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明誼 Chou Ming-Yi |
---|---|
論文名稱: |
兒童集體暴力的目擊現場-怪物三部曲創作研究 Monster Trilogy- Research on the Witness’s Viewpoint of Collective Violence of Children |
指導教授: |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集體暴力 、荒謬 、兒童霸凌 、怪物 |
英文關鍵詞: | Collective Violence, Absurdism, Bullying of Children, Monste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怪物三部曲」是個典型的文學公式,出自科幻文化中對於「怪物」生命史的描述。其結構進展依序為:「人製造怪物、怪物殺人、人再殺怪物」。「怪物」的角色在符合社會期望的壓迫下,成為一種孤獨、被排拒的弱勢者;就像卡謬的《異鄉人》中被道德常規壓制的主角,個人難以在荒謬的社會情境中得到自身的棲所。筆者以怪物三部曲作為創作的骨架,運用兒童的霸凌行為來描述弱者被迫變成怪物的過程,以及最終作惡者被集體力量毀滅的命運。
作品以類似「插畫」的形式表現,像是繪本般的述說故事,並利用「鏡頭視角」來記錄霸凌事件的發生與結果。另由於當霸凌事件發生時如果有第三者在場,則暴力行為通常會被制止。所以身為一名目擊者,為滿足觀賞暴力的渴望,會透過鏡頭將自身隱藏在當事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觀察。對於看似完全客觀的立場,不介入的觀者亦成為了悲劇事件的加害人。畫面以奇幻的寫實風格呈現,以魔幻、不合邏輯的事物和時空來表達真實世界背後的狀態。
以下說明本創作論文的架構:
首先第一章說明創作動機,創作研究之目的以及創作研究之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講述創作理念的基礎。先利用社會學的理論來解釋分析集體暴力的行為模式,接著用文學以及電影等作品來說明「荒謬的社會處境」如何造就怪物的誕生,再來則是由社會學和影像文化理論闡述觀眾與目擊者的嗜血心態,以及最後插畫的歷史源由與形式介紹。第三章為怪物三部曲的創作理念。講述應用怪物三部曲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將目擊者的身分清楚地定義。第四章為創作形式、媒材與技法。清晰地條理出創作步驟以及材料使用方法。第五章則是針對作品的內容與畫面元素作全面的解析。
《Monster Trilogy》is a literary rule which from the science fiction that explains the life of monster :
1. Man creates monster
2. Monster kills men
3. Men kill monster
The trilogy shows how the destiny of a monster should be, and this rule influenced across litera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and spawned a complete genre of horror stories, movies, and plays.
The monster is a symbol of outsider and minority which exists under the pressure of society. People have to follow the rules from our society and try to fit its stander. Just like what the leading role had experienced in the novel 《L'Étranger》(1942) of Albert Camus, the outsider can really hard to find a place to survive in this absurd circumstance.
Therefore the author takes the “trilogy” as the skeleton of story line, by using the “bullying” of children to represent the process of the birth of a monster. The victim of bullying, sometimes, might takes response. Due to retaliation or other reasons, the victim turns to be the evil one. He/she starts to hit back and do harm to those bullies. So the weak becomes the monster, but in the end the monster still can not escape from the rule of 《monster trilogy》, its miserable life will destined to be ended by people.
By using the form of illustration, the author can tell the story by serial pictures. And the ”round” picture is a symbol of lens. Because of the viewer, as an adult witness, he/she is a person with authority that will stop the children to do bad thing if he/she is present. So the viewer has to hide himself/herself (behind the wall) to observe everything, and the tragedy has been recorded, by the person who unconcerned about what he/she sees (because all the witness wants to do is to capture the image, rather than helping).
By using the power of creation, the author wants to show some unseen evil and unfairness in everyday lif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monster before thing’s getting worse. The monster has to suffer from its destiny, we can hardly change it. But what we can do is to put down the lens, and stop stay behind the wall.
一、 中文書目:
1、 但唐謨,《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桃園市:逗點文創結社,2013)。
2、 高千惠著,《藝術,以XX之名》,(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9)。
3、 郭書瑄,《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台北市:如果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07)。
4、 鄔昆如,《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市:黎明文化),民國66年。
5、 劉載福編著,《存在主義與哲學》,(台中市:普天出版),民國60。
二、 外文中譯書目:
1、 布赫茲(Buchholz, Quint)著,張莉莉譯:《瞬間收藏家》(台北市:格林文化,1998)。
2、彼得・伯克(Burke, Peter)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芭芭拉・科婁羅索著(Coloroso, Barbara),魯宓、廖婉如譯:《陪孩子面對霸凌》(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1)。
4、 卡繆(Camus, Albert)著,張一喬譯:《異鄉人》(台北市:麥田出版,2009)。
5、馬克思・多奈爾(Doerner, Max)著,楊紅太,楊鴻晏譯:《歐洲繪畫大師技法和材料:插圖修訂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 米歇爾・費茲(Fize, Michel)著,黃馨慧譯:《壞人到底在想什麼?》(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9)。
7、辛西亞・弗瑞蘭(Freeland, Cynthia)著,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2)。
8、古斯塔夫・勒龐(Le Bon, Gustave)著,周婷譯:《烏合之眾》(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2011)。(原著出版年:1895年)
9、麥克魯漢(McLuhan, Marshall)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6)。
10、霍爾・尼茲維奇(Niedzviecki, Hal)著,黃玉華譯:《我愛偷窺:我們如何愛上窺視自己和鄰居》(台北市:立緒文化,2012)。
11、尼爾・波茲曼(Postman, Neil)著;章艷,吳燕莛譯:《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12、吉莉恩・蘿絲(Rose, Gillian)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市:群學,2006)。
13、 瑪莉塔・史特肯(Sturken, Marita)、莉莎・卡萊特(Cartwright, Lisa)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2009)。
14、蘇珊・宋坦(Sontag, Susan)著,黃燦然譯:《論攝影》(台北:麥田,2010)。
15、蘇珊・桑塔格(Sontag, Susan)著,黃燦然等譯:《蘇珊・桑塔格文選》(台北市:一方,2002)。
16、 大衛・威斯納(Wiesner, David)著,黃筱茵譯:《豬頭三兄弟》(台北市:格林文化,2002)。
17、沃夫剛・索夫斯基(Sofsky, Wolfhang)著,邱慈貞譯:《暴力十二章》(台北市;玉山社,2006)。
18、菲利浦・金巴多(Zimbardo, Philip G)著,孫佩妏、陳雅馨譯:《路西法效應》(台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8,
三、 期刊資料:
王哲雄,《美育》,第168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9)。
四、 網路資料:
1、 《謊言的烙印》電影資訊:http://www.imdb.com/title/tt2106476/,2013年5月搜尋。
2、 線上字典: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monster?s=t,2013年5月搜尋。
3、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9%C7%AA%AB&pieceLen=50&fld=6&cat=&ukey=683869074&serial=1&recNo=17&op=f&imgFont=1,2013年5月搜尋。
4、 夏卡爾版畫原作:http://www.mutualart.com/Artwork/-Mein-Leben---Berlin--Paul-Cassirer--192/981ACC9EB60D495C,2013年5月搜尋。
5、 James Jean官方網站:http://www.jamesjean.com/,2013年5月搜尋。
6、 James Jean插畫作品:http://www.coverbrowser.com/covers/fables,2013年5月搜尋。
7、 鄒駿昇官方網站:http://www.pagetsou.com/,2013年5月搜尋。
8、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鄒駿昇: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408,2013年5月搜尋。
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5U5mdARgY,2013年5月搜尋。
10、 Xavier Dolan 執導音樂MV爭議事件(法文):http://www.huffingtonpost.fr/xavier-dolan-/clip-indochine-lettre-ouverte-francoise-laborde_b_3223747.html?utm_hp_ref=france,2013年4月搜尋。
11、 「街頭快照」名詞解釋:http://library.dcview.com/article.php?id=124,2013年4月搜尋。
12、 青田十六藝術空間官方網站:http://www.visualdesign.ntnu.edu.tw/VD/index.php,2013年5月搜尋。
13、 「PTT」名詞解釋:http://www.ptt.cc/index.bbs.html,2013年4月搜尋。
14、 「鄉民」名詞解釋: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89%E6%B0%91_(%E7%B6%B2%E8%B7%AF%E7%94%A8%E8%AA%9E) ,2013年4月搜尋。
15、 Golden牌壓克力媒介劑介紹:http://www.goldenpaints.com/products/medsadds/mediums/,2013年3月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