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政儒
Lee, Cheng-Ju
論文名稱: 台灣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制度之研究
A Study on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郭金國
Kuo, Chin-Guo
口試委員: 林騰蛟
Lin, Teng-Chiao
王安祥
Wang, An-Hsiang
成之約
Cheng, Chih-Yu
戴建耘
Dai, Chien-Yun
郭金國
Kuo, Chin-Guo
口試日期: 2022/05/30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職業災害勞動權益職業災害補償復工
英文關鍵詞: Occupational Accidents, Labor Rights, Compensation for Occupational Accidents, Return to Work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57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促進我國職業災害權益保障制度與國際接軌,並宣誓我國落實勞動人權保護的努力與決心,提升國際地位及能見度。本研究先從法制及實務等構面,徹底瞭解台灣目前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制度之現狀與發展,並蒐集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等主要國家的職業災害補償法制及職業災害失能勞動者重返職場機制之相關文獻及實施現況,並透過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及次級資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歸結出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制度之主要核心議題,研提整合職業災害補償法制及職業災害失能勞動者復工機制之具體建議,研究結果與建議如下:
    一、職業災害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建議
    1.推動職業災害權益保障法制整合工程
    2.強化「積極行政作為」,創造友善職場目標
    3.整合相關執行單位權責成專責機構
    4.強化職業安全衛生體系建立主動臨場輔導功能
    二、職業災害失能勞動者重返職場機制建議
    1.整合職業災害失能勞動者重返職場機制
    2.強化雇主法定安置責任
    3.鼓勵雇主僱用職災勞動者重返職場誘因
    4.強制雇主僱用職業災害失能勞動者
    5.鼓勵職業災害勞動者重返職場意願
    6.運用AI科技建構客製化主動關懷模式

    In order to promote my country's occupational disaste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to b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to swear my country's efforts and determination to implemen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visibility.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aspects of legal system and practice to thoroughly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rrent occupational acciden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and gathered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 compensation legal system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 disabled workers in major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South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return-to-work mechanism, an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takeholders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summarizes the main core issues of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and proposes to integrate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 compensation legal system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resumption of work for disabled workers due to disast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accidents
    (1)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integration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occupational disaster rights and interests.
    (2) Strengthen "active administrative actions" and create friendly workplace goals.
    (3) Integrate the powers of relevant executive units and assign special agencies.
    (4)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ystem to establish an active on-site counseling function.
    2. Suggestions on the mechanism of returning to the workplace for disabled workers due to occupational accidents
    (1) Integrate the mechanism of returning to the workplace for disabled workers due to occupational accidents.
    (2) Strengthen the employer's statutory resettlement responsibility.
    (3) Incentives to encourage employers to hire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accidents to return to the workplace.
    (4) Force employers to hire disabled workers due to occupational accidents.
    (5) Encourage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accidents to return to the workplace.
    (6) Use AI technology to built a customized active care mode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之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主要國家職業災害補償法制實務現況 21 第三節 主要國家職業災害失能勞動者重返職場實務現況 54 第四節 主要國家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之比較分析 8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0 第四節 研究實施 10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10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1 第一節 職業災害權益保障法制現況探討 111 第二節 職業災害重返職場機制之探討 120 第三節 研究發現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5 附錄 151 附錄一 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制度深度訪談題綱 151 附錄二 職業災害勞動權益保障制度深度訪談逐字稿 153

    一、中文部份
    王惠玲(1997)。職業災害爭議與補償。勞工法規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舉行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
    王澤鑑(2005)。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台北市:三民書局。
    江智慧(2010)。職業災害救濟與重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江翠蓮(2021)。社會工作人員勞動權益保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余孝先、趙祖佑(2015)。打造資料驅動決策的智慧政府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3(4),27-37。
    吳明孝(2020)。臺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第三版。台北市:元照。
    吳芝儀(2011)。以人為主體之社會科學研究倫理議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5(4),19-39。
    李政儒、邱駿彥(2017)。我國職業災害補償法制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李政儒、郭晉源(2017)。職業災害復健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五南。
    李政儒(2022)。運用人工智慧科技建置智慧型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管理模式研究。工業安全衛生月刊,395,9-25。
    林佳和(2014)。有效預防與最適保障思維下的德國職業災害保險制度。職業災害保險立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舉辦地點:國立中興大學。
    林依瑩、鄭雅文、王榮德(2009)。職災補償制度之國際比較及台灣制度之改革方向。台灣衛誌,28(6),459-460。
    林永頌、劉彥銓(2007)。職業災害勞工案件所涉法令及訴訟實務。律師雜誌,337,40-41。
    邱滿艷、陳由娣(2016)。從多元觀點探討職業災害勞工之福利服務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53,440-453。
    邱駿彥(2010)。職災保護--我國職業災害保護制度。勞工之友,631,36-39。
    柯木興(2013)。社會保險。台北市: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徐婉寧(2015)。職災補償與損害賠償-以台日職業災害之雇主責任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34,179-182。
    馬鳳芝、陳樹強(2016)。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社會工作研究,13,68-90。
    秦唯珊、謝月慈、吳雪菁、郭育良、蕭淑銖(2014).影響勞工職業傷害後心理健康的原因。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2(2),179-190。
    張其恆(2009)。主要國家職業災害認定與補償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研究報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委託研究,新北市。
    張彧、曾美惠、林洺秀、陳秋蓉(2007)。各國推動職災勞工重返職場之成效及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5(3),262-279。
    張彧、徐雅媛(2008)。我國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政策之探討。台北市:五南。
    張桐銳(2011)。論憲法上最低生存保障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123,166。
    莊正中(2010)。日本勞工職災補償制度之初探。東亞論壇季刊,467,1-14。
    翁美玲(2006)。我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繼峰(2009)。讓職災保險規畫更完善-德、日、韓三國制度比較及台灣制度之改革方向。臺灣勞動季刊,19,101-111。
    郭玉生(2005)。心理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浩然(2009)。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個案管理及轉介協助程序書。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陳月霞(2010)。職業傷病勞工之自覺健康與復工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明裕(1988)。勞動政策。台北市: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
    勞動部(2017)。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報告。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06/0611all.pdf
    勞動部(2020)。勞動部勞動法令查詢系統-解釋令函。取自https://laws.mol.gov.tw/FINT/index-1.aspx
    勞動部(2022)。職業災害勞工保障權益手冊。取自https://oli.tycg.gov.tw/home.jsp?id=28&parentpath=0%2C13%2C26&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912260001&aplistdn=ou=data,ou=businessinfo,ou=laborstandards,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勞動部(2021)。職業傷病診治網絡醫院名單。取自https://data.gov.tw/dataset/31780
    勞動部(2021)。職災勞工職業重建提供職能復健服務單位聯絡資訊。取自https://www.osha.gov.tw/1106/1176/1182/
    勞動部(2021)。職業安全衛生法。取自https://www.mol.gov.tw/1607/1608/1614/1616/2950/
    勞動部(2022)。勞動基準法。取自 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1.aspx?id=FL014930
    勞動部(2021)。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50031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21)。統計年報。取自 https://www.bli.gov.tw/0013087.html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21)。法令規章。取自https://www.bli.gov.tw/0102466.html
    勞動部(2021)。職災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FAP)。取自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38518/
    黃程貫(2001)。勞動法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黃程貫(2018)。勞動法,台北市:新學林。
    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1995)。職業災害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台北市:五南。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9),149-154。
    楊通軒(2011)。職災之賠償與補償,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市:新學林。
    楊 榮(2014)。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策略與方法,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9-34。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
    董和平(2007)。職業災害損害填補之研究-以勞動基準法第59條但書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董鴻宗(2017)。日常紀行,台北:首席文化出版社。
    劉士豪(2002)。我國與德國職災防止制度的比較。第三屆臺灣勞動法學學會年報學術研究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舉行地點:銘傳大學。
    劉立文、許繼峰(2008)。職災勞工保護法補助職災預防及重建之探討。台北市:五南。
    劉立文、許繼峰(2009)。各國職災保險制度中預防與重建作法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五南。
    劉純良(2010)。專業學會的研究倫理規範與實踐:以英美的社會行為科學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簡訊,12(1),40-47。
    蔡念祖(2014)。上下肢職業傷害勞工復工因子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
    蔡漢賢、李明正(2011)。社會福利新論。台北市:松慧。
    蔡寶安(2010)。我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研究-以相關補助為討論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人文社會科學與研究倫理審查-執行研究倫理治理架構計畫出國的考察與反思。人文社會科學簡訊,12(1),10-18。
    謝榮堂(2009)。社會救助之憲法保障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24,5-14。
    日本厚生労働省(2019)。失能者就業促進法。取自https://sr-koshio.com/labormanagement/20220116/
    手塚和彰、阿久澤利明訳(2015)。ドイツ労働法。日本:信山社。
    水野勝(1985)。通勤災害。日本:法律文化社。
    西村健一郎、朝生万里子(2014)。労災補償とメンタルヘルス単行本。日本:信山社。
    岩村正彦(2003)。注釈労働基準法(下巻)。日本:東京大学労働法研究会。
    鄭在哲(2005)。韓国における経済危機と社会保障制度の成立。日本:大原社会問題研究所雑誌,563,51。
    二、英文部份
    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mental Medicine.(2006). Preventing needless work disability by helping people stay employed.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48(9), 972-987.
    Bae,Ji-sook(2007). Ward for Migrant Workers Opens, The Korea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e_Suzy
    Desiron, H. A., de Rijk, A., Van Hoof, E., Donceel, P. (2011).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return to work: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MC Public Health, 11(1), 615
    Korea Labor Welfare Corporation (2017). Introd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elco.or.kr/english/asp/main.asp
    L. A. Zadeh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3), 338-353.
    Mcentire, Davis, Haworth(1967). Joanne. The Two Functions of Public Welfare Income Maintenance and Social Servic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6,178-199.
    Scrivener, Susan, Walter(2001). Johanna et al. Evaluating Two Approaches to Case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Participation Patterns, Costs, and Three-Year Impacts of the Columbus Welfare-to-Work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aspe.hhs.gov/hsp/NEWWS/columbus01/index.ht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Occupational health: a manual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work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occupational_health/publications/emhealthcarework/e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