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丕得
論文名稱: 東周齊國官營手工業制度研究
指導教授: 石蘭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東周齊國官營手工業管理制度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9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7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東周齊國官營手工業制度研究》以傳世文獻為基礎,輔以出土文獻《銀雀山漢墓竹簡》和齊國出土陶文與印璽,以及其他出土文物互證。試圖重新建構東周齊國官營手工業制度,進一步分析與討論東周齊國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功能和特色。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和相關文獻回顧,並說明研究方法,以及討論論文中主要使用的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
      第二章〈齊國官營手工業的管理〉,論述齊國官營手工業管理制度、工官體系的建立,和手工業作坊內部的管理規範,以及工匠的養成與招聘原則。試圖建構東周時期齊國官營手工業的組織架構與管理規範。
      第三章〈齊國官營手工業的功能〉,討論齊國官營手工業所發揮的功能,包括維持禮制、追求富強、發展工藝技術、製作民生用具。藉由探討齊國官營手工業的功能,瞭解其重要性。
      第四章〈齊國官營手工業的特色〉,分析齊國官營手工業與國君權力的互動關係,以及不論在技術上或規格上皆呈現出標準化的現象,並強調齊國在製作金屬、紡織、漆器的工藝技術上,與官營手工業的管理制度,皆反映出地方區域特色。
      第五章則整合各章節論點,提出本文結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齊國官營手工業的管理 13 第一節 管理特色 14 第二節 工官體系 29 第三節 作坊的管理與規範 40 第四節 工匠的養成與招聘 49 第三章 齊國官營手工業的功能 55 第一節 維持禮制 55 第二節 追求富強 58 第三節 發展工藝技術 63 第四節 製作民生用品 66 第四章 齊國官營手工業的特色 69 第一節 與君權的關係 69 第二節 標準化的現象 78 第三節 地方區域特色 82 第五章 結論 85 附錄:本文註釋所見出土文物簡稱 89 參考書目 90

    壹、文獻  *以編著者年代先後排序*

    1、(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2、(漢)趙岐注、(清)焦循著,《孟子正義》,收入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
    3、(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5年。
    4、(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收入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
    8、(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9、(唐)陸德明著、黃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0、(宋)林希逸,《考工記解》,收入《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四.禮類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1、(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12、(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3、(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4、(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中國史學名著》第一、二、三集第一冊,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15、(清)江永,《周禮疑義舉要》,收入《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四.禮類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6、(清)段玉裁,《周禮漢讀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八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清)孫詒讓,《周禮正義》,收入《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8、(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全校本,收入《清代學術名著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9、(清)王先謙,《莊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20、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上冊,收入《國學精粹叢書》第十三冊,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21、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下冊,收入《國學精粹叢書》第十四冊,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22、徐元誥,《國語集解》,收入《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23、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收入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
    24、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彚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25、何寧,《淮南子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貳、出土文物  *以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2、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壹~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5、 王恩田,《陶文圖錄》,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6、 (清)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7、 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8、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 高明,《古陶文彚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10、 高明,《戰國陶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11、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12、 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8年。
    13、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年。
    14、 鍾柏生等编,《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15、 羅福頤,《古璽印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6、 羅福頤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參、專書  *以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志民,《齊文化論稿》,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2、王修德,《齊國大事記年》,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3、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4、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5、王閣森、唐治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6、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
    7、丘光明、丘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8、司馬琪主編,《十家論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白奚,《稷下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8年。
    10、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11、安作璋主編,《山東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3、何林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4、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5、呂世忠,《齊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16、宋治民,《戰國秦漢考古》,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17、巫寶三主編,《先秦經濟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18、巫寶三,《管子經濟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19、李玉洁,《齊國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20、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21、李新泰主編,《齊文化大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22、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23、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臺北:台灣商務,1988年。
    24、汪中文,《兩周官制論稿》,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25、沈長雲、楊善群,《戰國史與戰國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26、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周俊敏,《管子經濟理論思想》,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28、孟世杰,《先秦文化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29、孟祥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30、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1983年。
    31、林劍鳴,《法與中國社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32、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33、邱文山,《齊文化與中華文明》,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34、邱文山、張玉書、張傑、于孔寶,《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35、侯家駒,《中國經濟史》,臺北:聯經,2005年。
    36、侯家駒,《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臺北:聯經,1985年。
    37、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1987年。
    38、洪石,《戰國秦漢漆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9、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40、唐祿庭、唐志梅,《東萊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41、孫祚民主編,《山東通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孫敬明,《考古發現與齊史類征》,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43、宮源海主編,《德法之治與齊國政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44、徐鴻修,《先秦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45、袁行霈、嚴文明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6、高上雯,《論春秋齊國稱霸的經濟基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7,碩士論文。
    47、高廣仁、邵望平,《海岱文化與齊魯文明》,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48、張弘,《戰國秦漢時期商人和商業資本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49、常立農,《技術哲學》,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50、張光明,《齊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51、張光明主編,《齊國貨幣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52、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3、張秉楠,《稷下鈎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54、張豈之,《先秦史》,臺北:五南,2002年。
    55、張道一,《考工記注釋》,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56、張鴻雁,《春秋戰國城市經濟發展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
    57、梁云,《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58、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36年。
    59、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60、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1990年。
    61、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台灣商務,1995年。
    62、逢振鎬,《東夷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63、陳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64、陳勇勤,《中國經濟思想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陳振中,《先秦手工業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66、陳振中,《青銅生產工具與中國奴隸制社會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67、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六國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8、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9、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70、童書業,《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1、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鄭州:人象出版社,1999年。
    72、華覺明,《冶鑄史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73、賀業鉅,《〈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年。
    74、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75、楊升南,《商代經濟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76、楊生民,《中國春秋戰國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77、楊寬,《西周史》,收入《中國斷代史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8、楊寬,《戰國史》,收入《中國斷代史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9、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80、楊寬,《戰國會要》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1、楊寬,《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2、溫慧輝,《《周禮‧秋官》與周代法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83、葉世昌,《中國經濟史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84、聞人軍,《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5、臧知非、孟祥才等著,《中國歷代經濟史》先秦兩漢卷,臺北:文津,1998年。
    86、趙守正,《管子經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7、趙岡、陳鐘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1986年。
    88、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89、齊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齊文化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第一卷:《管子簡釋》
    第九卷:《姜齊卷》、《田齊卷》、《秦漢卷》
    第十卷:《考古卷》
    第十三卷:《先齊文化源流》、《齊史稿》
    第十四卷:《齊國政治史》、《齊國經濟史》
    第十五卷:《齊國軍事史》、《齊國科技史》
    第十七卷:《齊國社會生活史》、《齊宗教研究》
    第十八卷:《齊都臨淄城》、《古齊地理》
    90、齊秀生主編,《舉賢尚功──齊國官制與用人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91、劉海年,《戰國秦代法制管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92、蔡鋒,《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先秦秦漢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93、蔡澤華,《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94、戴吾三編著,《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95、繆文遠,《戰國史繫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96、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97、韓巍,《黃土與青銅──先秦的物質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98、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收入《中國斷代史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99、(日)內藤虎次郎等著,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100、(美)道格拉斯‧諾斯,杭行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肆、期刊論文  *以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1、丁山,〈由陳侯因銘黃帝論五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1933年,頁517-536。
    2、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龍口市閻家店遺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頁13-34、73。
    3、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齊故城五號東周墓及大型殉馬坑的發掘〉,《文物》1984年第9期,頁14-19。
    4、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東臨淄齊故城試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6期,頁289-297。
    5、山東省博物館,〈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考古學報》1977年第1期,頁73-103。
    6、山東省博物館、長淸縣文化館,〈山東、長淸崗辛戰國墓〉,《考古》1980年第4期,頁325-332、391-393。
    7、于常青,〈戰國時期糧食的儲藏管理和加工〉,《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10-13。
    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發掘隊,〈山東平度東嶽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戰國墓〉,《考古》1962年第10期,頁3-6、509-518。
    9、王亞蓉,〈戰國服飾的實驗考古學研究〉,《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448-458。
    10、王恩田,〈齊國地名陶文考〉,《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頁45-48。
    11、丘光明,〈先秦時期質量管理思想措施與法規〉,《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3期,頁53-60。
    12、史景成,〈考工記之成書年代考〉,《書目季刊》第5卷第3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頁3-23。
    13、后德俊,〈楚文物與《考工記》的對照研究〉,《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第1期,1996年,頁71-87。
    14、朱紅林,〈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人文雜誌》2004年01期,頁139-144。
    15、何堂坤,〈《考工記》提要〉,《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技術卷第一分冊,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頁1-6。
    16、吳國萍,〈古代齊國政治思想的實踐與成就〉,《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26-29。
    17、吳榮曾,〈秦的官府手工業〉,《雲夢秦簡研究》,帛書出版社,1986年,頁45-62。
    18、呂世忠,〈齊國的鹽業〉,《管子學刊》1997年第4期,頁51-54。
    19、杜正國,〈考工記中的力學和聲學知識〉,《物理通報》1965年第6期,頁255-257。
    20、李光軍,〈秦工師考〉,《文博》1992年第3期,頁59-64、72。
    21、杜宇、孫敬明,〈考古發現與戰國齊兵器研究〉,《管子學刊》1992年第2期,頁87-95。
    22、李亞明,〈論《周禮‧考工記》手工業職官系統的特徵〉,《中國石油大學》第24卷01期(2008年),頁62-66。
    23、李京華〈從戰國銅器鑄笵銘文探討韓國冶鑄業機構及職官〉,《科技史文集》第十三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頁90。
    24、李修松、張賓平,〈戰國時期淮河流域手工業述論〉,《東南文化》1999年02期,頁64-67。
    25、李零,〈中國古代居民組織的兩大類型及其不同來源一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居民組織試析〉,《文史》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59-75。
    26、李零,〈齊、燕、邾、滕陶文的分類與題銘格式一新編全本(季木藏陶)介紹〉,《新編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1-18。
    27、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文物》1959 年第7期,頁50-54。
    28、李學勤,〈燕齊陶文叢論〉,《上海博物館集刊》1992年第5期,頁170-173。
    29、沈長雲,〈談古官司空之職-兼說考工記的內容及作成年代〉,《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3期,頁209-218。
    30、沈長雲,〈《國語》編纂考〉,《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頁332。
    31、沈剛伯,〈齊國建立的時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頁1215-1232。
    32、肖楠,〈試論卜辭中的「工」與「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頁266-270。
    33、周金華,〈試論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彬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03期(2000年),頁33-37。
    34、松井嘉德,〈周的國制──以封建制與官制為中心〉,《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70-87。
    35、林仙亭、高大美,〈山東棲霞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器〉,《文物》1995年第7期,頁76-77。
    36、宣兆琦,〈試析齊國經濟思想發展的主要階段性特點〉,《管子學刊》1994年03期,頁64-70。
    37、宣兆琦、張玉書,〈齊文化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管子學刊》2005年01期,頁111-127。
    38、夏含夷,〈中國馬車的起源及其歷史意義〉,《溫故知新錄──商周文化史管見》,台北:稻香,1997年,頁49-88。
    39、宮長為,〈《周禮》官職初論〉,《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438-447。
    40、孫敬明,〈從陶文看戰國時期齊都近郊之制陶手工業〉,《考古發現與齊史類征》,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頁41-48。
    41、孫敬明,〈齊城左戈及相關問題〉,《文物》2000年第10期,頁74-75、84。
    42、孫敬明,〈齊陶文比較研究(續)〉,《管子學刊》1994年第4期,頁83-89。
    43、孫敬明,〈齊陶新探(附益都藏陶)〉,《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220-246。
    44、孫敬明,《齊城左戈及相關問題》,《文物》2000 年 10 期,74-75、84 頁。
    45、孫敬明、李劍、張龍海,〈臨淄齊故城內外新發現的陶文〉,《文物》1988第2期,頁81-88。
    46、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1933年,頁479-506。
    47、馬作武,〈管仲法律思想述評〉,《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08期,頁84-87。
    48、高奇,〈中國古代的工匠培訓與技藝傳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總294期,2008年,頁50-51。
    49、高明,〈從臨淄陶文看鄉里制陶業〉,《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304-321。
    50、張春龍,〈慈利楚簡概述〉,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頁4-11。
    51、張光明,〈由齊刀幣的出土論齊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收入張光明主編《齊國貨幣研究》,頁129-135。
    52、張光明,〈談「齊之化」和「無文刀」〉,收入張光明主編《齊國貨幣研究》,頁149-155。
    53、張龍海、李劍、張繼彬,〈齊國故城出土的刀幣範〉,收入張光明主編《齊國貨幣研究》,頁159-160。
    54、張岱年,〈管子學說的歷史價值〉,《管子學刊》1987年創刊號,頁9-10。
    55、張萬鐘,〈東周時期泥型鑄造的新成就──從侯馬出土的陶範試探分塊模的造型工藝〉,《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年第1期,頁25-30。
    56、張麗敏、任廣崚,〈商代都城手工業探析〉,《安徽文學》2008年10期,頁199-200。
    57、盛國榮等人,〈論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累積效應〉,《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15-18。
    58、許倬雲,〈兩周的物理天文與工藝〉,《求古篇》,臺北:聯經,1982年,頁187-230。
    59、許倬雲,〈春秋戰國的社會變動〉,《求古篇》,臺北:聯經,1982年,頁319-352。
    60、許倬雲,〈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求古篇》,臺北:聯經,1982年,頁381-422。
    61、許淑珍,〈齊國陶文的幾個問題〉,《齊魯文博》,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頁140-146。
    62、許淑珍,〈臨淄齊國故城新出土陶文〉,《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頁15-20。
    63、陳良佐,〈古代的金屬工藝〉,《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臺北:中研院史語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頁725-808。
    64、彭邦烱,〈戰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職官〉,《中國古代官制講座》,台北:萬卷樓圖書,1997年,頁53-74。
    65、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3-36。
    66、華覺明、楊根、劉恩珠,〈戰國兩漢鐵器的金相學考查初步報告〉,《考古》1960年第1期,頁73-88、136-143。
    67、黃盛璋,〈燕、齊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1-65。
    68、黃寶先,〈論齊國的工商觀念文化〉,《歷史教學》1996年04期,頁8-12。
    69、黃寶先、王德敏,〈論齊國的重工商傳統〉,《歷史教學》1995年02期,頁12-16。
    70、楊子范、王恩札,〈山東棲霞戰國墓〉,《考古》1963年第8期,頁452-453。
    71、楊升南,〈春秋各國官制〉,《中國古代官制講座》,台北:萬卷樓圖書,1997年,頁27-52。
    72、楊升南,〈商代生產領域中的奴隸勞動〉,《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210-216。
    73、楊升南,〈商代的法律〉,《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267-279。
    74、楊升南,〈商代的財政制度〉,《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339-363。
    75、楊生民,〈《管子•輕重篇》經濟管理思想新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45-57。
    76、楊國麒,〈管子的「官山海」與齊國的鹽業〉,《鹽業史研究》1988年第4期,頁11。
    77、楊寬,〈試論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文史哲》1955年第2期,頁26-30。
    78、群力,〈臨淄齊國故城甚探紀要〉,《文物》1972年第5期,頁45-54。
    79、聞人軍,〈考工記中的流體力學知識〉,《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 1期,頁1-7。
    80、聞人軍,〈考工記成書年代新考〉,《文史》第2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31-39。
    81、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2004年第8期,頁54-59。
    82、齊文濤,〈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鍋器〉,《文物》1972年第5期,頁3-18、66、70-73。
    83、齊秀生,〈《周禮》在官制研究中的史料價值〉,《孔子研究》2005年01期,頁51-55。
    84、齊思和,〈戰國制度考〉,《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44-196。
    85、劉方,〈論西周手工業的發展〉,《寶雞師院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2期,頁22-26、40。
    86、劉玉堂,〈楚國手工業生產管理、技術職官〉,《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03期(1996年),頁3-9。
    87、劉玉堂,〈楚國官營手工業作坊概說〉,《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6期,頁57-62。
    88、劉建國、張連良,〈管仲遺著及齊文化的歷史地位〉,收入《〈管子〉與齊文化》,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頁355-361。
    89、劉海年,〈戰國齊國法律史料的重要發現──讀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戰國秦代法制管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頁23-40。
    90、劉斌,〈齊國制度文物說略〉,《管子學刊》2001年01期,頁50-54。
    91、劉廣定,〈再研考工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13-18。
    92、劉廣定,〈從鐘鼎到鑒燧-六齊與考工記有關的問題試探〉,收入《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年,頁307-320。
    93、蔡禮彬,〈從出土材料看戰國時期平民手工業者〉,《求是學刊》第30卷05期,2003年,頁115-120。
    94、鄭紹宗,〈熱河興隆發現的戰國生產工具鑄笵〉,《考古通訊》1956年第1期,頁12-13、29-35。
    95、戴吾三,〈考工記概說〉,《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頁1-15。
    96、戴吾三、鄧明立,〈考工記的技術思想〉,《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年第1期,頁39-44、80。
    97、謝茂林、劉榮春,〈先秦時期鹽業管理思想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01期(1996年),頁59-62。
    98、韓玉德、萬宗喜,〈論齊國政略特色〉,《東方論壇》2005年02期,頁91-96。
    99、韓自強,〈新見六件齊、楚銘文兵器〉,《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5期,頁15-18。
    100、魏成敏、朱玉德,〈山東臨淄新發現的戰國齊量〉,《考古》1996年第4期,頁24-28。
    101、羅以迪,〈試論《管子》作者〉,《管子學刊》1994年第2期,頁66-70。
    102、饒宗頤,〈古史重建與地域擴張問題〉,《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頁67-6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