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美齡
Mayling Wu
論文名稱: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發展之研究-以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為例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Ching -Hwa Foundation
指導教授: 紀俊臣
Chi, Chun-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宗教基金會淨耀法師
英文關鍵詞: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ligion, foundation, Master Ching-Yao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52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分析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組織作狀況,探討宗教性非營利組織在地發展變遷,檢視並策進未來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取向。無論是本土在化發展或進一步實質的與從事國際性公共事務結合而促成國際合作,提供更多的課題,讓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推動。
    研究發現:本研究之重要發包括:
    一、宗教性非營利組織對社會貢獻有目共睹。
    二、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人治色彩過濃,經費籌措面臨困境。
    基於上揭發現,建議:
    一、強化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制度化設計。
    二、輔導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經費管理會計化。
    三、致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改進建議

    By analyzing how the Ching-Hua Foundation work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iscus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examine their orientation with an expectation to shed light on future improvement. Whether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ocalize or internationalize their development to the poi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provide more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brings up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the following:
    -1.The contribution of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the society is well-acknowledged.
    -2.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ruled by people. The “people” issue is overpowering.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ve difficulties raising money.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o -1.To reinforc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 To help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anage their accounting refer.
    -3. Suggestions toward Ching-Hua Foundation.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發展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為例行 目  次 謝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Ⅰ 表次 ………………………………………………………………… III 圖次………………………………………………………………………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重要名詞釋義……………………………………7 第二章 非營利組織之組織理論建構……………………………… 21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之基本組織模式 ………………………………21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之組織文化塑造 ………………………………34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之組織發展 ……………………………………38 第三章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的變遷和發展………………………… 49 第一節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組織特性…………………………… 50 第二節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組織變遷…………………………… 52 第三節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組織診斷…………………………… 62 第四節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發展………………………………… 69 第五節 策進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組織作為取向………………… 78 第四章 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個案分析……………… 87 第一節 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組織架構與功能……… 87 第二節 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組織變遷過程………… 90 第三節 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組織運作成效………… 94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7 參考書目 ………………………………………………………………111 附錄一 訪談A ………………………………………………………119 附錄二 訪談B ………………………………………………………131 附錄三 財團法人法草案 ……………………………………………147 附錄四 宗教團體法草案 ……………………………………………177 表 次 表 1-1 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之組織碩博士論文彙編 ………………11 表 2-1 我國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之分類……………………………24 表 2-2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26 表 2-3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27 表 2-4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的比較 …………………………34 表4-1 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組織變遷 第一階段組織……………90 表4-2 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 第二階段組織相關活動 ……………91 表4-3 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 第三階段組織相關活動 ………………93 表4-4 訪談資料運用一覽表 ………………………………………100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1-2 研究架構圖..........................................6 圖2-1 CORPS模式的非營利組織 ..............................30 圖4-1 組織架 ............ ... ... ... ...................88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丁仁傑(1996),〈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收錄於《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頁74-107,台北:佛光出版社。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方崇雄(2005),《組織發展與變革》,台北:華泰文化。
    王永慈(1987),《我國志願福利機構環境與角色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順民(1999),《宗教福利》,台北市:亞太圖書公司。
    王順民(2000),〈有關社會福利資源開拓與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類組織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9 期,頁78 -93。
    王順民(2000),〈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的討論--兼論臺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6-61。
    王順民(2001),〈宗教關懷與社區服務的比較性論述:傳統鄉林型與現代都市型的對照〉,《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42-58。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洪葉文化。
    王蓉琦(1999),《宗教信仰與非營利組織文化之關係探索-以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江明修(1999),〈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之符號管理初探〉,《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39-55頁 。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收錄於
    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153-192。
    江明修、陳定銘(2000),〈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收錄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余佩珊譯(1994),Peter F. Drucker原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吳正煌(1996),《慈濟功德會、臺灣世界展望會和中華聯合勸募協會決策菁英福利觀及其象徵符號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憲(2002),〈論策略管理對政府設計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之啟示〉,《考銓季刊》,第30期,頁113-130。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寧遠(2000),〈非營利組織法令與宗教組織法令〉,收錄於鄭志明編《宗教與非營利事業》,頁641-663,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1期,頁 143-187 。
    李丁讚(1996),〈宗教與殖民:台灣佛教的變遷與轉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81期,頁19-52 。
    李志夫(1996),〈現代台灣宗教與社會變遷之因果關係〉,收錄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頁24-40,台北:佛光出版社。
    官有垣(1998)〈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全國性社會福利相關的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非分冊》,第9卷第1期,頁1-49。
    官有垣、李宜興、謝祿宜(2006),〈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8期,頁97-118。
    林美玲(2004),《佛教慈善事業之發展-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等個案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宇成(2004),《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課責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煒(2002),〈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教育與訓練規劃〉,《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5期,頁103-135。
    徐素琴(2003),〈從國內非營利事業運動之發展談組織實務運作之迷思〉,《今日會計》,第93期,頁27-30 。
    徐震、林萬億(1988 ),《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翁慧圓(1993),〈CCF與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個案工作實務》,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張世雄(2000),〈志業主義、自願主義、專業主義與管理主義----從宗教慈善到非營利事業〉,收錄於鄭志明編《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張甫豪(2004),〈非營利組織與宗教團體志工經營與管理〉,發表於非營利組織與宗教團體志工經營與管理研討會第七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內政部/真理大學合辦
    張培新(2000),〈當代台灣地區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發展出探-四個宗教組織的個案考察〉,《台灣人文》,第9期,頁31-44。
    張培新(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濟慈功德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梁玉芳(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北:天下文化。
    許崇源(2001),〈我國非營利組織責任及透明度提升之研究-德爾菲法之應用〉,《中山管理評論》,第9卷第4期,頁540-566 。
    陳秀玲(2002),《非營利組織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蕙馨(1998),《非營利組織與法律制度-以宗教組織為例》,發表於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
    游常山、丁仁傑(2003),〈誰來監督非營利組織?〉,《遠見雜誌》,頁257-261。
    馮燕(1993),《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兼論理念》,文教基金會研討會,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馮燕(1997),〈制度化兒童少年福利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8期,頁73-98。
    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領導功能之探討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1-39,台北:巨流。
    楊仁壽、俞慧芸、許碧芬等譯(2002),Gareth R. Jones原著,《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董國光(2002),《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運用∼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國光、蔡佩珊(2002 ),《賦權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運用》,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篤誠(2002),《非營利事業管理-議題導向與管理策略》,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進士、歐耿作(2003),〈非營利組織財務資源管理之探討〉,《主計月刊》,第566期,頁60-69。
    蔡漢賢(1990),《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鄭志明(2005),《台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書局。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蕭新煌、孫志慧(2000)〈台灣非營利部門的未來〉,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蘇洺賢(2000),《我國非營利組織之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及管理機制探討》,台中靜宜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忠華(2000),〈公共的宗教?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與公共領域〉,收錄於鄭志明編《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盧俊澄(2000),《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家正(2006),《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實務研究-法鼓山活動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參考書目
    Burgess B. A. (1993), “The Board of Direction.” In T. R Connors(Ed.), The Nonporofit Management Handbook: Operating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p.195-227.
    Chandler, R. C. & Plano, J. C.(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2nd ed.), Santar Barbara, CA:ABC-CLIO.
    Cummings, T. G., & Worley, C. G.(2001),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7th ed.),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Deal T. E&Kennedy.A.A. ( 1993), 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Ellis S.J. & Noyes, K.K.(1990),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Fukuyama F.(1995), 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Hensmann, H. B.(1980),“Econo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Powell,W.W.(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Herman, R. D. & Tulipana, F. P.(1989), “Board-staff relations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R. D. Herman, and J. Van Til(Ed.), Nonprofit Boards of Directors: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s(pp.48-59),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odgkinson, V. A.(1989), “Key Challenges Fac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V. A. Hodgkinson”, R.W. Lyman & Associates.(Eds.),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hallenges, Change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pp.3-1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Hult, K. M., & Walcott, C.(1990), Governing public organization: Politics, structure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re Publishing Company.
    Kramer, R. M.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ramer, R. M.,(1981),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uan,Y.Y., Chiou, Y. C., & Lu, W. P.(2005),“The profile of foundation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2001 survey data.”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4(1):169-192.
    Murray, V., Bradshaw, P. & Wolpin J.(1992),“Power in and Around Nonprofit Boards: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3(2), pp. 165-182.
    Robbins, S. P. (1993),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Salamon, L. M. & H. K. Anheier(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1992),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A Primer. New York:The Fundation Center.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A Dynamic View.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tenzel, A. K. & Feeney, H. M. (1968), Volunte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Seabury Press.
    Umbdenstock, R. J., Hageman, W. M., & Amundson, B.(1990),“The Five Critical Areas for Effective Government of Non-for- Profit Hospitals.”, Hospital &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35(4): 481-492.
    Wolf, T (1991), Managing A Nonprofit Oganization, New York:Prentice-Hall Press.
    Young, D. R.(1987),“Executive leadership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W.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167-179),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