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怡君 |
---|---|
論文名稱: |
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美少年」研究 Adonic Figures In The Novel Betwee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17th- 18th century) |
指導教授: | 林保淳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6 |
中文關鍵詞: | 明末清初小說 、美少年 、江南 、雅俗 、性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0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末清初小說中,關於男子秀氣之美的描述變得相當多而立體,這一方面意味著時代審美觀的改變,一方面必然也得對傳統的陽剛男性氣概做出回應。本文以此為出發,探討「美少年」現象的社會背景、心理背景以及「美少年」與男性氣概的關連。
明末清初以江南為首的市民經濟蓬勃發展,隱私的缺乏使得人們習慣看見他人的身體、有閒階級提升了閒逸文人的文化地位、江南文化又制約了大眾的美少年想像,使得「美少年」在這時期小說中大量出現,柔弱清秀的男子被列為美的典範。
作家以「少年」做為美的載體,「美少年」的年紀有日益下探的趨勢,作家們有意無意間開始重視青少年的成長。作家們以趨近幼者本位的立場,在小說中檢討了成年世界的僵化、無作為,透過少年社會角色的未固定、行動的自由以及對愛情的重視,重新思考了身為成年男性所應具備的理想特質。
此一理想形象是伴隨美少年的真情、婚戀而生,無可避免的也傳達了作家們對婚戀的看法:少年們擁有了美的外貌,使得他們在故事中容易取得婚戀對象和世人的認同,但美並不單純只是外貌之美,它意味著坐家們對私領域的兒女情愛的重視,也在與才、德、情的結合中,塑造了新的婚戀觀──才、情、色、德一體的愛情伙伴──和城市文人識情懂愛的我群形象。
但陰柔美同時又會引發作者們對破壞社會性別秩序的想像,尤其是在男色小說中,更可見到作家們由陰柔外貌(女形)到妾婦之道(女行)的聯想。作家無法擺脫男子當具有男性氣概的性別想像,因此一方面剝除跨越性別界線的美少年的男性價值(才、德)展現,一方面則為正面男色小說形象重新披上男性價值的外衣,美化其越界的動機與淡化越界之,使其重回男性評價體系之內。
【研究文本】(依朝代、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明]不提撰人:《檮杌閑評》(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6年)。
2. [明]天然癡叟:《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石點頭》(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3. [明?]名教中人編次:《好逑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4.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4年)。
5.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續集》(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4年)。
6.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3年)。
7. [明]京江醉竹居士:《龍陽逸史》(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6年)。
8. [明]周楫:《西湖二集》(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9. [明]季跪:《續西遊記》(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10. [明]芙蓉主人輯:《癡婆子傳》(台北:雙笛公司,1994年)。
11. [明]施耐庵:《插圖水滸全傳校訂本》 (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
12. [明]紀振倫:《楊家將演義》(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1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14.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15. [明]秦淮墨客:《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舘,1971年)。
16. [明]陸人龍:《型世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17. [明]陸西星:《封神演義》(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年)。
18.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19.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20.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21.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台北:基本書坊,2008年)。
22.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6年)。
23. [明]羅貫中:《說唐演義》(台北:風雲時代,1987年)
24. [明]羅貫中撰,[清]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25.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26. [清]不提撰人,惜花主人批評:《宛如約》(台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27. [清]不提撰人:《五虎平西》(台北:名家出版社,1982年)。
28. [清]不提撰人:《五虎平南》(台北:名家出版社,1982年)。
29. [清]不題撰人:《飛花詠》(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
30. [清]天花藏主人(?):《玉支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0年)。
31. [清]天花藏主人(?):《畫圖緣》(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32. [清]天花藏主人:《人間樂》(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0年)。
33. [清]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34. [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
35. [清]佚名:《定情人》(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36. [清]佚名:《麟兒報》(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37. [清]吳航野客:《駐春園》(瀋陽:春風文藝,1985年) 。
38.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
39. [清]吳璿:《征西演義》(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7年)。
40. [清]吳璿:《征東演義》(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7年)。
41. [清]吳璿:《掃北演義》(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7年)。
42. [清]李修行:《夢中緣》(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43. [清]李漁:《十二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年)。
44. [清]李漁:《連城璧》(北縣:建宏書局,1995年)。
45. [清]李漁:《無聲戲》(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46. [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47. [清]青心才人:《金雲翹》(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48. [清]南北鶡冠史:《春柳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0年)。
49. [清]娥川主人:《生花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50. [清]袁枚:《子不語》(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
51. [清]荑秋散人:《玉嬌梨》(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52. [清]荑萩散人:《兩交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53. [清]情痴反正道人:《肉蒲團》(北縣:雙敵國際出版,1994年)。
54.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55. [清]陳忱:《水滸後傳》(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56. [清]惠水安陽酒民:《情夢柝》(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6年)。
57. [清]遊戲主人、程世爵:《笑林廣記》(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58.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59. [清]蔣清山、[清]雲中道人著:《斬鬼傳‧平鬼傳合刻本》(台北:世界書局,1957年)。
60. [清]樵雲山人:《飛花艷想》(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4年)。
61. [清]錢彩:《精忠岳傅演義》(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7年)。
62. [清]錢彩編次:《說岳全傳》(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63. [清]攜李煙水散人:《燈月緣》(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5年)。
【專書】
一、古籍(依朝代、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春秋]晏子著,王更生校注:《晏子春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
2.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金川出版社,1982年)。
3.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兩種》(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4.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民]唐文治編纂:《十三經讀本‧儀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6. [漢]戴德著,[元]高明注:《大戴禮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7. [晉]陳壽撰,[南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
8.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9.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台新詠箋注》(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10. [北朝‧齊]顏之推著,李振興等注譯:《新譯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11. [唐]李百藥:《新校本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12. [唐]李延壽:《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
13. [唐]杜佑:《通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5. [唐]崔令欽:《教坊記》,收錄於《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16.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7. [後晉]劉晌:《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
18.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
1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大明王氏出版公司,1975年)。
20.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1. [宋]歐陽脩:《新校本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22. [宋]謝枋得:《叠山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續編‧3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23. [元] 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錄於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辛集(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明刊本)。
24. [明]二南里人編次:《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台北:廣文出版社,1986年)。
25.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26. [明]李東陽:《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1976年)。
27.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
28. [明]李樂:《續見聞雜記》,收錄於《明季史料集珍》第二輯(台北:偉文圖書,1977年)。
29. [明]李贄:《李贄文集》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3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錄於新興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第15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31. [明]俞琬綸:《自娛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7年微縮膠捲,據明萬46年(1618年)刊本製成)。
32. [明]姚旅:《露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33. [明]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北縣:建宏出版社,1995年)
34. [明]徐文長、李卓吾等撰:《晚明二十家小品》(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35.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台北:新興書局,1979年)。
36.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7.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38. [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北縣:項淵文化,2004年)。
39. [明]張岱:《嫏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40. [明]陳貞慧等:《秋園雜佩、意見、戲瑕(合訂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41.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47 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42. [明]蕭雍:《赤山會約》,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1585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43. [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44. [清]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5.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46. [清]尤侗:《艮齋雜說續說》(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47.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8. [清]李漁:《李漁全集4‧憐香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49. [清]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隨筆》(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鉛印本重製)。
50. [清]冒鶴亭輯,張次溪訂:《雲郎小史》,收錄於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5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52. [清]徐本、三泰等奉敕纂,田濤、鄭秦點校:《中華傳世寶典─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53. [清]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54.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55. [清]袁枚:《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56.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縣:漢京文化,2004年)。
57. [清]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58.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59. [清]清高宗御製:《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60.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宏業書局,1979年)。
61. [清]陳康祺撰:《郎潛紀聞初筆》(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62.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63. [清]富察明義等撰:《綠烟瑣窗集、棗窗閒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4. [清]彭定求等奉敕編校:《全唐詩》第2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65. [清]無名氏、楊士聰、馬光:《硏堂見聞雜記、玉堂薈記、兩粵夢遊記、行在陽秋(合訂本)》(台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66. [清]辜鴻銘著,黃興濤等譯:《辜鴻銘文集》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7. [清]鈕琇:《觚賸》(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68. [清]褚人獲:《堅瓠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69.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70. [清]錢儀吉等:《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1. [清]錢孺飴:《錢氏家變錄》,收錄於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39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72.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台北:中正書局,1983年)。
73. 《祥府縣志》,收錄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誌匯刊》34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英]Alexandra Shepard:《Meanings of Manhood in Early Modern Englan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年)。
2. [美] 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 [英] 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靳建國譯:《婚姻革命》(台北:遠流文化,1991年)。
4. [瑞]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 [美]大衛‧吉爾摩(David D. 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6. [美]大衛‧華許(David Walsh):《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5年)。
7.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
8.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9. [美]法蘭克‧皮特曼(Franf Pittman)著,楊淑智譯:《新男性─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台北:牛頓出版社,1995年) 。
10. [英]J.G.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11.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12. [法]拉康(Jacques-Marie-Émile Lacan)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年)。
13. [英] 約翰‧斯道雷(John Storey):《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14.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 [法]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epit) 著,羅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16. [法]侯伯‧埃斯卡皮著(Ro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17. [荷]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圖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18. [美]山姆‧基恩(Sam Keen) 著,張定綺譯:《新男人──21世紀男人的定位與角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19. [法]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8年)。
20.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常宏、徐偉譯:《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21. [德]斯提凡‧博爾曼(Stefan Bollman)著,張蓓瑜譯:《寫作的女人生活危險》(台北:博雅書屋,2009年)。
22. [美]韋伯倫 (Thorstein Bunde Veblen)著,趙秋巖譯:《有閑階級論:各種制度之經濟的硏究》(台北:台灣銀行,1969年)。
23.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24. [美]Tony Bennett等著:《New Keywords》(Malden, MA: Blackwell Pub,2005年)。
25.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
26. [日]瀧本弘之編:《中國古典文學插畫集成──三言二拍集》(東京:株式會社遊子館,2007年)。
27. [日]瀧本孝雄、藤澤英昭著,成同社譯:《色彩心理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
2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清代滿漢關係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29. 方志遠:《明代城巿與巿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31.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32.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年)。
33.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
34. 王煥琛、柯華崴:《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學出版社,1999年)。
35.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6.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37.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38.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39. 成復旺、蔡鐘翔、黃保真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
40.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41.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42.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台北:聯經,2008年)。
43.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巿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44.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45.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硏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46.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47.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48. 周振鶴:《釋江南》,收錄於《中華文史論叢》4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9.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50.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
51.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52. 林語堂:《中國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53.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54. 邱環:《馬祖道一禪法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55.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56. 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等編:《像應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畫特展》(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8年)。
57. 姜伯勤:《石濂大仙與澳門禪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58. 施曄:《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9.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60.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61.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2.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
63. 軍法局編:《聰明反被聰明誤──六十一年度軍法輔助教材》(台北 : 國防部編譯局,1972年)。
64.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65.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66.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67.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68.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9. 高美華:《明代時事傳奇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70.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71. 張杰:《中國古代同性戀圖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2.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73. 張曼娟導讀:《末世的愛情標本「三言」》(台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10年)。
7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7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889年)。
76.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06年)。
77.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78.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79. 陳俊宏、楊東明:《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1990年)。
80.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81. 陳羲鐘:《紅樓疑思錄》(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82.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
83. 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84.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
85.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1996年)。
86. 費振鐘:《墮落時代》(北縣:立緖文化,2002年)。
87.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88.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5年)。
89. 黃能馥等編著:《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年)。
90.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 北京:三聯書局,2010年)。
91.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5年)。
9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93. 葉楚炎:《明代科舉與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說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94. 廖咸浩:《美麗新世紀──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95. 熊宜中主編:《明清官像畫圖錄》(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96. 劉心武:《劉心武揭密紅樓夢》(台北:好讀出版社,2006年)。
97. 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8. 劉臨達:《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99. 鄭天挺:《清史簡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00.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巿形態》(上海:復旦大學,1995年)。
101. 鄭志敏:《細說唐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02.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03.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10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105.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
106. 賴保禎等:《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107.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香港:龍門書局,1965年)。
108. 戴不凡:《紅學評議外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109. 韓南:《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110. 韓南著,楊光輝譯:《創造李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11. 藍蕙如:《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台北:秀威資訊,2005年)。
112.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2004年) 。
113.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
【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遞增排序)
1. Byrne, D.,、Griffitt, W., & Stefania.D.:〈Attraction and similarit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卷1期(1967年),頁82-90。
2. Decuyper, M., De Bolle, M., & De Fruyt, F:〈Personality similarity, perceptual accurac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dating and married couples〉,《Personal Relationships》19卷1期(2012年),頁128-145。
3. Smith, J. B.:〈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quality〉,《Psychology & Marketing》15卷1期(1998年),頁3-21。
4.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 卷第 2 期(2001年12月),頁171-200。
5. 王立:〈比武招親:一個帶有俠義色彩的江湖規矩的人類依據母題〉,《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 (2006年5月),頁78-74。
6. 王進駒:〈清代小說的分期問題〉,《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頁129-135。
7. 王鴻泰:〈明清世人的異性情緣與情色意識的發展〉,中央研究院「2011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11月24-25)。
8. 王鴻泰:〈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賞與情藝生活的經營〉,《新史學》24卷2期(2013年6月),頁71-130。
9. 田富軍:〈論古代文學中「女強男弱」現象的心理成因〉,《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1卷2期(2003年3月),頁52-55。
10. 申明秀:〈明清世情小說的江南性抒寫〉,《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1年5月) ,頁78-84。
11. 呂凱鈴:〈李尚暲 、錢韞素合集所見之夫婦情誼:清代友愛婚姻一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0期(2010年1月),頁189-219。
12.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期(1999年6月),頁1-3、5-48。
13. 巫仁恕:〈消費與性別:明清士商的休閒購物與男性特質〉,《明清史研究》第36輯(2011年10月),頁1-36。
14.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期(2003年9月),頁87-143。
15. 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235-285。
16. 李亦輝:〈從詞話本到刊本──論《封神演義》的成書、版本及編者問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5期,頁110-116。
17.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範式的原型及其書寫──以作者論立場為討論基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期2卷(2004年9月),頁25-62。
18. 李桂奎:〈話本小說時空構架的「江南」特徵及其敘事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一期(2008年1月),頁135-141。
19. 李鴻淵:〈從江南人文地理看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團圓結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9月),頁135-139。
20. 杜景華:〈紅樓夢的敘事流年及其隱寓探考〉,《紅樓夢學刊》1991年第4期(1991年),頁165-186。
21. 周汝昌:〈曹學與紅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6期(1998年),頁23-28。
22. 林麗月:〈大雅將還:以「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收錄於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6輯(合肥:黃山書社,2004),頁194-208。
23. 邱江寧:〈清初江南文壇風尚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五期第三十一卷/總146期(2006年),頁51-56。
24.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第八期(2009年4月),頁61-100。
25.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五卷二期(1992年10月),頁139-159。
26.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171-178。
27. 徐培晃:〈《水滸傳》英雄的求生與再生──以女性為切入點〉,《興大人文學報》50 期(2013年3月),頁143-170。
28. 張志昌:〈論強勢文化傳播的主要特點〉,《西安工業學院學報》25卷第五期(2005年10月),頁504-509。
29. 張華娟:〈《聊齋》男性角色弱化現象析〉,《聊齋誌異研究》2003年第3期,頁21-32。
30.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青少年論述〉,收錄於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191-225。
31. 陳大康:〈悲劇、喜劇,再回歸到悲劇──〈鶯鶯傳〉、《紅樓夢》及其間的經典轉化》,收錄於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頁271-277。
32. 陳益源:〈明末流行風:小官當道──明代的三部同性戀小說〉,《聯合文學》13卷4期(1997年4月),頁41-44。
33.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清代學術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頁133-146。
34. 陳翠英〈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性別觀點〉,《清華學報》新33卷3期(2000年9月),頁329-373。
35.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及其轉向〉,《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0卷1期 總35期(2012年1月),頁55-57。
36. 章文泓、紀德君:〈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五期(1996年),頁110-118。
37. 傅承洲:〈《水滸》忠義思想的縱向考察〉,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5月),頁87-92。
38. 馮保善:〈明清江南出版業與明清話本小說的興衰〉,《明清小說研究》總第100期(2011年),頁48-62。
39. 楊雨:〈中國男性文人氣質柔化的社會心理淵源及其文學表現〉,《文史哲》總281期(2004年3月),頁107-112。
40. 廖美玉:〈記憶蘇小──由袁枚詩看情欲理的攙合與肆行〉,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情、理、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09-359。
41.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1期,頁23-29。
42. 劉坎龍:〈男性的異化──古代婚戀戲曲小說男子形象剖析〉,《新疆教育學院學報(漢文綜合版)》1998年第三期,頁47-51。
43. 劉容:〈從鬍子問題看魏晉南北朝人重陰柔的審美觀〉,《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6期(2009年),頁66-68。
44.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9年6月),頁127-162。
45. 戴不凡:〈時序錯亂篇:前八十回時序的矛盾〉,《紅學評議外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頁269-331。
46. 韓南著,張保民、吳兆芳合譯:〈早期的中國短篇小說〉,收錄於王秋桂主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頁1-47。
47. 聶壯:〈關於賈寶玉年齡的考證〉,《當代小說(下半月)》2010年第3期(2010年),頁53-54。
48. 聶春艷:〈一次不夠成功的「顛覆」──評《玉嬌梨》、《平山冷燕》的佳人模式〉,《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1998年),頁62-73。
49. 藍勇:〈中國古代美女的地域認同文化研究〉,《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頁116-125。
50. 蘇碩斌:〈傳神式寫實:日治臺灣的攝影認知與民間肖像〉,收錄於劉瑞琪主編《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 (台北:遠流,2012年) ,頁380-410。
【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林怡君:〈鉅史與私情:李渝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 安碧蓮:〈明代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台北: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1995年)。
3.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4.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 呂泓:〈清代章回小說中的「醜」形主角及其審醜藝術──以《斬鬼傳》的鍾馗、《醉菩提》的濟顛為主〉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
6. 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7. 胡健國:〈清代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8. 范育菁:〈風俗與法律─十七世紀中國的男風與男風論述〉(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年)。
9.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10. 莊連棚:〈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11. 陳偉達:〈晚明男色小說情欲書寫研究〉(台北:淡江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12. 黃胡群:〈祈福與教化─唐代儒家官僚推行地方祭祀的理念與落實〉(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年)。
13. 黃純怡:〈宋代刑罰修正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年)。
14. 黃鈺媖:〈楊家將故事形成與演變之研究──以《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為中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5.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16. 裴學儒:〈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7.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網路資料】(依瀏覽時間排序)
1. 城市快報:〈導演創造三國世界 趙雲是軍人不是俠客〉(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04/08/content_7940025.htm),2011年5月21日瀏覽。
2. 浙江在線:〈《見龍卸甲》上映 劉德華版“趙雲”為什麼不穿白袍〉(http://news.sina.com/oth/zjol/000-104-103-104/2008-04-02/17432784005.html),2011年5月21日瀏覽。
3. 上海東方早報:〈趙雲造型被讚史上最帥 劉德華:經典人物眾口難調〉(http://ent.163.com/08/4195GB7A0031H2L.html),2011年5月22日瀏覽。
【其他】
1. 2007年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主辦「豬事大吉─新春門神年畫展」宣傳單。
2. 鄭文惠主持國科會計畫報告:「詩/詞意的圖像化─晚明《唐詩畫譜》、《詩餘畫譜》的性別想像與空間美學」,執行期間:2007年8月~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