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姜伯俞
Jiang, Bo-Yu
論文名稱: 自我、他者與世界:《莊子》的自由觀研究
指導教授: 林明照
Lin, Ming-Ch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莊子》自由關係行動倫理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主旨是建構具有現實意義的《莊子》自由觀。「現實意義」意指這種自由觀能夠正面回應個人遭遇的存在困境,並意圖透過主體實踐建立一種自由的現實生活。研究方法上,本文不採用特定文本範疇接引自由的意義,而把「自由」視為有待建構的觀念,以問題探索的方式在《莊子》的思想脈絡中展開討論。
    論述結構可分為三個面向:世界、自我與他者。在「世界」的面向中,本文首先重新定位「世俗」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價值,論證《莊子》思想的確把「人間世」視為安頓生命、追尋主體自由的實踐場域,而非只是無可奈何的命運或需要予以揚棄的負面之物。其次,則進一步釐清《莊子》所開展的乃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的存在世界,主體自由必須在「名言」與「變化」這兩股力量的交織辯證中展開實踐。在這個面向也大致為《莊子》思想的主體自由初步勾勒出一種「關係實踐」的輪廓。在「自我」的面向中,本文根據〈齊物論〉與《莊子》的命論提出一種關係性、生成性的主體論述,並論證其中蘊含一種物化差異、持續更新的主體性,自由的實踐就指向證立這種主體性的過程。主體自由的「他者」面向則進一步聚焦自由的關係性與行動性,並指出《莊子》的主體自由隱含一種修復人際的倫理思維。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一、問題起源:被天所遮蔽的人 1 二、切入視角:存在於何處的「自由」者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傳統脈絡中的「自由」 5 二、自由詮釋的轉向與發展 6 三、學界的詮釋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一、對兩種方法的反思與作為「觀念」的自由 11 二、「自由」的界定與問題脈絡 14 第二章 在世界之中:主體實踐的世俗脈絡 18 第一節 「無待而遊」所衍生的詮釋問題 19 一、隱匿「世俗」的場域性 19 二、即自由即異化:二元分裂的主體圖式 22 三、安命的自我決定者:取消個體性的普遍自由與暴力形上化 26 第二節 無行地難:立足於有待性的逍遙遊 29 一、蛇蚹蜩翼 30 二、虛而待物 32 三、御 35 第三節 遊的世俗性與關係性 37 一、其名為鯤,化而為鳥:逍遙遊的「世界」 39 二、小大之辯:兩種存在困境 46 小結:從「遊」到「自由」 58 第三章 具體之人:《莊子》思想的自我觀與主體性 61 第一節 吾喪我:自我的「生成」特質 62 一、獨立、同一、主宰之「我」 65 二、喪我之吾 69 第二節 生成的意義:以「命」為論述脈絡 75 一、命之行:更新的連續性 76 二、通乎命:原初關係 84 小結:關係實踐中的主體自由 92 第四章 互為他者:自由的行動性及其倫理意義 94 第一節 道樞:互成他者的關係構成 96 第二節 兩個行動原則與自由的實踐 105 一、回歸當下及其對道德行動的批判 106 二、因循他者與轉化的雙向性 116 小結:雙向療癒、人際再造的自由實踐 124 第五章 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29 一、古籍文獻 129 二、近人論著 130

    一、古籍文獻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先秦‧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先秦‧管仲著,王冬珍、徐文助、陳郁夫、陳麗桂校注:《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漢‧賈誼著:《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據抱經堂叢書本校刊)。
    漢‧劉向著,盧元駿註譯:《說苑》(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道藏》第16冊(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明‧憨山德清:《莊子內篇註》,《憨山大師法彙初集》第8冊(香港:香港佛教法喜精舍,1997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林雲銘評述,日‧秦鼎補義,日‧東條保標註:《標註莊子因》(臺北:蘭臺書局,1969年)。
    清‧于鬯:《香草續校書》(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栞宋本儀禮注疏附挍勘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20年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栞宋本周禮注疏附挍勘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20年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栞宋本禮記注疏附挍勘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20年南昌府學刊本)。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
    方勇:《莊子學史》第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出版社,1978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著,胡傳勝譯:《自由四論》(臺北:譯林出版社,2003年)。
    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著,卓立(Esther Lin)譯:〈間距與之間〉(他者性教席就職演講,2011年,加利列出版社)。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63年)。
    艾柯(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2000年)。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市:麗文文化,2000年)。
    洪裕宏:《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臺北:時報出版,2016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
    耶律亞德(Eliade Mircea)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2015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2年)。
    索爾‧漢森(Thor Hanson)著,蕭寶森譯:《種子的勝利》(臺北:商周出版社,2015年)。
    袁柯:《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張佛泉:《自由與權利》(臺灣:全國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
    畢來德:《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三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主義思想的認識與批判》(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愛蓮心(Allinson, Robert E.)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中國莊學史》(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2年)。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臺北:商周出版,2007年)。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陳雅馨譯:《液態現代性》(臺北市:商周出版,2018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3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二)期刊論文
    王中江:〈莊子自由觀的特質與士階層的精神氣質──以「逍遙」和「遊」為中心的考察〉,《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頁318-333。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中「化」觀念及其歷史拓展〉,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頁33-65。
    王采淇:〈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1期(2012年7月),頁63-80。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第16卷第4 期(2005年12月),頁13-56。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3期(2005年6月),頁51-85。
    吳肇嘉:〈論莊子外王思想中的「道」、「命」關係〉,《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139-168頁。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期(2007年1月),頁63-78。
    宋灝:〈由列維納斯的回應思維與日本石庭來談論《莊子》「與物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7期(2017年8月),頁151-178。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287-318。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頁269-292。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輯(2018年2月),頁61-79。
    林明照:〈《莊子》與列維納斯倫理反思中的第三者批判〉(中山大學哲研所主辦,「同一與差異——莊子與萊維納斯相遇於倫理之地」工作坊,2016年5月16日)。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25-45。
    林啟屏:〈理分──血緣關係架構中的「仁義」 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4期(2014年3月),頁143-171。
    林雪鈴:〈論女神對原始生命觀的演述及其詩學意義〉,《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6期(2012年9月),頁65-77。
    洪嘉琳:〈論《莊子》之自我觀──以「吾喪我」為探討中心〉,《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5期(2007年5月),頁157-174。
    洪漢鼎:〈伽達默爾的前理解學說(上)〉,《河北學刊》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3-62。
    陳少明:〈「吾喪我」:一種古典的自我觀念〉,《哲學研究》第8期(2014年),頁42-50,轉128。
    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2005年),頁57-67,轉205。
    陳靜:〈「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解讀〉,《哲學研究》第5期(2001年),頁50-53,轉80。
    陳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8年),頁78-88。
    陳靜:〈逍遙與自由──嚴復《莊子評語研究》〉,《中國哲學與文化》第4輯(2008年),頁145-159。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彭美玲:〈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頁1-48。
    曾振宇:〈「內在自由」:莊子自由思想的特點及其哲學證明——從「以道觀之」到逍遙自由何以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3卷第6期(2016年6月),頁105-119。
    曾海軍:〈「子在川上」之後──論經典世界中的情感體驗〉,《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2008年),頁74-79轉101。
    馮耀明:〈荀子的正名思想〉,《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4期(1989年4月),頁33-42。
    楊秀宮:〈孔子與荀子「正名論」之比較〉,《東海學報》第40卷第1期(1991年7月),頁243-278。
    楊儒賓:〈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裏的兩種身體觀〉,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415-449。
    楊儒賓:〈莊子的「卮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2007年),頁12-40。
    楊儒賓:〈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頁1-39。
    廖炳惠:〈兩種體現〉,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215-226。
    劉秋固:〈莊子的主體精神〉,《研究與動態》第13期,頁97-106。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29-42。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 年1月),頁1-36。
    蕭振聲:〈莊子論行動──兼論所謂觀點主義〉,《清華中文學報》第4期(2010年12月),頁121-142。
    蕭振聲:〈道家的行動哲學:一個比較哲學的觀點〉,《東吳哲學學報》第26期(2012年8月),頁41-83。
    賴錫三:〈《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第29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1-33。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7期(2015年9月),頁49-90。

    (三)學位論文
    美麗(Mercedes Valmisa):《《莊子》的自由觀念──以自由為詮釋關鍵來重建《莊子》哲學的整體》(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