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柏廷 Cheng, Bo-Ting |
---|---|
論文名稱: |
晏陽初定縣實驗及其教育啟示 Yen Yang-Chu’s “Experiments in Ding county” and implication |
指導教授: |
洪仁進
Hung, Ren-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晏陽初 、定縣實驗 、偏鄉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Yen Yang Chu, Experiments in Ding county Mass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01.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5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晏陽初的學思歷程與定縣實驗的經過,透過史料的蒐集、整理與歸納,以了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與定縣實驗的內容,並探討定縣經驗對台灣偏鄉教育改進的啟示。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深受孔子、基督教、苦力影響,使其具有民為邦本的責任心、基督教─愛的奉獻精神以及願意苦民所苦為之追尋平等的意志。
二、定縣實驗是一個以愛國運動為出發點,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社會改革為目的鄉村改造實驗。
三、定縣實驗對偏鄉教育的三大啟示:
(一)政策制度通盤的變革
(二)愛鄉愛土情懷的培養
(三)適性揚才理念的落實
關鍵字:晏陽初、定縣實驗、偏鄉教育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is is to inquire Yen Yang-Chu’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results through his thinking and the contents of his experiments in Ding county, and further illustrate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Tawia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Yen Yang Chu’s thinking was affected by Confucious,Christ and Coolies. These theories establish his responsibility for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 love of Christian ded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people's suffering and search of equality.
Second, Experiments in Ding county not only take patriotic movement as a starting point,but also establish itself on the basis of science to fulfill the social reform.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ng County Model fo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Tawian :Ⅰ.Overall change in system.Ⅱ.Cultivate the love for country.Ⅲ.Achieve talent praising well.
Keywords:Experiments in Ding county Mass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Yen Yang Chu
一、史料
〈改進農業-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農業教育部舉行第四屆盛大農產展覽會參觀記〉,載於《大公報》,4,天津,1930年12月17日。
〈定縣成立合作金庫─官商合辦集資本十萬元經營匯兌放款各種業務〉,《大公報》,6,天津,1937年6月3日。
千家駒,〈定縣的實驗運動能解決中國農村問題嗎?〉,千家駒編《中國農村經濟論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0,頁35。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編,《農民千字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民國日報,上海,1919,10月5日。
河北省政府,〈研究院概況〉,《河北月刊》,4(7),河北:河北省政府河北月刊社,1937,頁1-23。
任鴻雋,〈定縣平教事業平議〉,《獨立評論》,北平,1933年10月22日。
吳相湘,《晏陽初傳》,台北:時報出版,1981。
李紹青,〈平民百部字典略說〉,《民間半月刊》,2(3),北平:民間社,1924。
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
李濟東編,《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周先庚,〈平民識字的幾個先決條件〉,《民間半月刊》,1(13),北平:民間社,1924。
周作人,〈保定定縣之遊〉,《國聞周報》,12(1),天津,1935。
述初,〈平民學校畢業同學會〉,《農民周刊》,7(7),北平,1931。
姜書閣編,《定縣平民教育視察記》,察哈爾:察哈爾教育廳編譯處。
殷子固、王仲元,《定縣同學會管理下的巡迴文庫》,《民間》,2(3),1935。
陳志潛,〈定縣社會改造事業中之保健制度〉,《鄉村建設實驗》,2,北京:中華書局,1938,頁465-467。
陳禮江,〈定縣平民教育實驗區參觀記〉,《教育與民眾》,4(9),1933,頁23。
孫伏園,〈十年下來的農民報〉,《民間半月刊》,2(23),北平:民間社,1925,頁5-7。
孫伏園,〈從民眾教育說到民眾戲劇〉,《教育與民眾》,3(7),1932年3月,頁5。
晏陽初,宋恩榮編:《晏陽初全集》,1,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晏陽初,宋恩榮編:《晏陽初全集》,2,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晏陽初,宋恩榮編:《晏陽初全集》,3,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晏陽初,宋恩榮編:《晏陽初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晏陽初,馬秋帆編:《晏陽初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1993。
章元善,〈從定縣回來〉,《獨立評論》,95,北平,1934年4月8日,頁17。
張含清,〈實驗中的三個教育方法〉,《民間半月刊》,1(3),北平:民間社,1934。
鄉村工作討論會編,《鄉村建設實驗》,3,上海:中華書局,1936。
梁漱溟,〈北游所見紀略〉,《村治月刊》,1(4),村治月刊社,1929,頁9。
梁漱溟,《吾曹不出如蒼生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湖北地方政府政務研究會調查團,《調查鄉村建設紀要》,湖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35,頁32。
湯茂如:〈平民教育運動的經過〉,《教育雜誌》,19(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頁1。
曾毓釗,〈鄉村工作討論會第二次集會經過〉,章元善等編:《鄉村建設實驗》2,上海中華書局,1935,頁258。
楊開道,〈定縣的文藝教育〉,《大公報》,11,天津,1934年6月7日。
賈鴻斌,〈棉花生產運銷合作社對於農友究竟有什麼好處?〉,《農友》,1(3),1935,6月,頁34。
熊佛西,《戲劇大眾化之實驗》,北平:中正書局,1937。
熊佛西,〈觀眾與演員混合的新式演出法〉,載於《現代戲劇家熊佛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頁302。
鄭耿裳,〈廣播無線電在農民教育中的實施〉,《民間半周刊》,1(6),北平:民間社,1935,頁1。
蔣廷黻,〈平教會的實在貢獻〉,載於《大公報》,天津,1934年5月13日。
憂患生,〈定縣之謎〉,《獨立評論》,北平,1934年4月22。
劉德文,〈平教總會改編千字課撿字工作的經過〉,《教育雜誌》,18(12),頁1-14。
燕樹棠,〈平教會與定縣〉,《獨立評論》,北平,1933年10月29,頁60。
賽珍珠,〈告語人民〉,宋恩榮編:《告語人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頁330。
二、今人論著
(一)專書
元青,《杜威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文怡虹(譯),Charles Dickens(著),《雙城記》,台北:立村文化,2011。
王一芝、林妙玲,〈他們是被遺忘的一群,野孩子沒有春天?〉,《遠見雜誌》,267,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08,頁189-195。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2002。
王政忠,〈用不公平對待不公平〉(2017)。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7/2627674
王政忠,《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台北:時報出版,2011。
伍振鷟,《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1988。
宋恩榮,《教育與社會發展─晏陽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宋恩榮,《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出版社,1994。
沈雲龍主編,《光緒政要》,3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陳清之,《中國教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
陳宜加,〈每4位窮孩子就有3位來自偏鄉〉,《中國電子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219004324-260405
陳聖謨,《偏鄉學校發展議題與研究》,台北:華騰全球數位文化,2013。
陳麗珠,《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1993。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2004。
張建成,《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2002。
張瀞文,〈開學一個多月連信義區都缺老師〉,《商業週刊》,1352,台北:商周出版,2013,頁75。
馮克誠,《晏陽初鄉村平民教育思想與教育論著選讀》,北京市: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楊傳峰,《教學中的不該翻轉與無法翻轉》(2015)。取自https://youtu.be/172La3dnIgE
鄭世興,《我國近代鄉村教育思想和運動》,台北:中正書局,1974。
歐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台北:秀威資訊,2011。
熊賢君,《晏陽初畫傳》,山東:山東教育出版,2015。
(二)學位論文
江明淵,《民初陶行知、晏陽初教育理論與民間文學之關係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
李孝悌,《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民國十五年─民國二十五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組碩士論文,1979。
張文忠,《晏陽初社會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梁俊,《民國時期平教會的鄉村建設活動研究》,大連: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現代史碩士論文,2007。
曾秀卿,《民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發展與實踐之研究以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翔,《平教會定縣實驗研究》,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6。
馮劍,《實驗話語:鄒平、定縣鄉村建設運動的論爭》,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9。
鮑玉倉,《定縣模式述論》,河北:河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三)期刊、研討會、專書論文
王佳蕙、許添明,〈原住民學童服務機制困境與整合式服務學校〉,《彰化師大教育學報》,004,頁167-192。
王增勇,〈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中央社會文化學報》,14,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2,頁131-166。
王麗雲、甄曉蘭,〈偏鄉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分析與反省〉,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偏鄉國中教育問題與相關政策檢討研討會」,台北,2006。
李曄、李振軍,〈留美知識分子與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鄉村建設-以晏陽初在河北定縣的實驗為例〉,《中國農史》,2007(2),江蘇:中國農史編輯部出版,2007,頁33-38。
宋曜廷、邱佳民、張恬熒、曾芬蘭,〈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學習成就落差〉,《教育政策論壇》,14(1),台北:高等教育出版,2011,頁85-117。
吳天泰,〈原住民國民教育現況〉,載於《八十三年度師範院校山地暨離島在學學生研習營手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吳洪成,〈晏陽初的定縣鄉村平民教育實驗評述〉,《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7(2),山東: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出版,2005,頁13-17。
吳清山、林天祐,〈教育名詞: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0,2009,頁177-178。
呂佳玲、林耀榮,〈教育資源分配公平之探討:Rawls正義論觀點〉,《台灣教育》,695,台北:高等教育出版,2015,頁52-54。
呂玟霖,〈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 台北,2016,頁26-28。
杜俊英,〈教育優先區與地方教育發展〉,發表於《原住民教育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院,1995。
何慧群、永井正武,〈社會弱勢,補救教學?學習弱勢,有效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台北:高等教育出版,2016,頁138-145。
周淑卿,〈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2,頁1-16。
陳美芬,〈台灣原住民社會問題之探討〉,《農業推廣文彙》,45,台中:台灣農業推廣學會,2000,頁235-248。
張良丞、許添明,〈臺灣偏鄉有效數學投資策略〉,《教育科學研究期刊》,47(5),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2013,頁299-307。
孫詩錦、龍秀清,〈晏陽初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6(2),天津:天津師大學報,2006,頁36-42。
許添明、黃木蘭,〈教師獎勵措施與原住民國小師資結構──以花蓮縣為例〉,《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8(2),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2000,頁99-124。
許添明、葉珍玲,〈城鄉學生學習落差現況、成因及政策建議〉,《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6(2),台東,2015,頁63-91。
莊勝義,〈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09,頁17-56
彭淑華,〈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社教雙月刊》,90,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1999,頁4-5。
詹宜璋,〈原住民對族群社會福利的經驗認知與發展期待〉,《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4),2011,頁85-107
楊智穎,〈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台北:高等教育,2011,頁499-522。
甄曉蘭、王麗雲,〈偏遠國中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調查研究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3),台北:高等教育出版,2007,頁1-35。
潘慧玲,〈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心理,2005,頁4-36。
(四)政府計畫、專案報告
中國農村研究網,〈三農論壇〉。取自http://www.ccrs.org.cn/bbs/index.asp
行政院,《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落實教育機會實質平等(2017),取自https://www.ey.gov.tw/hot_topic.aspx?n=12BA4A6C821B1A5C&sms=40AB385F5327CFB4
李永展,〈各類型農村之永續營造模式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委託專案報告》,台南: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2005。
兒童福利聯盟的,《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74
兒童福利聯盟的,《2016年臺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ctivity_detail/1692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105學年偏遠地區國中小名錄》(2017)。取自https://data.gov.tw/dataset/28582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PIRLS 2011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13。
教育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2014)。取自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2014-2-5-10-15-30-nf1.pdf
教育部,《105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15)。取自http://www.boe.chc.edu.tw/sub/education_02/upfi le/undefi ne1508141453.pdf
教育部,《偏鄉學校教育安定計畫》(2015)。取自https://goo.gl/lrfdic
教育部,《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2016)。取自https://itaiwan.moe.gov.tw/
教育部,偏遠地區國中小查詢平台。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教育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中小學提高教育人力實施要點》(2017),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502&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教育優先區計畫》,取自www.kh.edu.tw/filemanage/upload/2832/國教署107年教育優先區計畫手冊.pdf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台北:教育部,1992。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論〉,《教育大辭書》,2000,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95%99%E8%82%B2%E7%90%86%E8%AB%96&search=%E6%95%99%E8%82%B2。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臺灣PISA 2012精簡報告》(2014)。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TaiwanPISA2012Short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