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慧瑄 |
---|---|
論文名稱: |
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流暢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曉華
Chang, Hsiao-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創作性戲劇 、口語流暢力 、國語文領域 |
英文關鍵詞: | Creative drama, speaking fluency, the domain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35 下載:1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流暢力之影響。
為了瞭解應用創作性戲劇應用於國民小學國語文課程進行之可行途徑、課程設計方式、學生學習情形,以五年級學童共 33 人為研究對象,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為期十二週,二十七節課之教學。透過和學生、觀察教師之對談並佐以量表的分析,瞭解了學童在接受創作性戲劇教學後,對口語流暢力確有提升之效益。
其研究結論如下:
一、創作性戲劇教學融入國小語文領域的行動研究歷程具可行性
二、創作性戲劇教學可增進學童的口語流暢力
三、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能習得創作性戲劇教學的專業知能
最後,研究者建議教師們能多運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國語文課程,以增進口語流暢力之外,更可拓展至其他領域之教學。
This research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drama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Mandarin Chinese curriculum, and examine the teaching processes whether it could improve pupils’ speaking fluency.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of creative drama in the domain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the lessen plan, and pupils learning conditions. Thirty-three of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It took 12 weeks of a series course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the discussing with the students and the observing teachers, and 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learned that students’ speaking fluency has much improved through the creative drama activities.
The conclusion as the following:
A.The processe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proved that the creative drama activities applying in the teaching Mandarin Chinese is really practical.
B.The creative drama activities can promote students’ speaking fluency.
C.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could develop his/her creative drama teaching technique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the teachers not only could apply the creative drama teaching in promoting students speaking fl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 curriculum, but also could develop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other field of study.
一、中文部分
王天福、林君鴻(1991)。國小語文教師應具備的語文知識及教學能力。國教月刊,37(7/8),48-51頁。
王有福(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信(2002)。國小教師實施表演藝術戲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慧勤(2000)。扮演遊戲-開啟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1541-1564。
王美充(2004)。國小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文科編譯(1993)。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方 寸(1990)。戲劇編寫法。台北:東大。
申紀雲(1989)。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朱美如(2002)。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吳美如(2003)。戲劇活動融入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頁。
吳咸蘭(1990)。從口語到讀寫:一個國小資源班語文活動的觀察報告。八十九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777-1797頁。
李翠玲(2003)。戲劇活動融入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低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美(2003)。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學童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碧霞(1994)。如何實施說話教學。華文世界,74,68 -73 頁。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何三本(2000)。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杜紫楓 (1996 ) 。談創作性戲劇活動及教學效果。東師語文學刊。
邱鳳娟(1999)。出聲的思維---口語表達訓練淺談。2004 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msshw.pudong-edu.sh.cn/jyz/
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花(2002)。戲劇教學對提升學習動機低落兒童學習動機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柔蘭(2003)。表演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
林素鳳(2003)。戲劇教學在國小一年級統整課程中的應用。國立台東大學兒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玫君(2000)。戲劇課程統整之三種模式。幼教資訊,110頁。
林玫君(2000)。幼兒戲劇遊戲與創造性戲劇之相關研究。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331-362頁。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頁。
岳清清(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民中學中輟學生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少年學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康志偉(2003)。親師生合作學習戲劇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豐年國小特教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澈(1977)。 國小戲劇教材與教學。台北:正中。
祝振華(1993)。說話的藝術。台北:黎明。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53-67頁。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淑娥(1993)。從說話談起-淺談國民小學的說話教學。國教之友,45,1,6-10頁。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頁。
梁仲容(1998)。從聽說活動歷程談國小說話教學。國教之友,50,1,34-40頁。
教育部(2001)。創造力白皮書。台北:教育局。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黃春貴(1996)。國文教學與說話訓練。中等教育,47(3),90-104 頁。
黃秀英(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陳正治(2000)。基本能力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21-32。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東陞(1994)。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編製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51-178頁。
陳麗慧(2001)。 用戲劇營造語文能力。師友,409,85-88頁。
陳儀君(2004)。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莊淑媛(2004)。說唱的嘉年華會-說唱表演融入低年級語文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陸又新(1995)。怎樣指導兒童看圖說話。中國語文通訊,36,22-32頁。
傅素香(2001)。從國語文學習領域談改進說話教學。翰林文教雜誌,19,10-14 頁。
曾明祺(2003)。課堂表演在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進興、宋在欣、洪惠娟、黃絹文(1999)。普通班與啟智班語文教室的言談分析。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刊:迎千禧談特教,629 -944頁。
楊佳惠(2000)。創作性兒童戲劇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美鈴(2002)。青少年對創作性戲劇的詮釋與展現。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品蘭(1998)。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淑慧(2004)。創作性戲劇應用於國民小學國語文課程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活動-以中山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
翰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國語第九冊。台北:翰林。
盧雪梅(1990)。創造性的人特質。創造思考教育。2,33-39頁。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曉東(1994)。淺談口語訓練的意義和途徑。師範學報。4,48-49頁。
戴寶雲(1995)。小學說話訓練的研究。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5-179頁。台東:台東師院。
顧大我(1983)。創造性教學與兒童國語教育。國教月刊,30(10),14 -20 頁。
二、西文部分
Blantner, A. (1995). Drama in education as mental hygiene: A child psychiat-rist’s perspective. Youth Theatre Journal., 9, 92-96.
Davis, J. (nd). Children’s theatre terminology: A redefini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The Child Drama Collection. Arizona: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avis, J. H. , & Behm, T. (1978). Terminology of drama/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 a redefinition. Children’s Theatre Review, 27(1), 10-11
Farver, J. A. M. ,& Frosch ,D. L. (1996). L.A.Stories:Aggression in preschoolers’ spontaneous narratives after the riots of 1992.Child Development, 67,19-32
Gimmesta, B. J.,& De Chiara, E. (1982). Dramatic play: A vehicle for prejudice red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1), 45-49.
Guiford, J. P. (1986). Creative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Buffalo, New York: Bearly Limited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New York: Harper & Row.
Guba, E.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29(2), 75-91
Hensel, N. H. (1973).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creative dramatics promram for kindergarten children. Ed. D. diss, U. of Georg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4(08), 4562A.
Kardash, C. A. M. , & Wright L. (1987). Does creative drama benefi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Youth Theatre Journal, 2(1), 11-18.
Librnan, K. (2000). What’s in a name? an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terms creative dramatics and creative drama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s to the Present. Youth Theatre Journal, 15, 23-32.
Miller, C. & Saxton, J. (1998). Lurching out of the familiar. In J. Saxton & C. Miller (Eds.), Drama and theatre in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pp. 165-180). Victoria, BC: IDEA Publications.
Shaw, A. (1992). The resonating voice of Winifred Ward. Unpublished conference paper. American Theatre Association Conference, August. The Child Drama Collection. Arizona: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Stenhouse, L. (1981) What counts as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9(2),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