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夏致欣
Hsia, Chih-hsin
論文名稱: 淡水在地知識的建構與應用:淡水古蹟博物館案例研究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amsui Local Knowledge: A Case Study of Tamsui Historical Museum
指導教授: 廖仁義
Liao, Jen-I
口試委員: 殷寶寧
Yin, Pao-Ning
蘇瑤華
Su, Yao-Hua
廖仁義
LIAO, Jen-i
口試日期: 2022/06/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在地知識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地理學地方感生態博物館
英文關鍵詞: local knowledge,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gram, culture geography, sense of place, Eco-museum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9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全球化及網路的影響,傳統上以地方為基礎的空間感逐漸消失,全球化影響跨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世界各地的文化更加普同,文化差異的隔閡日漸縮小,在地知識的建構及形塑成為地方認同的重要途徑,而地方博物館的建置亦被視為一種抵抗全球化及民眾建構認同的重要場域。另一方面,過去博物館以博物館員為知識生產的權威,隨著後博物館時代的來臨,博物館的知識生產更加重視公眾參與的實踐。
    臺灣的社會從1980年代以來逐漸受到工業化影響,社會結構產生了轉變,加上1980年全球化趨勢,加速了城鄉的差距及家庭結構瓦解,1990年「全球在地化」更使得政府開始愈加重視在地特色發展的議題。政府也開始愈加重視在地特色發展的議題。「全球化」指的是將一個地區在語言文化、思想觀念、制度系統或經貿活動等各層面,橋接進入世界體系之中;而「在地化」則是將國際化後的資源,放置於在地環境中,加以轉變、註解詮釋、融合交會等,賦予其本土特質。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於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臺灣各地的社區論述及社區意識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漸展開。2017年行政院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城鄉建設中包含強化地方共同文化生活的建構,從文化保存、地方文化特色活動、地方館舍升級等面向,使地方博物館成為傳播在地知識、歷史記憶的文化設施。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作為在地知識載體,在國內社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地方文化館計畫的發展脈絡下,加上前瞻計畫推動,促成淡水的在地知識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式的公共治理模式。
    淡水自古以來便是歷史重鎮,並且經歷了不同的統治者,每個時期皆留下了可觀的文化資產,造就淡水成為新北市29個行政區有形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一處。而自捷運開通以來,淡水更是成為觀光勝地,隨著全球化所伴隨著時空壓縮與移動性的議題,淡水的觀光產業與文化產業產生了特殊的競逐關係。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成立,雖然創館之初秉持著「文化事務派出所」及生活博物館的精神出發,欲為在地文化的需求提供更即時的服務,然而隨著升格後以觀光人潮做為經營指標的壓力,作為一所地方的博物館,如何扮演多重角色,建構、再現及應用在地知識,是本文欲探討的課題。
    本文將從博物館作為一所知識生產的運作機構及臺灣文化政策在地的轉型為背景,檢視淡水古蹟博物館成立之初的背景與精神,透過參與觀察法、訪談法等質性研究,探討該館至今建構在地知識及應用情形。

    Du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et, the sense of space rooted from regions has disappeared gradually. Globalization makes more cross-border interactions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which declines the cultural diversity.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shaping of local knowledge become 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place identifi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museums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necessary public sphere to resist globalization and define identity. In the past, museum staff are regarded as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 of “post-museum”,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concerns more about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e.
    Taiwanese society has been affected by industrialization since 1980s which mak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Additionally, the globalization since 1980s accelerates the growth of urban-rural divi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concept of glocalization since 1990s also makes the government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The term, globalization, refers to languages, cultures, thoughts, concepts, systems, laws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etc. of certain places bridging to the world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rm, localization, refers to those globalized resources placed into local environments being transformed, defined, interpreted, and merged are endowed with specific features.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Executive Yuan (currently known as Ministry of Culture) submitted the policy propos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gram” in 1994 which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discourse and consciousness. “Forward-looking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gram: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pproved by Executive Yuan in 2017 includes the enhancement of common cultural life establishment of each place which enables local museums to spread local knowledge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preservation, culture features of each place, and upgrade of culture facilities. Tamsui Historical Museum, the carrier of Tamsui loc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daptive reusing of unused spaces, the project of local cultural museum, and the promote of “Forward-looking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gram” facilitates the local knowledge as public-governance, bottom-up and civic-engagement model.
    Tamsui has been a historic town with different governors. There are numerous cultural heritages left from each period, which makes Tamsui as the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with the most cultural heritages. Since the opening of Taipei Metro, Tamsui becomes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comes the issues of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mobility. There is such particular rivalry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place. Initially, Tamsui Historical Museum was planned to play the role of “cultural affairs kōban” and life museum, providing more prompt culture-related service. However, due to the stress from the indicator of the number of visitors, as a local museum, the study expects to find how the museum plays multiple roles to construct, represent and apply local knowledge.
    The study starts from the insp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useums as a facility to produce and operate knowledg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policie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s,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how the museum constructs and applies the local knowled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案例選擇及研究方法 11 一、案例選擇 11 二、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20 第一節 博物館與知識生產 20 一、博物館作為知識建構機構的起源 20 二、後博物館與知識生產 24 第二節 臺灣博物館在地化演變 29 第三節 淡水的知識生產 36 第三章 淡水古蹟博物館個案概述 55 第一節 成立背景 55 第二節 組織架構沿革 61 第三節 館舍維運概況 67 第四章 淡水古蹟博物館在地知識建構及其應用 71 第一節 與淡水在地知識的對話 71 第二節 在地知識的建構與應用 75 一、在地知識的建構 75 二、在地知識的應用 86 第三節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 105 一、計畫緣起及內容項目 105 二、在地知識的建構及應用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8 附錄一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 122 附錄二 訪談內容 124

    一、中文部分
    戴寶村(1983)。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殷寶寧(2017)。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臺北:主流出版。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原作者:Yi-Fu Tuan)。國立編譯館,台北市。(原出版年:1977)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 Cresswell)。群學出版社,台北縣。(原出版年:2004)
    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7-18。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台北:五觀藝術。
    張譽騰(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原作者:G. Eills Burcaw)。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原出版年:1997)
    張譽騰(譯)(2015)。博物館重要的事(原作者:Stephen E Weil)。台北市內湖:五官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原出版年:2002)。
    吳秉聲(譯)(2017)。維護計畫(原作者:James Semple Ker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台中市。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臺北縣:空大。
    陳其南、王尊賢(2009)。消失的博物館記憶:早期臺灣的博物館歷史。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欣怡(2016)。地方.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的社會關懷與實踐。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莊家維(2004)。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繁光等編纂(2013)。淡水鎮志。新北市淡水區公所,新北市。
    張寶釧(2007)。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經營做為地方發展觸媒之研究。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王韻涵(2010)。古蹟博物館營運之發展研究-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為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縣。
    劉玉華(2007)。博物館經營模式與價值創新之研究-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縣。
    顧郁珊(2003)。淡水古蹟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淡水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滬尾砲台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原作者:Anthony Giddens)。時報文化出版,台北市。(原出版年:2000)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原作者:Michel Foucault)。麥田出版社,台北市。(原出版年:1969)
    高淑玲(2010)。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傳坤(2011)。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普世價值與風險管理。博物館簡訊,58:12-16。
    黃正儒、 高忠義(譯)(1995)。1990年代的博物館理念(原作者:Julia D. Harrison)。博物館學季刊,9(3)。(原著作年:1993)。
    廖世璋(2014)。後博物館的地方實踐─寶藏巖。博物館學季刊,28(2)。
    王嵩山(2011)。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導論。博物館與文化,2:1-18。
    徐福全、王惠君(2005)。台北縣縣定古蹟淡水海關碼頭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台北縣。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南天出版社。台北市。
    王靜儀(2000)。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臺中縣的個案研究(1965-2005)。臺灣文獻季刊:61(4)299-326。
    陳板(2003)。地方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從「大家來寫村史」計畫出發的文史搜索運動。台灣文獻:54(2),343-376。
    二、外文部分
    Hooper-Greenhill,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石井正己(2016)。博物館という装置:帝国・植民地・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勉誠出版。
    阪上福一(1939)。台湾総督府博物館創立三十年記念論文集。総督府博物館内台湾博物協会,成文出版社。
    三、網路資源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資訊輔導平台(2018)。關於再造歷史現場。取自https://rhs.boch.gov.tw/index.php?inter=about&id=1。
    江韶瑩(2001)。地方博物館與產業文化保存。瀏覽日期:2022年3月5日,檢自https://www.lym.gov.tw/ch/collection/epaper/epaper-detail/5c5caba0-cde6-11e9-8cdb-2760f1289ae7/。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2021)。文化資產查詢。瀏覽日期:2021年5月16日,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
    陸仲雁(2020)。緣繫博物館三十載—談我所認識的博物館。瀏覽日期:2021年3月5日,檢自https://artouch.com/views/cultural-policy/content-12985.html。
    陳國寧(2018)。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瀏覽日期:2021年4月13日。檢自http://www.cam.org.tw/%E3%80%90%E5%9C%8B%E5%85%A7%E5%A4%96%E8%B3%87%E8%A8%8A%E3%80%91%E5%8D%9A%E7%89%A9%E9%A4%A8%E7%9A%84%E5%AE%9A%E7%BE%A9%EF%BC%9A%E5%BE%9E21%E4%B8%96%E7%B4%80%E5%8D%9A%E7%89%A9%E9%A4%A8%E7%9A%84%E7%A4%BE%E6%9C%83%E7%8F%BE%E8%B1%A1%E5%8F%8D%E6%80%9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