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士凱
論文名稱: 電子監控之理論與實務
指導教授: 潘維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電子監控自宅監盡社區處遇觀護假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電子監控係指利用科技設備(包含電話、無線電訊傳輸、衛星定位科技等)監督受監控者是否遵守法律規定或其個人應遵守之假釋規定、緩刑條件---身處於其宅之內或其它經相關人員指定得以進入或不得進入的場所。
    第一個電子監控的判決始於一九八三年的美國,其發展迄今已有二十一年,目前全球有十五個國家運用電子監控於刑事司法體系中,似乎成為刑事司法改革的風潮。
    最初發展電子監控的原因,乃是為了解決監獄人口擁擠的問題,以及尋求相較於監禁花費低廉的替代方案。時至今日,電子監控的使用範圍已擴張為:判刑的一種;或作為短期自由刑的取代物;或為保釋的條件;或為提早釋放的條件;或為作為公告釋放監督的條件;或是強制施行於性犯罪者或其他禁止的令狀;或為不到庭的一種懲罰。
    一般認為,支持電子監控的理由有:可以維護公眾安全、提升受害者人身安全保障、促使受監控者行為改變,減少再犯、追蹤受監控者行蹤,以減少再犯、為一種有力之控制,且能支持受監控者生活於社區中、減少監獄人犯數量、提供更經濟的矯治方式、受監控者得以繼續與其家人生活、確使受監控者於審判中出現、避免監獄化……等。
    本論文於第一章,首列論文之研究動機。第二章,對電子監控為分析及討論。於本章中,將介紹電子監控運作的基本模式。其中包括了:科學技術的基本運用模式、電子監控制度運作基本態樣、法律上相關議題的討論。本章中亦將介紹自宅監禁之制度;因為電子監控的參與者,往往配合自宅監禁之計畫,但自宅監禁卻不一定要施以電子監控。易言之,電子監控為提高自宅監禁安全性的一種手段。第三章,將介紹電子監控於世界各國的使用概況,其中將以美國、英國與加拿大為主要討論中心。第四章,將電子監控與犯罪學理論、刑事政策、社區處遇、觀護制度、刑罰改革等議題為連結;從而建立吾人使用電子監控的理論依據。第五章將討論電子監控適用於我國刑事司法體系之可行性;換言之,筆者將於本章中企圖將電子監控與我國法律制度相接軌。第六章則為本文之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章將包含筆者之研究發現及我國日後若採用電子監控之修法與制度建構之建議。期使經由本論文,能對未來我國刑事司法體系之革新能有所助益。

    詳目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西遊記的現代刑法新解...............3 第一項 孫悟空的緊箍咒..............7 第二項 孫悟空的銅牆鐵壁.............7 第二節 「標籤」犯罪者..................7 第三節 劃地為牢.....................10 第四節 邊沁的圓形監獄..................11 第五節 漫畫英雄蜘珠人..................12 第六節 小結.......................12 第七節 文獻分析.....................13 第一項 中文文獻分析...............13 第二項 西文文獻分析...............15 第八節 研究架構.....................16 第一項 研究範圍.................16 第二項 研究方法.................17 一、文獻分析法..............17 二、比較研究法..............17 三、系統理論研究法............17 第四項 研究目的.................18 第二章 電子監控的科技設備................22 第一節 電子監控之運作模式初論..............22 第一項 科技設備之簡介..............22 第二項 衛星定位與晶片殖入............24 一、衛星定位...............24 二、晶片殖入—以VeriChip晶片為例....25 第三項 發展中的科技...............26 第四項 計畫性查詢系統、持續發訊系統、位置追蹤系統與受害者通知系統..............27 一、計畫性查詢系統............27 二、持續發訊系統.............28 三、受害者警示/通知系統.........28 四、位置追蹤系統.............29 第二節、電子監控所適用之對象...............30 第一項 選擇標準與排除標準............30 一、選擇標準...............30 二、排除標準...............31 三、其他應考量的事項...........31 第二項 電子監控所適用的犯罪類型.........32 一、 Connelly所列之電子監控適用之犯罪類 型..................32 二、電子監控所適用的犯罪類型.......32 (一)酒後或嗑藥後駕駛........32 (二)毒品犯罪............33 (三)家庭暴力犯...........33 (四)性犯罪.............33 (五)暴力犯罪............34 (六)跟追者.............34 第三節、電子監控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適用..........34 第一項 預審釋放.................35 第二項 緩刑...................35 第三項 監禁...................36 第四項 假釋...................36 第四節、支持與反對使用電子監控之理由...........38 第一項 支持電子監控的理由............38 一、維護公眾安全.............38 二、受害者人身安全............38 三、促使受監控者行為改變,減少再犯....38 四、追蹤受監控者行蹤,以減少再犯.....39 五、為一種有力之控制、且能支持受監控者生活於社區中................39 六、減少監獄人口數量...........39 七、提供更經濟的矯治方式.........39 八、受監控者得以繼續與其家人生活.....40 九、確使受監控者於審判中出現.......40 十、避免監獄化..............40 第二項、反對電子監控的理由............41 第五節、電子監控成功之關鍵因素..............41 第一項、可入區域與禁入區域............42 第二項、對訊息的處理...............42 第六節、電子監控與自宅監禁................44 第一項 前言...................44 第二項 自宅監禁的定義..............44 第三項 自宅監禁中自由程度限制之差別.......45 第七節、小結.......................48 第三章 世界各國運用電子監控概況.............53 第一節 世界各國運用電子監控簡介.............53 第二節 亞洲各國運用電子監控的狀況............53 第一項 中華民國(非典型的電子監控).......53 一、電子監控與SARS防治.........53 二、電子監控與林務局巡山員........56 第二項 新加坡..................56 第三項 香港...................57 第三節 歐洲各國運用電子監控的狀況............58 第一項 法國、比利時、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德國、荷蘭等八國.............58 第二項 英國...................59 一、蘇格蘭................59 二、英格蘭與威爾士............60 三、有關電子監控的民調..........62 四、英國現行的計畫............62 第四節 非洲各國運用電子監控的狀況............64 第五節 大洋洲各國運用電子監控的狀況...........64 第一項 紐西蘭..................64 第二項 澳洲...................64 第六節 美洲各國運用電子監控的狀況............66 第一項 美國...................66 一、前言.................66 二、美國憲法上的爭點...........67 三、美國憲法上爭點的討論.........67 (一)不合理的搜索( unreasonable searches ).....67 (二)禁止雙重危險(double jeopardy)........69 (三)免於自證己罪之權利(right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69 (四)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69 (五)殘忍及不尋常的刑罰(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 ...................69 (六)公平的保護(equal protection)........70 四、其他法律上的爭點(other legal issue).72 (一)電子監控是否等同於拘禁(custody).......72(二)折抵刑期(credit for time served).......73 一、預審階段(pretrial)..........73 二、宣告判決(post-adjudication).......75 (三)違反及逃亡(violation and escapes).......76 (四)拒絕合作(refusal to cooperate)........77 (五)對宵禁令的違反(curfew violation)......78 (六)違反毀損電子監控設備(violation involving electronic supervision equipment)........78 (七)未經許可的缺席(unauthorized absences)....78 (八)對設備的破壞(equipment tampers) ......80 (九)挑戰判決被告配合電子監控(challenges to the authority to sentence offenders to electronic supervision)...80 五、美國國內使用電子監控概況.......81 六、美國對電子監控之相關民調.......83 第二項 加拿大..................84 第七節 小結.......................85 第四章 電子監控與刑事司法體系..............91 第一節 電子監控與犯罪學理................91 第一項 日常活動被害理論.............91 一、具有能力及犯罪傾向者.........91 二、合適的標的物.............91 三、足以遏止犯罪發生之抑止者不在場....91 第二項 標籤理論、激進不介入理論、差別接觸理論..92 第三項 理性決擇理論...............93 第四項 不同增強理論...............93 第二節 電子監控與刑事政策................94 第一項 刑事政策之意義..............94 第二項 兩極化的刑事政策.............94 第三項 前門轉換(front-door)與開放後門兩策略(back-door)...............95 第四項 小結...................96 第三節 電子監控與短期自由刑...............96 第一項 前言...................96 第二項 短期自由刑................97 一、自由刑的本質.............97 二、自由刑的意義.............97 三、短期自由刑之弊害...........97 四、短期自由刑之存在價值.........98 五、改善短期自由刑的制度.........98 第三項、電子監控與短期自由刑...........99 第四節 電子監控與社區處遇...............100 第一項 前言..................100 第二項 社區處遇發展史及定義..........100 一、社區處遇之發展歷史..........100 二、社區處遇之定義...........101 第三項、社區處遇的理論基礎...........102 一、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102 二、激進不介入理論...........102 三、差別接觸理論............102 第四項、社區處遇的型態..............102 第五項、社區處遇的優點及缺點...........103 一、社區處遇的優點...........104 二、社區處遇的缺點............104 第六項、電子監控與社區處遇............105 第五節 電子監控與現代觀護制度..............106 第一項 現代觀護制度的概念............106 第二項 觀護制度之濫觴..............106 第三項 觀護制度的理論基礎............107 第四項 電子監控與觀護制度...........107 第五項 小結......................107 第五章 電子監控運用於我國刑事司法體系之研究......110 第二節 電子監控與我國監獄擁擠之對策..........110 第一項 前言..................110 第二項 電子監控與我國短期自由刑........111 第三項 電子監控與我國提早釋放.........113 第二節 電子監控與我國社區處遇..............115 第三節 電子監控與我國婦女人身安全保護..........117 第一項 電子監控與我國性侵害加害人之監控.....117 第二項 電子監控與我國家庭暴力加害人之監控....119 第三項 電子監控與我國對於跟追者之監控.....122 第四節 電子監控與我國酒後駕駛之懲戒..........123 第五節 電子監控與我國觀護制度.............126 第六節 小結......................129 第六章 結論......................131 參考書目........................136 附錄..........................144 圖次 <<圖2-1、電子監控於刑事司法體系適用圖—以美國為例>>...37 表次 <<表2-1、自宅監禁與電子監控運用情形>>..........46 <<表2-2、電子監控的使用模式及目的>>...........48 <<表3-1、我國運用電子監控於SARS防疫政策報導一覽表 >>..55 <<表3-2、英國現行電子監控計畫一覽表>>..........62 <<表3-3、英國歷年電子監控人數一覽表>>..........63 <<表3-4、一九九八年 美國矯治機構人數一覽表 >>......81 <<表3-5、世界各國使用電子監控概況一覽表>>........85 <<表4-1、犯罪矯正處遇之分類>>..............101 <<表4-2、社區處遇類型歸類>>...............103 <<表5-1我國各監院所收容人數及核定容額>>........111 <<表5-2、台灣地區各地方法院檢察署執行有期徒刑及拘役人數>>.. .............................113 <<表5-3、短期受刑人統計分析表>>.............125 <<表6-1、電子監控運用於我國相關問題及對策一覽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道源,<<中外假釋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1987年6月)。
    □丁道源,<<最新少年事件處理法釋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丁道源,<<刑事政策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亞太地區罪犯的矯正與管理---第十一屆亞太矯正管理者論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
    □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台北:瑞興書局,1992年9月)。
    □江岷欽、林鍾祈,<<公共組織理論)>>,(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5年)。
    □李貴芳,<<自由刑之比較研究>>,(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八版)>>,(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
    □吳承恩,<<西遊記>>,(台北:正展書局,2003年2月)。
    □房傳玨,<<現代觀護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書局總經銷,1977年6月)。
    □吳懿婷譯、Ellen Alderman;Caroline Kennedy原著,<<隱私的權利>>(台北:商業周刊出版,2001年)。
    □林山田、林東茂,<<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6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林山田,<<刑罰學>>(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92年)。
    □林茂榮、楊士隆,<<監獄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林紀東,<<刑事政策學>>,(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9月)。
    □法務部檢察司編,<<「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討小組」研究資料彙編>>,(台北:法務部,1999年8月)。
    □法務部,<<中華民國九十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2002年)。
    □法務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五)>>,(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2年)。
    □法務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3年)。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矯正月刊論文選集第一冊 >>,(桃園: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1999年)。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矯正月刊論文選集第二冊 >>,(桃園: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1999年)。
    □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月)。
    □黃富源、曹光文,<<成年觀護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1996年)。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著,<<犯罪學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2年5月初版)。
    □楊士隆、林健陽,<<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書局版社,2001年)。
    □張甘妹,<<刑事政策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
    □張平吾等編,<<警察百科全書(四)>>,(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2000年)。
    □劉作揖,<<保安處分執行法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3年)。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台北:五南書局版社,2001年)。
    □蔡政道,<<考察美國性侵害和家庭暴力防治機構>>(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2000年9月)。
    □蔡政榮,<<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台北:五南書局版社,1999年)。
    □謝瑞智,<<犯罪與刑事政策>>(台北:文笙書局,1993年)。
    □謝瑞智,<<刑事政策原論>>(台北:文笙書局,1978年)。
    □謝瑞智,<<中外刑事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版社,1987年)。
    □蕭美惠譯、David Brin原著,<<透明社會>>(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儲櫆植,<<美國刑法(第二版)>>,(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財團法人現代婦女基金會,<<保護每個愛家的人-家庭暴力預防自助手冊>>(1997)。
    (二)論文集論文
    □林健揚,「機構性犯罪矯治的趨勢」,收錄於<<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金文昌,「成年觀護制度之現況檢討與展望」,收錄於<<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徐錦鋒,「我國少年觀護制度的現況與展望」,收錄於<<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許福生,「從兩極化刑事政策觀點論刑法之修正草案」,收錄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3年)。
    □黃政吉,「疏解我國矯治場所人滿為患之方法」,收錄於<<矯正月刊論文選集第一冊 >>,(桃園: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1999年)。
    □楊士隆,「監獄受刑人擁擠問題之實證研究」,收錄於<<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7年9月)。
    □楊士隆,「未來犯罪矯治之趨勢」,收錄於<<矯正月刊論文選集第一冊 >>,(桃園: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1999年)。
    □楊士隆/林健揚,「監獄受刑人擁擠之問題與對策」,收錄於<<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鄭善印,「兩極化的刑事政策」,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8年)。
    □蔡德輝/鄧煌發,「社區犯罪矯正處遇之發展與未來趨勢」,收錄於<<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鄧煌發,「當代社區處遇措施之探討」,收錄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五)>>,(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2年)。
    (三)期刊論文
    □王佳徨,「資訊科技與監視宇宙」,東吳社會學報,第十期,2001年5月。
    □李茂生,「圓形監獄與行刑制度—以日本行刑實務中之分類制、累進制、階段制為體裁」,政大法學評論,第四十八期,1993年。
    □林世英,「受刑人電子監控處遇的意義與展朢」,警學叢刊,1991年6月。
    □范國勇,「犯罪理論整合的介紹與評析」,警學叢刊,1999年。
    □范國勇,「強姦犯罪問題與被害人創傷症之探討」,警學叢刊,2000年。
    □陳運財,「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三十五期,2002年。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之修正意見」,司法改革雜誌,2002年。
    □黃朝義,「羈押審查與羈押理由之開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2年。
    □黃朝義,「司法外處理制度之理論與實際--非公的司法外處理、微罪處分制度、除罪化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996年。
    □黃朝義,從搜索條文之修正論司法審查,司法週刊,2001年。
    □曾浚添,「當前社區矯正處遇之發展與未來趨向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三期,2002年。
    □張甘妹,「論監禁刑的代替制度」,台大法學論叢,第十四卷第一、二期,1985年。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矯治新趨勢:社區處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法學叢刊,第179期,2000年7月。
    □韓玉元,「美國新澤西州矯正措施---電子監控之考察」,法務通訊,第184期,1998年8月27日。
    □韓玉元,「社區矯正處遇可行性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台北),第三十八期,2001年。
    □許福生,「美國社區處遇的新方案-以電子監控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2期,民國1998年年。
    □《數位時代雙週》第47期。
    (四)學位論文
    □林上鈞,『創設刑罰第三元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順昌,『我國與日本成年假釋制度之比較研究—以結合觀護行政之角度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明康,『我國成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林宜靜,『我國成年保護管束制度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洪文章,『我國刑事政策發展趨勢之研究--以保安處分及犯罪矯治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陳玉林,『我國成年觀護制度之法規研究-以觀護法草案芻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敏,『減刑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北京大學刑法學博士論文,2001年6月第一版。
    □黃和,『行政刑法比較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北京大學刑法學博士論文,2001年6月第一版。
    □徐志光,『從政策執行面分析酒醉駕車處罰政策 --兼論刑罰化與除罪化之探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張盛喜,『社區處遇後免除刑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寬宏,『成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以觀護法令為中心』,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趙怡婷,『短期自由刑之檢視與展望』,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五)報紙
    □「不可救藥強姦犯、無期刑不得假釋」,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2月10日,A14。
    □「警署建議、喝酒開車就罰、供酒勸酒乘客連坐。」,自由時報(台北),2003年11月19日,1頁
    □「內政部啟動視訊追蹤管制系統,視訊電話又成焦點」,經濟日報(台北),2003年5月13日。
    □「新加坡違檢疫法,關六個月」,中國時報(台北),2003年4月25日。
    □「新加坡用重典,違反隔離要坐牢」,聯合報(台北),2003年4月24日。
    □「防治色魔,修法聲起」,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8月24日。
    □「給他難看,性侵害者照片、姓名上網」,聯合晚報(台北),2001年2月9日,4版。
    □「妻聲請保護令,警察丈夫車撞岳家」,聯合報(台北),2001年2月24日,第8版。
    □「家暴案件加害人交保或飭回時,法院宜以電話傳真通知警察機關」,司法週刊,2001年2月21日,1091期第一版。
    □「危險!德州性罪犯住處掛告示。做為緩刑條件、反對者稱回到紅十字時代、恐鼓動私刑。」,聯合報,2001年5月21日,版十。
    □「空有保護令、她仍遭醉夫勒斃」,聯合報(台北),2000年12月28日,第8版。
    □「戀童嫌犯交保、續侵害五國中女生」,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2月21日,5版。
    □王珮玲,「告訴我惡狼在那裡」,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7月9日。
    □「無線電追蹤科技、任何目標難盾形」,民生報(台北),2000年3月5日。
    □「英國大狼人庫格出獄、群眾抗議」,中國時報(台北),1998年4月7日。
    □「輕刑受刑人配載電子監控器、英國試行在家服刑」,聯合報(台北),1998年1月22日,42版。
    □「強暴犯化學去勢、婦女團體更擔心」,自由時報(台北),1997年12月6日,5版。
    □「醫界贊成有條件去勢」,自由時報(台北),1997年12月6日,5版。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Schmidt Anne ,Lindsay, Margot ,and Mary, Shilton ,”Home Confinement and Drug and Alcohol Treatment”,”Center for Community Correction(United States)”,2000。
    □Crowe, Ann H.,”Offender Supervision with Electronic Technology”,American probation and parole association,2002。
    □Great Britain Home Office, Policing and Reducing Crime Uni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tatistics Directorate,”Reducing Domestic Violence……What Works?”,” Great Britain Home Office, Policing and Reducing Crime Uni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tatistics Directorate(United Kingdom)”,2000。
    □James Bonta and Jennifer Rooney Suzanne Wallance-capretta,”Electronic Monitoring in Canada”,”Department of the Solicitor Gentrai of Canada(Canada)”,1999。
    □J C Coleman,”Legal:Warrantless Search of Home Incident to Arrest”,”Crime to Court, Police Officer's Handbook (United States)”,January 1997。
    □M G Maxfield;T L Baumer,”Final Report:Evaluation of Pretrial Home Detention with Electronic Monitoring”,”Nation Institute of Justice(United States)”,1991。
    □M P Brown;S Roy,”Manual and Electronic House Arrest ”,”Anderson Publishing Co(United States)”,1995。
    □”The Role of Electronic Monitoring in The Scottish Criminal Justice System”,”The Scottish Executive Justice Department Community Justice Services Division(United Kingdom)”,2000。
    □Smith Rex C.,”IN the Interest of Public Safety—Private Home Detention”,”American Justice Institute(United States)”,2001。
    (二)期刊論文
    □A Jolin;B Stipak,”Drug Treatment and Electronically Monitored Home Confinement:An Evaluation of a Community-Based Sentencing Option”,”Crime and Delinquency(United States)”,Vol.38,pp158 to 170。
    □Black,Matt and Russell G. Smith,”Electronic Monitoring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Trends & Issues”,Vol.254,2003。
    □Darren Gowen M.S.,”Overview of the Federal Home Confinement Program 1988-1996”,”Federal Probation(United States)”,Vol.64,December 2000,pp11 to 18。
    □F Klimko,”Electronic Detention:When Home is Prison”,”Corrections Compendium(United States)”,Vol.12,December 1987,pp5 to 8。
    □J R Harkins,”House arrest in Oregon:A Look at What Goes On Inside the Home”,”Correction Today(United States)”,Vol.52,December 1990,pp146 to 152。
    □The Reporter,”Electronic Monitoring”,”John Howard Society of Alberta(United States)”,Vol.18,May 2001,pp3 to 4。
    □M E Burns,”Electronic Monitoring Detention:New Sentencing Alternative Demands Uniform Standard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Law(United States)”,Vol.18,1992,pp75 to 105。
    □Particia Hassett,”The Use of Electronic Monitoring for Pretrial Release ”,”5TH Bileta Conference British and Irish Technology Association”。
    □R. D. Morrison,”In Jail at Home—The Pro Tech Monitoring Inc. SMART Monitoring System Handless House Arrest Monitoring via Satellite ”,”Law Enforcement Technology(United States)”,Vol.25,June 1998,pp86 to 89。
    □Robert Stanz;Richard Tewksbury,”Predictor of Success and Recidivism in a Home Incarceration Program”,”Prison Journal(United States) ”,Vol.80,2000,pp326 to 344。
    □S Roy,”Five Years of Electronic Monitoring of Adults and Juveniles in Lake County, Indiana: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tors Related to Failure ”,”Journal of Crime and Justice(United States)”,Vol.20,1997,pp141 to160。
    三、網際網路
    □法務部網站:http://www.moj.gov.tw。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
    □內政部網站:http://www.moi.gov.tw。
    □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http://www.tosun.org.tw。
    □黃徵男,「新加坡刑罰、獄政與青少年犯罪防治策略」,網址為:http://www.mtp.moj.gov.tw。
    □黃徵南,「由刑罰本質探討我國犯罪矯正發展趨勢」,網址為:http://www.mtp.moj.gov.tw。
    □黃徵南,「從刑事政策演進探討我國假釋制度現況與發展」,網址為:http://www.mtp.moj.gov.tw。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