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宇純 Yu-Chun Cheng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ower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Taoyuan County |
指導教授: |
王麗雲
Wang, Li-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1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權力結構 、地方教育治理 、教育政治 |
英文關鍵詞: | the local power structure, the local education governance, politics of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5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地方制度法》之後,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之間的關係。臺灣地區自1997年以來,隨著幾項重大法令修正與實施,興起了分權化(去中心化)運動,不論是對地方政治生態、權力結構及教育治理均造成影響。故為了探究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之關係,本研究擬從四方面予以探討,首先,分別瞭解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與教育治理的情形;其次,探討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對教育治理之影響;最後,歸納桃園縣教育治理在該地方權力結構下的教育發展特徵。
為回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桃園縣為研究對象,並採聲譽調查法與訪談法蒐集資料。首先,本研究以J.H.Spring於1993年所提出的論點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其次,運用聲譽調查法,以得到對桃園縣地方教育具有影響力的菁英名單;同時,採用訪談法,透過與桃園縣地方教育治理菁英及熟悉本研究議題的人士,包括壓力團體、教育行政或實務人員、記者、黨派人士等進行訪談,以深入了解桃園縣地方教育事務運作的實際情況。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桃園縣地方權力結構確實會對教育治理產生影響,此與Spring的論點相同。然而,由於國情不同,觀察桃園縣權力結構的型態有著和Spring論點相異之處,桃園縣屬於平衡式派系競爭的地方權力結構,而地方教育治理則為政治模式,在權力結構的影響下,桃園縣長握有絕對的教育資源分配與決策權,教育局長則具有教育專業背景,但仍需扮演政治戰略家與功能性執行者的角色,同時,受到權力結構的影響,地方民意代表與鄉鎮市長也會參與地方教育事務的運作,具一定影響程度。在該權力結構的影響下,桃園縣地方教育發展則具備四大特徵,包括執行並精緻化中央教育政策、偏重教育硬體建設、重視績效表現與教育行銷,以及強調南北資源分配與發展等特徵。最後,依據研究結論與討論,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ower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Taoyuan County, especially after the passage of Local Government 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vise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from 1999, the rise of campaign of decentralization affects not only the local politics, but also local power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herefore, there are four steps in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ower structure and loc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Taoyuan County: 1. exploring the local power structure, 2. recognizing the educational governance, 3.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local power structure on loc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4.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urpose mentioned above, this research would introduce the model of J.H.Spring’s in 1993.Moreover, the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are reputational survey and interview.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orresponds to the concept of Spring, which the local politics and power structure would indeed affect the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Taoyuan Count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l of Spring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lation factions in Taoyuan County has not only been competed but also balanced.Besides,the model of loc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Taoyuan County fits the political model.That is to say, the magistrate in Taoyuan County controls personnel, policy making,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Moreover, the superintendent of Education Bureau in Taoyuan County plays either a functionary role or become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Furthermore, the local councilors and the township mayors would have influence in educational operation as well. Basically, there ar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oyuan County:1. elaborately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ies made by central government, 2. emphasizing the hardware and buildings of education, 3. stressing the efficiency and marketing in education, 4. focu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area among Taoyuan County.
中文部分
丁彥致(1994)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二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中央選舉委員會(無日期)。選舉資料庫網站。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無日期)。民眾服務社簡介。2006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kmt.org.tw/PublicService/ViewPublicsrv2.asp?WCId=4&WTId=73。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無日期)。桃園縣人口增加率。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3622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研究季刊,2,71-116。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如何分析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8-94。
王家通(2003)。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95-126。
王麗雲(2005)。地方權力與教育治理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王麗雲(2006a)。美國與台灣地方教育治理之分析。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麗雲(2006b)。市長控制模式的教育治理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2),165-173。
王麗雲(2007)。地方教育治理模式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1),189-228。
史美強、蔡武軒(2002)。網路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33-74。
石門農田水利會(無日期)。石門農田水利會簡介。2006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smia.gov.tw/index.asp。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a)。教育基本法。2006年5月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2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b)。國民教育法。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code=H0070001&FLNO=9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c)。教師法。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20040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d)。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0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e)。教育人員任用條例。2007年5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150017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f)。地方制度法。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A0040003。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g)。國民教育法。2007年12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h)。財政收支劃分法。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G0320015。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i)。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A0040004。
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31-60。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各縣市重要統計指標。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8/city/default.htm
吳文程(1996a)。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市:五南。
吳文程(1996b)。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宛貞(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Strauss&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 :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99-235)。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1998)。公辦民營學校。教育研究資料與研究 ,22,72。
吳清山、林天祐(1998)。特許學校。教育研究資料與研究 ,22,73。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
李忠義(1990)。主從關係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
周志豪(2003)。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科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壓力、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再復(1984)。閩南人。台北:三民。
林君齡(2001)。國民中小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台北市:麗文。
林冠汝(2005)。二十一世紀地方治理模式之思辨。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俞可平(2001)。全球治理引論。載於俞可平(主編),全球化:全球治理(1-3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施威全(1993)。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派系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洪飛騰(2003)。學習型組織建立之研究 --以中國國民黨地方鄉鎮黨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奚松、李修瑋、江慧君(1989)。尋找台灣的客家人-台灣的嘉應州客家人-桃園地區。漢聲雜誌,23,81-84。
徐芳玉(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1991-2001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研究。台北:正中。
時報雜誌編輯部(1985)。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
桃園農田水利會(無日期)。桃園農田水利會簡介。2006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tia.org.tw/。
桃園縣中小學校長協會全球資訊網站(無日期)。桃園縣中小學校長協會。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163.30.131.23/xoops/。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4)。桃園縣志卷三政事志(上)。桃園縣: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桃園縣政府(2005)。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上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7)。桃園縣議會第十六屆第四次定期會縣長施政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8)。桃園縣議會第十六屆第五次定期會縣長施政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無日期a)。桃縣簡介。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a4a059。
桃園縣政府(無日期b)。桃園縣統計要覽。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f91176。
桃園縣政府(無日期c)。中壢市簡介。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a507a3。
桃園縣政府主計處(2005)。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主計處(無日期)。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baso.tycg.gov.tw/site/bureau_index.aspx?site_id=033。
桃園縣政府財政局(無日期)。桃園縣政府縣統籌分配稅款專案支援作業要點。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law_detail.aspx?site_id=045&input_search=&page=0&sn=238。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1999)。桃園縣議會第十四屆第三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2)。桃園縣議會第十四屆第七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4)。桃園縣議會第十五屆第五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5)。桃園縣議會第十五屆第八次大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無日期)。桃園縣教育局。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tyc.edu.tw。
桃園縣家長會長協會(無日期)。桃園縣家長會長協會網站。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tpca.tyc.edu.tw/。
桃園縣教師會(無日期)。桃園縣教師會。2007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tyt.org.tw/index.asp。
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無日期a)。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t/tyta/20050506153811.html。
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無日期b)。桃園縣教師會電子報。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t/tyta/20050613123226.html。
桃園縣新移民中心(無日期)。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簡介。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163.30.118.13/main1_1.html。
桃園縣議會(無日期)。議會沿革。2006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tycc.gov.tw/list.htm。
秦書彥(2000)。中央與地方關係之歷史檢視與改革之道。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翁翊(1997)。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永光(2001)。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7(1),53-85。
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無日期)。學校簡介-校史與現況。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tyai.tyc.edu.tw/introduction/history.htm。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3),23-52。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之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12,147-167。
張致源(1996)。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研究委員會(無日期)。教師會之狀況。2008年3月5日,取自:http://rs.edu.tw/edures/。
教育部統計處(無日期a)。各級學校分布情況。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94schooldata/schooldata.php?open。
教育部統計處(無日期b)。96學年度縣市別中小學教師統計。2007年6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teacher1.xls。
教育部會計處(無日期)。各縣市政府地方教育發展基金事務。2007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ACCOUNTING/EDU4279001/local/b93years.xls?TYPE=1&UNITID=171&CATEGORYID=379&FILEID=140915&open。
曹俊漢(2002)。建構植基地方自治的公民社會文化。國政評論,91(126),1-3。
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福鎮(2004)。改革社會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五南。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4),154-176。
連哲偉(1995)。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93)。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社會意義。載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28-45)。台北:聯經。
陳台峰(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79。
陳政忠(2005)。中國國民黨組織再造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陳啟民(2000)。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雪玉(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陽德(1987)。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陳漢光(1972)。日劇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23(1),85-104。
陳曉慧(2000)。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親(2004)。補助款運用之研究-以台北縣及桃園縣議員配合款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彭文賢(1996)。組織理論。台北:三民。
曾秋美、賴信真(2000)。說古道今話桃園。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曾素鳳(2005)。我國縣市教育局長任用與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程俊(1994)。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黃琛瑞(2003)。權力菁英與台灣的政治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德福(1989)。政黨競爭與民主發展:台灣地區解嚴後的政黨政治。載於葛永光(主編),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82-106)。台北市:幼獅。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月旦。
黃錦堂(1999)。地方府會法制之研究。載於薄慶九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地方政府論叢(175-236)。台北:五南。
新竹國際商業銀行(無日期)。新竹國際商銀簡介。2006年4月28日,取自: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1999)。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
楊志強、林文義(1996)。桃園縣:桃園幫暴起暴落,宗親會勢力長存。載於張昆山、黃正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91-108)。台北市:聯經。
楊英杰(1996)。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選舉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甫和(200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葉東舜(2002)。台北縣地方派系與自治選舉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廖忠俊(1998)。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市:允晨。
維基百科(無日期)。中壢事件。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3%A2%E4%BA%8B%E4%BB%B6。
維基百科(無日期)。泛藍聯盟。2006年4月30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B%E8%97%8D。
蓋浙生(1999)。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4(3),58-70。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心理。
趙念魯(2005)。桃園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集體行動理論之應用。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中興(2006)。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未出版,桃園縣。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和然(2004)。縣市政府教育局府會聯絡人角色與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坤億(1998)。組織內部市場化之研究。行政學報,29,279-313。
劉坤億(2001)。英國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法政學報,15,79-114。
劉坤億(2003a)。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233-268。
劉坤億(2003b)。全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中國行政評論,13(1),29-56。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10,38-50。
劉滿娣(2005)。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美濃鎮1998年~2003年選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英(2000)。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研究(上)。台北:南天。
潘華倫(2000)。台灣縣市教育行政組織與人事制度變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31)。台北:高等教育。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2),47-76。
蔡佳珍(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校務之權利與權力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明惠(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繫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台北:洪葉文化。
蔡春木(2003)。地方派系對府會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鄭明德(2003)。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建名(2002)。誰統治士林-士林社區權力結構與權力菁英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2004)。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謝志得(1996)。宜蘭縣派系政治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訂過程之個案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瑞明(2000)。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道明(2003)。國民黨苗栗縣民眾服務站關係網絡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未出版:台中市。
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西文部分
Dale, R. (1997). “The State and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tate-Education Relationship”. In A. H. Halsey (Eds.) Education: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73-282.
Etzioni(1975).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On power,involvement and their correlates.NY:Free Press.
Jessop, B(1996).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15,29-45.
Leach, R.&J.Percy-Smith(2001).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New York:Palgrave.
McCarty ,D. J.&Ramsey, C. E.(1971)。The school managrs:power and conflict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CN: Greenwood.
Mills, C. Wright(1956).The power elite. New York:Oxford.
Pierre J.& B. Guy Peters(2000). Governance , 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Management.
Rhodes, R. A. W. (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44,652-667.
Smouts, Marie-Clande(1998).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15,81-89.
Spring, J. H. (2005). Conflict of interests :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Boston,MA: McGraw-Hill.
Spring, J.H. (1993).Conflict of interests : The politics of America education, NY : Longman.
Stocker,G(1998). Governance as theary: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7-28.
U.S.Charter Schools web site(2005).State Information.Retrived 28/6/2007, from http://www.uscharterschools.org/pub/uscs_docs/sp/index.htm.
Wong ,K.K.(2006).The politics Dynamics of Mayoral Engagement in Public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6(2):164-177.
Wong, K. K. (1999).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In Cizek, G. J. (Ed.),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pp. 298-325). 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