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唯鈺
Lu, Wei-Yu
論文名稱: 日治初期桃園台地族群於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之比較
The difference of landuse on Taoyuan Plateau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focus on the features of irrigation ponds
指導教授: 許嘉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桃園台地埤塘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地理資訊系統(GIS)人地關係
英文關鍵詞: Taoyuan Plateau, Irrigation ponds,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GIS, Man-land Relationship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8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桃園台地長久以「千埤之鄉」聞名。關於埤塘這樣的文化景觀,不僅呈現自然環境的特性,更是先民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以運用自然資源的成果。又,以往桃園台地上的客家方言群移民,由於「原鄉生活」與「先來後到」等因素,往往被認為擅長利用山區、丘陵這類水資源缺乏的環境。然而,以上這些因素,是否確實造成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在埤塘與相關土地利用上的差異?
      本文擬從桃園台地的埤塘並非均質之角度出發,嘗試檢視過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所塑造的埤塘特性。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偏向歷史地理與人地關係,並嘗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首先,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以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做為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據;接著,再利用日治時期的收穫調查書等史料相互比對;最後,進行實地訪談,進而與數據、史料交叉印證。
      整體而言,就桃園台地全區來看,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主要分布在較高海拔。但若透過環境更均質的分區與小區比對,便可發現在類似的受限制環境中,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皆會依環境條件去挖築埤塘,而所形塑的埤塘特性則是類似的。透過實地訪查,亦可發現當地居民大體認知到:無論哪個方言群,埤塘皆因灌溉需求而設置。然而,若再進一步就土地生產力來看,除了先天自然環境因素之外,大地主、土地買賣、追逐利潤等人文因素,亦影響桃園台地的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
      綜言之,本研究認為桃園台地上的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在埤塘特性及土地利用上之差異並不顯著,蓋因方言群移民間的交流頻繁、貿易盛行等因素,使得彼此的生活方式、埤塘挖築技術漸趨一致;雖然各方言群或多或少保留著自己的特性,但原生的生活方式或是地方性卻是漸趨模糊。

    The research is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landuse on Taoyuan Plateau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features of irrigation ponds.
    Due to the viewpoint of “discourse about time of Quan, Zhang and Hakka people come to Taiwan” (先來後到)and “discourse about lifestyle of Quan, Zhang and Hakka people in original country”(原鄉生活論),the Hakka dialect groups is ofthen regards as the people who is mostly living near mountain and hill area and is good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rrig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fference of irrigation ponds and related landus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Man-land Relationship. Besides, this reasearch used GIS to collect and analyzethe basic data of Taiwan Map(1898~1904)and harvest information for observing the defferenc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for their irrigation ponds and related landuse.
    B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 found that within the place of Taoyuan Plateau the irrigation ponds of hakka dialect groups mostly located at high elevation. However, when within the partition of Taoyuan Plateau, the distribution of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rrigation ponds isn’t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point of “discourse about time of Quan, Zhang and Hakka people come to Taiwan”.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irrigation ponds built by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have similar features.
    To sum up, the reason why the irrigation ponds of the dialect groups have similar features are following: at first, the irrigation ponds were built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irrigation which is the sam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And the skill of building irrigation ponds became more similar for the interaction and trade of people. As a result,the difference of lifestyl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became increasingly simila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20 第二章 研究區概況 27 第一節 自然環境概況 27 第二節 聚落發展概況 34 第三章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與聚落特性之分析 37 第一節 桃園台地全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聚落特性比較 41 第二節 中壢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聚落特性比較 44 第三節 楊梅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聚落特性比較 50 第四章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多個特性關係探討 61 第一節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海拔高度與坡度的關係 61 第二節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海拔高度及坡度與面積的關係 66 第三節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海拔高度及坡度與形狀指數的關係 70 第五章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與土地生產的關係 75 第一節 全區的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與作物生產的關係 76 第二節 中壢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與作物生產的關係 79 第三節 楊梅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與作物生產的關係 98 第六章 結論 115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5 附錄一:林平侯父子於宋屋庄的田產轉換契約資料 125 附錄二:受訪者一覽表 129

    一、專書
    王利華主編(2007):《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詩琅纂修(1983):《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風俗篇,臺北市:成文。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斑斕行腳:觀音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育臻(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聚落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李力庸(2004):《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縣:稻鄉。
    來璋(1969):《桃園縣土地利用之研究》,臺北市:台灣商務。
    周天穎、葉美伶、吳政庭、簡致遠(2011):《輕輕鬆鬆學ArcGIS10》,儒林出版。
    林再復(1996):《閩南人》,臺北市:格品。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
    侯甬堅(2011):《歷史地理學探索(第二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市:麗文文化。
    洪英聖(1992):《臺灣風俗探源》,臺北市:臺灣省政府。
    徐源暄(2007):《觀音人與埤塘》,臺北市:行政院客委會。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1962):《桃園縣志》卷一土地志,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1962):《桃園縣志》卷首志略篇,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1979):《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上),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張素玢(2014):《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臺北市:衛城出版。
    許雪姬(2000):《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50):《台灣土地利用》,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
    陳正祥(1959):《台灣地志(上)》,臺北市: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該所印行。
    陳正祥(1960):《台灣地志(中)》,臺北市: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該所印行。
    陳正祥(1961):《台灣地志(下)》,臺北市: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該所印行。
    陳其澎(2006):《桃園台地埤塘行腳地圖》,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盛韶(1991):《問俗錄:福建.台灣的民俗與社會》,臺北市:武陵。
    陳朝龍纂輯、林文隆點校(1999):《新竹縣采訪冊卷一山川》,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陳鴻圖(2009):《台灣水利史》,臺北市:五南。
    黃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蘭翔(2013):《台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市:南天書局。
    楊貴三、沈淑敏(2010):《臺灣全志卷2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詹素娟主編(2011):《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廖幼華(2004):《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市:文津。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編輯小組(2013):《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2年度》,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臺灣省通志稿》,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校(1996):《桃園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佐泉(2003):《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還月(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鄭明枝編著(1985):《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臺北市:作者自印。
    石田浩(1985):《台湾漢人村落の社会経済構造》,大阪:關西大學。
    梶原通好(1941):《台灣農民生活考》,臺北市:緒方武歲(台灣經世新報社)。
    渡邊欣雄(1999):《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臺北市:地景。
    渡邊欣雄(2000):《風水‧氣的景觀地理學》,臺北市:地景。
    Castells, Manuel (1996[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夏鑄九、王志宏等(校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 唐山出版社.
    Forman, R. T. T. and N. Gordron, (1986):Landscape ecology. NJ : John Wiley & Sons.
    Lillesand, T.,R. Kiefer, Chipman, J., (2007):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NJ : John Wiley & Sons.
    MaxSorre著,孫宕越譯(1973):《人文地理學原理》,臺北市:華岡出版部。
    Paul Claval著,鄭勝華等譯(2015):《地理學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Rob Kitchin and Nicholas J. Tate著,蔡建輝譯(2006):《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學位論文
    方琮雅(2001):《桃園台地水域用地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廲英(1991):《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芬(1989):《臺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的生活調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霖(2004):《陂塘到大圳------桃園台地水利變遷(1683-1945)》,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進億(2014):《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周黛君(2005):《埤塘變遷驅動力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所碩論文。
    林怡君(2000):《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婷(2012):《桃園閩客家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台師大碩論文。
    邱淑英(2014):《日治時期杉林地區客家與其他族群關係:以族群通婚及收養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金印(2001):《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對落山風的調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佐東(1997):《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布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文。
    范瑞珍(1995):《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客家人拓墾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培文(2006):《地理資訊系統與歷史地理的結合:噶瑪蘭土地利用變遷與人口成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美綺(2012):《桃園海岸土地利用時空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陳雪玉(2009):《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鈺真(2005):《埔里花卉產業的人地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華浩(2013):《桃園台地埤塘景觀的變遷及其內涵─以新屋鄉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潔淑(2009):《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論文。
    楊淑玲(1994):《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碩士論文。
    廖秋娥(1989):《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文。
    廖振順(1991):《桃園縣龍潭鄉埤塘之初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文。
    劉昌武(2008):《19世紀前桃竹苗地區聚落開拓和地形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芬(2006):《台中縣后里鄉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鄧佩菁(2011):《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國雄(1979):《台灣西北部紅壤礫石台地地形之計量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論文。
    賴奇廷(2008):《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碩士論文。
    戴政新(2003):《一個農村聚落人地關係轉化之眼就-以新竹縣六家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1985):〈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台灣文獻》,36(2),頁107-150。
    王志文(2003):〈桃園台地龍潭地區埤塘消長的地理意義-以納莉颱風水患為例〉,《華岡地理學報》,16,頁133-155。
    王培展(2009):〈桃園地區埤塘文化之發展與未來〉,《農田水利》,55(9),頁16-37。
    李亦園(1995):〈中國文化中小傳統的再認識〉,《現代與傳統》第八輯,頁16-24。
    李宗信、顧雅文(2014):〈近二十年來應用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回顧與展望:以台灣區域史研究為例〉,《台灣史研究》,21(2),頁167-196。
    林佩欣,(2013):〈日治時期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之開展及其意涵(1905-1915)〉,《成大歷史學報》,45,頁87-128。
    林裕彬、鄧東波、鄭瑞鈞(2000):〈以嵌塊體形狀指數與統計方法於埤塘景觀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3。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頁203-242。
    夏黎明(1985):〈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位置與地點的解釋〉,《台灣風物》,35(4)、36(1)、36(2)。
    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2004):〈台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0,頁67-89。
    張翰璧(2004):〈埤塘、產業變遷與客家族群—以中壢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許世融(2014):〈20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組及調查的分析比較〉,《興大人文學報》,52,頁49-92。
    陳明城、吳明昆(2012):〈桃園地區既有埤塘於區域水資源利用之角色定位探討〉,《土木水利》,39(4),頁59-67。
    陳芳惠(1978):〈桃園台地生活空間的辨認〉,《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2,頁47-66。
    陳芳惠(1979):〈桃園台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5,頁49-77。
    傅寶玉(2009):〈水利與國家:日治初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國史館館刊》,頁1-38。
    黃富三(1995):〈板橋林本源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2(1),頁6-49。
    葉高華 (2012):〈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蔡志展(1998):〈明清台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894〉,《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3,頁25-95。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1969):〈日據時代台灣米穀經濟論〉,《臺灣研究叢刊》第102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長野真紀、齊木崇人(2010):〈從台灣堡圖看客家聚落分布之空間特性〉,《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集》,75(650),頁829-835。
    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3),頁85-109。

    四、電子資源
    臺灣研究工具書資料庫
    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land/index.htm
    中研院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introduction.html
    臺灣歷史地圖網
    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621&index_info_id=6924
    客家委員會,客家庄數位台灣
    http://archives.hakka.gov.tw/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著,(1908),田收穫查定書,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http://tcsd.lib.ntu.edu.tw/query.php?Action_From=ViewCh&Access_Num=158770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著,不詳,畑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http://tcsd.lib.ntu.edu.tw/query.php?Action_From=page&Access_Num=1587724&Page_Now=2
    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1913),新竹廳第五統計摘要,新竹廳
      http://tcsd.lib.ntu.edu.tw/query.php?Action_From=level&lvbw=BB770105(2014.11.09瀏覽)。
    臺灣法實證日治時期資料庫,明治四十一年(1908),《明治三
      十八年臨時台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臨時戶口調查部,http://tcsd.lib.ntu.edu.tw/query.php?Action_From=level&lvbw=BB1701(2014.11.02瀏覽)。
    新竹教育大學的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no.5典藏村史志
      http://140.126.23.27/files/upload/hgWtdnLvG4.pdf (2016.4.7瀏覽)
    推動烏山頭水利系統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http://seed.agron.ntu.edu.tw/hatta/Chen/content.htm(2014.07.05瀏覽)
    臺灣研究網絡化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frame-history.html (2014.11.02瀏覽)
    臺灣總督府,明治44年(1911),台灣埤圳統計,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http://tcsd.lib.ntu.edu.tw/query.php?Action_From=level&lvbw=BB48 (2014.11.02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