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永元
LIU YUNG-YUAN
論文名稱: 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Indexes and Analyses of Corresponding of Taiwan Education Policies to the Indexes
指導教授: 吳清基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5
中文關鍵詞: 全球化教育指標教育政策
英文關鍵詞: globalization, educational index, educational poli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球化理論的內涵和發展,以做為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的基礎,並進一步利用所建構的全球化教育指標,檢視我國教育政策與全球化發展的聚合和分岐情形,並研提具體的改進意見,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規劃和推展全球化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在方法論上,採取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德懷術等進行研究分析。首先,就全球化的意義和特徵、本質和區辦、內涵、發展觀和對教育領域的重要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以瞭解並探明全球化教育指標應有的面向和架構,其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蒐集學者專家對有關全球化教育指標架構和內涵的意見與看法,初步建構和修正全球化教育指標雛型;最後,編擬「全球化教育指標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再採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專家意見調查。此外,本研究另進行對應分析,研究我國近六年來教育政策和全球化教育指標間的符應情形。
根據前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全球化理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主要包括過度全球化論者(hyperglobalist)、轉型論者(transformationalist)和懷疑論者(skeptic)三大基礎。全球化理論對教育的衝擊也造成一致性、異質性和多元性等不同的風貌和影響;(二)全球化的重要發展趨勢,包括:1.行動的聚合現象;2.權力的重大變異;3.市場化、私有化和階層化發展;4.全球化的混種化發展。
二、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一級指標方面
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主要構面有四,包括:(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
三、全球化教育指標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方面
(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三項;(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一項;(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三項;(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五項。
四、全球化教育政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教育政策符應良好者有二項,分別為:關懷和照顧弱勢、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二)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加強改進者有八項,分別為:1.支持創新的網絡不足;2.主體性不足;3.未能實施教育組織的財務自主政策;4.教育選擇的空間和機會不足;5.教育組織的開放和彈性有限;6.高中以下學校的自主性仍然不高;7.全球化文教活動貧乏;8.國際招生不足;(三)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重新建構者有十四項,分別為:包括:1.缺乏強化知識建構和發展的教育政策;2.缺乏強化知識管理和應用的教育政策;3.未有鼓勵成立知識社群的教育政策;4.缺乏批判和反省的機制;5.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和宏觀視野不足;6.缺乏接納和重視全球公民的公共意見;7.缺乏培養世界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8. 缺乏進行多元文化批判;9. 缺乏推動非營利跨國組織參與教育事務;10.缺乏整合全球發展和多元行動主體的治理趨勢;11.缺乏融合本土治理和全球治理;12.缺乏在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向國際發聲並與國際接軌;13.缺乏培養公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議題和政策制定;14.未重視建立專業對話社群和機制。
根據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在因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因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二)加強全球化綜效之研究;(三)建立全球政治經濟和教育文化論壇、智庫和網站。
二、在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建立世界級的教育標準;(二)加速建立大學全球化發展指標;(三)建構可檢驗的全球化教育指標細項;(四)成立專責機構負責教育指標統計和建立引用指數。
三、在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方面的建議:(一)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制定;(二)持續發展優勢的全球化教育政策;(三)強化全球化不足的教育政策;(四)建構嶄新的全球化教育政策。
四、在發展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在組織管理面:加強績效責任、學校本位和評鑑;(二)在民主法治和環境永續面:加強普世價值、再法治化、夥伴和永續發展;(三)在人力培育面:建構未來學校、e化學習和教學策略。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加強研究文獻蒐集;(二)擴大教育領域的研究;(三)提高研究應用。

關鍵字:全球化、教育指標、教育政策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Indexes and Analyses of Corresponding of Taiwan Education Policies to the Index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rgumentation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theories of globalization. The results were served as the foundation to construct the indexes for the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moreover, the index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sities of education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s of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help the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s with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documentary analyse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Delphi Technique. First, this study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meaning and features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rinsic quality and differences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ivation, developments, and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education. As a result, the construct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indexes of globalization could be understood. Seco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to collect the opinions and viewpoints of scholars and experts on the index for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Furthermore, the initial prototyp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n revised. Finally, “A Questionnaire on Education Indexes for Globalization” was designed as a research instrument.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past six years and the index for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method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ed. The first aspect is related to theories about developments of globalization
1. The three foundations for theories of globalization, the hyperglobalist, the transformationalist, and the skeptic, result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influences.
2.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trends for globalization include (a) the convergence of movements, (b) significant diversities of power, (c) the developments of marketability, privatization, and global-stratification, and (d) the hybrid of globalization.
The second aspec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first-level indexes for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The indexes for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clude four constructs:
1. the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education thoughts and value systems.
2. the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democracy, societies,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s.
3. the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governing types and education power.
4. the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 third aspect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s of the second-level and third-level indexes for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1. The concrete second-level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education thoughts and value systems are composed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theme and divergence, market and deregulation, customers and management. The third-level indexes consist of 23 items.
2. The concrete second-level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democracy, societies,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ed: (a) democracy and freedom, global citizens and worldwide participation, multiple cultures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s, and global partne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The third-level indexes consist of 21 items.
3. The concrete second-level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governing types and education power include global conceptions and global governing, national weakening and education rights, local concepts and local governing. The third-level indexes consist of 13 items.
4. The concrete second-level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re compose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web-bas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 third-level indexes consist of 15 items.
The fourth aspect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olicies.
1.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which are effective included 2 items: taking care of the minority and establishing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s.
2.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which need improving included 8 items: (a) deficient support for innovation, (b) lack of autonomy, (c) no independent policies for financial affai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d) inadequate choi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e) short of flexibilitie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f) insufficient autonomy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g) lack of relevant events of globalization, and (h) not enough overseas students.
3.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which need to be reconstructed included 14 items: (a) meager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poorly-developed education policies, (b) lack of power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pplicable education policies, (c) no policies for encouragement of knowledge communities, (d) deficient mechanics for criticizing and reflection, (e) not enough training to cultivate global citizens’ conceptions, (f) inadequate public opinions to accept and emphasize global citizens, (g) insufficient abilities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events, (h) inability to criticize multiple cultures, (i) inadequate of non-profi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affairs, (j) no convergence of governing tendencies for global developments and multiple parties, (k) no integration of local and global governing, (l) no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and participations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m) lack of training to foster citizens’ participation of local issues and policy making, and (n) short of communities and mechanics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forementioned result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irst,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s of education policies:
1.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he developments of globalization.
2. to strengthen studies on effectiveness of globalization.
3. to establish forums, think tanks, and websites for global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cultures.
Secon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es for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1. to establish world level education standards
2. to establish the indexes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3. to construct defensible detailed indexes for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4. to establish special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statistics of education indexes and construct referable indicators
Third, suggestions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1.to strengthen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2. to continuingly develop prestigious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3. to enhance the deficiency for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4. to construct brand-new education policies of globalization
Fourth,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s of indexes for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1. for the managements of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achievements,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2. for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cy, laws, and environments: to strengthen universal value systems, enactment of the laws, partne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3. for the training of human sources: to found schools of future, e-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Fifth, suggestions on future studies
1. to enhance literature review
2. to increase the research areas for education
3. to rais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educational index, educational polic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6 第二章 全球化理論探討 21 第一節 全球化的意義與特徵 21 第二節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理論 29 第三章 全球化發展與對教育的影響 49 第一節 全球化和思想與價值觀念 49 第二節 全球化和政治社會與文化環境 65 第三節 全球化和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 82 第四節 全球化和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 99 第五節 全球化的影響 127 第六節 全球化教育的實證研究 129 第四章 全球化教育政策與教育指標 135 第一節 全球化教育政策 135 第二節 教育指標的意義、功能和建構原則 146 第三節 全球化相關指標的發展和困境 147 第五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55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15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79 第四節 研究實施 18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85 第六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87 第一節 全球化教育指標焦點團體訪談分析 187 第二節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 193 第三節 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 211 第四節 第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 225 第五節 我國教育政策與全球化教育指標對應分析 232 第六節 比較與綜合討論 25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57 第一節 結論 257 第二節 建議 268 參考文獻 281 中文部分 281 西文部分 287 附 錄 291 附錄一:全球化教育指標焦點團體訪談題綱 291 附錄二:全球化教育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295 附錄三:全球化教育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305 附錄四:全球化教育指標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315 附錄五:全球化教育指標焦點團體訪談專家名單 323 附錄六:全球化教育指標德懷術調查問卷專家評定委員名單 325 表 次 表1-1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17 表2-1 全球化各理論學派內涵彙整比較表 37 表3-1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比較表 54 表3-2 文化顯象、文化邏輯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77 表3-3 1980年以來全球治理的重要事件時序表 85 表3-4 傳統教育和廿一世紀教育特徵比較表 105 表3-5 廿一世紀的學習和傳統學習比較表 106 表4-1 Felie的四種新公共管理模式 144 表4-2 Peters的四種治理模式和特徵 145 表5-1 全球化教育指標雛型訪談題綱 160 表5-2 全球化教育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內容 164 表5-3 全球化教育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內容 171 表5-4 全球化教育指標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內容 177 表5-5 焦點團體訪談受訪專家背景與名錄一覽表 181 表5-6 德懷術問卷調查專家評定委員一覽表 181 表6-1 全球化教育指標性質和重要性程度評定範圍一覽表 187 表6-2 焦點團體訪談修訂前全球化教育指標內涵一覽表 188 表6-3 焦點團體訪談修訂後全球化教育指標內涵一覽表 190 表6-4 第一回合「全球化教育指標」具體指標的性質評定一覽表 194 表6-5 第一回合「全球化教育指標」具體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定一覽表 197 表6-6 第二回合「全球化教育指標」具體指標的性質評定一覽表 212 表6-7 第二回合「全球化教育指標」具體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定一覽表 215 表6-8 第三回合「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指標內涵重要程度評定一覽表 226 表6-9 第三回合「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指標內涵重要程度評定一覽表 228 表6-10 第三回合「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指標內涵重要程度評定一覽表 229 表6-11 第三回合「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指標內涵重要程度評定一覽表 231 表6-12 我國教育政策與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指標對應分析一覽表 233 表6-13 我國教育政策與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對應分析一覽表 239 表6-14 我國教育政策與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對應分析一覽表 243 表6-15 我國教育政策與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對應分析一覽表 246 表6-16 第一和第二回合主要構面和具體指標比較表 252 表6-17 第二和第三回合主要構面和具體指標比較表 253 圖 次 圖3-1 全球化世界中的國家角色 94 圖5-1 Meyers的全球化概念圖及解釋途徑 156 圖5-2 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研究架構圖 157 圖5-3 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構面及指標內涵架構圖 159 圖5-4 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主要構面、具體指標及指標內涵架構圖 163 圖5-5 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層級架構圖 170 圖5-6 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層級架構圖 176 圖5-7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184 圖6-1 第一合回修正後全球化教育指標層級架構圖 211 圖6-2 第二回合修正後全球化教育指標層級架構圖 225 圖7-1 全球化教育指標一級指標四個主要構面 259 圖7-2 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 261 圖7-3 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 263 圖7-4 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 265 圖7-5 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 26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上海譯文出版社(譯)(1996)。D.Osborne & T.Gaebler著。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央企畫式文化政策--錯;節慶更多或減半--鬥嘴鼓(2006,3月9日)。中國時報,6版。
元智大學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論壇:台灣的未來--本土、全球化兼容(2006,5月4日)。工商時報,A4版。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S. Vaughn,J. S. Schumm & J. M. Sinagub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研究的展望。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頁99-109)。高雄:麗文文化有限公司。
王如哲(2001,1月)。校長評鑑制度:以美國為例。載於私立淡江大學主辦之「地方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頁IV1-IV9),台北。
王如哲(2006,3月)。大學教學評鑑制度:以澳洲為例。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2006兩岸高等教育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王保進(2002,5月)。國家層級大學教育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台灣大學主辦之「高等教育政策與研究」研討會手冊(頁19-34),台北:台灣大學。
王從恕(2000)。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等元(2001)。網路輔助成人遠距學習者互動性距離動態模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瑞賢(譯)(2005)。B. Basil著。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理論、研究與批判。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嘉恩(2003)。全球化對我國公民教育影響之研究--以法治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等(譯)(2001)。J. Slevin著。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弘智文化公司。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愛玲(2004)。從國家控制到大學市場化:大學入學政策的變革與挑戰。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辦之「2003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入學制度改革學術研究會」會議論文集(頁39-60),高雄。
左正東(2005)。全球網路治理中的知識與權力。問題與研究,44(5),103-143。
朱博湧(2006)。藍海策略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臺北:天下文化。
朱景鵬(2004)。國際組織管理:合球化與區域化觀點。臺北:聯經出版社。
江淑麗(2005)。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慧儀(2003)。台灣民間環保團體的環境教育現況與社會實踐-一個批判的環境教育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豐慧(2004)。貧富懸殊與新自由主義。2005年10月1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09/06/content_1949830.htm。
吳玉鈴(2003)。女性情緒體驗與自我轉換之研究--以網際空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由美(2004)。台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昌昀(2005)。無為之治四次元權力。2005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confucius.2000com/outside/asianthoughts/wuweiyuscyql.htm。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Strausss & J.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美娟(2001)。網路學習主體建構暨各國網上學習政策之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林天祐(2001)。焦點團體法。教育研究月刊,92,128。
吳清山、林天祐(2001)。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吳慎慎(2001)。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巫由惠(2004)。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水德(2005)。新移民女性電視觀看行為及需求滿足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補校學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安明(2005)。校長角色的改變與校長專業發展:問題與解決策略。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主編),第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教育政策行政學術發表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
李希揚(2005)。我國高中職教育市場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明軒(2001)。知識經濟的資源分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培元(譯)(2004)。Z.Bauman著。全球化浪潮的政治定位。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李詠絮(2004)。穿越虛擬與真實:青少年線上遊戲文化之形塑與對e化教學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雅玲(2004)。解嚴後台灣民間社團的發展與社區文化重建--兼以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曉康(2001)。大眾化、管理主義和市場化:香港的大學質素評鑑經驗。2001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eric/ej/200100300001/0079c.htm
沈宗瑞等(譯)(2004)。D.Held等著。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沈珊珊(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正中書局。
汪金林(2005)。全球化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平(2004)。承認、分配與權力─批判教育學對社會正義之反思。載於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第四屆意識、權力與教育─社會不平等,教育機會均等社會正義」研討會論文集,嘉義。
孟繁宗(2005)。我國公務人員混成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志成、童鳳嬌(2005,12月)。教育經營創新之行動智慧。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主辦之「第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教育政策行政學術發表」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
林秀玲(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祐輝(譯)(2005)。D.Held & A.McGrew著。治理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林純雯(2005)。教育政策合法化理論建構與實際運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栴君(2005)。國際人口遷徙及其政治社會化─以台北市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的形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淑宛(2001)。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逢慶(2004,5月)。紮根台灣本土教育,躍升國際舞台。論文發表於徵軟公司台北分公司主辦之「百年樹人大計:資訊教育紮根國家基業教育高峰論壇」,臺北。
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麗雯(2003)。都會區域中流動遷移者的移民地認同意識—以台北縣市大陸女性配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耀堂(2003,12月)。全球化對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的衝擊及回應。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刊,嘉義。
施昭顯(2004)。台灣產業公會與政府職能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柯志堂(2005)。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如玉(2001)。從生態現象學論生態教育學的哲學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治本(2001)。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挑戰與回應。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治本(譯)(1999)。B. Ulrich著。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振邦(1999)。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混沌現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偉傑(譯)(2000)。M.Waters著。全球化。臺北:弘智文化公司。
租島當領土,網友共築冒險夢(2006,6月4日)。自由時報,A6版。
張君玫(譯)(2001)。Z.Bauma著。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張信務(2001)。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珍瑋(2001)。全球化時代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海燕(2005)。空中大學學生資訊素養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淑燕(2004)。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終身學習之研究─以UNESCO學習四大支柱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師苑書局。
曹翠英(2005)。臺灣大學校院策略聯盟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許雅惠(2001)。以全球化概念作為終身教育政策的思考架構。成人教育,64,18-27。
許雅惠(2003)。全球化影響終身教育發展之研究-理論分析模式之初構與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其邁(譯)(2001)。A.Giddens著。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陳明印(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紅蓮(2005)。台北縣立高中學校績效責任指標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恒鈞(2001)。J.Lester & J.Stewart著。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臺北:學富文化事業。
陳清僑等(譯)(2003)。F. Jameson著。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德懷、王緒溢(2004,5月)。1對1的數位學習。論文發表於微軟公司台北分公司主辦之「百年樹人大計:資訊教育紮根國家基業教育高峰論壇」,臺北。
陳麗珠(2003)。從世界經濟新趨勢談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政策。載於國立高雄大學(主編)。導航e世紀--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南區教育論壇論文集,高雄。
傅鏗、姚欣榮譯(1991)。J.Grey著。自由主義。臺北:桂冠圖書文化有限公司。
曾枝盛(2001)。後馬克思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湯志民(2005)。二十一世紀的優質學校:政大附中的經營理念與策略。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主編),第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教育政策行政學術發表論文集。臺北:政大。
湯堯、王宗坤(2005)。大學校院資源管理的規劃與實施之研究。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主編),第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教育政策行政學術發表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
程恩富(2005)。新自由主義的起源、發展及其影響。2006年1月1日取自http://www.qsjournal.com.cn/qs/20060101/BIG5/qs%5E400%5E0%5E15.htm
黃文三(2000)。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及其對德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19-30。
黃文三(2004)。從台灣後現代社會論多元入學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辦之「2003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入學制度改革學術研究會」會議論文集(頁23-37),高雄。
黃光雄(1989)。教育的歷史研究方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頁195)。臺北:師大書苑。
楊宇光、楊烱等(譯)(2004)。R.Gilpin著。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洲松(1997)。李歐塔後現代知識論述及其教育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永元(2005)。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載於湯誌龍等人著,教育概論(頁411-45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葉堂宇(2001)。邁向全球化之永續策略與經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鄒川雄(2005,5月)。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迷思?─從美國大學體制精神檢討台灣高教之改革方向。論文發表於南華大學主辦之「第十一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社會學理論反省」學術研討會(頁16-43),嘉義。
劉紀雯(2005)。後現代狀況:多國資本主義與後現代拼貼。2005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postmodernism/jameson_chinese.html
蔡志恆(2001)。全球治理思潮與治理結構之發展。2005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R-091-052.htm。
蔡純姿(2005)。國民小學創新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淑梨(2006,4月26日)。美學與創新。工商時報,D3版。
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2004)。T. L. Friedman著。了解全球化:淩志汽車橄欖樹。臺北:聯經出版社。
鄭同僚(審訂)(2004)。Carspecken, Phil Francis著。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臺北:高等教育。
餘豐慧(2005)。貧富懸殊與新自由主義。2005年8月30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09/06/content_1949830.htm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曉霞(2001)。全球化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7(47),300-327。
繆建東(2003,10月)。WTO形勢下中國成人教育的走向。論文發表於暨南國際大學主辦之「2003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加入WTO後兩岸教育改革主要動向及因應策略」,臺灣南投。
謝明昭(2005)。我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金青(199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指標權重體系之建構。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謝潮儀(1983)。台北市住宅區使用管制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漢文(2006,2月20日)。人口結構的變遷與因應。中國時報,A10版。
簡茂發、李琪明(主編)。(2001)。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簡錫堦(2006,6月13日)。台灣,需要正向運動。中國時報,A15版。
顧淑馨(譯)(2005)。大前研一著。全球舞台大未來。臺北:培生出版社。

西文部分
Abercrombie, N., Hill S., & Turner, B. S. (3rd ed.). (1994).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Penguin Books Limited.
Albrechts, L., & Mandelbaum, S. J. (2005). The network society: a new context for planning? New York: Routledge.
Albrow, M. (1997). The global age: 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Allen, J. (1997). Economies of power and space. In R.Lee & J.Wills (Eds.),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pp. 59-70). London: Arnold.
Allport, C. (2000). Thinking globally, acting locally: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staff.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2(1), 37-46.
Andersen, T., & Herbertsson, T. (2003). Measuring globalization. Bonn: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Appadure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lo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rafeh, S. M. (2000). 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Poststructural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 and the federal policy discourse of the universal service e-rat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Asunción, L. S. C. (2006). The World Bank as a Transnational Expertised Institution. Global Governance, 12, 77-95.
Ball, A.F. (1995).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in urban settings as a model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Review, 3(2), 127-146.
Barry, C., Richard, H., Jan, A. S., & Gordon, S. (2006). Global governance: Looking ahead, 2006-2010. Global Governance, 12(1), 1-6.
Cleveland, H. (1999). The Global Century. Futres, 31, 887-895.
Dimmock, C., & Walker, A. (2000). Globalization and societal culture: Redefining school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are, 30(3), 303-312.
Dugger,W.E. (2004, Ma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U.S. Paper presented at 2004 International Techonology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Koahsiung.
Edmund,T. H., & Brett, L. (2004). The role of Stat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s policy intermediaries: Two cases. NCCSR, 5(2), 1-12.
Farazmand, A. (2004). Sound governance: Policy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 Westport, Conn.: Praeger.
Ferlie, E., Ashburner, L., Fitzgerald, L., & Pittigrew, A. (1996). The new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idman, F. (1999).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New York: Anchor Books.
Friedman, T. L. (2000). The lexus olive tree: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Gill, V. E. ( 2005). B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A hybri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ultural study of bicultural influence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effectiveness with individuals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essertation, Capella University, India
Green, A .(1999). Edu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rends, Education Policy, 14(1), 55-71.
Griswold, D. (2000). The blessings and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rld Peace, 17(3), 3-22.
Hassan, I. (1987).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Ohio: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eld, D., & Koenig-Archibugi, M. (Eds.). (2003). Taming Globalization: Frontier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ld, D., & McGrew, A.(Eds.). (2003).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s Read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nderson, D. (1999).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rival visions for the coming millennium. Melbourne: Melbourne Business School.
Hirst, P., & Tompson, G. (1996).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Hood, C.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1), 3-19.
Hughes, D. (2003).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Kearney, A. (2001). Measuring globalization. Foreign Policy, 122, 56-65.
Khadria,B.(2002, November). Glabalization of education:Policy concerns in the emerging trends of embodied and disembodied mobility of knowledge.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lobalization, Educantion and Language, Taipei.
Lee, J. J. (2001). A model for measuring accountabil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public school K-12. Unpublished doctoral dessertation, Idaho State University, Pocatello.
Lockwood, B. (2001). A note 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Kearney/foreign policy globalization index. Warwick, UK: University of Warwick.
Louisy, P. (2001). Glob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A Caribbean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Education, 37(4), 425-438.
Lubbers, R. (1996a). Globalization: An exploration. Retrieved August 22, 2005, from http://globus/lubpdfs/globaliz/thegloba.doc.
Lubbers, R. (1996b).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Retrieved August 22, 2005, from http://globus/lubpdfs/globaliz/thegloba.doc.
MacBeath, J. (2001, December). Effective and improving schools –What have we learned? Are we improving?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ipei.
Marginson, S. (1999). After globalization: Emerging politics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4(1), 19-31.
Mok, J. K. H., & Lee, M. H. H. (2003). Globalization or gloc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Singapor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3(1), 15-42.
Nicholas, C. B., & Carlos, A. T. (Eds).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 Social theor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Peters, B. G. (1996).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Ramona, A., & Lyn, S. (2006). Local Research, Global Governance: A Challenge for Institutional Design. Global Governance, 12(1), 21-29.
Rhoten, D. R. (1999). Global-local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The case of education decentralization in Argent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CA.
Robertson, R. (1995). Glob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Featherstone, M., Lash, S., & Robertson, R. (Eds.), Global Modernities, pp25-44.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aaty, T. L., & Vargas L.G. (2000). Models, method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achs, J. (1998). Geography, 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frica. Economic Activity, 2, 207-289.
Sheppard, C. J. (1999). A school-based indicator model for quality education in South Afric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retoria, South Africa.
Sklair, L. (1999). Globalization, in Taylor S. (Ed.), Sociology: Issuer and Debates, pp3-43. London: Macmillan.
Stiglitz, J. (2003).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Strange, S. (1994). States and market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
Thérien, J.P., & Pouliot, V. (2006). The Global Compact: Shifting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lobal Governance, 12(1), 55-75.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 M. (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Waters, M.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Wolf, M. (2004). Why globalization works.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2001). Globalization, growth and poverty: Building an inclusive world economy. Washington:World Bank.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