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齡方 KUO, Ling-Fa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飲食文學中的親職書寫研究 A Study of Parental Writing in Taiwanese Gastro Literature |
指導教授: |
黃麗娟
Huang, Li-Juan |
口試委員: |
黃麗娟
Huang, Li-Juan 徐國能 Hsu, Kuo-Neng 蔣興立 Chiang, Hsin-Li |
口試日期: | 2025/01/1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飲食文學 、母職書寫 、父職書寫 、多元家庭 、性別意識 |
英文關鍵詞: | Gastro literature, Maternal writing, Paternal writing, Diverse families, Gender consciousnes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8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 1999 年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出版以來,飲食文學的創作如雨後春筍般 蓬勃發展,至今已趨成熟。飲食關乎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寄託人們生命中的 記憶與情感,極具珍視價值。為了能讓飲食文學的圖譜拼湊的更完整,本論文 旨在將飲食文學聚焦於親職書寫,並分為母職書寫、父職書寫及多元家庭書寫 三類型,分析飲食在各類親職書寫中的面貌及意義。此外,也將探究母職書寫 及父職書寫在性別意識型態上所蘊含的問題,以及飲食文學從過去到現在的書 寫變化,以期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視角。
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下,第二章母職書寫將分為「家常菜中的母愛」及「懷鄉憶舊的常調」兩部分,書寫母親為孩子親手烹調的用心,以及對過去美好飲食經驗的追憶。其中,在懷鄉憶舊的部分,將透過感官分析,將親情、飲食與五感做結合。在時代變遷下,現代家庭中的掌廚者不再僅限於女性,飲食文學的書寫也從母職書寫逐漸擴展到父職書寫。因此,第三章將以父職角度出發,探究男性作家為孩子烹飪的心情點滴,並針對父職文本中不同的書寫型態進行虛實比較。隨著觀念的開放,臺灣人口的組成也歷經許多轉變,家庭的組成及樣貌也愈加多元。除了母職及父職書寫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研究面向即是多元家庭書寫。第四章將針對目前尚未被深入考掘的多元家庭飲食進行分析,聚焦於新移民女性家庭與同志家庭的飲食書寫,以展現更多樣化的飲食文學面貌。在飲食文學中,母職書寫佔多數,父職書寫則較欠缺,因此第五章將針對親職書寫中的性別意識進行分析,探究其差異之因,並以歷時性研究法探查飲食文本至今的書寫變化。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Lin Wenyue's Notes on Diet in 1999, gastro literature has flourished and matured significantly. Food is integral to everyone’s daily life, carrying memories and emotions that are deeply cherished. To create a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gastro literatur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parental writing within gastro literature, categorizing it into three types: maternal writing, paternal writing, and diverse family writing. It analyz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food within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parental writing. Additionally, the thesis will explore issues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embedded in maternal and paternal narrative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gastro literature from past to present, aiming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erspective.
Building on previous research, Chapter 2 on maternal writing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Motherly Love in Home-cooked Dishes" and "Nostalgic Longing."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a mother’s care in preparing meals for her children and reflect on past positive di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ction on nostalgia, sensory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integrate familial affection, food, and the five senses. With societal changes, 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ok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women, and gastro literature ha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maternal to paternal narratives. Therefore, Chapter 3 will adopt a paternal perspective, examining male writers'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in cooking for their children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styles within paternal texts. As perspectives have broadened, Taiw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has also undergone many changes, resulting in increasingly diverse family compositions and forms. In addition to maternal and paternal writing, another important research focus is diverse family writing. Chapter 4 will analyze the relatively unexplored area of gastro literature within diverse families, centering on the food narratives of immigrant women and LGBTQ+ families, to present a more varied perspective of gastro literature. In gastro literature, maternal writing is predominant, while paternal writing is comparatively scarce. Therefore, Chapter 5 will analyze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within parental writing, explor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and using a diachronic research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food literature up to the present.
一、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方梓:《采采卷耳》,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方秋停:《兩代廚房》,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14年。
方群:《食之有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23年。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王南琦:《戰鬥媽媽的餐桌與家書》,新北:小貓流文化,2017年。
宇文正:《庖廚食光》,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
朱國珍:《離奇料理》,臺北:二魚文化,2015年。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臺灣姊妹會著,胡頎執筆:《餐桌上的家鄉:臺灣新移民女性沸騰的生命故事》,臺北:時報周刊出版社,2017年。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臺北:洪範出版社,1978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出版社,1999年。
林海音:《冬青樹》,臺北:純文學,1980年。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柯志恩:《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臺北:希代出版社,2000年。
財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台灣阿嬤與新住民姊妹的記憶食譜》,臺北:財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2015年。
馬塞爾・普魯斯特著,徐國瑾、周國強譯:《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斯萬家那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天下文化,2000年。
凌煙:《舌尖上的人生廚房》,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凌煙:《文學廚房的人生百味》,臺北:橙舍文化,2022年。
徐國能:《第九味》,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臺北:萬卷樓,2007年。
唐潤細:《瓜與豆》,臺北:星光出版社,1986年。
唐魯孫:《故園情》〈吃棗子、做棗糕〉,臺北:大地出版社,2020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陳雪:《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2019年。
陳郁如:《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臺北:親子天下出版社,2021年。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三民出版社,2018年。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2年。
焦桐:《臺灣飲食文選I》,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焦桐:《臺灣飲食文選II》,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焦桐:《青春標本》,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
焦桐:《暴食江湖》,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焦桐:《臺灣味道》,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焦桐:《臺灣肚皮》,臺北:二魚文化,2012年。
焦桐:《臺灣舌頭》,臺北:二魚文化,2013年。
焦桐:《為小情人做早餐》,臺北:二魚文化,2020年。
焦桐:《慢食天下》,臺北:二魚文化,2023年。
焦桐、林水福:《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游素玲主編:《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游惠玲:《飲食是最美好的教養:給孩子的40篇美味情書》,臺北:寫樂文化,2017年。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黃淑玲、游美惠:《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二版)》,臺北:巨流圖書,2012年。
張曉風主編:《2001九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張曼娟:《黃魚聽雷》,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張翰璧:《東南亞女性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臺北: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7年。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江蘇:譯林出版社,2010年。
楊寒:《把拔的廚房食譜》,臺北:二魚文化,2012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詹宏志:《舊日廚房》,臺北:新經典文化,2022年。
蔣琬斯、王紫菡、游美惠主編:《給家一個擁抱:認識多元型態家庭學習資源手冊》,臺北:教育部,202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廖玉蕙:《大食人間煙火》,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年。
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蔡穎卿:《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臺北:天下遠見,2007年。
蔡穎卿:《我的工作是母親——Bubu的安家之歌》,臺北:天下遠見,2008年。
蔡穎卿:《廚房之歌》,臺北:天下遠見,2009年。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
盧非易:《飲食男》,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
韓良露:《雙唇的旅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韓良露:《良露家之味》,臺北:大塊文化,2014年。
韓良憶譯,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鍾怡雯:《聽說》,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I》,臺北:天下文化,2001年。
簡媜:《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臺北:聯合文學,2015年。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女書出版社,1998年。
〔美〕Abraham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Robert Frager, 1954)
〔美〕Fred Davis,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 Nostalgia.(The free Press. 1979),P17-26.
[英〕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n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1996年。
〔美〕Rozelle, Ron:Write Great Fiction - Description & setting(Writer’s Digest Books, 2005)
〔美〕Scooler, C. Miller, J., Miller, K & Richard C:Work For the Household(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4)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琬婷:〈《臺灣飲食文選》中的情感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1年7月。
王舒芸、余漢儀:〈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
古碧玲:〈飲食書寫是一種家譜書寫〉《飲食與書寫的千姿百味》,《文訊》第454期,2023年7月。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
李彥臻:〈淺談父職角色與類型〉,《家庭教育雙月刊》第68期,2007年7月。
沈孟儒:〈當文學化為菜餚,在文字與感官之間交流 胡川安X韓良憶X洪愛珠〉《飲食與書寫的千姿百味》,《文訊》第454期,2023年7月。
周芬伶:〈散文的再生〉,《文訊》第443期,2022年9月。
林莉菁、鄭麗貞:〈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5卷第2期,2001年12月。
林開忠:〈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臺灣東南亞學刊》第3卷第1期,2006年4月。
邱婌雯:〈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第164期,2001年。
柯乃文:〈飲食文學的耕耘者——焦桐於當代飲食文學之貢獻〉,《佛光人文學報》第4期,2021年1月。
凃妙如:〈以生態系統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職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學報》第50期。
侯琮偉:〈父職參與現況與父職教育作法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第58期,2015年11月。
郭宇聖:〈少了性別更平等?同性伴侶間的家務及情緒勞動角色分配〉,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三鶯人文社會資料庫》,2022年10月。
許奎文:〈味覺地圖上的漫遊者:韓良露飲食書寫中的「家鄉味」〉,《臺灣學誌》第17期,2018年4月。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期刊》,1998年7月。
陳玉箴:〈「家」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成大中文學報》第53期,2016年6月。
張亭婷、張翰璧:〈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與印尼籍女性的飲食烹調策略〉,《台灣東南亞學刊》第5卷1期,2008年。
張本文:〈父職親職壓力面面觀〉,《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年4月。
張瑤瑤:〈論焦桐飲食書寫的文化建構〉,《中國文藝家》,2020年12月。
黃基銓:〈樂當味覺飲食的吃主兒——蔡珠兒〉,《野葡萄文學誌》第34期,2006年6月。
曾亞雯:《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秀雲、謝文宜、蕭英玲:〈從同志伴侶關係經營的衝突處理談權力關係〉,《東吳社會學報》第23期,2008年。
廖玉蕙:〈散文的虛實邊界〉,《文訊》第443期,2022年9月。
蔡玫姿:〈幸福空間、區隔女人、才女禁區——初論1960年代後廚房空間的性別議題〉,《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
潘雅鈴:〈台灣自主性母職書寫的多面向——以李黎龍應台簡媜為例〉,《南台學報》第37卷第4期,2012年12月。
潘淑滿:〈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年12月。
魅力雜誌:〈魅力男人/焦桐 五味雜陳〉,《魅麗雜誌》第74期,2013年11月。
鍾文音、石曉楓,蘇郁淳側記:〈散文的虛與實,及其邊界專題講座〉,《文訊》第443期,2022年9月。
謝玉玲、王舒芸、鄭清霞:〈不同單親家庭的生活處境:單親成因及其性別差異〉,《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14期,2014年4月。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
〔美〕Coleman, M. T. & Walter, J. M.:Beyond sex role explanation: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in gay and lesbian househol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August 9th-13th , 1989)
[英〕Peace, H, F:The pretended family: A study of division of domestic labour in lesbian families(Leicester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in Sociology, No. S93/3)
三、報紙期刊(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林海音:〈口腹之樂〉,《中央日報》第6版,1951年4月18日。
凌拂:〈豆腐香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1月1日。
鹿憶鹿:〈回味〉,《國語日報》第五版,2004年2月10日。
張莉莉:〈灶腳的聲音〉,《自由時報》副刊,2010年11月23日。
鄭麗卿:〈廚房的聲音〉,《自由時報》副刊,2010年6月1日。
顏艾琳:〈灶腳與圓桌〉,《聯合報》聯合副刊,2010年2月13日。
四、網路資料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瀏覽日期:2024年9月。
〈同婚逾2.5萬人登記 過半是女性〉。瀏覽日期:2024年9月。
朱家瑢:〈我的家庭真可愛:認識同性家庭〉。瀏覽日期:2024年9月。
京秋:〈找到食物裡的幸福——楊寒《把拔的廚房食譜》訪談〉。瀏覽日期:2023年3月。
李筱涵:〈獨一無二的記憶食譜——焦桐談《為小情人做早餐》〉(自由副刊˙書與人)。瀏覽日期:2023年10月。
《孟子旁通》第49講〈齊宣王不像屠戶〉。瀏覽日期:2024年9月。
施佩君、陳靜儀:〈鋪述人生故事展文采、現真情——第26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決審紀錄(上)〉。瀏覽日期:2024年3月。
徐禎苓:〈虛實之間〉(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瀏覽日期:2024年4月。
焦桐:〈家庭最理想的配置,是餐廳跟廚房空間至少要佔一半以上〉。瀏覽日期:2024年1月。
張曼娟:〈煮一碗麵疙瘩〉《專欄˙慢生活》。瀏覽日期:2024年1月。
謝亞珊:〈讓我們用心去品嚐吧!品川明教授的「食物意識」〉。瀏覽日期:2024年5月。
羅儀修:〈用文字把味覺爆香〉。瀏覽日期:2024年9月。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汶惠:《臺灣當代女性作家飲食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10年。
王皖佳:《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王郁秀:《單親父親之親職實踐》,臺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淑郁:《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淑雲:《味覺饗宴:「茶」在現代散文中的情境塑造》,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李佩樺:《香港作家李碧華之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杜宜芳:《年輕人對於懷舊與懷舊商品認知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杏娟:《韓良露飲食書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
徐耀焜:《舌間與筆間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慧兒:〈當代女性散文中的母職與飲食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陳皇靜:《焦桐飲食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冠穎:《台灣當代散文中的新移民女性形象》,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張佩韻:〈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暨青少年福利研究所,1999年。
張雅淨:《後殖民語境下台北市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英語篇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亭婷:《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巍騰:《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瓊宇:《焦桐飲食散文書寫所呈現的文化面向》,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游麗雲:《怎樣情色?如何文學?臺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美鳳:《林文月散文飲膳經驗之探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惠椀:《80年代以來臺灣飲食散文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廖紋伶:《梁實秋飲食文化觀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趙惠敏:《食物知識、性別實踐與女性認同——台灣職業婦女的民族誌研究》,花蓮: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方瑜:《笑啗人間滋味——蔡珠兒散文飲食書寫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劉佳珍:《1990年以降臺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彥君:〈離婚男性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書甫:《臺灣飲食散文的當代表現》,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鄭淑娟:《臺灣飲食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美君:《臺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論,2003年。
蕭屹:《關於食物,我們談論的是~臺灣飲食書寫的文化(1996~2012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謝佳琳:《蔡珠兒的飲食散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品蘭:《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叢肇祥:《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羅雯:《食物、日常經驗與族群互動:東河的客家與賽夏》,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