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慧玉 Lin, Hui-Yu |
---|---|
論文名稱: |
家庭教育對海外華人教育之意義—以非群居華社之美國華人為例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to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Non-Chinese Communities |
指導教授: |
王秀惠
Wang, Hsiu-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9 |
中文關鍵詞: | 美國華人 、非華人群居區 、華人教育 、家庭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 Americans, Non-Chinese Community,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3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全球化之影響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掀起一股華文學習熱潮,而華僑華人之相關研究亦日益受到關注;相形之下,海外華人教育等相關議題之專書則較為闕如。每當提到華人教育,其焦點多半投射至華文教育及華文學校。然而華文教育是否等同於華人教育呢?還是應涵蓋更廣泛之範圍舉凡︰華人家庭教育、父母教養、當地社會文化等等更多元的視角。
近期適逢《虎媽戰歌》一書之推出,引起各界對「中國式的家庭教育」等相關議題之討論與關注,由此更促使筆者研究家庭教育對於海外華人教育之意義的動機。而本次研究重心將以海外華人中的美國華人為研究重點,主要研究對象與區域為1965年以後以留學為名義、具有高度專業的知識分子、經濟背景之人才,並舉家遷移美國較少華人群居的郊區,例如︰亞歷桑納州、康乃狄克州、喬治亞州等,希冀從中瞭解其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海外教養的優勢與困境舉凡︰空間的寬廣,足以提供其子女充分的休閒環境與空間、得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互動,並進一步接觸較多元的語言與文化;或是憂心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使得孩子放棄學習中文、一味西化而不認同中華文化等問題。
根據此次的研究,不論是文獻探討或實際訪談,皆指出華文教育與華人教育之間的確不盡相同;而東、西兩方在文化、家庭教育與教養等方面也確實有其異同之處,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東方文化、習俗諸如︰民間故事、孝敬長輩、循規蹈矩、重禮數、飲食習慣等等對於海外華人之家庭教育仍影響甚鉅。然而華人家庭在美國這個移民多元的大環境中也著實面臨一些抉擇與挑戰,例如父母在家的使用語言、對於美國當地文化之理解、在面臨東西兩方不同的文化與教育背景時,身為華人父母所秉持之立場與態度等。從此亦可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之於海外華人子女的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同時根據此次的研究發現在語言學習、學校課業表現或未來去向選擇等三個層面皆可看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於其子女的行為與表現具有相當程度的意義與影響性。
With The fever of learning Chinese keeps rising in the worl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 Studies on overseas Chinese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however, relatively few studies focus o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differing from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parenting, and local social cultural education. The publishing of 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has triggered a liberal discussion of Chinese styl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world, which motivated the researcher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Chinese population in America with high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high social economic status who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1965 for studying. The participants reside in non-Chinese community suburban areas in Arizona, Connecticut, Georgia, etc.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 the researcher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hild rear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dvantages of raising children in a foreign country include spacious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children to enjoy leisure activities, and exposure to divers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other immigra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ents are worried about children giving up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due to cultural conflicts or children being westernized and do not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Chinese cult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ndeed is difference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e, family education and parenting also differ in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ea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such as folklores, filial piety, obedience, etiquette and eating habi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verseas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Nevertheless,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cultural diversity exists, are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in aspects like choice of hom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dealing with cultural conflicts as parents.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in family education, parenting styl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hildren’s language lear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中文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 編輯(1969)。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海外。台北︰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編印。
方永泉、崔光宙著(1997)。教育影評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王秀惠(2005)。性別、種族、男性氣概︰再讀二戰之前美國本土華人歷史。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50-65。
王英杰等(2000)。美國教育。長春:吉林教育。
王景奎(2007)。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淺析美國華人移民觀念的涵意。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1-18。
王錦堂(2007)。紥根:華人教育在美國。台北市:台灣商務。
王鑒(2004)。西方國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批判。貴州民族研究,24(3),137-142。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 編譯(1990)。大美百科全書6。台北:光復書局。
朱敬先(1973)。華僑教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朱瑞玲、章英華(2001 )。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會議論文,1-31。
何琳琳(2007)。從漢英習語看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外語教學與研究,(30),78-79。
余海波(2000)。當前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興起的原因。中國民族教育,(3), 43-47。
別必亮(2001)。近代華僑教育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
吳兵(2002)。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質與特徵。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37-39。
呂金燮等著(2008)。華人教養之道—若水。台北:心理。
宋光宇 編譯(1984)。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
李巧雯(2005)。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11), 1-32。
李巧雯(2010)。美國洛杉磯華裔移民的適應與發展—以台灣移民為例。中興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李永(2008)。美國華人家庭的歷史演變。八桂僑刊,(4),28-33。
李其榮(2001)。華人新移民與後工業美國社會。世界民族,(3),34-41。
李其榮(2008)。北美華僑華人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1),77-78。
李定勇(2010)。美國加州地區中文學校調查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庶泉(2003)。論多元化教育的理論研究框架。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1(1), 88-91。
李嘉郁(2000)。華裔學生歷史文化教育方法淺談。華文教學與研究。
李靜柔( 2010)。空間凝縮下族裔文化之遠播—以來台美籍華裔青少年接受台灣流行文化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杜鋼(2007)。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顧與前瞻。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3(2),147-154。
肖煒蘅(1999)。當代美國華文教育淺析。 八桂僑史,(3),頁35。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敏,黎熙元 (2005)。族裔特性、社會資源與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從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和華裔輔助性教育體系的發展看美國華人移民的社會適應。(4)。
周敏、林閩鋼(2004)。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3),36-46。
周敏著,郭南譯(2006)。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
周敏著,劉宏譯 (2006)。美國華人移民家庭的代際關係與跨文化衝突。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
孟慶明(2007)。在美國非華語環境下中文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玉体譯(2003)。高等教育之哲學。台北:高等教育。
林立樹(1999)。美國通史。台北:五南。
林玲(1994)。我如何教育下一代。光華畫報雜誌,19(11),52-53。
林國亮(2004)。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完全手冊。台北︰雅歌。吳俊憲、吳錦惠著(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林靜雯(2004)。家長教育在華人社會的推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1(2)期,7-9。
邱秀文(1994)。從標準到參與。光華畫報雜誌,19(12),106。
侯王渝(1982)。中西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異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1998)。當代海外華人移民。地理學報,24,59-84。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下)。台北︰編譯館。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上)。台北︰編譯館。
夏誠華(2009)。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中原華語文學報,(3),1-18。紐約瘋媽Jenny(2010)。媽媽不必當超人。台北:天下遠見。
徐榮崇(2006)。澳洲臺灣移民在遷徙過程中的問題,調適與適應。載於夏誠華(主編),海外華人歷史與經濟發展(pp. 89-118)。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研究中心。究論集(p.4)。玄奘大學。
徐榮崇、姜蘭虹(2005)。近期澳洲台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析及僑務政策的轉變。荷澤學院學報(1):85-88。
袁明 主編(2003)。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文新(1993)。不忘美麗的母語。海華雜誌,(101),4。
高向斌(2002)。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初探。外國教育研究,29(4),53-57。
張芳全 主編(2009)。新移民的家庭、親職教育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振宇(1984)。家庭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張渝寧(1995)。父親的「語言訓練班」。光華畫報雜誌,20(4),106-107。
張渝寧(1995)。全家人一齊來。光華畫報雜誌,20(4),54-55。
張劍鳴譯(2000)。小黑魚。台北:上誼。
梁兆康(1959)。華僑教育導論。台北:海外出版。
梁培熾( 2001)。美國華文教育發展的新理念。珠海學報,(17),25-4。
莊國土(2004)。從移民到選民: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世界歷史,(2),67-77。
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台北:韋伯文化。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心理。
陳冠任(2003)。美國人是這樣教孩子的。台北:婦女與生活社。
陳美瑩(2009)。夢想的守護者:非裔美籍學童的教師典範。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選讀(pp.151-178)。台北:學富。
陳格、孟龍(2009)。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社區新特徵。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9(4),90-94。
陳靜瑜(2003)。美國台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3),1-37。
陸錦瑛(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麥禮謙(2005)。中華傳統的存續〔二〕:二戰後美國華文學校研究。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總論卷。
彭立榮(2000)。家庭教育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彭俊(2005)華文教育的學科性質和特點。載於夏誠華(主編)。僑民教育研
曾煜(2005)。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7(4),117-119。
曾嫦嫦、蘇淑貞、劉瓊瑛、施欣欣、張秀如、溫世真著(1992)。親職教育。台北︰匯華圖書。
黃迺毓(1994)。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鈺樺(2008)。在台灣的國小學生的越南籍新住民母親教養能力轉化歷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偉華書局。
黃靜宜(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智翔,姜蘭虹,廖珮君(2005)。澳洲台灣移民相關議題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1),33-64。
楊懋春(1981a)。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懋春(1981b)。中外文化與親屬關係。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萬明鋼(1993)。論美國多文化教育理論的演變及其對課程改革的影響。比較教育研究,(6),22-25。
葉小紅(2003)。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價值。寧波大學學報,25(6) 36-48。
葉菁(2007)。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第二代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葉寧(2008)。異國的故鄉—淺論美國唐人街的文化共生性。安徽文學,(10),316-317。
葉麗雪(2009 )。曼谷台商家長教養其子女學習華文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珮君、姜蘭虹、徐榮崇(2005)。年輕移民在台灣、澳洲兩地之間的流動原因、適應與自我認同。中國地理學會,35,59-87。
趙月(2005)。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綜述。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2(11) 39-41。
趙海濤(2006)。”多元文化教育”探究。瀋陽教育學院學報,8(1),35-38。靳淑梅(2010)。多元文化教育論爭及其實質探析。雞西大學學報,10(15),1-2。
劉宏、黃堅立 主編(2002)。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八方文化。
劉美慧 主編(2009)。多元文化教育名著選讀。台北:學富。
劉智力(2005)。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劉緯(1989)。留美青少年教育指南。台北:聯經。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2011)。東張西望看歐洲家庭教育。台北:新銳文創。
蔣健敏(1995)。Where are you? 光華畫報雜誌,20(2),124-125。
蔡文輝(1989)。美國社會與美國華僑。台北:東大圖書。
蔡美兒(2011)。虎媽的戰歌。台北:天下遠見。
鄭同登(1993)。探尋中華文化的孩子。海華雜誌,(99),16-17。
蕭純美(1995)。我的孩子是混血兒。光華畫報雜誌,20(5),52。
戴超武(1999)。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謝寧(1993)。關於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兩本書介紹。民族教育研究,(2), 88-92。
韓驊(2000)。90年代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述評。比較較育研究,(6),46-50。
魏渭堂 編著(2005)。親職教育。台北:新文京開發。
譚天星(1994)。論現代海外華族與華人社區。世界歷史,(3),42-49。
西文參考文獻
Alrehaly, E. D. (2011). Parental Attitudes and the Effects of Ethnicity: How They
Influence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Education (ED515978).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515978.pdf
Brubacher, J. S. (1982).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ua, A. (2011).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New York: Penguin Group.
Chiang, L.H.and Liao, P.C. (2008). Back to Taiwan: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Young Taiwanese Return Migrants from
Australia.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36), 99-135
Darling, C. A, Turkki, K. (2009). Global Family and the Role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An Ecosystemic Analysis.14-27.
Edgar, W. (2010 ). Contemporary Overseas Chinese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Region.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133-141.
Inglis, C. and Wu ,C. T. (1994). The Hong Kong Chinese in Sydney, In: Skeldon, R.
(ed.) Reluctant Exiles? Migration from Hong Kong Chinese and the New
Overseas Chinese Australia. New York: M. E. Sharpe, 197-214.
Ip, D., Wu, C.E. and Inglis, C. (1998). Settlement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sian Studies Review, 22 (1): 79-97.
Li, H. and Rao, N. (2000). 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nese literacy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preschoolers in Beijing,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4(1),82-90.
Ley, D. and Audrey, K. (2004). Back to Hong Kong: Return Migration or Transnational Sojourn.1-33。
Liu, H. (2005). New Migrants and the Revival of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4 (43), 291-316.
Pan, Y.H. and Richey, D. (2006). China’s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Family-
Centerednes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7(1),11-21.
Queen, S. A. (1985). The Family in Various Cultures( 5th ed.).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網路資料
中國方式教養美國方式長大:"長不大"的華人子弟(2008)。人民網。閱讀日期︰
2012年5月22日,取自
http://chinese.people.com.cn/BIG5/42487/7562412.html
加拿大台灣移民掀“再回流”潮:趁年輕重新開始(2010)。中國新聞網。閱讀日
期:2011年8月29日,取自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hr/2010/07-27/2427632.shtml
江林月嬌(2010)。海外校園。管教兒女十誡。閱讀日期:2011年10月08日,取
自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100
虎媽 海外唯一上榜華人(2011)。世界新聞網。閱讀日期:2011年10月23日,
取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2889098/article-%E8%9%8E%E5%AA%BD-%E6%B5%B7%E5%A4%96%E5%94%AF%E4%B8%80%E4%B8%8A%E6%A6%9C%E8%8F%AF%E4%BA%BA?instance=hot
李晶玉(2011)。真情部落格:哈佛小子—林書豪、吳信信。Good TV好消息衛星
電視台。2011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9fYrTv_eekI
海外校園(2011)。海歸手冊。閱讀日期:2011年10月08日,
取自
http://www.oc.org/web/modules/tadbook2/index.php?op=view_one_book&book_sn=22
唐威廉美語(2011)。華裔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虎媽戰歌》登上時代周刊
封面。閱讀日期:2011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williamschool.com.tw/company/alliance.php?ID=18
徐榮崇的網站。閱讀日期︰2012年5月8日,取自
http://mail1.tmue.edu.tw/~richard/NEW/papertitle.html
陳美瑩(Mei-Ying-Chen)的影音部落格。閱讀日期︰2012年5月29日,取自
http://mei-ying-chen.blogspot.tw/p/blog-page_8664.html
Parenting tips。閱讀日期:2011年10月08日,取自
http://www.parentingaz.or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Return Migration.閱讀日
期:2011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iom.int/jahia/page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