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申金 |
---|---|
論文名稱: |
寵物生前紀念之設計創作與研究 |
指導教授: | 梁桂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寵物 、療癒系商品 、產品設計 、商品設計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寵物紀念商品的表現形式,首先先藉由依附理論相關文獻了解一般飼主在失去寵物後會面臨的心理調適,再閱讀整理與療癒系商品有關文獻,了解療癒系的由來及其特性和種類,並進行療癒系商品的分析及探討來發現其特點。文獻的最後部分以探討到了設計與人性,由於本研究屬產品設計類別,因此在人性的考量上絕對不容小覷。研究與分析的部分分別列於下方:
1、 透過初步問卷調查結果得知絕大多數的飼主對於自己與寵物之間回憶的保存多表肯定態度,傷痛期的時間也都蠻長的,說明了現代的飼主與寵物之間的情感已不輸給家人。
2、 再進一步分析可推出飼主們所想要的稍微寫實是對某種寵物的形象上稍微寫實,而不是在自己的寵物形像上稍微寫實,也就是說,今天有位飼主養了一隻黃金獵犬,但他所希望的紀念品形式應該是個看起來稍微像狗這種寵物即可,而不是做成一隻很像他所飼養的那隻黃金獵犬,或許是因為飼主們都怕會因觸景傷情而遲遲無法忘卻自己已失去寵物的心理。而對於一個骨灰罈的造型,多數飼主較為偏好簡單的外表。
3、 藉由療癒系商品的意象分析,將所有商品座落於指標為幽默及可愛的範圍內,進而分出群聚並進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形的療癒系商品為群聚A,此群聚的色彩鮮豔且明亮,大多是以原色為主,其頭部及底座的部分之造型多以圓弧形導向做設計;市面上現有的療癒系商品約可分為三種形態:功能型、擺飾型及攜帶型每種型態各有其特性。
4、 最後針對飼主做的選購寵物用品之偏好調查發現飼主們所選的商品在色相上無法看出有明顯的傾向,因為色彩喜好容易因人而異,但研究者發現在色調上多數商品皆座落於鮮艷及明亮的區域上,說明了有飼養寵物的飼主們在選購寵物用品時,容易偏好色彩較為鮮明的色調。以上分析之結果充分的有助於創作發想及色調的訂定。
一、中文書籍部分
黃有志(2001)。悲傷輔導。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五南,初版:台北。
莊婕筠(2004)。音樂治療。心理:台北。
古屋昭弘、杉木達夫、牧由英二共編(2004)。新中日字典。大新書局:台北。
吳昭怡等(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天下:台北。
汪彥青、林芳蘭、吳佳慧、張乃文、張初穗、蔡安悌等(2002)。音樂治療-治療心靈的音樂。台北:先知。
崔光宙、林逢祺(2000)。教育美學。五南:台北。
陸雅青(1999)。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心理:台北。
范瓊方(1996)。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五南:台北。
二、中文期刊論文與報章雜誌
林正文(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
黃君瑜(2002)。悲傷治療之理念演變。諮商與輔導:台北。
王純娟(2002)。哀傷歷程《階段論》之批判。輔導季刊:台北。
黃振家(2006)。日本經驗:消費救贖下的療癒經濟學。行銷知識庫第249期:台北。
黃麗婷(2003)。產品情感與自我認同對衝動性購買之影響。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瑄(199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單親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淑卿(2004)。以音樂欣賞進行音樂治療之行動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 曄(2003)。健康PLUS。健康:台北。
丁永祥(2006)。最感性的商業行為:療癒系偶像大剖析。行銷知識庫第249期:台北。
東森新聞(2005)。卡通瘋-互動式電子寵物行情看俏。東森電子新聞報:台北。
方雅青(2006)。生活救生艇:心靈汪洋中的療癒商機。行銷知識庫第249期:台北。
邱柏清(2004)。網頁介面愉悅性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三、譯書部份
Fontana, D. (2003)。象徵的名詞(何盼盼譯)。知書房:台北。(原著出版於1993年)。
Corr, C. A. & Corr, D. M. (2001)。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李閏華、張玉仕、劉靜女譯)。心理:台北。(原著出版於1999年)。
Worden, J. W. (2003)。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心理:台北。(原著出版於1991年)。
Crain, W. (2003)。發展學理論與應用(劉文英、沈琇靖譯)。華騰:台北。(原著出版於2000年)。
Michael J.Silverstein、Neil Fiske、John Butman (2004)。奢華-正在流行(陳正芬譯)。商智:台北。
George Hughes (2005)。心靈也需要排毒(萬紫譯)。甜水文化:台北。
Thomas Hine (2003)。Shopping 演化史〈夏嘉玲,陳光達譯〉。雅言文化:台北。
Shirley Price (2005)。情緒與芳香治療(芳香照顧學院出版團隊)。台北:世茂。
Underhill Paco (1999)。花錢有理──新時代消費行為大預測(阮大宏譯)。時報:台北。
四、網路資料
陳志豪(2006)。養寵物更加慎重 北市家犬數下滑。2006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udn.com/2006/2/10/NEWS/LIFE/LIF4/3154068.shtml(聯合報)。
Donald Norman(2007)。專訪唐‧諾曼(Donald Norman)。2007年05月31日取自 http://blog.udn.com/jason080/995686
五、英文部分
Ainsworth, M.D.S. (1989).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4),709-716.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1. Attachment(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
Liebert, R. M. & Lie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y and issue (8th Eds).California: Cole.
Jarolmen, J. (1998). A comparison of the grief reaction of children and adults: Focusing on pet loss and bereavement, 37(2),133-151. Omega: Journal of Death & Dying.
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Stroebe, M. S. & Schut, H. (1999).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rationale and description. Death Studies, 23(3), 197-224.
Gage, M. G. & Kolcomb, R. (1991). Couples' Perception of Stressfulness of Death of the Family Pet. Family Relations, 40(1), 103-105.
Wrobel, T.A.& Dye, A. L. (2003). Grieving pet death: normative, gender, and attachment issues. Omega: Journal of Death & Dying, 47(4), 385-393.
Sharkin, Bruce S.; Bahrick, Audrey S. (1990). Pet Loss: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8(3), 306-309.
Quackenbush, J. (1985). The death of a pet. How it can affect owners. 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Small Animal Practice, 15 (2), 395-402.
Jabs, C. (1995). Saying good-bye. Country Living, 18(2), 178.
McCutcheon, Kelly A. & Fleming, Stephen J. (2001-2002). Grief resulting form euthanasia and natural death of companion animals. Omega: Journal of Death & Dying, 44 (2), 169-189.
Kaufman, Kenneth R.& Kaufman, Nathaniel D. (2006).And Then the Dog Died. Death Studies, 30(1), 61-76.
SanSone, Arricca E. & Mark, Erika R. (1995). When your family's pet dies. Good Housekeeping, 220 (4), 210.
Brown, Brenda H., Richards, Herbert C. & Wilson, Carol A. (1996). Pet Bonding and Pet Bereavement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5), 505-509.
Bruscia, K, E. (1998). Defining Music Therapy. Philadelphia: Barcelona Press.
Maack, C. & Nolan, P.(1999). The effect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therapy on reported change in normal adul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XXXVI(1).
Lusebrink, V, B. (1990). Imagery and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rapy. Plenum Press: New York.
Mader, B., & Hart, L. (1992). Establishing a model pet loss support hotl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r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0(3), 270-274.
Tuner, W. G. (1997). Evalution of a pet loss support hotline. Anthrozoos, 10(4), 225-230.
Thomas, A. W., & Amanda, L. D. (2003). Grieving pet death: Normative, gender, and attachment issues. Omega, 47(4), 385-393.
Keddie, K. M. (1977). Pathological mourning after the death of a domestic pet.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1,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