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錦婷
Chin-ting Chang
論文名稱: 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研究
The Study of Mentality Initiation Book of the Treasure of Tunhuang
指導教授: 周愚文
Chou, Yu-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敦煌啟蒙教材童蒙性別教育
英文關鍵詞: Tunhuang, initiation book, children, gender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9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唐五代時期,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為對象探討其在教育上的意含。首先,就可能讀此書的對象言,讀者的社會階層應是以基層的農家兒童為主,至於女童一般少有機會讀書識字。其次,關於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究竟將何種知識與何種價值觀念,傳遞給一般未讀經書的庶民兒童?則是本研究分析的重點。分析架構則分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在形式上,分版本、作者與成書年代、形式與內容大要三部分說明。
    在內容上,在知識領域的內容方面,對男子的要求,有學習的重要、教學的內容、求學的方法與態度、子女須受教等項;對女子的要求,則不認為女子可以讀書。在道德領域的內容方面,對全體的要求,歸納出要求孝、仁、禮、善、勤儉等五項德目;對不同性別的要求方面,對男子的道德要求部分,在說明男子為人臣應有的忠、諫、廉等德行。對女子的道德要求部分,包括謹言行、守貞節、柔順,柔順下含事夫、事父母公婆、和妯娌等。在應世智能領域的內容方面,對全體的要求,啟蒙教材中強調謙遜忍讓、隨遇而安、守本分、防患未然、言行儀節等五項;對不同性別的要求方面,關於要求男子要慎交游、戒財氣酒色、明夫妻相處之道等三項。對女子的要求部分,則分為習女紅、慎容儀、女嫁宜媒、教養子女等四項。
    最後,分析評論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與態度、教育內容上的優缺點,期望藉本研究的分析,對今日教育能有所借鑑與啟示。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reading material handwritten by schoolboys, which are collected in Treasure of Tunhuang. First, as far as the background of those who might read them is concerned with, most readers might those boys from a farming family, and however, girls had few chances to read and learn them. Second, what kind of knowledge and value were transmitted to those children who read?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se theses are as follows:
    (i)as to the domain of knowledge, female could not learn as male.
    (ii)as to the domain of morality, moral standard for all, those matins are the same with those exist traditionally in China; for male, emphasizing loyalty, admonishment, and incorruption; for female, emphasizing discreet in word and deed, chastity, and yielding.
    (iii)as to the domain of practice skill for life, the tolerance, preparation and precautions against a calamity required for all; for male, those are making friends, getting rid of avarice, arrogance, alcoholism and sex,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for female, those are sewing, keeping appearance, educating sons and daughters, and needing a matchmaker when marrying.
    At last, those reading material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 arms, methods, attitude, and contents of education. Some implications have been drawn from this stud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資料--------------------------------6 第三節 研究範圍--------------------------------------------9 第四節 名詞釋義-------------------------------------------12 第二章 唐五代敦煌的時代背景-------------------------17 第一節 沿革與地理環境-------------------------------------17 第二節 社會、經濟與文化-----------------------------------22 第三節 教育狀況-------------------------------------------27 第三章 思想類啟蒙教材概述----------------------------35 第一節 《百行章》等篇-------------------------------------35 第二節 《辯才家教》等篇-----------------------------------48 第四章 知識領域的內容分析----------------------------61 第一節 對男子的教育主張-----------------------------------61 第二節 對女子的要求---------------------------------------67 第三節 小結-----------------------------------------------69 第五章 道德領域的內容分析----------------------------71 第一節 對全體的要求-----------------------------------------71 第二節 對不同性別的道德要求-----------------------------83 第三節 小結---------------------------------------------------93 第六章 應世智能領域的內容分析----------------------95 第一節 對全體的要求---------------------------------------95 第二節 對不同性別的要求----------------------------------101 第三節 小結--------------------------------------------------109 第七章 結論----------------------------------------------113 參考書目-----------------------------------------------------121 附錄---------------------------------------------------------133 表圖 表3-1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作者與成書年代簡表----59 圖2-1初盛唐時期敦煌的地理位置圖--------------------------22 圖7-1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內容分析表--------------114

    參考書目
    一、史料
    《周易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五刷。
    《尚書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五刷。
    《春秋左傳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五刷。
    《儀禮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五刷。
    《禮記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五刷。
    干寶(晉),《新校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版。
    元稹(唐),《元氏長慶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王充(漢)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新編諸子集成》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王明清(宋),《玉照新志》,載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朱熹(宋)注,《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版。
    吳兢(唐),《貞觀政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版。
    李延壽(唐),《北史》(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李昉等編(宋),《太平廣記》。台南:明倫書局,(出版年不詳)。
    杜佑(唐),《通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范曄(宋),《後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班固(東漢),《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班昭(漢),《女誡》,收於蔣廷錫等(清),《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閨媛典。台北:鼎文書局,1970年版。
    清聖祖御纂(清),《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
    脫脫(元),《宋史》(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馮翊子(五代),《桂苑叢談》,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4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
    黃永武編,《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版。
    董誥等編(清),《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賈思勰(後魏)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趙璘(唐),《因話錄》,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4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
    劉向(漢),《古列女傳》,《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劉珍等撰(漢),《東觀漢記》,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53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
    劉咰(後晉),《舊唐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劉歆(漢),《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歐陽修(宋),《新唐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鄭氏陳邈妻(唐),《女孝經》,收於蔣廷錫等(清),《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閨媛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版。
    鄭樵(宋),《通志》(點校本)。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版。
    魏收(北齊),《魏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魏徵(唐),《隋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收於《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五冊。台北:文華出版社,1970年版。
    贊寧(宋),《宋高僧傳》(點校本)。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二、今人論著
    方師鐸,〈明刻行本「碎金」與敦煌唐寫「字寶碎金」殘卷之關係〉,《東海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一期,1964年,頁1-17。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未出版。
    王重民,〈太公家教攷〉,《周叔 先生六十生日紀念論文集》。香港:龍門書店,1950年。
    王重民原編、黃永武新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十冊〈子部第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王國良,〈敦煌寫本辯才家教補說〉,《國文天地》第12期,1986年,頁77-79。
    王國維,〈唐寫本太公家教跋〉,載於《觀堂集林》,頁1000-1002。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王晴佳,〈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挑戰?〉,《新史學》十卷二期,1999年,頁107-143。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未出版。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申美子,《中國唐代婦女生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未出版。
    伏俊璉,《俗情雅韻-敦煌賦選析》。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鳳玉,〈太公家教研究〉,《漢學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86年,頁389-408。
    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朱鳳玉,〈敦煌通俗讀物「新集嚴父教」研究〉,《木鐸》第十一期,1987年,頁307-320。
    朱鳳玉,〈敦煌文獻中的語文教材〉,《嘉義師院學報》第九期,1995年,頁449-480。
    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正》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吳楓、鄭顯文,〈唐代庶民階層的文化素質初探〉,《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1993年,頁57-64。
    宋新民,《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未出版。
    李正宇,〈唐宋時代的敦煌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1985年,頁45-56。
    李正宇,《敦煌歷史地理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李美玲,《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未出版。
    李斌城等編,《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的家族與家庭〉,收於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汪泛舟,〈太公家教考〉,《敦煌研究》1986第一期(總第六期),1986年,頁48-55。
    汪泛舟,〈敦煌童蒙讀物特點〉,《一九八八年國際敦煌學討論會論文》,1988年,頁1-13(油印本)。
    汪泛舟,〈敦煌的童蒙讀物〉,《文史知識》第八期,1988年,頁104-107。
    汪泛舟,〈敦煌儒家蒙書與意義略論〉,《孔子研究》第一期,1993年,頁71-78。
    汪泛舟,《敦煌古代兒童課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未出版。
    周丕顯,〈敦煌“童蒙”、“家訓”寫本之考察〉,《敦煌文獻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
    周愚文,〈英國教育史學發展初探(1868-1993)〉,《師大學報》第39期,1994年,頁63-111。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周愚文,〈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校勘與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三十八輯,1997年,頁128-181。
    周愚文,〈百年來「教育史」在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中地位的轉變(1897-1998)〉,林玉体主編《跨世紀的教育演變》。台北:師大書苑,1998年。
    周鳳五,〈太公家教研究〉,《古典文學》6,1984年,頁317-351。
    周鳳五,〈敦煌寫本辯才家教卷子〉,《國文天地》10,1986年,頁26-30。
    周鳳五,〈敦煌寫本辯才家教初探〉,《古典文學》8,1986年,頁219-243。
    周鳳五,〈太公家教重探〉,《漢學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86年,頁355-377。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林文寶,〈試論我國兒童文學史料之研究〉,《台東師院語文學刊》第二期,1989年,頁217-229。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林玉体,〈教育史研究的特有旨趣〉,《國教月刊》24卷12期,1977年,頁21-23。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林明波,《唐以前小學之分類與考證》。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5年。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未出版。
    林隆盛,〈敦煌童蒙讀物中的識字類文書初探〉,《中國語文》第六十六卷第五期,1990年,頁61-62。
    林隆盛,〈敦煌所藏童蒙讀物〉,《國文天地》第六卷第四期,1990年,頁30-33。
    林聰明,《唐杜正倫及其百行章》。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未出版。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姜伯勤,《敦煌社會文書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姜亮夫,《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同慶,〈太公家教與增廣賢文之比較〉,《敦煌研究》1987第二期(總第十一期),1987年,頁51-57。
    胡同慶,《胡同慶論文集-敦煌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胡同慶、羅華慶,《敦煌學入門》。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孫其芳,《大漠遺歌-敦煌詩歌選評》。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孫其芳,《鳴沙遺音-敦煌詞選評》。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孫修身,〈儒釋孝道說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1998年,頁1-11。
    徐秀芳,《以教育和法律的角度試論唐代婦女的角色》。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未出版。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柴劍虹,〈敦煌的童蒙文學作品〉,《煌吐魯番學論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高明士,〈唐代私學的發展〉,《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0期,1971年,頁219-289。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漢學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86年,頁231-270。
    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隋唐史》。台北:空中大學,1987年。
    高國藩,〈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敦煌輯刊》第一期,1984年,頁64-77。
    高國藩,《敦煌民俗資料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9年。
    崔光宙,《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在現代教育上的涵義與實施》。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5年。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未出版。
    張鴻勳,《敦煌說唱文學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張鴻勳,《說唱藝術奇葩-敦煌變文選評》。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豔雲,〈從敦煌《放妻書》看唐代婚姻中的和離制度〉,《文史知識》1999第2期(總第60期),1999年,頁72-76。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莊明貞,〈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七期,1999年,頁87-96。
    莊明貞、林碧雲,〈無性別歧視教育Nonsexist Education〉,《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七期,1999年,頁107-109。
    許國霖,《敦煌雜錄》,收於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郭立誠,〈傳統童蒙教材敘錄〉,《國文天地》23期,1987年,頁37-39。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陳垣,《敦煌劫餘錄》,收於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四。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陳祚龍,〈敦煌寫本「新集嚴父教」校釋〉,《中國中世文學研究》3,1963年,頁33-44。
    陳祚龍,〈唐代西京刻印圖籍之一斑〉,《敦煌資料考屑》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陳祚龍,〈關於敦煌古鈔李唐「崔氏夫人訓女文」〉,《敦煌學海探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陸永峰,《敦煌變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喻本伐、熊賢君著,伍振鷟校訂,《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85年。
    游惠遠,《宋代婦女地位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未出版。
    項楚,《敦煌詩歌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馮曉林,《中國隋唐五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森,〈晚唐五代兩件《女人社》文書札記〉,《文史知識》1998第1期,1998年,頁65-74。
    楊際平、郭鋒、張和平,《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係》。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雷僑雲,《敦煌兒童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廖伯元、朱鳳玉譯,〈戴密微著「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引言〉,《敦煌學》第九輯,1985年,頁109-117。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進寶,《敦煌學論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潘重規,〈敦煌王梵志詩新探〉,《漢學研究》第四期第二卷,頁115-128,1986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鄭志明,〈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所反映的社會庶民倫理〉,《古典文學》9,1986年,頁169-205。
    鄭志明,〈敦煌寫本家教類的庶民教育〉,《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頁125-144。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2年。
    鄭阿財,〈敦煌寫本「崔氏夫人訓女文」研究〉,《中興法商學報》第十九期,1984年,頁319-335。
    鄭阿財,〈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漢學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86年,頁271-290。
    鄭阿財,《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鄭阿財,〈敦煌蒙書析論〉,《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
    鄭阿財,〈試論兩岸的「敦煌學」教學〉,《隋唐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1993年。
    鄧文寬,〈敦煌寫本《百行章》述略〉,《文物》1984第九期,1984年,頁65-66。
    鄧文寬,〈敦煌寫本《百行章》校釋〉,《敦煌研究》1985第二期(總第四期),1985年,頁71-98。
    鄧文寬,〈跋敦煌寫本《百行章》〉,《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瞿菊農,〈中國古代蒙養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1961年,頁45-56。
    羅宗濤,《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唐史研究叢稿》。香港九龍:新亞研究所,1969年。
    蘇尚耀,〈漢唐兒童讀什麼書-試談漢唐兩代的啟蒙教材〉,《國文天地》第六卷第四期,1990年,頁25-29。
    蘇瑩輝,《敦煌學概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
    蘇樺,〈太公家教--我國的古典兒童讀物之三〉,《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270期,1977年6月26日。
    蘇樺,〈敦煌石窟的兩種兒童讀物(一、二)〉,《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479、480期,1981年7月12日。
    三、外文論著
    多賀秋五郎,《唐代教育史之研究:日本學校教育的源流》。東京都:不昧堂,1953年。
    那波利貞,〈唐鈔本雜抄攷--唐代庶民教育史研究之一資料〉,《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74年。
    東野治之,〈訓蒙書〉,《敦煌講座5.敦煌漢文文獻》。東京都:大東出版社,1992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