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慧萍 |
---|---|
論文名稱: |
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之成畫年代暨意涵析探 |
指導教授: |
佘城
She, Cheng 王吉林 Wang, Ji-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4 |
中文關鍵詞: | 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 、遼金番馬畫 、契丹族 、女真族 、宣和畫院 、番族題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胡壞《出獵圖》、《回獵圖》」為畫名是畫史上的一則遺珠之憾,失去歷史脈絡的時空定位,亦模糊了該畫真實的繪製年代暨作者歸屬。種種跡象顯示,其舊傳畫名的訂定僅是含糊籠統的概稱,空泛草率且有張冠李戴之嫌。
事實上,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成畫之際的原始裝裱形式可能並非冊頁,而是手卷。《出獵圖》、《回獵圖》具有高度之同質性,其間共同處係建立在(1).筆墨風格同出一人之手 (2).絹質相同 (3).畫絹卷幅高下、廣狹尺寸規格近似 (4).取景視點相同、地平面高度位置統一 (5).人馬大小、遠近比例相同 (6).臂鷹、攜犬畫意相聯等六大要素之上,其中後三項要素的契合,說明了《出獵圖》、《回獵圖》兩開冊原係出同一手卷之機率,應更甚於冊頁。此一手卷之典故來源,或源出胡壞《陰山七騎圖卷》。
胡壞《陰山七騎圖》之題材典故含有特定的歷史意義,所謂「陰山七騎」,係紀念遼代開國侵略戰爭中,七位功勳於陰山地區的開國史跡。北宋時期胡《陰山七騎圖》曾經廣為流傳,宣和御府亦曾褫藏胡壞《陰山七騎圖》。此批宣和御府收藏的七騎圖,或為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臨倣的典故來源。不過,或如同北宋時期流傳若干《陰山七騎圖》之變異版本,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可能亦為另一“別為變制”本。
由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髮式服制之型制年代考量,《出獵圖》、《回獵圖》畫中七位獵騎者「耳後顱側髮」之髡髮髮式、腰間配戴之鐵刀型制、腳足所穿之圓頭絡縫烏皮靴,在現今發掘之考古實物或墓室壁畫中,與《出獵圖》、《回獵圖》型制相應之考古年代,多集中於遼末金初。《出獵圖》、《回獵圖》畫中七位獵騎者身穿圓領窄袖左衽長袍,袍服邊緣鑲縫織金義襴,腰間革帶帶式為雙尾雙鉈金革帶,這些特質均符合《金史》、《大金國志》所載之女真畋獵服制。女真國俗衣色尚白,契丹族好衣黑綠,而《出獵圖》、《回獵圖》畫中七位獵騎者服色均係白色或淺淡色系。
此外,《出獵圖》、《回獵圖》畫中描繪之紫貂皮帽、海東青(鷹名)均係女真特產。女真土產「北珠、貂革、名馬、良犬」。《出獵圖》、《回獵圖》馬臀上烙印之{ 肅 }字左臀燙印,或指涉馬匹監轄者女真。在馬種種性上,《出獵圖》、《回獵圖》之馬種品相極佳,女真族「土產名馬」,而契丹馬體型較小,型態極曲,筋骨差劣,品相外貌較為嬴弱。關於馬鑣銜環方面上,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之銜環兩側為大圓環,無馬鑣。遼代馬匹在口鼻所套的銜環兩側常另行附加牛角狀馬鑣,而金代的銜環兩側已由大直徑圓環,悉數取代牛角狀馬鑣,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即屬於金制。至於馬蹬方面,遼代馬蹬蹬梁多有方蹬鼻,蹬孔為方形;金代女真族馬蹬則無蹬鼻,蹬梁上不另作穿,與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型制相同。
綜此,透過畫中服制、馬臀燙印、髡髮髮式、馬鑣銜環、腰束革帶等考古類型學、民族種族學指標之逐一考鑒,吾人從而確認了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七位獵騎者之族屬為女真族,而非契丹族。
考鑒台北故宮本《出獵圖》、《回獵圖》之成畫年代。依據《出獵圖》、《回獵圖》之空間結構、母題表現法、筆墨性質、設色墨法之等繪畫風格元素,再經由與傳世可靠卷軸畫跡之筆墨風格分析,以及與遼金墓室壁畫空間結構、遼金墓室壁畫射獵母題之歸納與排比,研判台北故宮藏《出獵圖》、《回獵圖》在空間結構理念上,接近遼末金初之墓室畫;在筆墨時代風格上,與宋徽宗畫院最為接近。
因此,可以知悉徽宗院人在繪製《出獵圖》、《回獵圖》之際,除了藉用《陰山七騎圖》題材典故,可能另行將祖本畫中的契丹七騎改頭換面、脫胎換骨,重新形塑成當時現實世界中聲勢日壯的女真七騎。《出獵圖》、《回獵圖》畫面袍服靴帽、馬鞍障泥、轡配器械等歷歷可考,於史可稽,畫面中凡金屬銅鐵、虎豹皮革等材質質感,無不悉心繪製,秋毫畢現。因此,《出獵圖》、《回獵圖》的繪製動機或許並不是如同《宣和畫譜》所聲稱「陋蠻夷之風,而有以尊華夏化原之信厚」,而是為了呈報徽宗,俾使宋徽宗能按圖索驥,藉此獲悉女真獵騎者圍獵布陣之陣法。女真人寓戰於獵,圍獵射騎的陣法即形同作戰之陣勢。
站在北宋末年的國際政治舞台上,一部陰山地區的戰爭史蹟,決定了遼衰金盛、遼滅金亡的歷史命運,也間接催使宋、金兩國之國際關係,由1120年以前之宋金海上聯盟,1121年宋金交涉停頓,至1122年迅速走向金軍毀約、敗盟南侵。1123-1124年,金軍於陰山戰役單獨滅遼後,更包藏禍心,意欲將茅頭轉而伐宋。大敵當前,以宋人之筆繪現金軍形象,則《出獵圖》、《回獵圖》箇中意涵不能不發人省思。對宋人而言,宋、金局勢的緊繃既已在燃眉之急,那麼,兩軍交戰前夕,《出獵圖》、《回獵圖》繪製者遂不甚可能僅以平和、寧靜的心態,單純描繪女真族狩獵形象。女真覆國之禍既然瀕臨在即,《出獵圖》、《回獵圖》亦不應外在於歷史潮流之脈絡裏,而遺忘徽宗朝野難以揮去的時代夢魘。
置身於徽宗朝密切遣諜窺探偵候之政治時局裏,《出獵圖》、《回獵圖》描繪的女真圖式,無論髡髮髮式、服制器械、乃至女真拐子馬之陣戰模式,均能符合彼時宋徽宗據報獲悉之女真新樣。因此女真族新興式樣之繪寫,頗有可能寓藏著某種披圖示警、藉畫窺敵的政治意圖。
至此,吾人或能嘗試性地推論,浮現於《出獵圖》、《回獵圖》檯面者,是徽宗朝「番族題材」存世畫跡的最高成就,是栩栩如生的女真族獵騎圖像;然而潛藏於背後者,則或為胡壞;《陰山七騎圖》的借屍還魂,為別為變制後的宣和新樣,為組織有法的女真戰陣圖式,亦不能排除在宋徽宗宋金局勢緊繃的國際關係中,可能暗中隱含某類軍事刺探性質。
一、古籍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110,<匈奴列傳50>,(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本。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57年初版)。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2刷),冊1。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百納本、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兼用。(百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67年)。(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6年)。
(北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北宋)王溥,《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北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刷)。
(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北宋)王易,《燕北錄》,收錄於《遼史拾遺》,(四庫全書珍本),7集,冊3,
(北宋)王沂公,《上契丹事》,收錄於王民信,《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台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頁176-178。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影印,1962年初版)。
(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
(北宋)沈遘,《西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079。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
(北宋)沈括,《熙寧使虜圖抄》,收錄於王民信,《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台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頁195-205。
(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藝術賞鑒選珍五輯。台北:漢華文化事業出版,1974 年)。
(北宋)劉敞,《公是集》,卷26,(國學基本叢書本)。
(北宋)余靖,《武溪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北宋)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北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台北:新陸書局,1970年)。
(北宋)宋綬,《上契丹風俗事》,收錄於王民信,《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台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頁180-181。
(北宋)宋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2刷),冊1。
(北宋)郭祥正,《青山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16。
(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2刷),冊3。
(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726。
(北宋)梅堯臣,《宛陵先生集》,(四庫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1960年)。
(北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清江三孔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45。
(北宋)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北宋)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靖康稗史七種本,遼海叢書本。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知不足齋叢書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北宋)徽宗朝,《宣和畫譜》,(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第一冊。
(北宋)楊億,《五夷新集》,卷10,<李繼隆墓誌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318。
(北宋)陳襄,《神宗即位使遼語錄》,收錄於王民信,《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台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頁182-194。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314。
(宋)王欽若撰,《冊府元龜》,(明崇楨15年刻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宋)王永,《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宋)王應麟,《玉海》,(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誌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刷)。
(宋)衛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450。
(宋)范鎮,《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刷)。
(宋)李攸,《宋朝事實》,(武英殿聚珍版。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南宋)石茂良,《避戎夜話》,(台北:廣文書局出版,1964年)。
(南宋)孫紹遠,《聲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49。
(南宋)周孚,《蠹齋鉛刀編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477。
(南宋)鄧椿,《畫繼》,(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2刷),冊1。
(南宋)李道傳等輯,《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702。
(南宋)李石,《方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49。
(南宋)李心傳,《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4年)。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台北:廣文書局影印,1968年)。
(南宋)葉紹翁撰,《四朝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南宋)葉夢得撰,宇文紹奕考異,《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4年)。
(南宋)佚名,《北揚風沙錄》,收錄於厲鶚,《遼史拾遺》,(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佚名,《大宋宣和遺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商務書局印書館,1972年)。
(南宋)孟拱,《蒙韃備錄》,收錄於陶宗儀編,《說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南宋)宇文昭懋,《大金國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南宋)洪浩,《松漠紀聞》,(遼海叢書本。遼寧:遼瀋書社,1985年),頁205。
(南宋)張氏,《南渡錄》,(台北:廣文書局出版,1964年)。
(南宋)張棣,《金虜圖經》,收錄於(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44。
(南宋)董逌,《廣川畫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813。
(南宋)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收錄於《三朝北盟會編》,卷20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收錄於李澍田主編,《金史輯佚》,《長白叢書》,第四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南宋)呂頤浩,《忠穆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1。
(南宋)宗澤撰,樓昉編,《宗忠簡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5。
(南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南宋)佚名,《大金弔伐錄》,(台北:廣文書局出版,1964年)。
(元)鄭思肖,《心史》,(重慶:商務日報社出版,1944年),頁43。
(元)脫脫等撰,《遼史》,(百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88年6版)。
(元)脫脫等撰,《金史》,百納本、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兼用。(百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88年6版)。(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金)張瑋,《大金集禮》,(台北:廣雅書局,1985年)。
(元)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元)周密,《辛丑雜識》,(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2版)。
(元)周密編,《趙蘭坡書畫目錄》,(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本。第三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頁2937。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97年3刷)。
(元)陶宗儀,《說郛》,卷2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877。
(元)脫脫等纂,《遼史》,(百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6版)。
(元)脫脫等纂,《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2刷),冊二。
(元)莊肅,《畫繼補遺》,(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元)湯垕,《古今畫鑑》,(畫史叢書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2刷),冊二。
(明)宋濂等撰,《元史》,(百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67年)。
(明)李濂,《汴京遺跡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培琳出版社,2000年)。
(明)王,《三才圖會》,(明萬曆十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明)蕭大亨,《北虜風俗》,(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吳其貞,《書畫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明)楊時橋,《皇朝馬政記》,(明萬曆24年南京太常寺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畢阮,《續資志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台北:大華印書館,1971年)。
(清)李有棠,《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9年)。
(清)厲鶚,《遼史拾遺》,(台北:鼎文書局本,1974年)。
(清)王河等修纂,《欽定盛京通志》,卷107,收錄於(清)長順修,《吉林通志》,卷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蔡炳方,《歷代馬政志》,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6編,7冊。
(清)紀昀,《隨鑾紀恩》,收錄於(清)長順修,《吉林通志》,卷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楊復吉,《遼史拾遺補》,(台北:鼎文書局本,1974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57年版)。
(清)屠寄,《蒙兀兒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錢大均,《遼史考異》,(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李有棠輯,《金史記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本,1980年)。
(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註》,(經韻樓藏版。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頁118。
(清)《欽定續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394。
陳瞻邦,《宋史記事本末》,(上)(下),(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73年再版)。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