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旻達 Chuang, Min-Ta |
---|---|
論文名稱: |
兩岸物流發展策略之研究(1995-2005)-SWOT分析法之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SWOT Analysis on Logistics between Cross-strait(1995-2005) |
指導教授: |
楊世雄
Yung, Shih-S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物流 、政治經濟 、SWOT分析法 、兩岸關係 |
英文關鍵詞: | Logistics., Political Economy., SWOT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Strai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物流的演進已從傳統的運輸演變至現今全球運籌管理的概念。意指,整個物流的發展從早期物流管理演化到供應鏈管理,最終推演至全球運籌管理的整個歷程。因此,物流是一個延續不斷的問題。
本文使用政治經濟研究途徑,並輔以歷史結構的研究,希望藉由歷史的角度去發現兩岸物流發展的問題。此外,亦使用策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藉由共時性的研究,讓台灣與中國大陸了解自身的處境,以改善劣勢、化解威脅,保持優勢與發展機會的角度出發,作出符合潮流的策略規劃,以面對未來多變的大環境問題。
經由研究發現,兩岸充分合作是互蒙其利的;因此,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置,就顯的重要。然而,兩岸尚未充分開放三通,三通就像是兩岸互通物流的絆腳石,所以政府應正視這個問題,以兩岸經濟利益為依規,有效管理與開放政治意識形態,以圖雙方未來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has been changed into global logistic management. In other words, it has been changed from logistic management to supplying chain, and then to global logistic management. Therefore, logistics is an issue to extend.
The thesis applies the approach of Political Economy with historical structure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of cross-strait logistics from the aspect of history. In addition to manipulate the SWOT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inferiority, reconcile the minacity, and maintain the advantageous position and the chances of development. Thus it makes a tactic plan to fit with the current position and face the changeable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says that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will be a great benefit to the both sides. Consequently, establishing the Common Marke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 Three Links has not been fully opened to the public which becomes a stumbling block for the cross-strait logistics. Our government should square up to the issue with open-minded political ideology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problem. It should create a benefici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 cross-strait to develop in the future.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丁一凡(1998),《大潮流: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大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全球運籌案例探討結案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委託計畫。
大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亞太營運中心之全球運籌管理中心研究委託專案合作計畫書》,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委託計畫。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2003),《美國思想庫及其對華傾向》,北京:時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4),《中國統計年鑑-2004》,北京:中國統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北京,2002年,上網日期2005/07/20
王永慶(2002),〈台灣經濟與兩岸關係〉,《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7期。
王洸(1969),《實業計劃論》,台北:自印。
包宗和 等著(1990),《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北京市商務局、北京物資學院(2005),《2004北京物流藍皮書》,北京:新華。
卡內基中文網(Carnegie ChinaNet),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China,上網日期2005/07/20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http://www.cept.org,上網日期2005/07/20
史元慶(1970),《經濟發展理論》,臺北:三民,頁340-350。
伍忠賢(1998),《實用策略管理》,台北:遠流。
伍忠賢(2002),《策略管理》,台北:三民。
曲兆祥(2004),〈全球化VS本土化:一個中國概念對台灣形成的政治困境─從藍綠陣營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兩岸論壇論文集》,頁123-131。
朱美環、毛惠明,〈第24屆世界港口大會專稿:大型化專業化:我國港口碼頭的發展方向〉,《中國交通報》, 2005年7月1日,http://211.89.225.4:82/gate/big5/www.cnr.cn/zhuanti/gkwlx/mtsx/t20050628_504077964.html
朱海成 著(2004),《全球運籌管理-電子商務的全球佈局》臺北:新陸。
江丙坤(2001),《從臺灣經驗看當前經濟問題與對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江丙坤(2004),《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台北:聯經。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財經法治協調服務中心,http://www.cepd.gov.tw/ ,上網日期2005/07/2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
何斯因、陳德昇、耿曙 主編(2003),《中國大陸研究與方法》,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天佑、傅曦(1982),《美國重要思想庫》,北京:時事。
吳榮義(2002),《WTO時代:當前台灣經濟的省思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
宋國誠(2002),〈全球化與中國-禮遇、挑戰與調適〉,《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台北。
宋鎮照(1993),〈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理論研究架構的探討〉,《思與言》,第31卷,第2期。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李英明(1994),《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臺北:永然文化。
李英明(2002)《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臺北:生智。
李珮芸(2002),《大陸台商鞋品物流據點佈署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鵬(2005),《台海安全考察》,北京:九州。
辛承越 編(2005),《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商務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育仁(1995),《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二版,台北:五南。
周育仁(2002),〈政治經濟學重要研究途徑之分析台海兩岸政經發展經驗〉,台南市,成功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一月份。
周郁峮(2000),〈淺談策略管理程式-S.W.O.T分析〉,絲織園地,第32期,臺北。
周慧盈(2005),〈上海洋山港明天開港 年吞吐量達220萬個貨櫃〉,《中央社》,2005年12月9日,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Mainland/cna_2005_12_08_21_00_15_203.html(檢索日期:2006年2月6日)。
林明聰(2003),《國際化之經營策略分析-以國際筆記型電腦廠商進入大陸市場為例》,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金靜(2003),《海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之影響-以台商對大陸投資為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炳中(2002),〈WTO、全球化與兩岸經貿競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1期,台北。
林鼎傑(1998),《全球運籌模式下物流中心之選擇與最佳運輸工具之組合》,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邵宗海(2004),《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江馨彥 譯,Earl Babbie著(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The Basic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雙葉畫廊。
邱垂正(1999),〈過度期中共對香港主權轉移之運作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垂正(2005),〈兩岸非正常化經濟整合關係之省思與挑戰〉,《展望與探索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11月。
洪金蟬(2000),《物流中心在中國大陸建構之探討》,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鎌德(2000),《當代政治經濟學》臺北:揚智。
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http://www.aei.org,上網日期2005/07/20
胡祖慶 譯(1991),Martin Staniland著,《政治經濟學導論》(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臺北:五南。
唐健中(2002),《國際物流下之兩岸資訊電子業物流運籌—以高雄港市周邊腹地為例證》,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孝儀 編(1989),《國父全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高安邦(2002),《政治經濟學》,台北市:五南。
涂百堅、陳怡如譯(1996),Willy Wo-Lap Lam著,《世紀末中國:鄧小平續局》(China after Deng Xiaoping),台北:智勝。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運行局、南開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 主編(2005),《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邁向全面開放的中國物流市場》,北京:機械工業。
國際貨櫃化雜誌(Containerisation International),2005年3月http://www.elogistics.org.tw/web/news/message0508.htm#9(檢索日期:2006年2月8日)。
崔大鵬(2003),《國際氣候合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北京:商務。
常書娟(2003),《以台商的觀點分析比較兩岸物流發展之現況與展望》,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五岳(2003),〈兩岸三通之政經評估〉,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政策研究系列專題No.91002。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htm
張亞中、李英明(199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
張敏 譯(2003),Johnson James C.、Wood Donald F.、Wardlow Daniel L.、Murphy Paul R. 著,《現代物流學》(Contemporary Logistic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維迎(1996),《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畢恆達(2005),《教授爲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文化。
許芳懿(2003),〈學校經營之策略管理運用~以SWOT分析為例〉,《教育研究》,第11期。
郭吉助(2003),〈兩岸三通與台灣經濟的發展〉,《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8月。
郭吉助(2003),〈兩岸三通與台灣經濟的發展〉,《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
郭迺鋒(2005),〈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十卷,第四期,三月。
陳光華(2002),《兩岸通航技術配套措施之研究》,國政研究報告,永續(研)091-009號。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1/SD-R-091-009.htm
陳宜亨(2005),《中共江澤民主政時期對台政策之研究(1989~2003)》,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青玉(2003),《運籌管理體系競爭指標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年(2004),《SWOT分析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3期,頁125-136。
閆國慶 編(2004),《國際商務》,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彭懷恩(1990),《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風雲論壇。
曾玉勤(1982),《發展我國海運事業之研究—從實業計劃探討我國海運發展之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仁安(2003),〈談台灣物流的發展-繼往開來 全球接軌〉,《現代物流/物流技術與戰略》,第三期。
黃文吉、熊兆周、吳勝傑(2002,5月),《兩岸發展全球運籌管理之策略規劃-由金夏自由貿易區談起》,論文發表於第一屆海峽兩岸航運科技學術研討會,基隆市,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黃旭男(2000),《建構全球運籌中心之政策與法制研究》,行政院經建設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委託計畫。
黃凱莉(2001),〈台灣加入WTO後海峽兩岸物流業發展趨勢之探討〉,《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12期 (上)。
黃惠雯 譯(2003),Benjamin F. Crabtree, William L. Miller編著,《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縣:韋伯文化。
黃鎮台(2001),《全球化下的兩岸經貿政策與台灣競爭力》,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經(研)090-015號。
楊穎超(2005/11),〈經濟全球化下的政治影響-以中國大陸為例〉,《展望與探索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台北市:展望與探索雜誌社,頁39-50。
經濟部商業司 編(2005),《台灣物流年鑑 2004》,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葉玟琪(1993),《台海兩岸資金往來流動對台灣經濟及金融的影響分析》,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連祺(2004),《SWOT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4期,頁135-136。
董立文(2002),〈全球化的衝擊下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季刊》,第3期,台北。
詹政峰(1996),《全球運籌管理對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國際競爭力之影響》,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文衡(2003)《台灣崛起:從停滯到高飛的經濟躍升》臺北:禦書房。
趙文衡(2002),〈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8期,台北。
趙文衡(2004),《不完美復甦:全球化關鍵報告》,台北:御書房。
劉孟俊(2005),〈區域貿易整合與外人直接投資〉,《經濟前瞻》,第99期,五月。
蔡宏明(2000),〈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政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卷,第一期,頁32-58。
蔡學儀(2003),〈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蔡學儀(2005),〈全球化與兩岸經濟發展〉,《展望與探索月刊》,第三卷,第一期,1月,頁41-54。
鄭玉瑞(1997),〈台灣物流業的發展趨向與規劃策略〉,《台灣金融月刊》,第33卷第4期。
鄭竹園(1994),《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與互動》,臺北:聯經。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蕭百宏(1995),《我國物流業通路結構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萬長(2005),《一加一大於二:邁向兩岸共同市場之路》,台北市:天下遠見。
戴志璋(2003),《台灣物流業者赴大陸投資問題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薑照斌(2002),《國際物流產業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仁昌(2004),〈前進大陸物流市場~第四方物流的策略運用〉,《物流新世紀2004特輯》,台北: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顏建發(2002),〈從政治經濟的觀點談加入WTO後兩岸三通的展望〉,《國際事務季刊》,第3卷,第2期。
魏江、王艷 (2004),〈企業內部知識共享模式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第一期。
蘇雄義(2005),《物流與運籌管理:觀念、機能、整合》,第二版,臺北:華泰。
顧力仁(1998),〈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第18、19期。
英文部分
Acs, Zoltan J et al.(199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Issue: 9.
Andrew, Wahl(2004), “All fired up over RFID” , Canadian Business, Volume: 77, Issue: 13.
Bertrand, De Jouvenel (1957). Sovereignty:An Inquiry into the Political Goo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llen, R.F.(1984), Ethnographic Research: A Guide to General Conduc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Eurostat,(2004)“Use and Practice of SWOT Analysis”,Seminar o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of Statisticalactivities. Version:17, http://www.paris21.org/documents/1044.pdf 2006/01/06
Fred, R. David(1995),Concept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Friedrichs, J., & Ludtke, H. (1974),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estmead, UK: Saxon House.
Graves, S.C.、Rinnooy Kan A.H.G.、Zipkin.(1993), Log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New York:North-Holland)
Jane RC Boyes, Jane Degerlund(2005), Rising to the top, Containerisation International, p77.
Johnson, James C.、Wood, Donald F.、Wardlow, Daniel L.、Murphy, Paul R.,Jr. (2003),Contemporary Logistics(Peking:Prentice Hall and Social Science, Inc.)
Lee, J N.(2001)“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haring ,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partnership quality on IS outsourcing succes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issue: 38.
Martin, Christopher(1994),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New York: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Martin, Christopher(1992), Logistics -The Strategic Issues(Hong kong:Chapman &Hall)
Robbins, Stephen P. (2000), Managing Today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Robeson, James F.&Copacino, William C.(1994), The Logistics Handbook(New York:The Free Press)
Stilwell, Frank(1988),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conomy: Common and Contested Terrain”, Economic Record, March.
Turner, Myra Faye(2001),“How Does Your Company Measure Up?- A SWOT analysis will help you meet business objectives”, Black enterprise, Volume: 32, Issu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