創,2019-2021年。
謝佩芬主編:《普通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五)》,新北:龍騰文化,2019-2021年。
顏瑞芳主編:《普通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五)》,臺北:三民書局,2019-2021年。
(三)技術型高級中學
何佳燁主編:《技術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六)》,新北:謳馨事業,2019-2021年。
易理玉主編:《技術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六)》,臺南:翰林出版,2019-2021年。
潘麗珠主編:《技術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六)》,新北:全華圖書,2019-2021年。
鍾宗憲主編:《技術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六)》,新北:龍騰文化,2019-2021年。
顏瑞芳主編:《技術型高級中學國文(一)至(六)》,臺北:東大圖書,2019-2021年。
八、網站資料
財團法人江雲教育基金會
https://www.jyreading.com/(111年6月25日搜尋)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
https://www.naer.edu.tw/PageFront(111年6月25日搜尋)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科資源平台
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nss/p/index(111年6月25日搜尋)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科資源平台國語文學科中心
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nss/p/Mandarin(111年6月25日搜尋)
國語文學科《學科地圖手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科資源平台國語文學科中心)
https://ghresource.mt.ntnu.edu.tw/uploads/1609827992373uivXre1t.pdf(111年6月25日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