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寯威
Huang, Jyun-Wei
論文名稱: 結合Kano二維品質模式與IPA分析探討觀賞性運動-以SBL、UBA、HBL為例
Exploring Service Quality Attributions on SpectatorSportby Applying Kano Model and IPA − A Case of SBL、UBA and HBL
指導教授: 朱文增
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Kano二維品質模式IPA分析SBLUBAHBL
英文關鍵詞: Kano two-dimensional model, IPA, SBL, UBA, HB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2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建構完整賽事之研究量表,探討國內最受歡迎的三大聯賽SBL、UBA、及HBL,利用Kano二維品質模式歸類出服務品質屬性後,結合IPA找出目前賽事服務品質的缺失並提出改善方針。本研究回收有效樣本468份,分析結果如下:
    一、 目前三項賽事SBL、UBA及HBL的現場觀賽觀眾以男性居多並結伴同行,平常都有接觸籃球,此外UBA及HBL的觀眾大多職業為學生。
    二、 39項服務品質內,沒有被歸類出必要品質屬性及反向屬性的服務品質。
    三、 在IPA分析中,三項賽事只有一項共同的品質在優先改善區內,為 (37) 門票取得便利性,三項賽事的主辦方要特別注意並改善此項服務品質。
    四、 服務品質若位於優先改善區且SSI或DDI大於平均數需要被最先改善,SBL有4項需要被優先改善 (1、22、30、37),UBA有4項 (8、25、30、37),HBL有5項 (1、8、15、22、37)。
    五、 SBL的滿意度是三項賽事中最低的,代表三項賽事中目前觀眾對SBL最不滿意。
    六、 人口背景在SBL賽事會影響觀眾對Kano服務品質之認知,但在UBA及HBL上較不顯著;此外在SBL、UBA及HBL,球隊支持並不會對滿意度有影響。
    本研究根據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建議,給予學術上相關研究方式應用之參考外,在實務上也提供相關賽事改善的依據。

    This study developed the survey with 39 items, used Kano two-dimensional model to classify the quality elements and combine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to analyze the servic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The analysis results as follows:
    1. The audiences of SBL, UBA and HBL are mostly male and the they preferred to attend the game with company. The audiences usually play or watch basketball games. In addition, UBA and HBL audiences are mostly students.
    2. Within 39 quality of service, there is no service quality that is classified as Must-be Quality Element and Reverse Quality Element.
    3. In the IPA analysis, only on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SBL, UBA and HBL is in the concentrate here, meaning they have to vocus on this service quality and solved problems.
    4. SBL has 4 quality (1, 22, 30, 37), UBA has 4 quality (8, 25,30, 37) and HBL has 5 quality (1, 8, 15, 22, 37) in the concentrate here and SSI or DDI higher than Mean, all of this quality need to be solved prior.
    5. The satisfaction of SBL is the lowest.
    6. Demographic variable in SBL will affect the audience's perception of Kano two-dimensional quality elements, but not significant on UBA and HBL. In addition, team support in SBL, UBA and HBL doesn’t affect satisfaction.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臺灣各級籃球賽事概況及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消費者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 30 第三節 服務品質理論與相關研究 61 第四節 Kano二維品質模式 82 第五節 IPA重要—表現分析 9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0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0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10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10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1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113 第肆章 結果分析 128 第一節 樣本分析 128 第二節 Kano二維品質模式分析 133 第三節 IPA重要-表現分析 149 第四節 顧客滿意係數結合IPA 160 第五節 人口統計變項在賽事服務品質之差異 17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0 引用文獻 183 附錄 207 附錄ㄧ、結合Kano與IPA問項方式之參考問卷 207 附錄二、本研究正式問卷 208 附錄三、本研究量表題項建構過程 220 附錄四、人口統計變項與Kano二維品質屬性卡方檢定圖 223

    王人生 (2005)。淺談超級籃球聯賽 (SBL)賽會之經營管理。大專體育,(77),45-50。
    王宗吉 (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市: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王挺儒 (2013)。運用Refined Kano與加權IPGA提升eTag服務品質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傑賢 (2004)。體育館設施服務品質之顧客滿意度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重量訓練室」為例。體育學報,(36),181-194。
    王景南 (2005)。第一屆超級籃球聯賽攻防技術之因素分析與勝負隊和不同球隊在因素構面之差異比較。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192-205。
    王嵩竑 (2008)。醫療服務品質與病人滿意度之相關性。北市醫學雜誌,5(6), 582-592。
    王瑞瑾、黃永昌 (2005)。以《孫子兵法》的智慧探討超級籃球聯賽。大專體育學刊,7(3),1-10。
    王碩、楊志顯 (2017)。運動賽會組織尋求企業贊助行為之研究-以HBL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6),146-164。
    申秀雲 (2007)。超級籃球聯賽球團行銷活動之研究-以台灣啤酒籃球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宜珍 (2011)。運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探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解說媒體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何守正 (2007)。SBL超級籃球聯賽球員生涯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昶鴛 (2004)。旅遊網站服務品質衡量方式之比較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編號: NSC93-2415-H-324-004-SSS),未出版。
    余立文 (2014)。以Kano模式探討中華職棒的現場賽會服務品質決定因子-以Lamigo桃猿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余雅玲 (2005)。台灣職棒球團主場經營之運動行銷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吳有典 (2003)。整合Kano 模式與品質機能展開法運用於數位相機產品設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基輔 (2004)。以 Kano 模式探討數位相機使用者的滿意度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啟道 (2017)。主場行銷策略對球迷的購買意願與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Lamigo桃猿隊主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呂青山 (2010)。檢討2007~ 2008年之攻守技術表現與備戰2008~ 2009年-以台藝大男籃隊參加大專籃球聯賽為例。藝術學報,(86),255-267。
    呂惠富 (2011)。體驗型態對超級籃球聯賽球迷體驗滿意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44(1),93-112。
    呂榮傑 (2002)。加入WTO後,兩岸大型醫療機構服務品質對行銷競爭力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宋宏璋 (2008)。籃球比賽是怎麼“打”法-從道德思維模式檢驗SBL運動道德衝突。 運動文化研究,(7),55-142。
    宋欣雅 (2004)。新北投地區溫泉旅館服務品質與遊客購後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國偉 (2011)。職棒運動現場館賞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澄清湖棒球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文姬 (2004)。應用Kano模式探討高爾夫球場服務品質定位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市。
    李水彬、何秉霖、李冠宏 (2012)。以LASSO選模探討影響學生滿意度的重要服務品質構面。清雲學報,32(1),45-64。
    李永祥、陳忠誠、余宗龍 (2013)。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再進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9),99-110。
    李宇政 (2013)。第11季超級籃球聯賽(SBL)觀眾觀賞動機及滿意度調查之研究-以台北市、新北市場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伯倫、陳魁元、李志雄 (2017)。UBA公開組男子籃球員知覺其成就目標與教練動機氣候相關之研究。金門體育學報,1,58-71。
    李志峰 (2014)。以迴歸分析論析影響高中男子甲組籃球隊成績表現之關鍵攻防技術。運動與觀光研究,3(2),74-80。
    李宗儒 (1999)。消費者購買百合及劍蘭行為之分析。中華農學會報,185,41-57。
    李信達 (2005)。體育頻道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台灣ESPN行銷超級籃球聯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姿靜 (2012)。運動賽事迷之行為研究-以超級籃球聯賽之台啤隊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建坤 (2009)。SBL超級籃球聯賽暴力衝突事件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234-248。
    李美玲 (2011)。政府資訊安全委外品質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李清棋、劉幼華、林清香、馬樹秀 (2010)。97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男子公開組第一級前四名球隊攻守紀錄技術表現之比較分析。文化體育學刊,(10),19-26。
    李嘉文 (2002)。贊助高中籃球聯賽對NIKE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杜雨軒 (2015)。利用配適觀點探討SBL籃球對戰的勝負關鍵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杜奕君 (2005年,03月14日)。SBL/比賽真的難看嗎?球員需要你的多一點掌聲。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sports.ettoday.net/news/478439ixzz5b9UxzK2c。
    卓漢薇、陳建廷 (2018)。臺灣超級籃球聯賽運動贊助現況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2(2),1-16。
    周世宏、朱秀敏、邱城英、張博凱 (2016)。GPS運動錶使用者對產品屬性重要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4(2),89-99。
    周秩年 (2018)。產業分析:運動服務業發展趨勢。取自http://www.twtrend.com/share_cont.php?id=62。
    周靈山 (2000)。UBA大專籃球運動聯賽視覺識別形象標誌之探討。大專體育,(47),116-123。
    岳瀛立、李建興 (2012)。HBL教練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以松山高中黃萬隆教練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6),41-56。
    林坤宏 (2015)。中華職棒服務品質、體驗價值、滿意度及忠誠度之關係-以統一7-ELEVEn獅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怡秀 (2009)。超級籃球聯賽公共關係之角色與模式。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345-354。
    林冠綸、楊哲宜、季力康 (2012)。SBL籃球員飲酒行為與動機之調查研究。中原體育學報,(1),225-235。
    林建煌 (2007)。消費者行為。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彥廷、麥財振、劉英傑、張家銘 (2010)。超級籃球聯賽不同比賽位置選手體能差異之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45-55。
    林韋恩 (2016)。社群媒體之認知互動性對SBL球迷行為意圖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家緯、廖俊儒 (2012)。超級籃球聯賽 (SBL)現場觀眾體驗品質對體驗滿意度及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1),1-17。
    林益弘、徐茂洲 (2013)。SBL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觀賞行為模式之模型選擇與比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rel,6(2),1-31。
    林慧莉 (2010)。護理服務品質衡量工具 (SERVQUAL與SERVPERF) 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樹旺 (2004)。我國職棒行銷與管理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2(2),92-109。
    林燕妮 (2013)。以Kano與IPA模式探討便利商店服務品質及創新─以H便利商店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錫波、王俊明 (2008)。台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再觀賞意圖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7),1-16。
    邱偉盛 (2010)。超級籃球聯賽球團經營收入之探討。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 43-52。
    邱皓康 (2007)。台灣職業籃球聯盟視覺形象創作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施東明 (2001)。台灣大專院校育成中心育成服務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施致平 (2000)。高中籃球聯賽經營策略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4(2),34-42。
    施致平 (2001)。中華職籃觀眾參與之預測模式研究。體育學報,30,131-142。
    洪司桓 (2002)。台灣職業棒球現場觀眾再購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竣豪 (2009)。從職業運動經營探討SBL職業化之困境與課題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唐宏儒、石明宗 (2016)。臺灣大專籃球麻辣旋風:「老四川大專籃球邀請賽」個案研究。身體文化學報,(23),95-111。
    唐孟協、陳挺豪 (2014)。廣告對球賽收視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大學生收看超級籃球聯賽電視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154-162。
    孫承佑、韓大衛 (2016)。UBA公開男生組第一級選手生涯規劃之個案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3),29-41。
    孫朝 (2006)。企業贊助對高中籃球聯賽 (HBL) 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朝、李翠英 (2009)。高中籃球聯賽(HBL)人力資源管理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8(4),85-92。
    徐玄哲 (2018)。應用Kano Model與IPA評估套房租賃之服務品質績效-以台南、苗栗、廣州三個案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徐智韋 (2007)。結合Kano模式與IPA分析探討3C家電連鎖產業之關鍵品質屬性-以全國電子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翁崇雄 (1998)。期望服務與服務績效影響服務品質評量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 9(1),153-176。
    耿筠 (2005)。行銷管理:理論與架構。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立學 (2011)。 「觀賞運動活動」吸引觀眾的屬性分析。休閒事業研究,9(2), 39-56。
    高合儀 (2015)。老四傳奇:邁向UBA女一級的歷程轉變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康正男、葉允棋、胡林煥 (2014)。綜合體育館大型集會活動廠商客戶之服務品質屬性分析。體育學報,47(1),91-101。
    張中瀚、楊宗文 (2017)。UBA大專籃球選手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4),213-224。
    張卉珊 (2009)。結合QFD、KANO模式與IPA探討服務品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家瑋、陳光宗 (2014)。HBL三月瘋:Nike Basketball Taiwan 社群內容效益分析。成大體育學刊,46(2),36-51。
    張家豪 (2004)。中華民國92年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容軒 (2017)。金門離島學生運動員HBL奮鬥史。學校體育,(161),120-128。
    張容軒、石明宗、呂碧琴 (2017)。跨海籃球追夢經驗的自我敍說。身體文化學報,(24),25-45。
    張容軒、陳志一、周俊三 (2017)。超級籃球聯賽之球隊發展史-以臺灣啤酒籃球隊為例。臺大體育學報,(33),1-9。
    張容軒、陳暉、盧譽誠 (2017)。高中籃球聯賽探討球迷觀賞動機、球隊認同與觀賞滿意度對觀賞忠誠度之影響-以高中籃球聯賽為例。運動管理,(38), 77-91。
    張栢綸、陳餘鋆 (2009)。綠島遊客對浮潛活動服務品質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9),117-134。
    張偉雄、林子堯 (2016)。應用IPA模式探討健身俱樂部之服務品質-以高雄市Y健身俱樂部為例。運動與健康研究,5(2),17-44。
    張國玲 (2012)。產品屬性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及品牌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張銘晏 (2014)。中華職棒球迷對於桃園國際棒球場之服務品質與球隊認同、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Lamigo桃猿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學坤、曾國棟、劉有德 (2013)。跨越 6.25 M 對男子籃球攻守表現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27-39。
    張霖家、林文忠與王中興 (2010)。高中籃球代表隊員運動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及成績表現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4),87-112。
    曹校章、蕭嘉惠 (2009)。運動消費者觀賞動機模式驗證以SBL超級籃球聯賽爲例。 體育學報,42(2),29-48。
    曹健仲、黃志成、陳嘉康、吳喜松 (2010)。運動組織與贊助商對運動贊助目標重要性認同之評估:以超級籃球聯賽為例。臺大體育學報,(19),17-36。
    梁烈豪 (2018)。成為突破百萬訂閱用戶YouTuber的關鍵因素:以IPA重要表現分析法與KANO模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梁偉銘 (2007年,04月29日)。SBL下季擴大下鄉。自由體育。取自http://sports.ltn.com.tw/news/paper/127817。
    莊俊喬 (2007)。我國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建民 (2011)。自行車道遊客遊憩動機對環境屬性重視與表現程度之研究-以新竹市17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爲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2),109-138。
    許建民 (2017)。SBL現場觀賞刺激來源量表發展與驗證。體育學報,50(1),83-94。
    許雅筑 (2013)。大專公開男子組第一級籃球替補員運動經驗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勤易 (2013)。以IPA模式探討主題樂園服務品質-以義大世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許嘉霖 (2009)。提升服務品質的思維與作法。品質月刊,45(2),29-37。
    許銘禮 (2010)。超級籃球聯賽球隊參賽效率與技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20), 47-66。
    許慧娟 (1995)。二維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上之應用銀行存款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郭正煜、張鈞淯、廖哲億 (2011)。2010年國際籃球規則三分線距離的增加對SBL 三分球相關數據之影響。大專體育,(117),63-69。
    郭哲君 (2010)。運動賽會運動場館設施使用評估-以2009年高雄第八屆世界運動會主場館龍騰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4(4),170-183。
    郭德賓、周泰華、黃俊英 (2000)。服務業顧客滿意評量之重新檢測與驗證。中山管理評論,8(1),153-200。
    陳令飛 (201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太極龜籃球隊運動團隊文化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令飛、徐耀輝 (2015)。學生籃球的優質新文化:從太極龜圖騰看高雄師大籃球隊。身體文化學報,(20),1-19。
    陳成業 (2016)。觀賞性運動賽會服務品質:量表發展與驗證。體育學報,49(2), 195-207。
    陳廷翔 (2018)。運動設施使用重要度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市天幕籃球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志成、柯彥惠、施又倫 (2010)。HBL高中籃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7),253-264。
    陳秀鳳 (2014)。下午茶餐廳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天母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忠誠、余宗龍、周建智、張若寧 (2005)。高中甲組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年度,256-264。
    陳明宏、陳南福、陳建廷 (2009)。超級籃球聯賽消費體驗要素與體驗滿意度之研究-以SBL季後賽為例。休閒保健期刊,(1),181-192。
    陳俊池 (2015)。中華職棒球員對職棒競技球場設備使用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俊卿 (1985)。有魅力的品質與應該有的品質。品質管制月刊,21(5),33-41。
    陳冠全 (2006)。體驗行銷與顧客忠誠度、顧客滿意度之關係-以ESPN行銷SBL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冠州 (2017)。體驗行銷、觀眾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高中籃球聯賽(HBL)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陳勁甫、楊琬琪 (2006)。旅行社團體旅遊產品之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3(1),39-57。
    陳建樺 (2006)。2005亞錦賽中華男籃球員在2004-2005超級籃球聯賽之效率指數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年度,375-379。
    陳思瑋、蔡裕崑 (2011)。高中籃球聯賽 (HBL) 報紙報導內容分析。運動知識學報,(8),149-161。
    陳柏佑、黃盈晨、唐宏儒、陳子威 (2015)。重返籃球場:存在邊緣的自我探問。身體文化學報,(21),47-64。
    陳柏廷、劉志鈺、沈欣漢 (2014)。SBL超級籃球聯賽行銷策略分析。休閒保健期刊,(11),148-154。
    陳柔縉 (2007)。囍事台灣。臺北市:東觀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陳羿揚、陳愷昀、張俊一 (2014)。臺灣地區報紙對SBL季賽報導內容之分析。屏東教大體育,(17),277-284。
    陳泰良 (2008)。從兩岸大學籃球聯賽制度看UBA之發展。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 (8),63-70。
    陳景森 (1996)。運動健康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以中興健身俱樂部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棟樑 (2006)。kano 二維品質模式與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之實証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雅琳 (2006)。澄清湖棒球場服務品質與球迷滿意度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黃鶯 (2010)。UBA主場運動觀眾生活型態與觀賞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雍仁 (2002)。整合行銷傳播於運動行銷之應用-以HBL「高中籃球聯賽」與 adidas「街頭籃球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嘉豪 (2018)。應用IPA模式探討海軍大氣海洋局網站服務品質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
    陶以哲、石明宗、莊佳佳、Steven Rynne、Cliff Mallett (2015)。運動教練工作初探:以UBA男子公開組第一級籃球教練為例。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0(2),21-36。
    陶以哲、盧譽誠、李建興 (2017)。籃球冰火交會處-UBA禁賽風波之反思性實踐。 運動文化研究,(31),125-160。
    彭小惠 (2005)。UBA主場運動觀眾之觀賞動機與滿意度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1-24。
    彭小惠 (2008)。94學年度UBA主場運動觀眾消費頻率、觀賞動機與滿意度。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99-116。
    彭小惠 (2017)。大專籃球聯賽主場優勢影響因素與球員表現之研究。臺南大學體育學報,(12),59-81。
    彭小惠 (2017)。大專籃球聯賽實施主客場制度之可行性研究-從賽事承辦人員觀點而言。臺南大學體育學報,(12),133-153。
    彭思嘉 (2008)。超級籃球聯賽觀眾對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模式與再購意願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瑞程 (2010)。現場觀賽體驗對比賽衝突事件、裁判判決與再次觀賞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9年度,397-410。
    曾瑞程、陳玉林 (2009)。企業組織贊助UBA運動聯賽之品牌形象研究。休閒保健期刊,(1),165-180。
    曾銀助、屈生東、李惠婷、劉安球 (2010)。HBL高中籃球聯賽行銷策略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9),91-97。
    曾銀助、屈生東、陳膺成 (2011)。探討高中籃球聯賽HBL成功發展之關鍵。大專體育,(114),40-47。
    賀力行、馮淑雲、閻鐵民 (2016)。運用田口方法於SERVPERF的分析模式。品質月刊,52(7),18-22。
    陽和平 (2006)。第四季超級籃球聯賽 (SBL) 現場觀眾對贊助企業認知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永助 (2009)。HBL高中籃球聯賽觀眾參與動機及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市。
    黃任閔、謝榮豐、賴田中 (2017)。102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第一級賽事觀眾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4),68-81。
    黃志才 (2010)。HBL高中甲級男子籃球選手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志揚 (2013)。以重要—績效表現法探討服務便利性之研究—以3C賣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黃俊銘 (2012)。以公平競爭觀點探討國內超級籃球聯賽暴力事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恆祥 (2006)。SBL超級籃球聯賽廣告效益實證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3(2),19-31。
    黃恆祥 (2007)。台灣SBL超級籃球聯賽觀賞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 365-382。
    黃映雪 (2014)。應用IPA模式檢視旅遊服務中心之服務品質需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娟娟、陳南琦、李城忠 (2004)。企業贊助運動比賽之效益:以NIKE贊助HBL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36-142。
    黃素齡 (2000)。探討筆記型電腦之Kano二維品質模式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黃煜、林房儹 (2000)。台灣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研究。以海報形式發表於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發表,桃園: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黃義翔 (2014)。HBL男子甲級高中先發選手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的質性研究。體育學報,47(3),407-423。
    黃鉦凱、李安琇、孫美蓮、張家銘 (2016)。嘉義縣國中生對校內運動場地設施吸引力、使用滿意度及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5(2),14-26。
    黃嘉汝 (2006)。94學年度高中籃球聯賽企業贊助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玉明、李俞麟 (2005)。超級籃球聯賽消費者參與動機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3-57。
    楊佳儒、王克武、賴姍姍 (2008)。SBL現場觀眾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對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6),85-97。
    楊東遠 (2005)。以傳播觀點探討SBL超級籃球聯賽。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 309-325。
    楊奕瑋 (2008)。2007-2008球季超級籃球聯賽於新莊體育館舉辦之經濟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敦凱 (2018)。應用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討文創咖啡館之服務品質屬性 (未出版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市。
    楊錦洲 (1993)。二維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上之應用。品質管制月刊,19(5),27-33。
    楊錦洲 (2001)。顧客服務創新價值:如何做好服務品質。臺北市:中衛。
    葉允棋 (2004)。運動賽會永續經營與策略之研究:以HBL高中籃球聯賽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3年度,436-436。
    葉公鼎 (2003)。運動產業總論--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鞋技通訊,126,18-26。
    葉俞亨 (2012)。屏東縣地政事務所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改善策略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詹惠君、徐村和、朱國明 (2004)。兩岸三地百貨零售業消費者行為、生活型態、促銷方式、廣告媒體與商店印象相關之研究。管理學報,21(1),103-130。
    廖俊欽、洪沛綺、林文斌 (2007)。籃球運動員績效評估-以第二屆超級籃球聯賽爲例。運動知識學報,(4),255-268。
    廖清海、陳景森、張志成 (2007)。運動表現與報紙曝光率之關聯性探討-以蘋果日報刊載第三屆超級籃球聯賽照片為例。體育學報,40(1),63-76。
    蒙大慶、林如瀚 (2008)。2007年超級籃球聯賽參賽隊四節得失分與比賽結果相關性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1),53-60。
    齊璘 (2008)。第三屆SBL超級籃球聯賽球迷對各隊之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5),305-319。
    劉水深 (1984)。產品規格化與策略應用。臺北市:華泰文化。
    劉旻芝 (2013)。建立台灣零售業服務品質量表及運用IPA檢視消費者服務品質需求-以好市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俊谷 (2010)。中華職棒現場觀眾對球場設施使用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恬安 (2012)。數位類單眼相機消費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婉茹 (2008)。結合Kano模式與IPA檢視國道客運之服務品質屬性-以國光客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潘睿彬 (2013)。結合Kano模式與IPA模型探討台灣豪宅物業管理之服務品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蔡宇玲 (2001)。企業贊助運動賽會效益之研究-以HBL高中籃球甲級聯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儒 (2016)。一位非體保生挑戰SBL的自我敘說-我的籃球夢。學校體育,(157), 109-115。
    鄧元湘、林文斌、陳一進、廖俊欽 (2005)。第一屆超級籃球聯賽球員績效評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年度,211-221。
    鄧維兆、李友錚 (2007)。北投溫泉旅館關鍵服務品質屬性確認-Kano 模式與 IPA 之應用。品質學報,14(1),99-113。
    鄭宇呈 (2015)。觀賞刺激來源對SBL現場觀眾情感反應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博仁 (1998)。以Kano品質模式探討醫療服務品質特性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鄭智仁 (2006)。高中女子籃球聯賽攻守技術分析及影響比賽勝負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2),121-131。
    鄭智仁、周彥貞 (2012)。三分線距離增加對HBL三分球相關數據之影響。交大體育學刊,(4),75-81。
    盧譽誠、陳志一 (2017)。大專籃球隊之行銷模式個案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開男一級籃球隊為例。臺大體育學報,(32),57-67。
    蕭浩宸、王金蓮 (2017)。大專籃球勝負因素解析-以104學年度UBA公開男一級冠軍賽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6),37-48。
    蕭富峰 (2006)。行銷策略。臺北市:華泰文化。
    謝玉娟、黃義翔、譚醒鴻 (2012)。從籃球攻守紀錄解讀其對比賽結果的影響-以 2010-2011年第七屆超級籃球聯賽例行賽為例。台灣首府大學學報,(3),49-61。
    謝旻凱 (2011)。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形象發展歷程之研究-以98學年度高中甲級籃球聯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旻凱、蕭嘉惠、吳奉晟 (2013)。高中甲級男子籃球隊品牌形象發展歷程之研究-以 98學年度高中籃球聯賽為例。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2),11-27。
    謝明輝、陳伊蘭 (2011)。籃球選手團隊價值取向與衝突解決方式關係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24),57-67。
    謝俊耀 (2007)。運動賽會參與行為與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第5季超級籃球聯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靜瑜 (2011)。大專籃球聯賽 (UBA) 公共關係策略分析。休閒與社會研究,(3), 191-201。
    簡子祥 (2006)。HBL的過去、現在、未來。學校體育,(93),44-49。
    顏可一、張少熙 (2013)。101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現場觀眾運動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3),40-62。
    顏嘉萱 (2014)。探討觀賞動機及認同感對觀賞行為的影響-以WSBL、UBA及HBL女子組賽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魏上欽 (2004)。以Kano模式建構顧客導向之品質屋-以中華職棒大聯盟兄弟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羅興樑、陳和德 (2009)。中國文化大學男子籃球代表隊97學年度甲組聯賽攻守統計分析。文化體育學刊,8,45-51。
    蘇忠信、游崑慈 (2005)。台灣超級籃球聯賽 (SBL) 球隊與球員之整合效能評估。 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16-424。
    蘇建樺 (2018)。職業籃球效率值與聯盟表現的關聯性研究-東亞與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朝墩 (2004)。專訪QFD發明人-品質大師赤尾洋二博士。品質月刊,39(11),17-19。
    蘇朝墩 (2010)。品質管理。新北市:前程文化。
    蘇雲華 (1996)。服務品質衡量方法之比較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蘇榮裕 (2015)。第12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在運動賞析行為意圖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12-23。

    Achrol, R. S. &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in the network economy.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146-163.
    Anderson, E. W., C. Fornell. & Lehmann, D. R. (1994).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 Findings from Sweden. Journal of Marketing, 58(3), 112-122.
    Anderson, E. W. &. Mittal, V. (2000). Strengthening the Satisfaction-Profit Chain.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3(2), 107-120.
    Bitner, M. J. (1990). 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and employee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2), 69-82.
    Bitner, M. J., Booms, B. H., & Tetreault, M. S. (1990). The Service Encounter: Diagnosing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Incid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4(1), 71-84.
    Biscaia, R. D. G. N., Correia, A. H. L., Menezes, V. G. D., Rosado, A. F. B., & Colaço, C. J. P. (2012). Members’ segmentation, service qualit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 case study of a professional football team. Revista Intercontinental de Gestão Desportiva, 2, 34-44.
    Carman, J. M. (1990).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an assessment of T. Journal of retailing, 66(1), 33.
    Chen, C. C. & Chuang, M. C. (2008). Integrating the Kano model into a robust design approach to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product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4(2), 667-681.
    Chen, T. L. & Lee, Y. H. (2006). Kano two-dimensional quality model and important-performance analysis in the student's dormitory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9(2), 324-330.
    Chen, Y. H. & Su, C. T. (2006). A Kano-CKM Model for Customer Knowledge Discover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7(5), 589-608.
    Collins, M. J. (2005). Spectator satisfaction in professional sport: A test of a hierarchical mode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akland, SF.
    Cronin Jr, J. J. & Taylor, S. A. (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3), 55-68.
    Crosby, P. B. (1979). Quality is Free: the Art of Making Quality Creatio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Demby, E. (1973). Psychographics and Form Where If Come. In Wells, W.D. (Ed),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 9-30). Chicago, IL : AMA.
    Deming, W. Edwards. (1982).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Boston, MA: Massachusetts Inst Technology.
    Drucker, P. (1973). Managing the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The Public Interest, 33, 43-60.
    Engel, J. F., Kollat, D. T., & Blackwell, R. D. (1968).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Florida, FL: The Dryden Press.
    Engel, J. F.,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1). Consumer behavior 9th. Mason,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Evans, M. R. & Chon, K. S. (1989). Formulating and Evaluating Tourism Polic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Hospitalit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13(3), 203-213.
    Feigenbaum, A. V. (1983). Total Quality Control 3rd . New York, NY: McGraw-Hill.
    Garver, M. S. (2003). Best practices in identifying customer-driven improvement Opportunities. Industrial Marketing, 32(6), 455-466.
    Garvin, D. A. (1984). What does Product Quality Really Mean?. Sloan ManagementReview, 26(1), 25- 43.
    Gitlow, H. S. (1998). Innovation on Demand. Quality Engineering, 11(1), 79-89.
    Grammatikopoulos, V., Papacharisis, V., & Koustelios, A. (2006). Modeling Sport Services in Greece: A Re-Evaluation of Outcome Dimens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02(1), 62–64.
    Gregory, A. M. & Parsa, H. G. (2013). Kano's model: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the field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22(1), 25-46.
    Hansen, E. & R. J. Bush. (1999). Understanding Customer Quality Requirements: Model and Applicatio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8(2), 119-130.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 New York, NY: Wiley.
    Howard, J. A. (1963).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Planning.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 Inc.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NY: Wiley.
    Högström, C., Rosner, M., & Gustafsson, A. (2010). How to create attractive and unique customer experiences: An application of Kano's theory of attractive quality to recreational tourism.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8(4), 385-402.
    Ishikawa, D. K. (1985). 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 The Japanese Way .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Juran, J.M. (1974). Quality handbook.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ano, N. & Takahashi, F. (1979). On M-H property of quality. Paper Presented on the Nippon QC Gakkai: 9th Annual Presentation Meeting.
    Kano, N., Seraku, K., Takahashi, F., & Tsuji, S. (1984). Attractive Quality andMust-Be Quality.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4(2), 39-48.
    Kondo, Y. (2001). Customer Satisfaction: How Can I Measure I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2(7-8), 867-872.
    Ko, Y. J., Zhang, J., Cattani, K., & Pastore, D. (2011). Assessment of event quality in major spectator sports.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21(3), 304-322.
    Koo, Y.G., Hardin, R., McClung, S., Jung, T., Cronin, J. & Vorhees, C. (2009) Examination of the causal effects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spectator satisfaction in minor league baseba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11(1), 46-59.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the Servoual Model.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1(3), 324-343.
    Kotler, P. & Keller, K. L.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12t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uo, Y. F. (2004).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to web-community service qualit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5(7), 925-939.
    Levitt, T. (1972, September-October). Production Line Approac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0(4), 41-52.
    Martilla, J. A. & James, J. 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 77-79.
    Matzler, K., Hinterhuber, H. H., Bailom, F., & Sauerwein, E. (1996). How to delight your customers.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5(2), 6-18.
    Matzler, K. & Hinterhuber, H. H. (1998). 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Technovation, 18(1), 25-38.
    Matzler, K., Bailom, F., Hinterhuber, H. H., Renzl, B., & Pichler, J. (2004). The asym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e-level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customer satisfaction: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3(4), 271-277.
    McDonald, M. A., Sutton, W. A., & Milne, G. R. (1995). TEAMQUAL: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n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4(2), 9-15.
    Moreno, F., Crespo-Hervas, J., Prado-Gasco, V., Mundina-Gomez, J., Valantine, I., & Stanislovaitis, A. (2016). QUALITY OF SPORTING EVENTS: VALIDATION OF THE EVENTQUAL SCALE. Transformations in Business & Economics, 15(2).
    Nicosia, F. M. (1966).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es :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Nicosia, F.M. & Mayer, R. N. (1976). Toward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2), 65-75.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1-5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4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91).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67(4), 420-450.
    Park, C.W., Mothersbaugh, D.L. & Feick, L. (1992). Consumer Knowledge Assessmen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19, 193-198.
    Regan, W. J. (1963). The service 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27(3), 57-62.
    Ross, S. (2006).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spectato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 22-38.
    Sasser, W. E., Olsen, R. P., & Wyckoff, D. D. (1978).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91). Consumer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Schvaneveldt, S. J., Enkawa, T., & Miyakawa, M. (1991). Consumer evaluation perspectives of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factors and two-way model of qualit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2), 149-162.
    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1991). 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Pub.
    Tan K. C. & T. A. Pawitra. (2001). Integrating SERVQUAL and Kano’s Model into QFD for Service Excellence Development.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1(6), 418-430.
    Theodorakis, N., Kambitsis, C., Laios, A., & Koustelios, A.(2001).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spectators in professional sport.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1(6), 431-438.
    Walters, C. G. & Paul, G. W. (1970).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Homewood, IL : RD Irwin.
    Warren, C.J. (2011)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Core Product Quality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Service Qu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N.
    Yang, C. C. (2005). The refined Kano'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6(10), 1127-1137.
    Zaltman, G. & Wallendorf, M. (1983). Consumer Behavior: Basic Findings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New York, NY: Wiley.
    Zhao, M., & Dholakia, R. R. (2009). A multi-attribute model of web site interactiv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Kano model.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3), 286-30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