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靜惠
Liang-Ching-hui
論文名稱: 元白敘事詩與中唐傳奇關係析探
指導教授: 蔡芳定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元白敘事詩中唐傳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元稹、白居易在中唐文學發展中,具有關鍵性之地位,除開展社會寫實運動之外,其敘事詩與中唐傳奇之勃興關係匪淺,而中唐敘事詩與傳奇能同時俱進,與元白居中推衍有關。敘事詩及傳奇均以故事作為寫作主軸,二者內涵本自相同,其差異則僅在於形式,因此作家極易以同一題材寫作不同形式之作品,故敘事詩與傳奇極其相似又各自獨立。況元白為中唐此種同題創作的推動者,是故中唐敘事詩與傳奇之勃興,實有賴元白之推廣,才有此一局面。本論文計分六章,將上述觀點予以釐清與深入闡釋:
    第一章〈緒論〉:揭示本論文的問題陳述、文獻分析、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元白文學觀及其文學史地位之變遷〉:本章除探討元白文學觀外,並著力於元白在文學史上地位升降之分析,以釐清在新舊唐書中元白地位更迭的緣由。第三章〈中唐敘事文學與元白敘事詩〉:敘事文學在中唐能夠蓬勃發展,實得力於元白的文學觀,而實踐元白文學觀則在元白敘事詩之創作,本章著重於二者關係之探討。第四章〈中唐傳奇之時代背景及與唐代社會之關係〉:中唐傳奇能興起於唐代,與唐代文學發展及其社會環境有關,因此本章依前人研究所得,歸納分析二者之關係。第五章〈元白敘事詩與中唐傳奇關係探討〉:元白敘事詩為元白文學理論最重要之實踐作品,而中唐傳奇也同樣受其影響,本章從不同面向探索二者之關係。第六章〈結論〉:總述論文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建議。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文獻分析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四節 研究目的﹍﹍﹍﹍﹍﹍﹍﹍﹍﹍﹍﹍﹍﹍﹍﹍﹍﹍﹍﹍﹍16 第五節 研究方法﹍﹍﹍﹍﹍﹍﹍﹍﹍﹍﹍﹍﹍﹍﹍﹍﹍﹍﹍﹍﹍17 第二章 元白文學觀及其文學史地位之變遷 ﹍﹍﹍﹍﹍﹍﹍﹍﹍19 第一節 元白文學觀的辯證 ﹍﹍﹍﹍﹍﹍﹍﹍﹍﹍﹍﹍﹍﹍﹍﹍19 第二節 中唐文壇的流行文學盟主 ﹍﹍﹍﹍﹍﹍﹍﹍﹍﹍﹍﹍﹍24 第三節 元白文學史地位之變遷 ﹍﹍﹍﹍﹍﹍﹍﹍﹍﹍﹍﹍﹍﹍30 第三章 中唐敘事文學與元白敘事詩 ﹍﹍﹍﹍﹍﹍﹍﹍﹍﹍﹍﹍35 第一節 中唐敘事文學發展概況 ﹍﹍﹍﹍﹍﹍﹍﹍﹍﹍﹍﹍﹍﹍35 第二節 元白文學觀與敘事文學關係探討 ﹍﹍﹍﹍﹍﹍﹍﹍﹍﹍44 第三節 元白敘事詩之主題意識 ﹍﹍﹍﹍﹍﹍﹍﹍﹍﹍﹍﹍﹍﹍51 第四節 元白敘事詩的傳播途徑與影響 ﹍﹍﹍﹍﹍﹍﹍﹍﹍﹍﹍71 第四章 中唐傳奇之時代背景及與唐代社會之關係 ﹍﹍﹍﹍﹍79 第一節 中唐傳奇之時代背景 ﹍﹍﹍﹍﹍﹍﹍﹍﹍﹍﹍﹍﹍﹍﹍79 第二節 中唐傳奇與唐代社會之關係 ﹍﹍﹍﹍﹍﹍﹍﹍﹍﹍﹍﹍92 第五章 元白敘事詩與中唐傳奇關係探討﹍﹍﹍﹍﹍﹍﹍﹍﹍﹍105 第一節 從元白文學觀探討 ﹍﹍﹍﹍﹍﹍﹍﹍﹍﹍﹍﹍﹍﹍﹍﹍106 第二節 從文學表現探討 ﹍﹍﹍﹍﹍﹍﹍﹍﹍﹍﹍﹍﹍﹍﹍﹍﹍112 第三節 從傳播立場探討 ﹍﹍﹍﹍﹍﹍﹍﹍﹍﹍﹍﹍﹍﹍﹍﹍﹍134 第四節 從士人價值觀探討 ﹍﹍﹍﹍﹍﹍﹍﹍﹍﹍﹍﹍﹍﹍﹍﹍141 第六章 結論 ﹍﹍﹍﹍﹍﹍﹍﹍﹍﹍﹍﹍﹍﹍﹍﹍﹍﹍﹍﹍﹍﹍﹍﹍151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51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54 附錄一:中唐傳奇創作一覽表 ﹍﹍﹍﹍﹍﹍﹍﹍﹍﹍﹍﹍﹍﹍﹍﹍﹍﹍﹍156 附錄二:中唐詩人重要敘事詩作一覽表 ﹍﹍﹍﹍﹍﹍﹍﹍﹍﹍﹍﹍﹍﹍﹍158 附錄三:中唐作家創作、事蹟簡表 ﹍﹍﹍﹍﹍﹍﹍﹍﹍﹍﹍﹍﹍﹍﹍﹍﹍159 參考文獻﹍﹍﹍﹍﹍﹍﹍﹍﹍﹍﹍﹍﹍﹍﹍﹍﹍﹍﹍﹍﹍﹍﹍﹍﹍﹍﹍﹍169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著作年代先後排列,同年代者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 :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 : 里仁出版社 ,1980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朱金城箋校。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岀版社,1982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 : 中華書局 ,1997年。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 : 中華書局 ,1997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 : 中華書局 ,1997年。
    五代、劉昫。《正史全文標校讀本舊唐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宋、王讜。《唐語林校證》。周勛初校證 。北京 : 中華書局, 1997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 : 台灣中華書局 ,1965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 : 文津出版社, 1991年。
    宋、歐陽修、宋祁。《正史全文標校讀本新唐書》。楊家駱主編 。臺北 : 鼎文書局 ,1979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明、桃源居士。《唐人小說》。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年。
    明、唐汝詢選釋、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陸心源補輯。《重編影印全唐文及拾遺附索引》。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文懷沙主編。《隋唐文明・第四十九卷》。江蘇:古吴軒出版社,2005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上海: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汝濤。《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景桐。《中國古典小說集粹-唐五代卷》。北京:學苑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帕米爾書店,196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下)》。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文治。《韓愈資料彙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 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1991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93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斌城。《唐代文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修生、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劍國。《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燕捷。《唐人年壽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周祖撰。《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周紹良。《唐代傳奇箋証》。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苗壯。《中國歷代小說》。瀋陽:遼寧出版社,2001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
    姜漢椿。《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范淑芬。《元稹及其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孫邈。《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要(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袁行霈。《國學研究・第八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袁閭昆、薛洪勣。《唐宋傳奇總集》。鄭州:河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塗公遂。《文學概論》。香港:千秋書館印,1961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張友鶴。《唐宋傳奇選》。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張采亮。《民國學術經典文庫.中國風俗史》。臺北 : 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長弓。《唐宋傳奇作者暨其時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的美學意涵》。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69年。
    陳友冰。《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陳炳熙。《古典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1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47年。
    陳萬益。《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謙豫。《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群玉堂,1992年。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1996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程國賦。《唐人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黃浴沂。《唐代新樂府詩人及其代表作品》。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寧欣。《中華文化通志・選舉志》。蘇州: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劉伯驥。《唐代政教史(修訂版)》。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
    劉明華。《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文體的繁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 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之「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蔣宜芳。《唐人小說研究論著簡目》。臺北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6年。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鄭騫、方瑜。《中國古典詩歌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魯迅。《小說舊文鈔》。臺北:環宇出版社印行,1970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魯迅。《唐宋傳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蕭滌非。《唐代文學論叢(總第五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錢靜方。《小說叢考》。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韓雲波。《唐人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重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聯添。《中國文學史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譚正壁。《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譚達先。《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譚潤生。《唐代樂府詩》。臺北:黎明出版社,2000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興漢。〈唐傳奇:模仿的藝術〉。《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4月第24卷第2期。頁46~49。

    卞孝萱。〈一個故事五種記載--唐人雜傳、雜文、軼事、傳奇之比較研究〉。《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月,第18卷,第1期。頁51~53。

    王吉鵬、臧文靜。〈魯迅小說與唐傳奇〉。《東方論壇》,2002年,第6期。頁72~78。

    王榮。〈中國敘事詩研究與批評綜述〉。《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頁33~35。

    王志鵬。〈試析敦煌講唱文學作品的小說特徵及其與唐傳奇之比較〉。《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總第66期。頁163~184。

    石育良。〈唐傳奇中的兩性故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第43卷。頁38~43。

    安小蘭。〈中唐傳奇小說繁榮原因初探〉。《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頁48~50。

    沈文凡。〈試論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特色及其新聞傳播性〉。《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3期。頁57~61。

    吳美卿。〈唐傳奇敘事視角的社會性別研究〉。《求索》,2002年,第4期。頁151~153。

    吳河清。〈李白詩歌及其本事傳播〉。《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23卷第5期。頁42~45。

    李德輝。〈論唐代交通與唐人文集面貌的變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8月,第22卷第8期。頁34~37。

    李紹海。〈試論白居易敘事詩的藝術特色〉。《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6~7。

    宋常立。〈唐傳奇對史傳敘事法的繼承與發展〉。《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第19卷。頁21~23。

    呂崇齡。〈中國古典長篇敘事詩的戲劇化傾向〉。《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2月,第25卷第1 期。頁19~24。

    邱昌員。〈論中唐敘事詩的小說史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頁47~50。
    孟昭連。〈論唐傳奇「文備眾體」的藝術體制〉。《南開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頁62~68。

    姜革文。〈衝突與融合:唐代詩人的商業意識及角色換位〉。《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第40卷第2期。頁48~53。

    胡可先、童曉剛。〈《本事詩》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1月。頁78~80。

    胡根林。〈唐代小說與敘事詩〉。《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7卷第1期。頁106~110。

    孫超、楊世明。〈試論唐傳奇的詩意結構與詩意美〉。《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22~26。

    高禎臨。〈孟棨《本事詩》題材在後代戲曲之運用〉。《興大人文學報》,2006年3月,第36期。頁217~240。

    高林清。〈中唐敘事詩繁榮之原因〉。《陰山學刊》,2006年,第5期。頁27~31。

    高永年。〈唐代敘事詩繁榮之原因〉。《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6期。頁135~142。

    徐建中。〈傳奇與傳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文史哲》,1998年,第4期。頁90~93。

    馬悅寧。〈唐代敘事詩的風格特徵〉。《成都師專學報》,2000年第三期。頁52~54。

    馬建榮。〈論講唱文學對唐代敘事詩的影響〉。《楚雄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51~58。

    曹之。〈略論唐代詩集繁榮的原因〉。《圖書情報論壇》。2003年,第1期(總第57期)。頁58~64。

    許東海。〈詩情・賦筆・傳奇-白居易〈長恨歌〉文學風情的另一面向〉。《第五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9月。頁226~251。

    陳文新。〈元白長篇敘事詩的類型特徵及其流派意義〉。《貴州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頁68~72。

    陳文忠。〈《長恨歌》接受史研究―兼論古代敘事詩批評的形成發展〉。《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頁61~68。

    陳清茹。〈唐傳奇的創作動機初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社科版,第19卷第1期,2003年2月。頁29~33。

    陳瑜。〈詩歌在唐傳奇中的敘述行為及其它功能〉。《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總第51期。頁61~64。

    陳曉蘭。〈論唐代作家的敘事詩文體意識〉。《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19卷第4期。頁66~70。

    陳麗媛。〈試論唐傳奇與宋元話本敘事模式之差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03年,第2期。頁44~46。

    陳節。〈論賦與唐傳奇的關係〉。《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一期。頁40~44。

    陳尚君。〈《本事詩》作者孟啟家世生平考〉。《巴蜀書社》,新國學,2006年,第6卷,頁1~7。

    張中宇。〈《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頁144~149。

    張再林。〈白居易是「宋型文化」的第一個代表性人物〉。《中州學刊》,2006年1月,第1期。頁204~208。

    張其俊。〈白居易長篇敘事詩的造型藝術〉。《高師函授學刊》,1994年,第1期。頁49~50。

    張鈞、亓心。〈《桃花源記》並詩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頁27~31。

    張躍生。〈佛教文化與唐代傳奇小說〉。《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88~92。

    張洵、何婉。〈白居易敘事詩中的人物描寫〉。《內蒙古電大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5~9。

    傅明善。〈試論唐傳奇的詩化特徵〉。《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6期。頁58~63。

    黃昌林。〈杜甫敘事詩與傳統敘事的時間問題〉。《杜甫研究學刊》,2001年,第4期。頁16~18。

    黃景魁。〈論先秦漢魏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2月。頁36~39。

    黃曉非。〈試論古文運動對中晚唐傳奇創作的影響〉。《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9月,第10卷,第3期。頁46~48。

    黃發有。〈文學傳媒研究的意義與方法〉。《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一期。頁34~36。

    裘蒂光。〈柳宗元與唐傳奇〉。《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年10月,第24卷,第5期。頁78~82。

    楊忠傳。〈試論白居易敘事詩的藝術特色及形成原因〉。《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頁55~56。

    劉光耀、孫麗萍。〈論詩歌對唐傳奇創作的影響〉。《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5卷第6期,總第114期。頁35~39。

    劉傳。〈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詩化特徵〉。《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62~66。

    劉聖關。〈從敘事學角度看唐傳奇的結構〉。《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頁26~28。

    廖棟樑。〈試論孟棨《本事詩》〉。《中外文學》,1994年9月,第23卷,第4期。頁172~184。

    魯華峰。〈中晚唐遊仙詩與傳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4卷,第2期。頁37~40。

    閻來恩。〈論唐傳奇中女性形象的升華〉。《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第3期。頁54~58。

    瞿明剛。〈唐代題壁詩的傳播學分析〉。《北方論叢》,2004年,第3期(總第185期)。頁69~74。

    羅寧。〈處常子《續本事詩》輯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月,第8卷第5期。頁53~57。

    羅忠躍、胡根林。〈唐代敘事詩限知敘述視角轉換模式試探〉。《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8月,第26卷,第4期。頁38~45。

    譚朝炎。〈也談唐傳奇作家白行簡的生平事蹟〉。《文學遺產》,2005年,第4期。頁54~62。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小琳。〈唐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8年。
    王國良。〈唐人小說敘錄〉。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6年。
    田寶玉。〈中國敘事詩的傳承研究――以唐代敘事詩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3年。
    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金鐘聲。〈唐傳奇作品主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俞炳禮。〈白居易諷諭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柯金木。〈唐人史鑒意識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紀偉文。〈唐朝復古詩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徐志平。〈續玄怪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張曼娟。〈唐傳奇之人物刻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福政。〈唐代妓女的類別與性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89年。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雅玲。〈唐代妓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薇光。〈「鶯鶯傳」與「春香傳」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楊姍霈。〈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蔡芳定。〈唐代文學批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鄭惠璟。〈唐代志怪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鄭慧妹。〈幻境與心靈――唐傳奇歷幻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