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楚鈞
Chu-Chun Kao
論文名稱: 幼稚園親子共讀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生活教育主題」為例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f the co-reading process for topic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指導教授: 邱銘心
Chiu, Ming-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親子共讀親子互動
英文關鍵詞: Parent-child read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稚園親子共讀生活教育主題讀物時之互動歷程以及反應。採質化的研究方法,以十對幼稚園親子為研究對象,利用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
    最後發現,家長在說故事時,大多採用標準說故事方式、利用圖片說故事以及語調式說故事三種方式,且多數家長會使用多種說故事方式。此外,過程當中,對於孩子提問的內容可分為是非題、選擇題、漸進式問題以及針對書本內容提問。而家長對於孩子之錯誤糾正方式可以分為直接糾正、引導式糾正和重複提問。在與生活經驗連結方面可以分為家庭的經驗以及學校的經驗。至於孩子在親子共讀時之口語互動則可以分為回答問題、複述、表達看法、問問題以及糾正家長錯誤。
    在非口語互動方面家長和孩子皆為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家長的動作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甚至讓孩子感到溫暖,而孩子則會藉由這些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或是想法。
    在閱讀反應方面,家長在親子共讀時之閱讀反應為誇獎、評論、警惕和教導,除了可以增進互動之外,也可以此反應作為生活教育之動作。而孩子在親子共讀時之閱讀反應為評論、想像和抗拒,從孩子的閱讀反應,可以瞭解他們在共讀過程當中之收穫以及看法為何。
    而在共讀不同種類之生活教育主題讀物時所產生之差異方面,兒童月刊當中單元較多且有道具和輔助教材,因此親子在共讀時產生較多口語、非口語互動以及閱讀反應,但也因為有多個單元,所以共讀時間的拉長會造成孩子無法專心而產生抗拒。至於兒童繪本方面,主要以圖文為主,且為單一故事內容,所以在共讀時孩子較能夠專心於書本內容,但相對的所引發之口語、非口語互動以及閱讀反應也較少。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欲進行親子共讀之家長、圖畫書作者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分別提出建議。

    The study is to realize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f the co-reading process for topic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The data analysis used in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qualitative method. The objects are 10 children at kindergarten level and their parents. This study us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ir interaction and reading response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co-rea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ents tend to be standard interactive readers, non-readers, and using different tones to tell story. And most parents use multiple ways to tell story. And children’s questions toward the book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true or false, multiple choice, progressive questions and questions simply for the content.
    Meanwhile, the methods of correcting mistakes for the parents are the following: direct correcting, leading correcting, and repeating asking questions. And the aspect of relating to the life experience has both of the family and school experiences. As for the colloquial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co-reading, children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replying questions, repeating the story, expressing opinions, asking questions, and modifying their parents.
    On the hand of the non-colloquial interactions, both of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act with body language and the expressions on their face. By means of this way, parents can interact more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make them feel warm; besides, children ca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thoughts easily.
    During the co-reading, the reading reactions of parents are compliment, comment, vigilance and teaching; these not only can further their interaction but can be one of the methods for life education. For the reading reactions of children are comment, imagination and resistance, and we can find 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what they are thinking through this research.
    When it goes to the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those different kinds of education books in this research, we found out that the monthly publications for children content many sections and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fore,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have more colloquial and non-colloquial interactions, and also the reading reaction. On the contrary, because of the plentiful sections, the reading time has lengthened for children to be distracted and then resistant. Regarding the drawing books for children, they are simplified as one story and the main presentation is pictures with few words, hence it is easier for children to be concentrated in books. However, the colloquial, non-colloquial and reading reactions are less than the previous method.
    In the end, for those parents, authors of drawing book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ho want to adopt co-reading program,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individuall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五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親子共讀……………………………………………7 第二節 親子互動……………………………………………15 第三節 親子共讀與親子互動之關係………………………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0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34 第五節 研究架構圖…………………………………………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37 第一節 親子共讀之口語互動………………………………37 第二節 親子共讀之非口語互動……………………………75 第三節 親子共讀之閱讀反應………………………………94 第四節 親子共讀不同類型讀物時所產生互動之差異……10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107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119

    英文部分:

    Birdwhistell, R. L. (1978). Kinesics and contex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ckley,W.(Ed.).(1968). Modern systems research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tist. Chicao:Aldine.
    Corsaro, W. A. (1997).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De Temple, J.M., & Tabors, P.O.(1995). Style of interaction during a book
    reading task: Implications for literacy intervention with low-income
    families, In K. Q. Hinchman, D.J. Leu, & C.K. Kinzer. (Ed.), Perspectives on lite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Chicago: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7-418.
    Heath, S. B. (1986). What no bedtime story means: Narrative skills at home
    and school. In B. Schieffelin,& E. Ochs (Ed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pp. 97-12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onaughy, S. H. (1982).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levels of questioning. Language Arts, 59(6), 580-589.
    Moore, K. D. (1989).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A Primer.
    Neuman, S.B. (1996). Children engaging in storybook reading: The
    influence of access to print resources, opportunity, and parental interac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rterly, 11, 495-513.
    Symons, D. K., Peterson, C. C., Slaughter, V., Roche, J., & Doyle, E.
    (2005). Theory of mind and mental state discourse during book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 task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81-102.
    Teale, W. H., & Sulzby, E.(1989).Emergent literacy: New perspectives.
    In D. S. Strickland & L. M. Morrow(Ed.), Emergent literacy: Young
    children learn to read and write(pp. 1-15).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DE:Newark.
    Spradley,J.P.(1980).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Zabel, R. H., & Zabel, M. K. (1996).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context.
    MA:Houghton Mifflin Co.

    中文部分:

    中華親子共讀發展促進協會。上網日期:2010/04/18。檢自: http://www.pcrt.org.tw/about.htm
    方隆彰 (1999)。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工夫。社教資料雜誌,251,3-6。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W.Lawrence Neuman,2002)
    王國馨(2002)。小大讀書會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雅慧(2009)。淺談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家庭教育雙月刊。20 (7),67-73。
    王嘉龍(2001)。家庭親子閱讀活動之探討。載於第四屆海峽兩岸兒童及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67-71。台北:中國圖書館學會。
    王靜珠(2003)。來! 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安琪(2001,3月1日)。老師無法取代父母親密的眼神。.國語日報,12版。
    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4)。親子共擁書香。台北:牛頓。
    李惠加(2002)。幼兒及其母親圖畫書閱讀反應探究(二)-以不同版本的《馬頭琴》
    為例。載於「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兒童文學的閱讀與應用,232-270。
    李賢(2006)。在圖書館培養比爾蓋茲。臺北市:核心文化。
    周育如、張鑑如(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0 (2),261-282。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娟(1989)。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怡伶(1999)。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林武憲(2000) 第71期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 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 美國經驗。上網日期:2010/03/05,檢自: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69-2-1.htm
    林雅慧(2006)。學齡前自閉症兒童家長親子互動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267,3-6。
    林鎮坤(1998)。陶行知與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訊育研究, 37,42-47。
    邱天助(2000)。我們怎麼帶領兒童閱讀 兒童就怎麼成長。國語日報,第8-9版。
    邱琬媜(2008)。親子共讀無字圖畫書歷程之互動與反應。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金瑞芝 (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
    柯倩華(2003)。親子共讀的樂趣-一起分享永遠記得。載於健康雜誌Kids兒童專刊,聆聽孩子的夢想世界2,154-159。
    柳雅梅(2002)。善用親子共讀活動,抒發兒童情緒。論文發表於2002童書與兒童情緒輔導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術研討會,台南縣:崑山科技大學。
    胡菊韻 (2000)。從兒童文學的發展談兒童圖書館閱覽與推廣服務。書苑季刊,45,39-53。
    徐宗林(1996)。生活教育析論。台灣教育,2-5。
    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上網日期:2010/01/03。檢自:http://web.jaes.tpc.edu.tw/aspx/activity/html/reading/Upload/0282_%E6%95%99%E8%82%B2%E9%83%A8%E6%82%85%E8%AE%80101.pdf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及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44。
    張玉成(1995)。教師的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淑如(1993)。打開孩子的心窗─由兒童圖書談親子共讀。國教之友,530,36-39。
    張瓊文(2008)。世界觀教育往下紮根-兒童繪本在世界觀教育上之應用可行性。上網日期:2011/04/05,檢自: http://www.tnua.edu.tw/~education/download/culture/28.pdf
    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 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51 (1),185-212。
    從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親子互動。中央通訊社,2009。上網日期:2010/04/25,檢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q6Xa9uueGRvsb4IxWnL1RUf3/article?mid=3076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冊。
    教育部全國兒童閱讀網(2008)。全國閱讀計畫。上網日期:2010/02/02。檢自:http://www.openbook.moe.edu.tw/
    教育部電子報368期2009-07-23。上網日期:2009/12/20,檢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349
    教委會協助推動閱讀風氣 新聞公報。上網日期:2010/04/26。檢自: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112/10/1210200.htm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海嬋(2003)。親子對於幻想類圖畫書反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天衛文化。(Aidan Chambers,2001)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筱雯、黃迺毓(1993)。已婚婦女對健康家庭知覺之研究。中華家政,22, 56-67。
    陳永昌(2001)。橋樑&補位─台灣閱讀協會的期許與展望,國家圖書館編,終身學習就從兒童閱讀開始─九十年度全國兒童閱讀週專輯,21-24。台北 市:國家圖書館。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
    陳嘉成(1999)。實施生活教育的反思。研習資訊16(1),23-29。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4-5。
    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游淑燕(2000)。親子共享閱讀繪本的喜悅。書之旅,7(4),13-16。
    游雅玲(2008)。親子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恐懼主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程蘊嘉(2005)。激發孩子創造力-親子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6,11-16。
    黃迺毓(2002)。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台北:宇宙光。
    黃迺毓(2002)。學習家庭是最親密的組織。豐盛與甘甜─學習型家庭專刊,9-10。台北:教育部。
    黃迺毓(2004)。家庭生活教育導論:親子共讀有妙方。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慧貞(2001)。故事可以解決問題。學前教育月刊,3,43。
    廖永靜(2000)。學習型家庭建構芻議。成人教育,55,7-16。
    趙碧華、朱美珍(2000)。研究方法(新修訂版)。台北:雙葉。
    劉金花(1999)。兒童人際關係的發展。載於劉金花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頁363 -390)。台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鄭一青(2003)。生活篇:陪伴孩子。天下雜誌,287。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嘉義巿。
    賴怡君 (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淑如譯(1996)。跨文化之非語言溝通(上)。戰略生產力雜誌,490,38-43。
    戴淑如譯(1997)。跨文化之非語言溝通(下)。戰略生產力雜誌,491,42-47。
    薛光祖(1996)。談生活教育-兼對教改會建言。台灣教育,6-10。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Q&A。臺北市:風雲。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