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晶文
Ching-Wen Wang
論文名稱: 台灣職棒球員偏差行為自覺之研究─以黑鷹事件為例
Deviation Behavior of Taiwa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 The Black Eagles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偏差行為職業棒球黑鷹事件
英文關鍵詞: deviation behavior, professional baseball, Eagles scanda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0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棒球為台灣的國球,但自1997年來中華職棒連續發生五波假球案,致使台灣球迷對於中職品牌產生懷疑,球迷大量流失。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職棒球員放水偏差行為之自覺性,以中職首宗假球案時報鷹「黑鷹事件」球員為研究對象,並以偏差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球員內在價值信仰及外在社會控制互動之因果關係,並進而分析其涉案之成因、類型及其對於個人生涯、台灣棒球環境所產生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就所蒐集之文獻資料,比對球員、球團管理人員及專家學者之深度訪談,加以整理、歸納、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黑鷹事件」球員對於放水偏差行為皆具自覺性,其涉案遠因為球員養成過程法律觀念、運動道德感薄弱;其偏差行為類型,包括生活紀律不佳、賭博、暴力及賄賂四種,彼此互為因果。從其涉案近因及行為來看,球員是在面對金錢誘惑、同儕情誼、地下賭盤、黑道壓力、球團不公平對待、聯盟制度不佳、職棒大環境偏差等等外在社會控制因素影響下,做出打假球之偏差行為。
    本研究亦發現「黑鷹事件」對於涉案球員個人及家庭皆有深遠影響,球員除了喪失個人職棒生涯及名譽外,部份涉案球員的兒子亦因父親的過失以致棒球事業拖延或無法再打職棒。對整個職棒環境的影響是造成球迷大量流失,而在八成球員涉入,六隊皆有球員放水的大環境偏差下,檢調辦案只辦「黑鷹事件」球員,球團、聯盟也無有效危機處理能力,亦造成中華職棒賭害無法根除,隨後一連發生四次假球事件的不良影響。

    Baseball is Taiwan's national sport, but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CPBL) has seen five cases of bribery since 1997. They have dealt a serious blow to CPBI as a brand, and more and more fans, deeply hurt and disappointed, have simply stopped caring about the games. This study has as its theme the causes and types of the deviation behavior of the players involved in the scandal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behavior on the sport as a whole in Taiwan. The study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ology, reinforced by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relevant documents, data, player information, interviews of team managers,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layers who got involved in the "Eagles scandal" did so consciously. Some causes for that has thair roots in the lack of proper formative process on their way to becoming professional players, as well as a lack of legal concept. The types of deviation behavior, including poor self-discipline, gambling, violence and bribery, complicate one another. Properly understood, quite a number of fac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such a behavior as match-fixing or throwin a game. Among the factors are: temptation of money, peer pressure, wrong-headed frienship, underground gambling, a union system gone awry, and an environment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manship.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Eagles scandal" has som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layers and their families. It's not only that the players have their career cut short and their reputation ruined for good. A number of their children also have had their baseball career delayed or stripped. A more general impact can be seen in many baseball fans turning their back on the games. Given that as much as 80 percent of professional players and many as six teams grew corrupt, the scale of the scandals are striking. Yet all the prosecutors have done is going only after the Eagles. Neither have the clubs and CPBI shown any respectable capacity for crisis management.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evil of gambling in Taiwan's professional baseball games have never been rooted out, and four cases of match-fixing have followed the Eagles scandal in a row.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ii 目 次................................................. viii 表 次................................................... ix 圖 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六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偏差行為之定義與理論……………………………….… 7 第二節 職業運動定義及其主流價值…………………………………… 19 第三節 運動偏差行為認知………………………………........... 23 第四節 黑鷹事件……………………………………………………….…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黑鷹事件受訪者背景資料介紹……………………………… 43 第二節 黑鷹事件放水過程………………………………………………. 45 第三節 黑鷹事件偏差行為類型…………………………………….…… 64 第四節 黑鷹事件球員偏差行為成因分析……… ………...... …… 70 第五節 黑鷹事件球員自覺之分析………………………………………. 92 第六節 黑鷹事件之影響……………………………………………….. 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 113 附 錄 ................................................. 120 附錄一 判決書…………………………………………………....... 120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 123

    中華職棒聯盟背景(2011)。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8%81%B7%E6%A3%92
    方慈惠(1998)。棒球選手之運動道德判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第一版,台北市:銀禾。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第二版,台北市:銀禾。
    王宗吉(2000,11月3日)。日本、韓國、台灣職棒制度與職業運動的偏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科會東亞區域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論文集,78。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1998)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王信良(1996,6月17日)。賭博絕不可入侵職棒。民生報,4版。
    王南詔(2001)。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王秋燕、黃恆祥(2003)。運動員運動道德的認知與實踐:「知」與「行」的省思。大專體育學刊,5(2),1-10。
    王家通(1999)。初等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108。
    王惠民(1996,8月8日)。大哥,球是圓的。民生報,五版。
    王晶文(1996,6月16日)。黑函中傷,徐生明鬱卒啦。聯合晚報,3版。
    王翔(2010,1月10日)。當年雅典菁英,唉,唉,1/3栽進假球案。聯合晚報,A7版。
    白秀雄(1995)。民生主義福利社會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正中書局。
    朱文增(2003)。職棒選手薪資模型之研究。第三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77。
    江良規(198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臺灣商務。
    何祥裕(2010,2月11日)。陳致遠、張誌家都說謊,求刑2年。聯合報,3版。
    何維敬(1997,11月7日)。嫌犯蔡和修坦承挾持毆打球員。聯合報,7版。
    吳育光(2009,12月30日)。上課點名不到三次就當掉。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123000030,00.html
    宋伯東(1999,4月27日)。味全龍總教練徐生明被刺,疑與簽賭有關。聯合報,3版。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秀紅(2002)。淺談賄賂行為的危害及預防。政法論叢,1,40-41。
    李國彥(1995,2月10日)。李聰富止痛,誤服類固醇。聯合報,24版。
    李國彥(1998,9月8日)。純粹美人計,一夜耗盡戰力。聯合報,8版。
    李國彥(2002)。運動產業與人性管理之研究─以台灣職棒賭博現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Jary, D., & Jary, J., 1999)
    周愫嫻 (1992)。犯罪學理論。臺北:桂冠。
    周震歐等著(1983)。青少年犯罪心理與預防。台北:百科文化。
    林以君(2009,12月28日)。光打球不唸書,棒球從根爛。聯合報,A1版。
    林以君(2009,12月28日)。投機取巧,只重冠軍。聯合報,A5。
    林淑華(2005)。大台北地區女性閱聽眾收視電視運動節目行為、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127-142。
    林華韋(2000)。職棒棒球運動研究。行政院體委會。
    林新輝(1998,9月12日)。職棒再傳涉賭,票房慘綠。聯合報,29版。
    林瑞嵩(1997)。我國職棒發展之相關法律問題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義男(譯)(1995)。社會學(上)。台北:巨流。(Light, D. Jr. & Keller, S. 1985. Sociology. Taiwan: McGraw-Hill.)
    林德嘉(2012年,8月24日)。舉重選手不為人知的內幕。中時電子報。取自
    邱金松(1988a)。運動社會學。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俞錫堅(2008)。運動明星之「公眾形象」與「社會教育」、「社會責任」之關係及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85~292。
    施致平(1998)。體育運動、媒體與觀眾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華職棒聯盟後援會會員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洪嘉文(2000)。運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華體育,14(3),8-16。
    范立達(2003,10月13日)。職棒簽賭檔案。PChome個人新聞台。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fld/post/4130012
    孫義雄(1998)。賭博合法化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29(3),179-194。
    記者爭相採訪惹惱足球明星,馬拉度納火大開槍(1994,2月4日)。聯合報,17版。
    高正源(2000,11月14日)。職棒重建面面觀。大成報,7版。
    高年億(1997,5月23日)。職棒賭博案首波29人被訴。聯合報,7版。
    高年億(1997,8月7日)。鷹隊十球員起訴。聯合報,3版。
    高興桂(2001)。我國職棒球團企業經營困境因素與解決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婁靖平(2009,2月12日)。周六再度成立,中職球員工會葉君璋掌印。聯合報,A3版。
    婁靖平(2011,11月30日)。王貞治:中華職棒少了企圖心。聯合報,B3版。
    張平吾(1996)。社會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宏亮(1990)。論職業棒球與觀眾之賭博行為。國民體育季刊,12,38-45。
    張秀慧(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秀(1988)。國民中學體育認知與體育道德目標達成程度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家銘(譯)(1997)社會學(上)。台北:唐山。(Giddens, A., 1997)
    張國欽(1996,11月10日)。幾乎每隊都有人放水參賭。中國時報。4版。
    張淑卿(2002)。體育運動中道德之發展。中華體育季刊,61,87-93。
    張凱翔(2010)。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簽賭事件之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張景然(198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
    張華葆(1985)。社會學。台北:三民。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8)。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
    梁奮平(2010)。臺灣職業棒球運動未來發展之研究─從調查機關偵辦角度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嘉輔仁大學,台北。
    許明彰(2005)。運動社會學。台中市:華格那出版公司。
    許玫琇、陳佳儒、張富鈞、張耿介(2002)。職業運動商業化的功利內涵與道德危機之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0,71-80。
    許春金(2007)。犯罪學。台北:三民。
    許美智、黃志綉(2000)。常見含運動禁藥之市售感冒藥。大專體育,49,199-203。
    許稚維(2012,4月9日)。趙守博談假球,嘆球員從小觀念就錯。中央社新聞網。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4090099.aspx
    郭豫珍(2004)。Hirschi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家庭與父母管教方式在子女非行控制上的角色。犯罪學期刊,7(1),49-80。
    陳文浩(2005年1月6日)。職業運動員職場須知。取自http:// www.sportnt.com.tw)。
    陳世昌(2008,11月19日)。王貞治:台灣棒球應意識改革。聯合報,B3版。
    陳永宏(1999)。體育教師應為運動道德教育的導師。學校體育,49,30-35。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嫺(譯)(1991)。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Neil J. Smelser,1989)
    陳志祥(2006,6月2日)。父債子還,賭罪世襲化。中國時報,D7版。
    陳志祥(2009,2月4日)。王貞治:如果台灣職棒消失,我會覺得很痛心。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ht31sho.pixnet.net/blog/post/24908733-%E3%80%90cpbl%E3%80%91%E5%8B%89%E4%B8%AD%E8%81%B7-%E7%8E%8B%E6%A1%91%EF%BC%9A%E5%8F%AA%E8%A6%81%E6%84%9F%E5%8B%95%E4%B8%8D%E8%A6%81%E8%83%8C%E5%8F%9B-%E7%90%83%E5%93%A1
    陳尚彣、黃惠貞(2003)。運動員服用禁藥問題之探討。大專體育,69,195-200。
    陳威勳(2009)。運動偏差行為認知對運動觀賞者之涉入程度、運動彩券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
    喬治毆打克力士。兄弟象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brothers.com.tw/history.php?cate=eh&sel_year=1990-1999
    彭薇霓(2007,8月17日)。NBA黑哨唐納吉認罪。Upaper,32版。
    彭懷恩(1996)。社會學概要。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真(1994)。社會學概論。台北:紅葉文化。
    曾玉華(2003)。管制運動禁藥的意義淺析。中華體育季刊,17(1),8-15。
    黃致傑、陳鎰明(1995)。國內運動道德之現況與推展策略探討。大專體育學刊,76,54-59。
    黃英哲(1993)。運動競爭與運動倫理。中華體育,7(3),7-15。
    黃煜、林房儹(2002)。我國職業運動聯盟營運架構與策略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29-51。
    黃瑛坡(1995,12月16日)。職棒天價賭資,一年300億。中時晚報,1版。
    黃維憲(1981)。偏差行為研究: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4,108-118。
    黃麗華(2001,4月5日)。吸大麻挨罰,洪啟峰認了。聯合晚報,11版。
    黃麗華(2010,1月8日)。中職涉賭多嚴重?1/6本土球員涉賭,終身禁賽。聯合晚報,A18版。
    黑鷹事件(2004)。台灣棒球維基館。取自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8%81%B7%E6%A3%92%E7%B0%BD%E8%B3%AD%E4%BA%8B%E4%BB%B6_(1996%E5%B9%B4)http://news.chinatimes.com/sports/11051208/112012082400465.html
    楊士隆(1996)。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湘鈞(1993,3月30日)。籃球高手,越界犯規,焦鳳柏涉嫌走私被捕。聯合報,7版。
    楊福珍(1996)。從產業網路觀點探討國內職業棒球產業網路。大專體育,25,99-105。
    溫淑盈(2004)。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151-200。
    詹火生、林瑞穗、陳小紅、章英華、陳東升(1995)。社會學。台北:空大。
    賈亦珍(1996年,1月20日)。薪情不佳,鷹全隊罷訓。聯合報,23版。
    賈寶山(1995)。運動員禁藥的檢驗。體育與運動,92,7-12。
    運動彩券發行條例(2011)。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50
    劉志昇(2011)。韓國比台灣「棒」在那裡?中華職棒,357。
    劉虹妤(2003)。國內外運動員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文輝(2000)。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岱亨(2003)。台灣職棒棒球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政欣(1996,6月29日)。職棒賭風盛,球場怪象多。聯合報,5版。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蕭保祥(2009,12月23日)。史上第1人,陽建福宣告FA。中央社,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8F%B2%E4%B8%8A%E7%AC%AC1%E4%BA%BA-%E9%99%BD%E5%BB%BA%E7%A6%8F%E5%AE%A3%E5%91%8Afa-093421338.html
    謝仕淵、謝佳芬(2003),「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出版。
    謝長亨(2004)。球員拿錢放水,值得嗎? HITS!職棒迷,16。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有限圖書公司。
    韓勇(2006)。體育紀律處罰的正當程序。首都體育學報,18(1),69-72。
    韓職吳玟相(2008)。台灣棒球維基館。取自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90%B3%E7%9B%B8%E7%8E%9F
    瞿海源、王振寰(2002)。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巨流圖書。
    羅玉珠(2011)。外在社會控制、內在價值信仰與兒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Archie B. Carroll,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everly Hills, CA: Sage.
    Becker, H.S (1963). 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 NY: Free.
    Betsy Goff (2005). Professional Sports.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Amherst , Department of Sport Management Website: http://www-unix.oit.umass.edu/%7Espst210/Section%20A/Professional%20Sports.doc
    Coakley, J. J. (1990).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4th ed.). Louis Times Mirror/Mosby.
    Duda. J. L. (1988). Goal perspectives,participation and persistence in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 42-56.
    Durrkheim E (1982).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selected texts on sociology and its method. New York, NY: Free Press.
    Edwin Lemert 1951.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Eitzen, D. S. & Sage, G. H. (1993).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5th ed.). Dubuque , IA: Williom C. Brown.
    Hirschi, H.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rward L. NixonΠ. (1984). 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Leisure Press Imprint.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er University Press.
    Popence, D. (1977). Sociology. N.J.: Prentice-Hall Inc, Third Edition.
    Smith, M. D. (1986). Sports violence: A definition. In R. E. Lapchick (Ed.). Fractured Focus: Sport as a reflection of society.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