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月雲 Cheng, Yueh-Yun |
---|---|
論文名稱: |
在地視野下的美南休士頓區台系中文學校發展與現況 Local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Based Chinese Schools in Houston, U.S.A |
指導教授: |
王秀惠
Wang, Hsiu-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台系中文學校 、休士頓 、發展與現況 、傳承語學校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ese-based Chinese schools, Houston, Development, Heritage language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國中文學校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時勢發展,逐漸表現了多元發展的獨特性面貌。新近研究多半以教學面去剖析中文學校這個課題,缺乏以人、地、環境為背景所提出的質性研究報告。本研究以美南休士頓區為研究區域,用質性研究和田野調查的方式,提出關於台系中文學校的發展、和另一種思維觀點下的現況報告,可提供未來國內外協助中文學校發展相關人士的參考。
田調期間從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為止,研究者實際參與中文學校的各式活動、走訪各中文學校、並以中文學校校長的訪問記錄和相關人士的訪談為主要資料。結果發現:一、新移民形成的聚落提供台系中文學校經營的學生和主要資源來源;二、家長會功能的強弱之變革,受到了場地和制度的影響;三、因為學生需求和背景的改變,學校課程的安排出現了正體注音班和簡體拼音班消長的明顯趨勢;四、台系中文學校的師資,受到了台灣移民減少、專業要求提高、大陸系教學系統移入的影響。
中文學校的情感功能形成了各成員投入的動機,並且是蓄積中文學校經營能量的根本。除此之外,對學生而言,中文學校既能提供語言學習功能,亦能幫助華裔學生建立和形成自我認同。展望未來,中文學校的功能性將成為日後轉型或擴大經營的關鍵。
Chines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well-established with a long history.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they have been developing their unique and pluralistic features. Most of recent researches analyze Chinese schools in light of instruction, but they are lack of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 territory, and circumstance. This research studies Taiwanese-based Chinese schools in Houston area of south Texas. With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field study,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based Chinese schools in Houston area and their paradigm shift in order to offer a solid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on the studies of overseas Chinese school’s development.
The field study has conducted from September 2009 to February 2010 by the researcher who attended varied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in 7 Taiwanese-based Chinese schools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ctual participation in Houston. The primary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ar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and recording of schools’ principals and relevant personnel. The researcher discovered that: 1) new immigrants are the main source for the Taiwanese-based Chinese schools; 2) how well the function of parents association is depends on the venue and system of individual institution; 3)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students’ demand, schools offer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phonetic classes and simplified Chinese phonetic classes; 4) the qualified Chinese teachers in Taiwanese-based school are affected by the decrease of Taiwan immigrants, the increase of professional demand, and the transfusion of Mainland Chinese instructional system.
The ope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Taiwanese-based schools attribute to all the members’ (including faculty and students) affection toward their institution. For students of Chinese descent, these schools not only provide them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but of forming self identity. The future of Taiwanese-based schools will be tied with their major transformation and extensive operation alo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Houston’s society.
參 考 文 獻
一、 中文
(一)專書、期刊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台北市:教育文物。
王瑞雲(1996)。一個家長的經驗談:兼論海外第二代在美國學習中文的歷程。華文世界,80,38-41。
王洪兵(2001)。台灣地區留學政策演變及啟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8 (3),30-33。
王盈(2006)。美國大學中文先修課程和測驗概述。世界教育信息,8。
王錦堂(2007)。紥根:華人教育在美國。台北市:台灣商務。
令孤萍(2007)。美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文化社區理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25-31。
石增琨(2008,11月)。海外中文教學點滴:中文教學未來走向探討。載於華僑協會總會主辦之「漢字運用與國語(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頁243-248),台北。
成露西(1990)。第二次大戰後的美國華人社會。台北市:東方出版社。
朱立智(2002),戰後美國台籍華僑社會的形成淺述,東南亞研究,4,68-76。
朱苑綺(2006)。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文學校之探討--以洛杉磯和橘郡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汪樹華(2002)。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台北市:海華文教基金會。
呂萍芳(2003)。二次戰後紐約皇后區的台灣移民社會(1945-2000)。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狄雷(1970)。在美出生華人的中國教育問題。僑訊,414,4。
──(1975)。在美國出生華人的中國教育問題。華文世界,5,33-36。
李天錫(2000)。北美洲華文教育的歷程與其特點。華僑大學學報,3,64-70。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53-61。
李其榮(2004)。華人新移民與後工業美國社會-兼論”模範少數族裔理論”。新法拉盛集刊,3,57-87。
李雄(2009,9月4日),休士頓中國城—風雲幻變30年(上)。大紀元, C1。
李定勇(2010)。美國加州地區中文學校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周聿峨、張樹利(2004.03)。美國大陸系中文學校的現狀與前景。東南亞縱橫,92-96。
周敏、黎熙元(2005)。族裔特性、社會資本與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從美國華人中文學校和華裔轉助性教育體系的發展看美國華人移民的社會適應。世界民族,4。
──,郭南譯(2006)。美國華人社會的變遷。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局。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上)(下)。台北市:編譯館。
洪玉儒(2006)。美國台灣移民政策的現狀。中興史學 ,12,153-196。
───(2007)。遷移、嬗變與認同:從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到聖蓋博谷華人移民社區之型塑(1965~2006)。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美南新聞部(2009)。休士頓黃頁。休士頓:美南新聞。
陸僑(1982)。海外華人為什麼要研習華文。僑協雜誌 ,3,63-64。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陳祥水(1991)。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陳士魁研究主持;蔣武梅、戚良雁協同主持(1996)。美國華裔青年認同之研究--以一九九六年海外華裔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學員為例。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陳麗美(1996)。了解、實用與互動:談在海外中文學校如何教導青少年。華文世界,80,50-58。
陳靜瑜(2003a)。美國台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 (3),1-37。
───(2003b)。美國台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下)。 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 (4),37-74。
陳菁菁(2006)。美國洛杉磯地區台灣移民之華文報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連志丹(2001)。台灣現階段大力扶持海外僑教的措施與借鑒。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41-46。
席春玲(2004)。美國中文學校發展述評。比較教育研究,173(10),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徐榮崇(2005)。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台灣僑民比較研究。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2006)。美國台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例。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啟良(1972)。美國僑社推行語文教育。僑務月報,236,21-22。
梅恕曾(1975)。中文班、中文學校、中國文化中心。四海之友,12,27-29。
張莉娜(2000)。災後重建工作社會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南投縣中寮鄉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許烺光著,徐隆德譯(2002)。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麥禮謙(1992)。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局。
───,蕭煒蘅譯(1999)。傳承中華傳統:在美國大陸和夏威夷的中文學校,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頁56-69。
───,韋忠譯(2002a)。中華傳統的存續:二戰前美國華文學校研究。載於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總論卷(頁641-658)。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2b)。中華傳統的存續(二):二戰後美國華文學校研究。載於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總論卷(頁659-677)。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社。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梁培熾(2001)。美國華文教育發展新理念。珠海學報,17,25-43。
黃希敏(1989)。休士頓華僑文教中心。海華雜誌 ,55,37-39。
黃儀娟(2000)。台裔移民在美之文化適應--邊緣化的適應心態。教育社會學通訊,22, 22-28。
葉育婷(2010)。AP中文對美國中文學校的影響—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溩逸卉(2005,1月)。專題報導—錢進中國城。地產e報導。休士頓:全方位資訊公司。
───(2005,2月)。專題報導—華埠商圈的第四波震盪。地產e報導。休士頓:全方位資訊公司。
───(2005,5月)。專題報導—生機蓬勃的中產社區,福遍郡經濟持續三年成長。e報導。休士頓:全方位資訊公司。
僑務委員會主編、劉伯驥著(1959)。美國華僑教育。台北市:海外出版社。
僑務委員會(1997),休士頓僑教中心設國際網頁供僑胞查閱,僑教雙週刊,319。
─────(1998)。北美洲中文學校簡介。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2002)。台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構建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2003)。各國華人人口專輯。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2004)。各國華人人口專輯.第二輯。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監察院(2004)。我國海外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之定位與功能專案調查報告。台北市:監察院。
趙德麟(1995),美籍華裔學生學習中文個案研究。華文世界,76,22-3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相印(2003)。美國加州矽谷地區之臺灣移民(1965-2000)。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珮(2006)。符號互動、媒介、家鄉與離散認同:布里斯本澳籍台裔族裔邊界的形成與流動。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劉伯驥(1982)。美國華僑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984)。華僑教育逸史。台北市:黎明文化。
劉擇昌(2001)。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從廿世紀中葉台灣留學美學生為例。台北市:海華基金會。
劉宏(2002)。跨國華人:實證分析與理論思考。二十一世紀,71,120-131。
──(2003)。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絡、全球視野。廈門:廈門大學。
劉娟(2006,6月)。探討美國高中AP中文計畫對現行各級中文學校的衝擊與影響。2006年華語文教學成長研習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頁27-69),高雄。
蕭新煌主持(1994)。台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台北市: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錢莉(1999)。新紀元新挑戰:漫談海外中文學校發展瓶頸。文教新潮,4(1),36-37。
龍文彬、黃國枏(2002)。台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 理論構建與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台北市:僑務委員會。
謝高橋(1989)。人民外移現況及問題之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市:巨流。
(二)中文學校學刊、學報
中華文化中心中文學校校刊編輯小組。文心園地。美國休士頓:中華文化中心中文學校。(1979、1988-1991、1995、1997-2000、2002、2006-2008)
中華文化學院「龍的傳人」編輯委員會(1998)。龍的傳人記念專集。美國休士頓:中華文化學院。
中華文化學院「龍的傳人」編輯委員會(2005)。中華文化學院創校三十五週年特刊—龍的傳承。美國休士頓:中華文化學院。
西北中華學苑通訊,2009年11月通訊。
西北中華學苑通訊,2009年4月通訊。
西北中華學苑通訊,2008年11月通訊。
西北中華學苑通訊,2009年10月通訊。
江念慈、夏靜文編(2008)。西北中華學苑三十周年記念特刋。美國休士頓:西北中華學苑。
長青園地編輯委員會(1992)。長青創校二十週年特刊—長青園地。美國休士頓:長青中文學校。
菩提園地編輯委員會。菩提園地。美國休士頓:菩提學苑。(1993-2004)
慈濟人文學校德州休士頓分校編輯委員會(2001)。慈濟人文學校德州休士頓分校(創刋號)。美國休士頓:慈濟人文學校德州休士頓分校。
曉士頓中國教會中文學校編輯委員會(1995)。曉士頓中國教會中文學校。美國休士頓:曉士頓中國教會中文學校。
二、英文
Brady, M. D. (2004). The Asian Texans.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Chang, S. (2006). 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 Lives and landscapes within Taiwanese American trans-Pacific cultur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Chao, T. H. (1997). Chinese heritage c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Chen, C. (2008). Getting saved in America— Taiwanese immigrat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urdt-Christiansen, X. (2008, March). Reading the world through words: Cultural themes in heritag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Cover story). Language &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2(2), 95-113.
Curdt-Christiansen, X. (2006, Ju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classroom discourse in Montreal. Language, Culture & Curriculum,19(2), 189-207.
Fred R. von der Mehden. (1984). The ethnic groups of Houston. Houston, Tex.: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Fong, J. C. (2003). Complement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global/local chinese community. San Francisco, CA : China Books and Periodicals.
Fu, M. (2002). Acculturation, ethnic identity, and family conflict among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 PhD dissertation of the faculty of the 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t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Gordon, M.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Yang, G.L., & Pien, L. (2007). American born Chinese. New York: Roaring Brook Press.
Hsu, T.-K.M. (1983). Quality of work life among Chinese American white collar workers in Houston, Texas.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Jia, L. (2009, April). Contrasting models in literacy practice among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of Mandarin.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9(1), 56-75.
Kang, H. (2004).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acculturation, and identity: Chinese and Korean 1.5 generation immigrants in New Jersey .Master of Arts, Ohio State University,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Klineberg S.L.(2002). The Houston area survey(1982-2002). Houston, Tex.: Rice University.
Klineberg S.L.(2005). The Houston area survey(1982-2005). Houston, Tex.: Rice University.
Kwoh, S. (2007, January). Mainstreaming and professionalizing Chinese-language education.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 261-264.
Li, M. (2005). The role of parents in Chinese heritage-language school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9(1), 197-207.
Li, W.(1997).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an urban ethnic community from chinatown to Chinese ethnoburb in Los Angeles. Southern California, CA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 W. (1998, March). Anatomy of a new ethnic settlement: The Chinese ethnoburb in Los Angeles. Urban Studies, 35(3), 479-501.
Liu, E.(1998). The accidental Asi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Press.
Liu, P. (2006, June). Community-based Chinese school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A survey of teachers. Language, Culture & Curriculum, 19(2), 237-247.
Lu, X. (2001, October). Bicultur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community formation: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Chinese schools in Chicago.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12(4), 203-220.
Martinelo, M., Field, W.T., & Field, W. T., Jr. (1979). Who are the Chinese Texans? San Antonio: University of Texas, Institute of Texan Cultures at San Antonio.
Owen, D., & Doerr, M. (1999). None of the above : The truth behind the SATs.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ortes, A., & Hao, L. (1998). E pluribus Unum: Bilingualism and loss of language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269–294.
Pu, C. (2009). Chinese American children’s bilingual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language and public school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9(7-A), 26-78
Shi, X., & Lu, X. (2007, October).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Comparative Study.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18(4), 313-333.
Tang, I.A. (2007). Asian Texans: Our Histories and Our Lives. Austin: The it Works.
Wang, X., Ed.(1996). A view from withi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heritage c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Yeh, A. (2008). “Chinese Fever” and academic fervor: Exploring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s in an 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class.” Master’s thesis,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三、網路資源
American Fact finder http://factfinder.census.gov/home/saff/main.html?_lang=en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世界日報 德州版http://la.worldjournal.com/pages/wjtx
休士頓政府網站http://www.houstontx.gov
休士頓華網 http://www.chinatownconnection.com/index.htm
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 http://www.ncacls.org/index.html
美南新聞 http://scdaily.com/default.htm
陳伯璋、洪裕宏主持(2001)。美國高中課程考察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report.gsn.gov.tw。
慈濟基金會 美國總會 http://texas.us.tzuchi.org/tx/home.nsf/aboutC/index
聖路易時報 http://www.scanews.com/
僑委會網站 http://www.ocac.gov.tw/
網絡孔子學院 http://www.chinese.cn/
德州中文教師協會 http://clta-texas.org/bylaws.asp
四、當地僑報
世界日報(德州版)
美中晚報
美南新聞
華報
達拉斯新聞
德州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