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彩鳳
論文名稱: 元儒蘇天爵治世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莊萬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5頁
中文關鍵詞: 蘇天爵治世思想經世思想實學思想政治思想滋溪文稿治世龜鑑國朝名臣事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3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分成五個章節來討論蘇天爵的治世思想,首先在緒論中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順勢說明本文的章節安排情況,而後則就研究現況做出了解與分析,最後再對本文研究的範圍做出限定。
    在第二章中所討論的是蘇天爵的生平背景、其著作真偽的考察及存世著作的介紹與說明。
    第三章則討論蒙漢文化的直截對應情況。《元史》記載了許多蒙元君臣之間的對話,在這些對話中可以反映出不少蒙古君主與漢族儒臣間不同的思想差異,換句話說,《元史》呈現了蒙漢兩種異質文化在接觸時的種種對應情況。反觀蘇天爵著作中,漢儒面對蒙古統治者在思想與文化上的差異,採取的對應方式亦不外兩種:非仕即隱。而蘇天爵除了記載了在朝為官的儒者回應蒙古統治者的種種態度之外,亦對隱居的儒士甚為關懷且著墨甚多,從中亦表達出蘇天爵個人對於出處進退的觀點。本章主要的目標,在於觀察蒙漢之間文化接觸時的直截對應情況,之後並回歸本論文所關懷的主要角色──蘇天爵身上。因此在小節的安排上,為了能充分的理解蘇天爵在其著作中,對於各儒者的出處進退之評價與觀點,便得先了解當時蒙漢兩種文化接觸時的彼此對應情況,而此處便可由兩方面來討論:首先,試圖從蒙古政權的角度來思考與漢文化接觸時的心理與回應,希望能藉此客觀的理解元代蒙古政權對於文化的處理態度,並試著由此進一步分析其漢化的實際性質;其次,經由前一節的分析,已然可以從蒙古政權對於漢文化的態度上,了解漢族儒士所生存的政治文化環境,而由此環境下便可觀察處於其中的漢族儒士,對於政權招徠所表達的出處進退態度,亦可由此進一步分析其抉擇時的實質心態。這兩部份的材料,除了來自於史傳及近人之研究成果外,並加入蘇天爵著作中相關之材料以做為討論之佐證或基礎,由此以見蘇天爵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與儒者態度。此則構成本章之第一、二節。完成了以上對於元代儒者出處進退之時代背景與情況所做出的分析與論述後,在第三節中,則通過對於蘇天爵在《滋溪文稿》中所提儒者之出處進退而做出之評價進行理解,並由審視其出處進退之理由與態度中,進一步分析蘇天爵對於儒者出處進退之真實看法,最後再對蘇天爵的自我角色之認知與自覺進行理解。
    第四章與第五章則討論蘇天爵的治世思想。蘇天爵在官場三十餘年的時間,由薊州判官,遷轉二十餘官,最後於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時病逝,除了擔任史官、奎章閣授經郎兼譯文官、禮部侍郎、吏部尚書、集賢侍講學士等職位時待在內廷,而未涉及實際的治理事外,其餘時間幾乎皆在實踐其治世之理念,其中最為時人所樂道的,便是為監察御史時的到湖北審案事蹟與連上章疏事。而這些參與實際治事運作的職務,不但可實踐蘇天爵之所學與所長,亦經由這些歷練而將其感受與想法表諸於文字上而成為《滋溪文稿》與《治世龜鑑》。因此,在蘇天爵所遺留至今的幾部著作中,尚可見其治世之思想。再加上由第三章對於蘇天爵對於自我角色的認知之討論,得知其乃由史學的領域轉而對治世領域感到興趣,最後並藉由在江浙與兩浙的任職充分發揮其治世上的才能。觀後世學者僅注意到蘇天爵在史學方面的成就,而未對其晚年所著意的治世理念多所著墨,甚為可惜。因此本文擬對其治世思想加以整理與分析。觀其治世思想,可以發現其中貫穿整個思想的三個基本立場:天人感應思想、文化思想與民本思想。而針對實際的政事部份,則在四個領域上有其積極之主張與論點,此四領域分別為教育、法律、銓敘以及財政。而第四章主要的論述目的,便是為了將蘇天爵在治世思想上的基本立場,做一番系統性的整理與分析。至於實際主張部份,則放在第五章再加以論述。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地……………………………………………1 第二節、章節安排……………………………………………………7 第三節、研究現況……………………………………………………10 第四節、研究範圍……………………………………………………13 第二章、蘇天爵及其著作…………………………………………………15 第一節、蘇天爵的家世、師承及其為官歷程………………………15 一、家世…………………………………………………………15 二、師承…………………………………………………………17 三、為官歷程……………………………………………………22 第二節、蘇天爵著作真偽的考察……………………………………25 一、史志、目錄的著錄…………………………………………25 二、蘇天爵著作的真偽…………………………………………27 (一)史志、目錄所著錄的部份……………………………27 (二)史志、目錄著錄之外的其他作品部份………………29 第三節、蘇天爵存世的著作…………………………………………32 一、《國朝名臣事略》…………………………………………33 (一)版本說明………………………………………………33 (二)成書時間………………………………………………34 (三)內容……………………………………………………35 二、《國朝文類》………………………………………………38 (一)版本說明………………………………………………38 (二)成書時間………………………………………………39 (三)內容……………………………………………………40 三、《滋溪文稿》………………………………………………41 (一)版本說明………………………………………………41 (二)成書時間………………………………………………42 (三)內容……………………………………………………44 四、《治世龜鑑》………………………………………………46 (一)版本說明………………………………………………46 (二)成書時間………………………………………………46 (三)內容……………………………………………………47 第三章、蘇天爵對出處進退的態度………………………………………51 第一節、蒙漢文化的直截對應………………………………………51 一、蒙古政權與漢文化接觸之緣起……………………………51 二、三個基本面向的觀察………………………………………53 (一)語文──通事和譯史的設立…………………………54 (二)用人──官吏任用上的施設考量……………………58 (三)制度──教育的實施與科舉的興廢…………………63 1.教育的實施…………………………………………63 2.科舉的興廢…………………………………………69 三、蒙古君主與貴族的「漢化」………………………………74 第二節、漢族儒士面對蒙古政權的出處進退………………………82 一、歸隱者………………………………………………………83 (一)無意為仕者……………………………………………83 (二)曾出仕,然意不在仕,遂隱者………………………84 (三)洞悉當朝之無意改革,為示道尊,故隱……………85 二、出仕者………………………………………………………88 (一)認為仕必可有所作為者………………………………88 (二)為民而出者……………………………………………91 第三節、蘇天爵的出處進退與觀點…………………………………93 一、蘇天爵對於出處進退的觀點………………………………93 (一)基準:合於禮義廉恥…………………………………94 (二)同時肯定仕與隱………………………………………96 二、蘇天爵一生出處進退的歷程………………………………99 三、蘇天爵對於自我角色的認識與自覺………………………101 第四章、蘇天爵治世思想的基本立場……………………………………105 第一節、天人感應思想………………………………………………107 一、元儒「天人感應」思想的淵源與內容……………………108 二、蘇天爵的天人感應思想……………………………………113 三、天人感應思想所被賦予的積極意義………………………118 第二節、文化思想……………………………………………………121 一、以儒家文化為主體…………………………………………121 二、推行儒家思想………………………………………………122 三、斥佛教為異端………………………………………………124 四、交遊並未考量種族差異……………………………………125 五、保存當代文化………………………………………………127 第三節、民本思想……………………………………………………129 一、愛民…………………………………………………………130 (一)視民如子………………………………………………130 (二)節用……………………………………………………131 二、養民…………………………………………………………131 (一)「務民於農桑」………………………………………132 (二)「薄賦斂」……………………………………………132 (三)「廣畜積」……………………………………………133 三、理民…………………………………………………………133 (一)慎選守令………………………………………………134 (二)慎刑罰…………………………………………………135 四、使民…………………………………………………………136 (一)使民以時………………………………………………136 (二)善養民力………………………………………………136 五、教民…………………………………………………………137 第五章、蘇天爵治世思想的實際主張……………………………………139 第一節、教育思想……………………………………………………139 一、教育的基本條件……………………………………………139 二、教育的內容…………………………………………………140 三、教育的目的與成效…………………………………………142 第二節、法律思想……………………………………………………147 一、制定法律的原因……………………………………………147 二、執法者的條件………………………………………………148 三、法律施行的原則……………………………………………150 四、刑獄施行的心態與原則……………………………………152 第三節、銓敘思想……………………………………………………156 一、慎於擇人……………………………………………………156 二、考核的方法…………………………………………………160 三、養廉…………………………………………………………161 四、地方官遇缺則補,冗則罷…………………………………162 第四節、財政思想……………………………………………………164 一、節用…………………………………………………………164 二、薄賦斂………………………………………………………168 三、無與天下爭利………………………………………………168 四、不可壞舊法、不可併省名目………………………………169 五、平穩物價……………………………………………………170 六、賑災急速……………………………………………………170 第六章、結論………………………………………………………………173 附錄一:蘇天爵大事年表…………………………………………………183 附錄二:《滋溪文稿》各文寫作時間一覽表……………………………193 附錄三:《國朝文類》收錄人物暨作品一覽表…………………………207 參考書目……………………………………………………………………239

    ※說明:參考書目共分四類,先古籍資料,而後則是工具書與近人彙編,其次是單篇論文(分別包括期刊論文與專輯收錄之論文),最後則是專門著作。古籍資料依朝代依序排列,另外三類則依人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古籍資料
    01.孟子(經典),周.孟軻 作;王基倫 撰述,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8。
    02.春秋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董仲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03.漢書(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漢書),漢.班固,臺北:鼎文書局,1992.7。
    04.論語注疏,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9。
    05.周易正義,唐.孔穎達 正義;魏.王弼 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9。
    06.朱熹集(六),宋.朱熹;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0。
    07.黑韃事略(百部叢書集成87),宋.彭大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08.秋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王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09.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吳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0.長春真人西遊記,元.李志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12。
    11.莊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李俊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2.日聞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李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3.西遊錄注,元.耶律楚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4.清容居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袁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5.陵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郝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6.歸田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張養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7.道園學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8.東山存稿(四庫珍本二集),元.趙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19.靜修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劉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20.元文類(國學基本叢書),元.蘇天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6。
    21.元文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蘇天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22.元文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蘇天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23.元文類(歷代詩文總集),元.蘇天爵,臺北:世界書局,1962.2。
    24.元朝名臣事略,元.蘇天爵,北京中華書局,1996.8。
    25.元朝名臣事略(叢書集成新編),元.蘇天爵,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5.1。
    26.治世龜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蘇天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27.滋溪文稿(元人珍本文集彙刊),元.蘇天爵,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3。
    28.劉文靖公遺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元.蘇天爵,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10。
    29.庚申外史,元.權衡,臺北:廣文書局,1968。
    30.金華黃先生集,元.黃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1.元史(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元史),明.宋濂等,臺北:鼎文書局,1992.7。
    32.宋元學案(海王村古籍叢刊),明.黃宗羲,北京中國書店,1990.12。
    33.宋元學案(黃宗羲全集(三)~(六)),明.黃宗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8。
    34.歷代名臣奏議,明.黃淮、楊士奇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12。
    35.誠意伯文集(國學基本叢書),明.劉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36.千頃堂書目,清.黃虞稷,臺北:廣文書局,1967.7。
    37.補元史藝文志,清.錢大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12。
    38.補元史藝文志(百部叢書集成),清.錢大昕,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39.續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嵇璜、曹仁虎等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40.元史類編,清.邵遠平,臺北:廣文書局,1968.5。
    41.補三史藝文志,清.金門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12。
    42.新元史,清.柯劭忞,臺北:二十五史編刊館,1955。
    43.補遼金元藝文志,清.倪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12。
    44.清朝文獻通考,清.高宗敕撰,臺北:新興書局,1963.10。
    45.宋元學案補遺,清.張壽鏞校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6。
    二、近人彙編(含工具書)
    01.宋元學案人名 索引,(日)佚名,臺北:廣文書局,1979.5。
    02.最新世界分國旅遊圖集,大輿出版有限公司編訂,臺北:大輿出版有限公司,2000.4。
    03.經義考索引,吳政上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3。
    04.千頃堂書目著者名索引,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委員會編,日本:財團法人東洋文庫,1996.3。
    05.元代奏議集錄(下),邱樹森、何兆吉輯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9。
    06.十通索引,洪浩培,臺北:新興書局,1959.7。
    07.外國地名譯名,國立編譯館編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10。
    08.中國歷史紀年表,華世出版社編訂,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1。
    09.西域地名,馮承鈞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12。
    10.叢書集成新編.索引,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編輯部,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6.1。
    11.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魏嵩山主編,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5。
    12.中國歷史地圖集(七)元明時期,譚其驤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6.6。
    13.中國歷史地圖集(六)宋遼金時期,譚其驤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6.6。
    三、單篇論文
    (一)期刊所輯論文
    01.元代書院考遺,王風雷,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4年第4期,72-78,1994.7。
    02.元代書院考略,王頲,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1期,157-168,1984.2。
    03.「獨身任一代文獻之寄」──元代傑出史家蘇天爵,江湄,文史知識,1995年第5期,85-89,1995.5。
    04.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之興起(下),狄百瑞著,施寄錦譯,思與言,第21卷第3期,315-335,1983.9。
    05.元代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姚大力,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期,26-59,1982.12。
    06.蘇天爵及其《元朝名臣事略》,姚景安,文獻,1989年第3期,101-111,1989.7。
    07.元儒蘇天爵學行述評,孫克寬,東海學報,第6卷第1期,55-66,1964.6。
    08.元代書院概況,曹松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10集第112期,4479-4497,1930。
    09.蘇天爵和《滋溪文稿》──《滋溪文稿》點校本前言,陳高華、孟繁清,河北師院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1期,73-80轉139,1989.3。
    10.《滋溪文稿》三十卷,元蘇天爵撰(元人珍本文集敘錄),劉兆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3卷第3、4期合刊,68-70,1970.10。
    11.論《宋元學案》的編纂、體例特點和歷史地位,盧鍾鋒,史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68~73,1986.6。
    12.元代石家莊史學家蘇天爵在歷史文獻學上的貢獻,穆德金,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年第4期,48-56,1984.10。
    (二)專著所輯論文
    01.孟子:士的自覺,杜維明,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36,1995.5。
    02.成吉思汗信任邱處機這件事對於保全中原傳統文化的貢獻,姚從吾,姚從吳先生全集(六)──遼金元使論文(中),臺北:正中書局,1~138,1982.4。
    03.元代北方之儒,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9-236,1968.9。
    04.元代漢軍人物表,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37-249,1968.9。
    05.永清史氏本末,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50-270,1968.9。
    06.張柔行實考,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71-295,1968.9。
    07.稿城董氏本末,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96-330,1968.9。
    08.《滋溪文稿》別記,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405-413,1968.9。
    09.元代科舉制度,楊樹藩,宋史研究集(第十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1-219,1983.7。
    10.忽必烈潛邸舊侶考,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63-301,1983.6。
    11.蘇天爵和他的《元朝名臣事略》,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323-332,1983.6。
    12.元代的宿衛制度,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59-111,1983.6。
    13.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55-201,1999.5。
    14.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3-242,1999.5。
    15.元代的通事和譯史,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323-409,1999.5。
    四、專著
    01.蒙古帝國史(L’EMPIRE MONGOL PAR),﹝法﹞雷納.格魯塞(René Grousset)著、龔鉞譯、翁獨健校,北京:新華書店(據法國厄.德博卡爾出版社1941年版譯出),1996.9。
    02.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方齡貴,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1。
    03.中國哲學史,王邦雄等,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5.8。
    04.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王明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3。
    05.元史探源,王慎榮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
    06.元代考選制度,王靖華,臺北:考選部中外考選制度研究叢書編纂委員會,1984.5。
    07.新編中國元代史,史仲文、胡曉林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08.蒙古黃金史譯註,札奇斯欽,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09.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吳萬居,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9。
    10.元史新講(一)~(五),李則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3。
    11.元代史,周良霄、顧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0。
    12.元朝,邱樹森,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8。
    13.漢代思想史,金春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
    14.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姜一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7。
    15.蒙古漢軍及漢文化研究,孫克寬,臺北:文星書店,1958.10。
    16.兩漢思想史,徐復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2。
    17.元吳草廬評述,袁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1。
    18.劉因評傳,商聚德,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3。
    19.亞聖精蘊:孟子哲學真諦,張奇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20.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八卷.元代,陳高華、史衛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
    21.絲路文化.沙漠卷,黃新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
    22.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匯編(上中下),楊訥、陳高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12。
    23.中國實學思想史(上),葛榮晉主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9。
    24.中國歷代思想家(三二)耶律楚材,趙振績、王民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8三版。
    25.新編中國歷朝紀事本末.宋遼夏金元卷(下),劉洪濤主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6。
    26.孔孟荀哲學,蔡仁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2。
    27.國史大綱(下),錢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
    28.元代民族史,羅賢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