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秀蘭
論文名稱: 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臺北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
The Temperal-Spatial Changes in the Use of Urban Peripheral hilly Woodlands :A Case Study of Hills of Four-Animal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鄭勝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頁
中文關鍵詞: 都市郊丘綠地休閒遊憩都市生態脈絡理論永續發展
英文關鍵詞: urban peripheral hilly woodlands, green area, leisure recreation, urban ecology, contextual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都市的發展,常與其周邊的郊丘綠地有密切關係,郊丘綠地常供應都市發展需要的水源、林產、礦產及其他生活所需。隨著經濟的繁榮,休閒時間的增加,市民對生活品質及休閒活動日益注重,郊丘綠地又成為居民休閒遊憩活動的理想空間。
    臺北市周圍盆緣多是郊丘林立,本研究乃以臺北東南隅的四獸山丘陵為例,探討都市郊丘綠地與都市發展的關係,驗證百年來臺北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變遷;探討郊丘在休閒時代遊憩活動的屬性及永續發展的模式,以提供都市綠地規劃上的合理策略。
    臺北盆地早期市民依四獸山岡巒起伏的意象,有如「虎、豹、獅、象」盤據臥藏,故以名之,與臺北市東區發展關係密切,除了提供生態資源(保安林)、經濟資源(煤礦、相思樹、農業)、防禦地及墓地等;1991年市政府透過學界規劃,以「四獸山市民森林」之名,設計為大臺北地區市民休閒遊憩地。本研究自1999年12月起為時一年,透過實察及2種問卷共405份資料分析,對四獸山郊丘綠地遊憩資源利用的時空特性,獲得初步結論:
    日遊憩吸引圈主要在半徑2-3公里以內,主要遊憩者為40歲以上的壯、老年人,主要遊憩活動如健身、體操、健行、森林浴、觀賞風景等,週末遊憩活動型則再增加野餐、品茗、唱歌等;團體不定期活動以淨山保育、生態解說、運動健身(健行登山)為主,人文歷史解說方面較缺乏。根據四獸山研究案例,得知郊丘資源的永續發展,未來應配合既有當地居民之中、高年齡層之需求,並開發其他年齡層的可能性,兼顧休閒與保育的軟、硬體設計,提供學校及社會團體共謀永續經營利用。
    關鍵字:都市郊丘、都市生態、脈絡理論、綠地、休閒遊憩、永續發展

    ABSTRACT
    Urban growth is often related to the use of peripheral hilly woodlands. The latter serve as resources suppliers of water, firewood, minerals, and other life necessities. Fol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the hilly woodlands often change their role to become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reas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Hills of Four-Animals in Taipei, this research attempt: 1, to explore how the change of peripheral hilly woodlands of Taipei was related to urban growth, 2, to examine how residents in Taipei changed their utilization of this area’s resources during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and 3, to propose the best use of this green area in future as the demand for leisure activities is ever increasing.
    The study area locates in the southeast of Taipei Basin. The forms of the hills in the area suggest the images of a tiger, a leopard, a lion, and an elephant, and that made the name and the fame for the Hills a hundred years ag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local people used the land a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forestry, mine, agriculture) as well as grave yards beside military bases. Today, the Hills serve as a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rea in the metropolitan Taipei.
    This study was accomplished after one-year fieldwork of interviewing local residents, weekend visitors from the City, and certain officials in charge of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In addition, two kinds of questionnaires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405 returns analyze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1.They are mainly from near by areas with an average one way travel distance of only 2-3 kilometers; 2. Most of them are of age above 40 years old; 3.The major daily activities are strolling, sight-seeing, mild sports, and gymnastics, but the weekend activities increase to include picnic, singing, and tea-drinking, etc..
    Sustainable use of the land is possible if planning is carefully made to cater for visitors of all ages by integrating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to the land-use development. That is,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area of green resources should be balanced. Sponsorship and participation by ecological concerned organizations or schools are needed to reach such a goal.
    Keywords:urban peripheral hilly woodlands , urban ecology , contextual theory , green area , leisure recrea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01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0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17 第四節 研究區………………………………………………………20 第二章 都市郊丘綠地資源特性分析舉隅………………………………22 第一節 都市起源與郊丘綠地………………………………………22 第二節  都市生態與郊丘綠地………………………………………24 第三節 脈絡理論與郊丘綠地………………………………………27 第四節 郊丘綠地休閒利用與永續發展……………………………31 小結……………………………………………………………………35 第三章 四獸山資源特性與市民森林的發展脈絡………………………36 第一節 生態資源……………………………………………………36 第二節 經濟資源……………………………………………………56 第三節 市民森林的發展脈絡………………………………………66 小結……………………………………………………………………70 第四章 四獸山綠地(市民森林)遊憩空間利用的時空特性…………71 第一節 主要遊憩空間與路線………………………………………71 第二節 主要遊憩景點與活動類型…………………………………79 第三節 日遊憩的時空利用…………………………………………90 第四節  市民森林吸引圈與遊憩者特性……………………………104 小結……………………………………………………………………111 第五章 四獸山的自然保育及永續利用…………………………………113 第一節 公部門管理單位的措施與永續發展規劃…………………114 第二節 私部門使用單位的認知與需求……………………………129 第三節 遊憩者的認知與需求………………………………………132 小結……………………………………………………………………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結論…………………………………………………………149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58 參考文獻……………………………………………………………………160 附錄…………………………………………………………………………166 圖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04 圖1-2  研究流程圖………………………………………………………19 圖1-3  四獸山範圍圖……………………………………………………21 圖2-1 東京多摩丘陵位置圖……………………………………………23 圖2-2  京都東山位置圖…………………………………………………25 圖2-3 東京上野公園位置圖……………………………………………28 圖2-4  香港太平山和薄福林郊野公園位置圖…………………………33 圖3-1 四獸山地層分布圖………………………………………………37 圖3-2  四獸山等高線圖…………………………………………………39 圖3-3 四獸山植被分布圖………………………………………………43 圖3-4 日治時代四獸山土地利用圖……………………………………58 圖3-5 四獸山西南部茶路和米路古道分布圖…………………………60 圖4-1 四獸山與受訪公、私部門相對位置圖…………………………60 圖4-2 登四獸山遊憩者之主要遊憩路線趨勢…………………………72 圖4-3 登四獸山(虎山)遊憩者之主要遊憩路線趨勢………………75 圖4-4 登四獸山(象山)遊憩者之主要遊憩路線趨勢………………76 圖4-5 登四獸山遊憩者最喜歡的遊憩景點趨勢………………………79 圖4-6  登四獸山遊憩者之主要遊憩景點分布…………………………81 圖4-7 四獸山景點景觀資源分析圖……………………………………83 圖4-8 登四獸山遊憩者平常和假日年齡別趨勢圖……………………90 圖4-9 四獸山遊憩者平常和假日日遊憩時間分布圖…………………91 圖4-10 四獸山平常不同年齡層之遊憩者的日遊憩時間分布圖………91 圖4-11 四獸山假日不同年齡層之遊憩者的日遊憩時間分布圖………92 圖4-12 平常和假日登四獸山遊憩者之主要遊憩時間與年齡別趨勢…93 圖4-13 象山靈雲宮平常遊憩者變化趨勢………………………………94 圖4-14 象山靈雲宮假日遊憩者變化趨勢………………………………95 圖4-15 虎山慈惠堂平常遊憩者變化趨勢………………………………95 圖4-16 虎山慈惠堂假日遊憩者變化趨勢………………………………96 圖4-17 登四獸山遊憩者之目的趨勢……………………………………98 圖4-18 登四獸山遊憩者爬山頻率趨勢…………………………………99 圖4-19 登四獸山遊憩者同伴類型趨勢…………………………………99 圖4-20 登四獸山遊憩者同伴人數組成趨勢……………………………100 圖4-21 四獸山市民森林吸引圈示意圖…………………………………105 圖4-22 四獸山市民森林日遊憩居地分布圖……………………………106 圖4-23 四獸山遊憩者居地分布範圍圖…………………………………107 圖4-24 登四獸山遊憩者年齡別趨勢……………………………………108 圖4-25 登四獸山遊憩者教育程度趨勢…………………………………109 圖4-26 登四獸山遊憩者職業別趨勢……………………………………109 圖5-1 四獸山休閒遊憩系統分析圖……………………………………113 圖5-2 遊憩者對四獸山應加強地方之認知趨勢………………………125 圖5-3 登四獸山遊憩者最喜歡的人為設施之趨勢……………………132 圖5-4 四獸山遊憩者最喜歡的臺北近郊丘陵…………………………134 圖5-5 遊憩者對四獸山未來發展之期望………………………………136 圖5-6 遊憩者對四獸山民森林的評價趨勢……………………………136 圖5-7 遊憩者對四獸山管理評價的趨勢………………………………137 圖5-8 遊憩者對四獸山之主管單位的認知趨勢………………………137 圖5-9 遊憩者對四獸山之理想主管單位之認知趨勢…………………138 圖5-10 登四獸山遊憩者不滿之遊客行為趨勢…………………………142 圖6-1 都市郊丘綠地永續經營的模式…………………………………159 圖6-2 都市郊丘綠地永續經營的模式-案例…………………………160 表次 表1-1 四獸山資源的永續發展演化機制………………………………03 表1-2 脈絡理論:時間、空間性和社會生活…………………………07 表1-3 都市周邊山林綠地資源的演變—以臺灣地區為例……………08 表3-1 四獸山各月氣溫和雨量表(1961-1990年)…………………41 表3-2 四獸山植物類型表………………………………………………47 表3-3 四獸山鳥類與活動地分布表……………………………………48 表3-4 四獸山蝴蝶種類調查紀錄表……………………………………50 表3-5 四獸山常見蝴蝶種類與棲息環境表……………………………51 表3-6 自然環境與動、植物的分布關係表……………………………55 表3-7 四獸山經濟資源分析……………………………………………57 表3-8 四獸山煤礦一覽表………………………………………………65 表3-9 四獸山市民森林的發展脈絡……………………………………68 表4-1 公、私部門主要遊憩路線表……………………………………78 表4-2 四獸山遊憩景點特性與活動類型表……………………………80 表4-3 四獸山主要遊憩路線與遊憩活動類型…………………………84 表4-4 四獸山主要遊憩景點活動類型…………………………………85 表4-5 公、私部門主要遊憩活動類型表………………………………89 表4-6 四獸山遊憩者日遊憩時空利用類型表…………………………97 表4-7 年中公、私部門舉辦活動的日遊憩時空利用表………………102 表4-8 四獸山遊憩者易達性分析表……………………………………107 表5-1 掌管四獸山市民森林自然保育相關之公部門及其業務………114 表5-2 公部門在市民森林實施的活動主題與待改進的部份(1999-2000年)………………………………………………………………117 表5-3 私部門在市民森林實施的活動主題對自然保育正面影響表 (1990-2000年)………………………………………………129 表5-4 遊憩者遊憩活動對市民森林自然保育的正、負面影響(1990-2000年)………………………………………………………………133 表5-5 公、私部門在市民森林實施的活動主題及遊憩者遊憩活動對自 然保育正面影響表(1990-2000年)…………………………146 表5-6 公部門對在市民森林待改進部分及遊憩者遊憩活動對自然保 育負面影響表(1990-2000年)………………………………148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1.博碩士論文:
    吳坤銘(1979):旅客行為之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莉莉(1998):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以臺北市象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傑(2000):臺北市都市郊山休閒空間的形塑與發展-圓山風景區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雯玲(1989):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淑和(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綠化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君臨(1988):臺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君(1998):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傳棋(1996):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仔蚋庄的形成與轉化,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蜜(1990):臺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女作業員生活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娟鳴(1994):以使用者活動行為的觀點探討地區性鐵路車站前開放空間之設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肅容(1998):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瑜薇(1977):森林景緻偏好之調查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芬(1992):陽明山百拉卡路段登山步道設計,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政勇(1991):臺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為(1998):影響登山步道環境屬性偏好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琳(1997):潛在植被應用於景觀設計之探討--以臺北市四獸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武承(1991):保護區遊憩衝擊與實質生態承載量之研究-以臺北市四獸山植群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一良(1998):大學校園與地區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生生活活動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劉國寶(1994):忠勇山登山步道景觀資源遊憩效益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淑妃(1986):遊憩區旅客行為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定芳(1996):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謝平芳(1987):臺灣地區民眾參與都市公園規畫之研究--以花蓮市美崙山公園規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群超(1998):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登旭(1999):都市永續發展之空間策略研究—以臺灣地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
    戴彩霞(1986):烏來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期刊與專書:
    王福義(1999):香港郊野公園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邁向廿一世紀的中國: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第319-334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王銘琪、王兆基編輯(1996):財團法人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業務彙報,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第17-29頁、95頁。
    王瑞珠(1993):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畫,臺北:淑馨,420頁。
    日本環境企畫調整局企畫調整課編、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言學系譯(1997.3):日本環境基本法之解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600頁。
    井手久登編(1993.10):綠地保全的生態學,臺北市:淑馨,第60-62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編(1996):臺灣地區戶外遊憩政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第30-31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輯(1992):資源保育常用詞彙,再版,臺北市:淑馨。
    光復書局編輯部(1991),大美百科全書21,北市:光復書局,第267頁。
    李威儀(1994.6):日本的公園系統—東京篇,空間,第59期,第94-103頁。
    李麗雪、洪德娟、顏家芝等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銘輝編著(1990):觀光地理,北市:揚智文化,第6-18頁。
    Gunn ,Clare A.著,李英弘、李昌勳譯(1999):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及案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初版。
    李素馨、黃章展、楊勝博(1999):隔週休二日對國內旅遊參與型態影響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劍湖山世界遊樂區遊客為例,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北市:田園城市文化,第
    79-98頁。
    林文鎮、林重佑(1999.9):森林遊樂的文化前景,現代育林,第15卷1期,第27-32頁。
    林文鎮(1997.3),森林文化體現實例--美國篇,現代育林,12卷2期,第37-44頁。
    林進益(1981):公園計劃與設計,北市:正中書局,182-200頁。
    林建元(2000.12):永續性都市發展與方向,公訓報導,第85期,第4-9頁。
    洪茗馨(2000.5.21):公園規劃,從動植物角度出發,中國時報,第19版。
    洪得娟(1997.1-4):都市景觀構成與綠地建設之理念,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35-36期,第14-18頁。
    保繼剛、楚義芳、彭華(1993):旅遊地理學,河北省:高等教育出版社,94頁。
    胡兆量、謝啟瀾(1996.12):新世紀的中國城市,初版,臺北市:唐山,pp.27-29。
    夏宗玕(1994.6):中國大陸城市化演變及展望,空間,第59期,第68-77頁。
    高燦榮(1994):巴黎街道招牌藝術,藝術家出版社執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第80頁。
    莊永明(1991):臺北老街,臺北市:時報文化。
    曹正、李瑞瓊(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曹正、朱念慈(1990):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內政部營建署。
    郭城孟等(1999):臺北市綠政實施方案之研擬,臺北市: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第5-18〜5-20頁。
    郭大微等譯(1996):巴黎,臺北市:遠流,二版,第219-227頁。
    郭瓊瑩(1994):綠地計劃之研擬與落實—都會生態資源永續策略,區域環境保護策略研討會。
    郭瓊瑩、王秀娟
    1994:臺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暨規劃原則之研究,臺北市研考會。
    1996:我們的公園綠地,內政部營建署。
    郭瓊瑩、蔡麗秋、王秀娟(1997):都市公園綠地系統示範地區規劃,內政部營建署。
    許正一、陳尊賢(1995.12):濕地土壤的定義、化育作用與分類,科學農業,43卷11/12期,第299頁
    許斐莉、張沛文等(2000):香港週休二日主題之旅,北市:聯經,第18頁。
    許鐘榮編(1982.11):南歐洲之旅(放眼世界),臺北:錦繡,第66-78頁。
    許鐘榮編(1982.12):西歐洲之旅(放眼世界),臺北:錦繡,第38-41頁。
    Eliel Saarinen原著、碩護源譯(1986),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財團法人日本交通公司原著、陳水源譯(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北市:九章文化。
    陳昭明
    1981:臺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臺灣省林務局。
    1983:陽明山國家公園遊憩資源及步徑系統之調查分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
    處。
    1991:四獸山及拇指山一帶開發森林遊樂區可行性調查規劃,臺大森林研究所
    執行,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170頁。
    包可華主講,陳昭明譯(1981.12):德國林業機構在「自然保護」及「森林遊樂」上從事的工作,臺灣林業,1卷8期,第30-32頁。
    陳憲明(1989):臺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p91。
    黃書禮(1996):臺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臺北市: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黃美純(1999.4):都市綠地系統之建立,人與地,184期,第26-35頁。
    黃永桀(1996):如何界定公園綠地目標與政策,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第1頁。
    夏宗玕(1994.6):中國大陸城市化演變及展望,空間,第59期,第68-77頁。
    開創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編(2000),臺北市山坡地住宅區(保變住除外)通盤檢討計劃期末報告書,臺北市: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第5-87頁。
    葉淑丹、楊平世(1998.5):虎山溪黃緣螢野放試驗棲地之經營管理,44頁。
    楊一鳴(1994):快樂自助遊香港,臺北市:培根文化。
    楊懿如(1998.5),夜訪象山—我們看蛙去,四獸山自然解說指導員筆記彙整,第57-62頁。
    葉智魁(1995.6):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2期,第31-46頁。
    臺北市信義區耆老座談會記錄(2000.3):北文獻131期,第1-37頁。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83):臺北市志(七)中國方志叢書(65集) (臺1版),臺北市:成文出版社,第2563-2702頁。
    鄭明倫(1998.5):虎山昆蟲觀察,四獸山自然解說指導員筆記彙整,第24-30頁。
    蔡厚南(1997.6):綠帶在都市景觀生態網落規畫策略上之潛力與應用,中國園藝,43卷2期,第92-102頁。
    蔡惠美(1999):京都,北市:生活情報文化,第99-177頁。
    鄭勝華
    1978:淺談生物地理學與生態學,地理教育,4期,第66-72頁。
    1979:生物地理學的內容,地理教育,5期,第39-43頁。
    1980:新生物地理學及其自然地理學中的地位,地理教育,6期,第36-39頁。
    1993:Marginal Land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國立臺灣師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第19期,第149-164頁。
    1995a:生物及自然保育,出版「台灣地理概論」第五章,臺北:中華書局,
    第85-113頁。
    1995b:臺灣野生動植及保育,地理科補充教材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第225-258頁。
    1998:臺灣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166頁。
    1999:棲地生物景觀在地理教育上的價值,臺北:第三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國科會研究獎助獲獎論文,2000年人文組第1期甲種,25頁。
    2000:校園綠地在生物多樣性及環境保育教學上的價值,臺北:東門國小舉辦
    教師研習會講稿,第一~六講,180頁。
    2001:校園安全問題--生物篇,教師天地,第111期,臺北:陽明山臺北市教師
    研習中心,第51-57頁。
    鄭勝華、郭秋美(1986):琉球嶼和和臺灣島生活供需關係的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4期,第59-80頁。
    劉可強等(1997):臺北市四獸山市民森林參與式規劃研究-象山計劃。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劉易士•孟福原著(1961),宋峻嶺、倪文彥譯(1993):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和展望,北市:建築與文化出版社,初版,536頁。
    劉威成(1996):四獸山市民森林計劃單元分析報告,台北市建設局,6頁。
    劉毓妮、林晏州(1993):遊客對激流泛舟環境屬性之偏好,戶外遊憩研究,第6卷第3期,第53-75頁。
    賴哲三(1998.6):談景觀資源的永續利用—基本理念和實例,造園,第27期,第12-17頁。
    簡培發(1998.9):香港開心遊,香港:河畔文化事業公司,一版,第1-4、127-136頁
    顏家芝(1993):旅遊空間演化模式之回顧,戶外遊憩研究,第6卷1/2,第31-53頁。
    邊緯文(1999):東京,臺北市:生活情報文化,初版,第24-116頁。
    蕭淑美、邱淑娟主編(1999):維也納,北縣新店市:錦繡,第91-96頁。
    蕭淑美、邱淑娟主編(1999):法國,北縣新店市:錦繡,第40-42頁。
    蕭淑美、邱淑娟主編(2000):德國,北縣新店市:錦繡,第192頁。
    環藝工程顧問公司(1999):臺北市親山計畫:南港山系實質規畫案,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3.報紙與網路資訊:
    張嘉倫(1996.11.25):蝶影翩翩,驚豔虎山行,民生報,戶外焦點。
    許永傳(1996.8.28):茶路思古,歷史從幽徑走來,民生報,第5版,地方快訊。
    陳盈珊(1997.4.7):老樹陪伴信義區成長,中國時報,第15版,臺北萬象。
    鄭如意(1999.7.25):逛虎山、象山享受自然,中國時報,第17版,臺北焦點。
    曾志賢(2000.6.1):搭捷運,暢遊南港懷舊之旅,中國時報,第19版,臺北萬象。
    鄭如意(2000.12.10):虎山造林保水土,中國時報,第17版,臺北焦點
    詹三源(2001.3.8):四獸山 垃圾新樂園?,聯合報,第15版,地方新聞。
    市北師鄉土教育中心 www.tmtc.edu.tw/-local /cenc1-17-6.htm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http://www.dortp.gov.tw/p1-2htm,890501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http://naturet.ngo.org.tw/
    漁農自然護理署暨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 http://www.cmi.hku.hk/teaching/teaching.html
    二、日文部分
    小池洋一(1962、1963):白濱溫泉觀光地之近代開發(1)(2),和歌山大學學藝學部紀要(人文科學),12期及13期,第113-128頁、第121-137頁。
    岩田孝三編(1968):觀光地理研究,明玄書房。
    山村順次(1969):伊香保、鬼怒川溫泉觀光聚落形成的意義—聚落的社會經濟構造,地理評價,第l42期,第489-505頁。
    淺香幸雄編(1970):觀光未開發地域及觀光開發調查(東日本編),日本觀光協會。
    淺香幸雄、山村順次(1974):觀光地理學,大明堂,第4頁。
    松井健、武內和彥、田村俊和編(1991):丘陵地的自然環境—它的特性及保全,初版2刷,東京都:古今書院。
    三、英文部分
    Anne Spin(1984),The Granite Garden:Urban Nature and Human Desig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Ballinf ,John D.,AND Falj John H.(1982):Development of Visual Preference for Natural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14,No.1,pp.5-28。
    Brightbill,C.K.(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Bell,S.(1997):Design for Outdoor Recreation.Hong Kong:Dah Hua Co.Ltd。
    Chang,J.C.(1994):Studies on artificial rearing of aruatic firefly.Luciola ovalis Hope, in
    Taiwan .Master thesis ,Dept.Entomology of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48pp.
    Christaller,W.(1955):Beitrahe Zu einer Geographie des Fremdenverkehrs.Erdkunde,9,pp.1-19。
    Ferutag,R.D.(1970):Naherholungsraum und Naherholungsverkehr-Beispiel Paris.Munchner
    Studien Zur Sozial –und Wirtsdraftsgeographie, Brand 6,pp.79-88.
    Flink & Searms(1993):Greenways:A Guide to Planning. Gesig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A.C. Island Press.
    Godbey,G.(1990):Leisure in your Life,State College:Venture Publishing.
    Hägerstrand(1970):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4:7-21.
    Hägerstrand(1974):Commentary .In Value in Geography. ed. A.Buttimer,pp.50-4,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Hull,B.R.& Steawart,W.P.(1995):The Landscape encountered and experienced while Hiking.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7(3),pp.404-426。
    John Lyle(1985):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andscape.Land Use and Natural Resources,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Jan L. McHarg(1992):Design with Nature. 2nd Rdition, 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
    Little(1990): Greenwaysfor America.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atrick Lavery(1974):Recreational Geography. Newton Abbot : David & Charles.
    Michael Hough(1995):City and Nature Process.Lodon &New York :Routledge.
    Ruppert,K.&J.Maier(1970):Naherholungsraum und Naherholungsverkehr--Geographische
    Aspekte eines speziellen Freizeitverhaltens. Münchner Studien zur Sozial-und
    Wirtschaftsgeographphie , Brand 6 , pp.55-77.
    R.J.Johnston,Derek Gregory and David M. Smith(1995):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th,Oxford:Blackwell,724p。
    Wolfe,R.I.(1951):Summer Cottagers in Ontario.Econ.Geogr.,Vol.27,pp.10-32.
    Stephen Williams(1995):Outdoor Recreation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243p.
    Zube. Ervin H.,Pitt,David G.,and Anderson ,Thomas W.(1975):Landscape Assessment:Value,Perception and Resources. Stroudsburg, Pa., Dowden, Hutchinson & Ross; distributed by Halsted Press (New York), 367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