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文莊 Hsu, Wen-Chuang |
---|---|
論文名稱: |
地方特色產業之服務設計探討與創作─以奇麗灣珍奶文化館為例 Study and creation based on service design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An example of kili bay boba milk tea culture center |
指導教授: |
鄧成連
Teng, Cheng-Le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特色產業 、服務設計 、體驗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es, Service design, Experience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70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1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進入二十一世紀體驗經濟時代,僅強調產品規格與品質的行銷時代已過,消費者隨時間流逝會遺忘企業所傳達的文宣,卻記得當時企業給予的感知。服務設計強調以人為核心出發,經由有形和無形的媒介,串連各專業領域,為地方特色產業業者從製造業轉型為觀光業,透過地方精緻產品推廣、觀光規劃及生態資源的結合,兼具寓教於樂功能,建構完整的服務體驗,提升服務的細緻度也更貼近消費者。
隨著體驗經濟的時代來臨,在經濟部推動下地方特色產業已成為台灣新的觀光景點。本研究旨在瞭解地方特色產業之服務設計,以宜蘭「奇麗灣珍奶文化館」為主要個案研究對象,再選定另兩間同為宜蘭地方特色產業已具名聲的食品加工展館作為案例,採質性資料分析法,以遊客立場實地造訪三間展館進行觀察與資料收集,以服務設計之理論為研究中心,輔以體驗分析,將三間展館的資料彙整進行歸納與思考,綜合文獻探討與創作討論獲得以下結論:
(1)、地方特色產業最吸引人之特性就是帶不走的獨特性,必須實地親訪參與互動,故事的導入和體驗是地方特色產業的營運基石。
(2)、地方特色產業之觀光工廠不僅有利本業經營,亦可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利用服務設計強化地方特色產業體驗,對品牌形象與效益也有加分作用。
(3)、體驗場域目的不同,產生不同服務體驗類型,經由複合式的體驗類型相互配合設計,可創造更令人沉醉的體驗。
(4)、地方特色產業以主題性感性行銷結合觀光旅遊,設立明確的主題和明星商品,加值美感,以品牌區隔同產業的同質性,吸引遊客造訪。
(5)、地方特色產業的觀光須透過跨專業建築、環境、視覺、多媒體等設計領域共同建構整體體驗流程,以團隊合作綜合所有體驗、服務和視覺並存呈現。
本研究經由服務藍圖的接觸點和設計項目,分析顧客需求、顧客期望與審視顧客的問題點或是改善之處,藉此剖析服務流程中的現有接觸點,發掘潛接觸點與提出創見接觸點,研究結果顯示創作案例可再強化視覺體驗,加深互動深度與引導順暢度。創作特色計有:
(1)、結合特色產業明星商品型態之商標設計以強化「珍奶」文化館主題。
(2)、環境視覺指標設計與招牌設計,可慮環境因素與設計情境,提供順暢的引導。
(3)、加深DIY中視覺體驗相關設計,如教室環境、PPT教材等強化體驗設計。
(4)、增設互動式「彩色珍珠廊道」增加與主題珍奶的連結度。
(5)、運用行動定位廣告推播,設計DIY體驗廣告內容,以疏解諮詢人潮。
“Twenty first century is the experience economy era. Consumer will not remember what the enterprise’s quote, but will not forget the guest experience which provided to them. Only focused on the specifi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s no longer can be satisfied the customers”- Pine and Gilmore, 2000. The core of the service design is human. Via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media which has connected to all different kind of professional fields. It helpe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es transformed from manufacturing to tourism.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local fine products promo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ource to create an entertaining yet educational event. It provided more thoughtful and completed service experience. Enhance the detail of the service to the consumers.
Along with the experience economy ear,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of R.O.C. has been promot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s Taiwan’s new tourist spots.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ervice design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Use “Kili Bay boba milk tea culture center” as main study case and Yilan city as the category. Here also chosen two other well-known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od processing show centers as case example. 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visited each locations as tourist and doing observ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In the end, summarized three centers’ dates to create by use service design theory as the main study point, supplemented by the analysis of customer experience. After consolidated the information of three show centers, the result is indicated:
1.With tour guide’s explanation always can be joyful and in-depth experience. However, with the guidance float signage, explanation bulletins boards and interaction tools will act as silent tour guides.
2.Exposed food process in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s a good business strategy. By exhibited elected process to the tourists can help explain the philosophy, enchase the brand image. Promoting the main products can also help the sales on all other products.
3.Closely integrated with brand exposure’s DIY actives. Hands-on experience, atmosphere of the surrounding and the lectures’ technique all can be the selling points.
4. Brand can make the best of the social media’s marketing, “check-in”, QR code, Hashtag, etc, to improv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ir fa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the service process blueprint of the touch point experience and design project to analysis the customers’ demand, expectation and their existing issue and improving areas of the Kili Bay. By examination the service procedure’s existing touch points, potential contact points and transcends contact points. The result has shown that Kili Bay can improve their visual experience, increase the depth of interaction and enhance the guidance float. The creation as follow:
1.Trademark design focus on “Boba” culture center.
2.Environmental visual signage design and signboard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smoother guidance.
3.Improve the visual experience design of the DIY actives, e.g. classroom environment, power point materials etc.
4.Additional interactive “color pearl corridor” to improv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Boba”
5.Using Location-based service advertising,design the SMS content for DIY experience in order to ease the crowd on seeking advice.
中文部分
OTOP臺灣地方特色網(2009)。「台灣地方特色產業前瞻與發展-掌握地方魅力經濟DNA」國際研討會。取自http://blog.udn.com/otop/3512449。
下平尾 勳 (1996)。地場産業—地域から見た戦後日本経済分析。日本:新評論,12。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3)。傳承地方特色、蛻變地方產業,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2)。民國九十一年中小企業之經營動向。
之連鎖產業為例。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17:1。頁38-47
方世榮譯(1998)。行銷管理學-分析、計劃、執行,與控制(原作者:Kotler P)。台北:東華書局。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學苑。
王本壯(1998)。提昇傳統地方特色小企業競爭力輔導案以三義木雕為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東海大學專案研究報告, 30-38。
王本壯(2000)。從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的策略─以三義木雕產業為例。聯合學報,17 期, 125-134。
王育英、梁曉鶯譯(1999)。體驗行銷(原作者:Schmitt, Bernd H)。台北:經點傳訊。
王亭雅(2009)。文化商品價值要素分析之初探-以地方農特產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台北市商業管理處(2004)。臺北市萬華、大同地區特色產業調查研究。計劃執行期間2001.04.18~2001.12。台灣經濟研究院。
甘蘭(2009)。以懷舊情境探討文化創意產業之體驗行銷。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田君(2010年6月)。特別策劃:服務設計。裝飾藝術設計月刊,第6期,取自 http://www.izhsh.com.cn/cover/127/595.html。
白育權(2007年7月18日)。體驗經濟的時代來臨,引領著口碑行銷的興盛。Buzz Lab News。取自http://buzz.itrue.com.tw/blog/?p=114
地方文化館計劃(2003)。文化建設委員會。取自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6
地方特色產業暨社區小企業輔導計劃【措施簡報】(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assist.nat.gov.tw/GIP/wSite/UpLoad/download/39650_76464120370.pdf
地方特色產業網路博覽會OTOP地方特色網【產業聚焦】(2010年11月20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取自http://www.otop.tw/news2/106288.html
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計劃 (2003)。文化建設委員會。取自http://www.cca.gov.tw/business. do?method=list&id=14
池熙璿譯(2013)。這就是服務設計思考(原作者:Marc Stickdorn & Jakob Schneider)。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客家特色產業發展計劃查證報告。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為員會(199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美玥(2007)。善用特色創造價值—台灣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現況與展望。新港
20文化季集體英雄論壇,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
何慧儀(2003)。策略體驗模組對網路書店虛擬社群忠誠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台北:桂冠。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原作者:Patton, M. Q.)。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呂博裕譯(1997)。服務管理-以創造競爭優勢(James A. Fitzsimmons & Mona J.
Fitzsimmons)。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頁189-197。
李曉青、宋治濤(2010年8月)。國外服務業理論研究述評。經濟論壇,第480期,
頁35-39。
汪建均(2012年7月)。服務設計激盪中小企業軟實力。臺北產經期刊,第10期, 23。
奇麗灣(2017)。什麼是綠建築。取自http://www.kilibay.net/3216024314316892987222659.html
宜蘭縣教育支援平台(2017)。細說宜蘭蜜餞發展史3。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6746/catid=24555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服務設計(無日期)。智庫百科。取自http://www.mbalib.com/
林有得(1993)。景園體驗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忠坤(2005)。如何整合產業行銷、塑造魅力台灣。中小企業輔導體系網。取自http://www.smecs.org.tw/2005/2005_1.php
林玫玫(2005)。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第一屆管理與決策學術研討會特刊,頁287-294。
邱永漢(2004年12月)。體驗產業和健康產業是未來兩大生意。財訊月刊,第273期,頁300-305。
金棗文化協會(2017)。蜜餞起源與發展。取自http://www.linmei.org.tw/link7.htm
客庄12大節慶(2010)。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取自www.ihakka.net/hv2010/index12.asp
洪勝鴻(2004)。體驗行銷及關係行銷對顧客價值及顧客滿意影響之研究-以休閒農場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夏業良、魯煒譯 (2003)。體驗經濟時代 (原作者:B. Joseph Pine II & James H.
Gilmore)。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孫華翔(2006 年12月20日)。社區產業發展與經營模式探討。社區營造協會電子報。取自http://www.peopo.org/cesroc/category/5693
徐宗國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 A. & Corbin, J. 合著,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
徐敏晢(2006)。以體驗策略建立中小型企業之品牌--以休閒農場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達光(2003)。消費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科學的研究。台北:東華書局。
翁徐得(1993)。地域振興。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台北。
翁徐得(1995)。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台灣手工業月刊,55期,頁10-15。
翁崇雄(1993)。評量服務品質與服務價值之研究-以銀行業為實證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茶山(2016)。服務設計輕觀點:找到產品的附加價值。上奇出版社。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出版。
崔立新(2004)。服務業品質評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光民(2009年9月24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台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83
張尊禎(2009)。台灣糕餅50味:舌尖上的懷舊旅行。台北:遠流,1頁41-143。
張瓊莉(2002)。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商店氣氛與消費者體驗之研究。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張瓊慧、王曉鈴、楊晉一、林霖偉、蔡家宇(2003)。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特輯。台北市: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
許文志、楊英賢、沈健華、鍾雅儷、張李曉娟、吳俊賢著(2009)。地方產業創新策略。台北:五南出版社
許家榮、林建緯、范叔玫、李惠雯、林辰芳(2007)。地方特色產業之集體再造策略。龍華科技大學研究報告未出版之原始資料,頁18。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菀玲譯(2003)。創造顧客感動的品牌管理:把顧客變成忠誠的擁戴者(原作者:Smith, S. & Wheeler, J.)。台北:哈佛企管。
野村順一(1996)。增補色之秘密,最新色彩學入門。東京:文藝春村。
陳貴霖(1995)。由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輔導經驗漫談其生存與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台北市,頁326~ 339
陳順益(2005)。體驗品質對體驗滿意度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區酒吧為例。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澤義(2006)。服務管理。台北:華泰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覺(2003)。服務產品設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傅云新(2005)。服務營銷學。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9。
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劃(2002)。內政部營建署。取自http://cpamicitytown.cpami.gov.tw/default01/default01.htm
曾光華(2007)。服務業行銷:品質提升與價值創造。台北: 前程文化。
曾光華(2008)。行銷管理概論:探索原理與體驗實務。台北:前程文化。
曾光華、陳貞吟(2004)。「消費者體驗的本質與意涵」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資訊系統研究學會。
焦桐(2015)。味道福爾摩莎。台北:二魚文化,頁768。
善用「體驗經濟」強化企業競爭力【新聞群組】(2007年3月20日)。經濟建設委員會。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848
項退結譯(1989)。西洋哲學辭典(原作者:Brugger Walter)。台北市:華香園。
黃芯芬(2005)。體驗設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雲林縣。
黃星滿(2004年12月)。日本地方產業發展措施之研究。經濟研究,第5期。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611
黃聖峰(2009年1月15日)。關鍵時刻,品牌決勝點。經濟日報,D2版。
黃慧文(2007年10月)。我國地方特色產業之推動與展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0卷第0期,頁92-97。
黃鵬飛譯(2008)。服務行銷(原作者:Zeithaml、Binter、Gremler)。台北: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楊士範(2011年2月)。臺灣連鎖飲料店下的當代日常飲食生活--以咖啡和珍珠奶茶
楊倩蓉(2006年2月)。體驗行銷威力難擋-為一瓶酒買下整間廚房。30雜誌,第18期, 78-82。
楊振甫、黃則佳(2011)。打開服務設計的秘密。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楊純青(2004)。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及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楊敏芝(2007)。地方特色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之辯証關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359
楊錦洲(2002)。服務業品質管理。台北:品質學會,3。
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APEC經濟委員會(EC)「推動知識型經濟之先決條件,政策極可能之合作研討會」會議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一鄉一特色 擦亮地方特色產業明珠。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191。
經濟部小企業處辦理地方特色產業暨社區小企業輔導作業要點(2005年9月8日)。經濟部小企業處。取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705&ctNode=215
經濟部工業局(2003)。傳承地方特色,蛻變地方產業。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999)。八十八年社區暨地方特色產業輔導案例。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1)。九十年社區暨地方特色產業輔導案例。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4)。93年社區暨地方特色產業輔導成果專輯。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7)。地方特色產業深耕加值計劃。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華經濟研究院(2005)。9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華經濟研究院。
經濟部商業司(2007)。創新台灣品牌商圈四年計劃,字第0960024614號函核定。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葉志成、葉立成(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社。周文欽等(1997)。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P196
路富裕(2001)。把特色產業做強做大。探索與求是,第11期,取自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TSQS200111019.html
農業特色產業創新加值計劃(200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取自http://www.coa.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coa/12867/21219_04.pdf
維基百科(2017)。珍珠珍珠奶茶。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F%8D%E7%8F%A0%E5%A5%B6%E8%8C%B6
劉麗文、楊軍(2002)。服務業營運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16-17。
蔡志堅(2006)。地方特色產業與文化加值。龍華科技大學創意發想與實踐課程演講內容,桃園。取自http://www.docin.com/p-50024549.html。上網日期:2012年4月20日。
蔡志堅(2009)。地方產業發展政策、地方產業發展政策簡報。2009年全球在地化策勵營。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912317411771.pdf上網日期:2012年4月20日。
蔡杉源(2003)。零售百貨業體驗行銷策略運用之探索性研究-以漢神百貨開店慶暨母親節特賣活動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保田(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國教育學會。台北:師大書苑。
衛南陽(2005)。哇!玩行銷:你一定要知道的21種行銷秘技。台灣:沃爾文化。
鄭凱方(2002年9月)。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雙月刊,
83 期,頁52-55。
鄧成連(1999)。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台北:亞太書局。
鄧成連(2010年6月)。觸動服務接觸點。裝飾藝術設計月刊,第6期,取自http://www.izhsh.com.cn/doc/127/597.html
鄧成連(2012年2月)。發現設計。科學發展,470期,頁71-7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鄧振源、林建璋(1999)。大學行政單位支援教學服務品質之模糊多屬性評估模式,
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品質管理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積極推動地方特色產業與全球接軌(2006年12月12日)。國際生活環境整合網。取自http://www.i-taiwan.nat.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
&id=662:2009-02-23-02-11-21&catid=10:2009-01-05-03-22-04&Itemid=33
蕭偉良(2003)。地區發展計劃對特色產業商店街發展成效之評價─以三義水美木雕街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戴肇洋(2004)。台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問題探討。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
謝寶煖(1994)。我國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涉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新竹101-128。
藍世明(2004)。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連鎖雜誌咖啡館之消費情境因素研究--以台中
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羅仕鑒、朱上上(2011)。服務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羅募旋(2008)。地方特色產業模是研究-以白河鎮蓮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蘇宗雄(2000年5月)。感性抬頭,進入大體驗時代。設計雜誌,第93卷,頁5-8
觀光工廠自在遊網站(無日期)。觀光工廠計劃發展緣起。取自http://www.taiwanplace21.org/plan.htm
英文部分
Abbott, L(1995).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N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R.E. and S.S. Srinivasan,(2003). E-satisfaction and E-loyalty: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 123.
Birgit Mager and Shelley Evenson (2007). What is Service Design? Touchpoint.Vol. 1(1).
Bogdewic, S. P. (199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45-69). Newbury Park, CA: Sage.
Brown, S. W., Fish R. P., Bitner M. J. (1994). The development and emergence of services marketing thou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l(5), 21-48.
Csikszentmihalyi,M.(1975).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aniel Bell(1973). 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23- 129.
Deci, E. L.(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Eill, B. & J. S. Mosher(1993).Six Ps for Four Characteristics: A Complete Positioning
Strategy for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 CAP’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ing, 9(1),129-145.
Eisenhardt, K. M.(1989).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532-550.
Fitzsimmons, James A and Mona J. Fitzsimmons(1998). Service Management: Operation, Strate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ston: Irwin/MsGraw Hill. 85-122.
Gillian Hollins, Bill Hollins.(2008). Total Design: Managing the Design Process in the Service Sector. Pitman Publishing.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32-140.
Holbrook, Morris B.(2000).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acro marketing, 20(2), 178-192.
J.M. Juran(1986).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Vol. 13, No. 4, 19-24.
Joy, A .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Gainesville , Vol. 30, 259.
Kingman-Brundage, J.(1989). The ABCs of service system blueprinting. Designing a Winning Service Strategy,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L, 30-33.
Kotler, P.(2003). Marketing Insights from A to Z:80 Concepts Every Manager Needs to Know. NJ: John Wiley & Sons.
Lovelock, C. H.(1994). 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 47, 9-20.
Mathwicka. C., Malhotra, N. and,Rigdon, E. (2002). Experientialvalue: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77(1), 39-56
McLuhan, R.(2000). Go Live with a Big Brand Experience. Marketing, London.(10), pp.45-46.
Norris, R. T.(1941).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R.L.,(1997).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NewYork: Irwin/McGraw-Hill.
O'Sullivan, E. L., & Spangler, K. J. (1998). Experience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New Millenium.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
Parasuraman, A., V. A. Zeithaml and L. L. Berry (1988). SERVQUAL: A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of Retailing, 64, (Spring) , 12-41.
Parasurman, A., Valarie A. Zeithaml, and Leonard L. Berry(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Fall), 84-106.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hilip Kotler(1996). 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pp.128-135
Phillips, D.M., Olson, J.C., Baumgartner, H.(1995). Consumption Visions in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22, pp.280-284.
Sasser, W. E. & S. P. Arbeit, (1976).Selling Jobs in the Service Sector. Business Horizons, 19(3), pp.61-65.
Service (n.d.)。Merriam Webster。Retrieved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ervice
Shostack, G. L. (1977). Breaking Free from Product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41(2), pp.3-80.
Shostack, G. L. (1984). 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2(1), pp.133-139.
Shostack, G. L. (1987). Service Positioning through Structur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 51(1), pp.34-43.
Shostack, G. L., & Kingman-Brundage. (1991). How to design a service The AMA Handbook of Marketing for the Service Industries. New York. pp. 243-261
Tsoukatos, E. and G.K. Rand (2006). Path Analysis of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in Greek Insurance,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6, pp.501-519
Zeithaml V. A., Parasuman, A, & L. L. Berry(1985).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49(Spring), pp.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