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佳圓
Hsu, Chia-Yuan
論文名稱: 朝鮮王朝後期「事大」與「保國」政策的游移—以光海君到孝宗為中心(1608-1659)
The Struggle of “Sevring the Great” and “Guarding the Land” in Late Choson under the regin between Prince Kwanghae and King Hyojong(1608-1659)
指導教授: 王恩美
Wang, En-Mei
林月惠
Lin, Yueh-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朝鮮王朝事大光海君仁祖孝宗
英文關鍵詞: Chosun Dynasty, sadae, serving the great, Kwanghaegun, Injo, Hyojo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如目前研究所示,朝鮮王朝(1392-1910)儘管經歷了明清鼎革仍對於明朝(1368-1644)難以忘懷,認為事大對象不可易主,甚至表面上事大清朝,私底下延用明朝舊制。然,「事大」本為朝鮮亦或是前朝高麗王朝(918-1392)在對外交往上保護自我的一種手段,本文對於朝鮮在明清交替後,仍然無法以客觀的態度使用「事大」外交手段一現象,追本溯源。首先,將先探就朝鮮王朝所使用的「事大」外交政策緣由與轉變,以及在朝鮮王朝之前的諸王朝,是如何使用該外交方法立足、強大。此後,將逐一檢視朝鮮王朝後期──光海君、仁祖與孝宗三位君王在面對明清交際時,是以什麼態度去面對「事大」對象的轉移。
    本論文認為,朝鮮王朝所使用的「事大」,有別以往只單純把「事大」當成是與周邊國家交往的方法,概念上已融合了中國經典《左傳》、《孟子》與朱熹的思想,且深受儒學影響。實際層面上,朝鮮王朝於壬辰倭亂(1592-1598)時,受到明朝的幫助,故難以以客觀的角度分析當時的明清勢力情勢,這樣的情感,使得朝鮮王朝後期──光海君、仁祖與孝宗三位君王與士人開始就「事大」、「保國」議題產生激辯。本研究透過朝鮮王朝的三位君王與士人間,對於「事大」、「保國」議題的爭辯,來看當時期朝鮮王朝的「事大」政策轉變,並認為該轉變乃是因其在明清交替的時空背景之下,朝鮮王朝基於國家保國目的下的利益,在考量內政、外交的局勢後,國君與士人經過漫長、複雜的折衝而產生。

    As per current research, the Chosun Dynasty (1392-1910) found it difficult to move on from Ming dynastic rule (1368-1644) after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and was hesitant to change the object of sadae (i.e. “serving the great”) diplomacy from the Ming to the Qing. Though outwardly, the Chosun Dynasty served the Qing, in practice, they continued using the former Ming dynastic system. Sadae diplomacy was originally practiced by kings of the Chosun Dynasty, and even kings of the Koryo Dynasty (918-1392), as a defensive tactic in foreign affairs.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investigate the Chosun Dynasty’s inability to objectively use sadae diplomacy after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The thesis will first explore the Chosun Dynasty’s reasons for practicing sadae diplomacy and the changes effected therein. The thesis also delves into the pre-Chosun period to see how kings from past dynasties utilized sadae diplomacy to gain and strengthen their foothold. The thesis will then examine three kings of the late Chosun period—Kwanghae, Injo and Hyojong—and how they coped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ing to the Qing in sadae diplomacy.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Chosun Dynasty utilized sadae diplomacy differently from past dynasties which viewed it as merely a way of interacting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Conceptually, sadae diplomacy integrates the Zuo Tradition, Mencius and Zhu Xi schools of thought and draws heavily from Confucianism.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 Chosun Dynasty received aid from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Korea (1592-11598)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 Chosun Dynasty to view the Ming-Qing power dynamics in an objective manner. For this reason, the three kings from the late Chosun Period—Kwanghae, Injo and Hyojong—and the scholars began a great debate on issues pertaining to sadae, “serving the great”, and “guarding the land”.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changes in sadae diplomacy by looking at the debate between these three kings and the scholars of that time. Moreover,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changes in sadae diplomacy occurred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due to the protracted and complicated deliberations amongst the Chosun kings and the scholars in matters reg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domestic politics and foreign affai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述評 4 (一)、中文學界的研究現況述評 4 (二)、韓國學界的研究現況述評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6 一、研究方法 16 二、章節說明 17 第二章 「事大」與「保國」政策的緣起 18 第一節 「事大」出典與作為外交政策原理的採用 18 第二節 韓國史中的「事大」──以朝鮮王朝之前的外交政策為中心 23 第三節 朝鮮王朝的「事大」──從政治鬥爭到文化心態的轉變 28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光海君時代「事大」的游移 35 第一節 光海君時期的繼位風波與歷史背景 35 第二節 光海君「事大」、「保國」間的游移與大臣的爭辯 42 第三節 光海君「事大」游移的落實 49 第四節 小結 55 第四章 仁祖時代從「事大」到「保國」 57 第一節 仁祖反正前後的內政與外交 57 第二節 從「丁卯胡亂」看仁祖的事大政策──以「斥和派」為討論中心 66 第三節 從「丙子胡亂」、「丁丑下城」看仁祖的保國政策──兼採主和派崔鳴吉的意見 75 第四節 小結 84 第五章 孝宗時代的「事大」與「北伐」 86 第一節 孝宗即位的緣由與歷史背景 86 第二節 孝宗的「北伐政策」──與宋時烈之間的關係 94 第三節 「北伐」之舉的式微 101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六章 結論 108 第一節 朝鮮後期外交政策的運用與游移 108 第二節 限制與展望 113 主要參考書目 115

    主要參考書目
    (一) 古籍文獻
    1.(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春秋繁露》經部春秋類,北京:商務書局,2005年。
    2.(西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東京 : 東京學院東京研究所,1935年。
    3.(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唐宋注疏十三經》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後晉)劉昫:《舊唐書》,,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v.264北京:商務書局,2005年。
    5.(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6.(南宋)朱熹:《孟子集註》,收入《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7.(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北京:商務書局,2005年。
    8.張廷玉:《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金富軾:《三國史記》,首爾:先進文化社,1960年。
    10.鄭麟趾:《高麗史》,首爾:延世大學校出版部,1961年。
    11.《經國大典》,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3年。
    12.《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
    13.《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
    14.《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年。
    15.《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年。
    16.《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年。
    17.《朝鮮王朝實錄‧孝宗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年。
    18.《朝鮮王朝實錄‧顯宗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年。
    19.《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太白山史庫本),收入《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年。
    20.許篈:《荷谷先生朝天記》,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年。
    21.李建昌:《黨議通略》,首爾:自由文庫,1998年。
    22.《瀋陽日記抄》,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年,卷二十七。
    23.《尊周彙編》,收入許侙等著,李雄和編:《朝鮮事大.斥邪關係資料集》一、二,首爾:驪江出版社,1985年。
    24.《國朝寶鑑別篇》,收入許侙等著,李雄和編,《朝鮮事大.斥邪關係資料集》三,首爾:驪江出版社,1985年。
    25.《大義編》,收入許侙等著,李雄和編,《朝鮮事大.斥邪關係資料集》四,首爾:驪江出版社,1985年。
    26.宋時烈:《宋子大全》,首爾:保景文化社,1985年。
    27.瀧川龜太郎:〈秦本記第五〉,《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2002年。
    (二) 專書
    1.王民信:《王民信高麗史研究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2.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3.甘懷真主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4.石之瑜、徐耿胤:《恢復朝貢關係中的主體─韓國學者全海宗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臺北:翰蘆出版社,2010年。
    5.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6.何新華:《最後的天朝:清代朝貢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7.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8.李光濤:《中華民族與文化」》,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8年。
    9.李光濤:《多爾袞徵女朝鮮史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10.李光濤:《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年。
    11.初曉波:《從華夷到萬國的先聲──徐光啟對外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2.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13.范永聰:《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年。
    14.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的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15.孫衛國:《明清時期中國史學對朝鮮的影響─兼論兩國學術交流與海外漢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16.徐東日:《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7.張存武、葉泉宏編:《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彙編一六一九~一六四三》,臺北:國史館,2000年。
    18.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1637-189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
    19.許倬雲:《華夏論述一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20.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1.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2.陳尚勝主編:《儒家文明與中國傳統對外關係》,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23.黃枝連:《天朝禮制體系研究(上‧中‧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24.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25.楊雨蕾:《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6.楊軍:《朝鮮王朝前期的古史編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27.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28.葉泉宏:《朝鮮王朝事大使行之研究》,新北市:上大聯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29.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30.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31.(日)夫馬近:《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2.(日)松浦章:《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交流──朝鮮使節與漂著船》,臺北:樂學書局,2002年。
    33.(韓)白永瑞著:《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9年。
    34.(韓)全海宗:《韓中關係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70年。
    35.(韓)李丙燾:《韓國史大觀》,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年。
    36.(韓)李丙燾:《韓國儒學史略》,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
    37.(韓)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38.(韓)金文植著:《朝鮮後期 知識人의 對外認識》,首爾:새문사,2009年。
    39.(韓)姜萬吉著,賀劍城等人譯:《韓國近代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40.(韓)崔官:《壬辰倭亂──四百年前的朝鮮戰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41.(韓)盧泰敦:《高句麗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7年。
    (二)期刊論文
    1.王臻:〈試論明與後金戰爭中的朝鮮將領姜弘立〉,《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13期(2011年),頁131-142。
    2.尹炫哲、劉吉國:〈試論光海君的世子身分問題與即位初期的政策〉,《延邊大學學報》,第45卷1期(2012年),頁136-140。
    3.何淑宜:〈十七、十八世紀朝鮮使節的中國禮俗觀察〉,韓國國學振興院與日本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研究中心合辦,「朱子家禮と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渉」國際學術研討會,韓國安東(2009年11月)。
    4.孫衛國:〈《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 第1期(2002年),頁74-80。
    5.孫衛國:〈從正朔看朝鮮王朝尊明反清的正統意識〉,《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頁191-218。
    6.孫衛國:〈試論入關前清與朝鮮關係的演變歷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6卷第2期(2006年),頁98-107。
    7.張啟雄:〈「宗藩」對「獨立」:朝鮮壬午兵變的國際秩序原理論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0期(2013年),頁31-74。
    8.張啟雄:〈東亞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期(2003年),頁47-86。
    9.張崑將:〈朝鮮儒者「小中華」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儒家文化研究》,第20輯(2013年8月),頁183-205。
    10.許怡齡:〈從「光海君」統治正當性看朝鮮的價值觀─冊封、執政能力與儒家道德〉,《韓國學研究論文集(四)》(2015年),頁143-155。
    11.許振興:〈洪武朝明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東方文化》,第32卷第1期(1994年),頁36-65。
    12.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期(2012年),頁55-78。
    13.黃修志:〈萬曆朝鮮之役後期的中朝黨爭與外交〉,《韓國研究論叢》,第25輯(2013年),頁171-183。
    14.葉泉宏:〈鄭夢周與朝鮮事大交鄰政策的淵源〉,《韓國學報》,第15期(1998年2月),頁97-114。
    15.葉泉宏:〈權近與朱元璋:朝鮮王朝事大外交的重要轉折〉,《韓國學報》,第16期(2000年6月),頁69-86。
    16.韓東育:〈「華夷秩序」的東亞構架與自解體內情〉,《東北師大學報》,第213期(2008年第1期),頁45-54。
    17.簡軍波:〈中華朝貢體系:觀念結構與功能〉,《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9年),頁132-143。
    18.(韓)이원택(Won-Taek Rhee):〈顯宗時代的復讐義理論爭與公私觀念〉,《韓國政治學會報》,第35卷第4冊(2002年),頁47-65。韓文篇名:〈顯宗朝의 復讐義理 논쟁과 公私 관념〉。
    19.(韓)桂勝範(계승범):〈光海君的對外政策與論爭〉,《韓國佛教史研究》,第4卷(2014年),頁4-36。韓文篇名:〈광해군의 대외정책과 그 논쟁의 성격〉。
    20.(韓)桂勝範(계승범):〈光海君時代末期外交路線論爭的實際與性格 〉,《歷史學報》,第193輯(2007年),頁1-37。韓文篇名:〈광해군대 말엽 외교노선 노쟁의 실제와 그 성격 〉
    21.(韓)金鐘圓:〈丁卯胡亂時期的後金出兵動機──後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與其關連〉《東洋史學研究》第12、13輯(1978年),頁55-93。韓文篇名:〈丁卯胡亂時의 後金의 出兵動機──後金의 社會發展過程에서의 社會經濟的 諸問題와 관련하여〉。
    22.(韓)金龍德:〈昭顯世子研究〉《史學研究》第18輯(1964年),頁433-490。
    23.(韓)신병주(Shin ,Byung Ju):〈宣祖後期光海君的政局與鄭仁弘的角色〉,《南冥學研究》,第11輯(2001年),頁233-267。韓文篇名:〈선조 후반에서 광해군대의 정국과 정인홍의 역할〉。
    24.(韓)송양섭(Song Yang-Seop):〈孝宗的北伐構想與軍備增強策略〉《韓國人物史研究》第7號(2007年),頁169-192。韓文篇名:〈효종의 북벌구상과 군비증강책〉。
    25.(韓)정재훈(Jung , Jae Hoon):〈17世紀尤菴宋時烈的政治思想〉,《韓國思想與文化》,第42輯(2008年),頁173-196。韓文篇名:〈17세기 우암(尤庵) 송시열(宋時烈)의 정치사상(政治思想)〉。
    26.(韓)蔡鉉錫(Chea, Hyun Syuk):〈光海君的外交政策〉,《文理論叢》,第3輯(1974年),頁123-126。韓文篇名:〈光海君의 外交政策〉。
    27.(韓)鄭萬祚:〈朝鮮顯宗時代的私義、公義論爭〉,《韓國學論叢》,第14卷(1992年),頁65-89。韓文篇名:〈朝鮮 顯宗朝의 私義, 公義 論爭〉。
    28.(韓)韓明基(한명기):〈17、18世紀韓中關係與仁祖反正──朝鮮後期的「仁祖反正」辯誣問題〉,《韓國史學報》,第13輯(2002年9月),頁9-41。韓文篇名:〈17 、8세기 韓中關係와 仁祖反正:조선후기의 '仁祖反正 辨誣' 문제〉。
    29.(韓)韓明基(한명기):〈17世紀初仁祖反正與朝明關係〉,《東洋學》,第27卷(1997年),頁371-385。韓文篇名:〈17세기 초 인조반정과 조명관계(朝明關係) 〉。
    30.(韓)韓明基(한명기):〈光海君對外政策再論〉,《韓國佛教史研究》,第2卷(2013年),頁171-228。韓文篇名:〈광해군의 대외정책(對外政策) 재론(再論) 〉。
    31.(韓)韓明基(한명기):〈光海君時代的大北勢力與政局的動向〉,《韓國史論》,第20輯(1988年11月),頁269-342。韓文篇名:〈光海君代의 大北勢力과 政局의 動向〉。
    32.韓明基(한명기):〈광해군──외교의 빛과 내정의 그림자 〉(〈光海君──外交的光與內政的陰影〉),《韓國史市民講座》第31卷(2002年),頁62-78。
    33.(韓)한지희(Han, Ji Heui):〈朝鮮後期孝宗時代的政治論與政局動向─以是非明辯論為討論中心〉,《韓國史學報》,第41輯(2010年),頁237-270。韓文篇名:〈조선후기 孝宗代 政治論과 정국 동향 - 是非明辨論을 중심으로 〉。
    34.(韓)허태구:〈崔鳴吉的主和論與對明義理〉,《韓國史研究》,第162輯(2013年),頁87-122。韓文篇名:〈崔鳴吉의 主和論과 對明義理 〉。
    (三)碩博士論文
    1.李長宏:《朝鮮光海君在位期間內外舉措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2.林東錫:《朝鮮譯學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2年。
    3.(韓)丘冀錫:《宋時烈的政治思想──以「宋子大全」為中心》,首爾:高麗大學校行政學科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韓文:《宋時烈의 政治思想──「宋子大全」을 中心으로》。
    4.(韓)李迎春:《朝鮮後期王位繼承的正統性論爭研究》,城南: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大學院韓國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韓文:《朝鮮後期 王位繼承의 正統性論爭 研究》。
    5.(韓)李善洪:《朝鮮時代對中國外交文書研究》,城南: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大學院韓國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6.(韓)李銀順:《朝鮮後期老少黨爭史研究》,首爾:中央大學校大學院史學科博士學位論文,1985年。
    7.(韓)金相根:《中國儒學在韓國李朝國教化的過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0年。
    8.(韓)南達祐:《朝鮮宣祖代的政局運營相關研究──以國王與臺諫的關係為中心 》,仁川:仁荷大學校大學院史學科文學博士論文,198?年。韓文:《朝鮮宣祖代의 政局運營에 관한 研究─ 國王과 臺諫과의 관계를 중심으로》。
    9.(韓)盧丙生:《壬辰倭亂期間朝鮮遣使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3年。
    10.(韓)韓明基:《宣祖時代後期至仁祖時代初期對明關係 研究》,首爾:首爾大學校大學院文學博士論文,1997年。韓文:《宣祖代 후반~仁祖代 초반 對明關係 研究》。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