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佳真
論文名稱: 新竹市金山里之社區發展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金山里金山面社區社區營造社區意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5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新竹市金山里作為研究的區域,欲透過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在此生活的歷程,了解台灣社會中閩籍、粵籍以及外省人士,自古至今如何在一塊土地共同生活,並發展出凝聚人群的地方意識。
    金山里是新竹市開發較晚的地方,卻也是新竹市族群組成最複雜的地方,而其發展歷程正是台灣移民社會的縮影。在清乾隆年間始有漢人入墾,此時多為閩籍人士提供資金、粵籍人士從事實際開墾的合作方式為主,人際關係主要建立在開墾組織上,日治時期在國家力量運作之下,人際關係則以生產組織為根據,當地居民共同生活於日治政府的強權下,居民同樣感受到日治政府的壓迫,形成無形中凝聚人心的力量。戰後,有來自中國的軍人及其眷屬來到金山里,透過國家的運作與輔導進入台灣社會,移入之初由於語言溝通、價值觀念等的差異而產生隔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趁著產業結構由傳統農業轉變為初級工業的機緣,一同進入工廠工作,加上長期一同生活,互相認識拉近彼此的距離。
    民國70年代以後,台灣面臨產業升級的轉變,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新竹市首當其衝,金山里也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的設立,又加入來自台灣各地的「科技移民」。這樣的時代背景及產業結構,對於當地多元族群的凝聚又是一大考驗,有識之士欲藉由社區發展協會、地方上的組織團體,對外宣稱金山里是一個休戚與共的「社區」,而居民生活中的信仰、地方上的節慶活動、政治參與,也扮演著凝聚地方意識的要素。
    然而實際上金山里呈現出來的,則是隨著人口的組成愈趨複雜而人際關係愈趨淡薄的情形,因此有賴社區發展協會、地方上各組織團體以及教育機構等,引導居民認識地方、關懷地方、認同地方上的人、事、物,進而與地方上的人以及生活的這塊土地,組成生命的共同體。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章節架構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金山面傳統社區的建立與轉變 19 第一節 清末漢人的墾殖 19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發展情形 27 第三節 小結 34 第三章 金山里現代社區的塑造與發展 35 第一節 人口組成的變化 35 第二節 居民維生活動的變遷 44 第三節 土地利用的演變 50 第四節 小結 55 第四章 社區營造的落實與展現 56 第一節 金山社區的設立緣起 56 第二節 金山社區的總體營造 64 第三節 金山社區運作的現況 76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書目 107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仰山文教基金會(1997),《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吳學明(2000),《金廣福隘墾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李丁讚(1997),《金山面社區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李天賞主編(2005),《台灣的社區與組織》,台北:揚智文化。
    林光華等(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林松總(1996),《台灣矽谷:文化科學城》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林清文(2006),《認識社區營造》,台北:內政部。
    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曼威‧柯司特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頁69-74,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研(2000),《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台北:昭明出版社。
    張墩卿等(2005),《台閩地區九十四年度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其南(1994),〈社區與國家重建〉,83.10.6中國時報第11版。
    陳板(2000),《風空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國川(2001),《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國川(2005),《續修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陳紹馨(1975),〈台灣的社會變遷〉《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騰芳(1995),《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費孝通(1994),《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新竹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新竹市眷村人文史料調查彙編》,新竹:新竹市政府。
    新竹街役場(1926),《新竹州要覽》,新竹:新竹街役場。
    溫振華(1998),《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臺灣總督府(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潘國正(1998),《新竹市文化地圖》,新竹:齊風堂文化。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蕭百興、施長安、陸昭雄(1998),《紅布與綠樹:反省科技文明的金山面社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賴玉玲(2005),《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戴寶村(2005),《續修新竹市志》卷二,住民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羅烈師(2005),《新竹市客家地圖》,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二)期刊論文

    王銘銘(1997),〈一個閩南村落的家族、社會與國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51-120,台北:中央研究院。
    李國祁(1982),〈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台北:中華技術學院。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台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台灣史研究》8(1):1-39,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柳均(2000),〈新竹科學城的迷思〉《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傅麗玉(2004),〈整合鄉土文化與科學課程之教學經驗:以金山面國中生STS活動營(1997-2000)為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討會科學課程論述》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

    (三)學位論文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尚蘭(2000),《空間/權力:一個形塑社區的行動歷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旺(2006),《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林彥辰(2004),《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孫細(2000),《從區域特色重構台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陳彥伯(2006),《彰化縣社區營造治理策略》,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陳柏言(2006),《南投縣桃米生態社區之發展歷程及其居民對自然環境態度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堯(2005),《新竹南寮地區庄頭意識的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楊友仁(1998),《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
    鄒萍萍(2008),《社區營造與地方探討─以新竹市金山社區與內湖社區為例》,台灣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蔡亮(1999),《全球化過程中的新竹區域空間結構之變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David Robinson(2005) The Search for Community Cohesion:Key Themes and Dominant Concepts of the Public Policy Agenda, Urban Studies(42):8, 1411-1427.
    Julian Chun-Chung Chow, Kelsey Crowe(2005) Community-Based Research and Methods in Community Practice, Handbook of community practice.
    Tineke Lupi and Sako Musterd(2006) The Suburban ‘Community Question’, Urban
    Studies(43):4, 801-817.
    Tonnies, Ferdinand(1957)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Community & society;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John Samples(1988) N. J.,U.S.A.: New Brunswick.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