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婷婷 |
---|---|
論文名稱: |
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安養機構 、高齡學習 、課程規劃 |
英文關鍵詞: |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elder learning, curriculum plan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3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實施現況,並依文獻先行建構屬於高齡學習的課程規劃模式,而後再根據實際訪談結果修正之,重建專屬社區安養機構的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我國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實施現況。(二)析論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步驟與內涵,並建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三)檢視現形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特色與缺失,並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國內其他社區安養機構的課程規劃之參考。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文件資料的蒐集與訪談結果的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大體而言,社區安養機構的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涵蓋健康養生、人文藝術、休閒生活、語文與才藝技能五大類,但缺少自我心靈成長的類型。
二、課程規劃各階段所投入的要素,如下:
(一)計劃階段:瞭解機構歷史背景、瞭解機構住民特質,以及評估學習需求。
(二)設計階段:評估參與人數、擬定課程主題與確認目標,以及評估並規劃可支援資源。
(三)發展階段:研訂教學大綱、發展教學策略,以及準備教材教具。
(四)實施階段:實施前的準備工作、實施過程的注意事宜,以及高齡學習專業師資培訓。
(五)評鑑階段:評估學員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滿意度,以及行政安排滿意度。
三、社區安養機構的特色,包括:混齡學習、讓具有專長的安養長者擔任教師、課程全年無休,寒暑假也可以學習。就缺失而言,包括:未鼓勵從未參與的長者、教學方法未求變化、教師與課程規劃人員專業知能不足。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and reviews literatures to propose curriculum planning model of elder learning. Then, modifies th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and constructs curriculum planning model of elder learning for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points: (1)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2)To analyze the steps and
content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and construct the model. (3)To examine the features and defect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and propose concrete suggestions.
This research has below conclusions:
1.Generally speaking,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have abundant curriculums about health, art, sport, language, and daily talent.
2.The stage of planning i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stitution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s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and evaluate learning needs.
The stage of design is to evaluate numbers which participate in any curriculums, draw up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objects, and evaluate available resources. The stage
of developing is to draw up teaching outline, think about appropriate teaching skills, and prepare teaching equipments. The stage of practicing is to prepare and confirm anything about all curriculums. The stage of evaluating is to evaluate learning effects, teaching effects, and administration satisfaction.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統計年報─老人安養養護機構。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08a)。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2008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ational.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08b)。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8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
內政部社會司(2007)。台灣地區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2008年11月19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王麗萍(2005)。嘉義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以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家通(1998)。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1。
王阿保(1990)。都市地區老人安養方式之研究─家庭安養與機構安養兩類資料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雙連安養中心(2009)。生活實景。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sleh.org.tw/
行政院主計處(2009)。現住人口數按年齡分。2009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07)。榮民狀況分析。2008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vac.gov.tw/files/96年綜合分析1.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老人福利法。2008年10月17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D0050037
朱楠賢(2008)。高齡少子女化社會老人教育教育政策的施行。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9,10-18。
朱芬郁(2007a)。建構活躍老化為願景的高齡者學習社區。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高齡教育的跨科際整合(頁89-106)。台北市:師大書苑。
朱芬郁(2007b)。高齡者活躍老化初探。北縣終教,30,16-24。
朱柔若(譯)(2000)。W. L.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揚智。
江亮演(1984)。老人教育的點與線。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老人教育(頁155-170)。高雄市:復文。
考選部(2006,9月28日)。最近三年度退休公務人員遞減,平均退休年齡呈現下降趨勢,領取月退休金者平均為九成二。考選周刊,1版。
李嘉莉(2003)。成功的老化。空大學訊,316,109-114。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市:五南。
長庚養生文化村(2009)。多元養生休閒-社團資源。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cgmh.org.tw/cgv/plan_05_01.htm
牧野篤(2005)。對日本高齡者生活意識之調查分析。成人及終身教育,5,13-21。
邱天助(1993)。教育老年學。台北市:心理。
林美和(2008)。高齡社會人力資源發展的增能觀。成人及終身教育,19,30-40。
林美和(2004)。高齡者參與資訊學習之動機與特性之分析:以資策會舉辦的「爺
爺奶奶選拔活動」為例。成人教育,78,2-9。
林麗惠(2008)。高齡教育的課程。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教育學(頁184-201)。台北市:五南。
林麗惠(2006a)。「積極老化:政策架構」之簡介。成人及終身教育,16,51-53。
林麗惠(2006b)。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
林麗惠(2006c)。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鴻志(2005)。安養、養護機構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設置規定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麒棟(2002)。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勤敏(2002)。高齡學習者的障礙與困難。成人教育,65,44-50。
林振春(1995)。社區老人自助團體行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新龍社區為例。台中市: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林振春(1994)。社區終身學習中的高齡者方案。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高齡者的學習權與社會權(頁207-229)。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吳明烈、陳雯萍、楊國德(2008)。我國高齡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台灣教育,649,2-10。
吳明儒、康峰菁(2006,5月)。當“救助”碰到“照顧”:台灣社區安養堂發展脈絡初探。論文發表於中正社會福利學會舉辦之「社會不均與社會實踐─健康、教育、就業、所得」2006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方法的信度與效度。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洪敏琬(譯)(1998)。R. S. Caffarella著。成人學習規劃。台北市:五南。
施麗紅(2003)。台灣地區老人安養及養護機構照顧失智老人之現況調查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符宜鳳(2004)。中老年對安養機構重要性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崧鶴樓(2009)。98年度崧鶴樓一週活動表。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sh.org.tw/active1.php
張良鏗(2007)。美國老人寄宿所學習機制在我國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樑治、劉吉川、余嬪(2004)。安養機構老人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3),19-36。
張鐸嚴(2000)。高齡化社會中高齡者的終身學習策略與規畫。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8,1-22。
張莞珍(1999)。老人的宗教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高齡者的學習權與社會權(頁157-192)。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瓊瑩(1994)。成人學習活動參與者、非參與者在參與障礙、教育態度之比較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84)。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 R. Newman, & B. M. Newman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郭玉燕(1993)。機構老人生活滿意度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灣省仁愛之家自費安養老人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5。
陳正芬(譯)(2003)。M. Dychtwald著。C型人生。台北市:商智文化。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錦山(2008a)。高齡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教育學(頁120-144)。台北市:五南。
黃錦山(2008b)。高齡教育的師資與教學。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教育學(頁204-219)。台北市:五南。
黃錦山(2004)。從高齡教育實施觀點談我國高齡教育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頁57-86)。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8)。高齡者的終身教育。成人及終身教育,19,19-29。
黃富順(2007)。我國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內容、特色與省思。臺北市終身學習通訊網,38,8-16。
黃富順(2006)(林美和主持)。老人教育的推展與展望。社教雙月刊,135,4-21。
黃富順(2005)。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成人及終身教育,5,2-12。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琦絢(2004)。從文化傳承論養生文化村之發展。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明玉、陸象君、施秀春(2003)。高齡化社會高齡者教育的策略與規劃。教育學苑,5,99-118。
黃政傑(1995)。成人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振隆(1994)。終生教育新論。台北市:心理。
黃國彥(1993)。嘉義市成人教育現況、需求及其可行模式之研究。社教雙月刊,22,18-21。
黃炳煌(198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市:文景。
曾光華(2006)。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台北縣:前程。
曾彌七重(2004)。日本高齡者教育實施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揚容(2003)。老人社會大學高齡者學習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思瑜(1995)。我國自費老人安養設施與日本的高齡者住宅制度。空間,72,76-81。
童香绫(2007)。美國高齡者服務和資訊中心辦理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傅家雄(2001)。高齡化與社會福利發展。台北市:華立。
詹棟樑(1984)。社區老人教育的可能性與理想。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老人教育(頁65-84)。高雄市:復文。
詹火生(1992)。台灣地區老人安養服務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葉宏明、吳重慶、顏裕庭(2001)。成功的老化。台灣醫界,44(5),10-11。
葉金鳳(1998)。台灣地區老人安養政策之現況與發展。載於詹火生(主編),迎接高齡社會的挑戰(頁3-19)。台北市:厚生基金會。
葉學志(1988)。終身教育的興起。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生教育(頁1-22)。台北市:台灣書店。
楊靜梅(2006)。我國高齡教育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國德(2006)。高齡社會的教育願景與策略。成人及終身雙月刊,16,16-24。
楊國德(1997)。終身學習社會。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8)。學習社會與全民學習權。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177-210)。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欣恩(2002)。台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1998)。我國「推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的政策與實施途徑。台灣教育,565,2-4。
潤福生活新象(2009)。例行活動內容。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ruenfu.com.tw/shin/news.htm
熊智銳(2005)。老人安養機構的問題 壹.群居安養勢成重要選項。健康世界,240,63-65。
熊智銳(2006)。老人安養機構的問題 貳.安養機構的型貌與設施。健康世界,241,94-97。
蔡孟岑(2004)。高雄市老人健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4,101-120。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美華(1998)。我國大學推廣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東傑(譯)(2005)。J. Naisbitt著。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台北市:天下文化。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鄧運林(1986)。成人教育課程發展理論。高雄市:復文。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洪葉文化。
關華山(1996)。台灣老人自費安養機構之類別於台灣老人的居住環境。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謝高橋(1994)。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76,180-189。
魏惠娟(2008)。高齡學習方案企劃師訓練手冊─入門篇。台北市;教育部。
魏惠娟、胡夢鯨、黃錦山、莊雅婷、梁明皓(2007,4月)。台灣地區老人教育推動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中正成教系與高齡所舉辦之「邁向高齡社會,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2007高齡教育整合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魏惠娟、胡夢鯨、黃錦山(2007)。老人教育推動現況調查及研編老人教育種子培訓教材計畫。教育部社教司專案研究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魏惠娟(1997)。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二、英文部分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 C. Brown.
Boone, E. J. (1985). Developing programs in adult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ϋhler, C. (1968).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goal setting in group and individuals studies. In C. Bϋhler & F. Massarilk (Eds.), The course of human life: A study of goals in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p. 27-54). N.Y. Springer.
Caffarella, R. S. (2002). 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 learners: 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 trainers, and staff develop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ervero, R. M., & Wilson, A. L. (1994). Planning responsibly for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arbonneau-Lyons, D. L.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 823-833.
Clough, B. S. (1992). Broadening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later lif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8, 447-459.
Cross, K. P. (198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oss, K. P. (1974). Learning society. College Board Review, 91,1-6.
Cusack, S. (2000). Critical education gerontology and the imperative to empower. In F. Glendenning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ater lif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pp. 61-75). London: Ashgate.
Davis, A. (2001). The impact of aging o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58 405)
Dewey, J. (1916). Democracy of education. N.Y. : The Macmillan-Hill.
Freire, P. (1970). 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40(3), 452-477.
Eisner, E. W. (1985). Five basic orientations to the curriculum. In E. W. Eisner (Eds.),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2nd ed.) (pp. 61-86). New York: Macmillan.
Giroux, H. A. (1988). Schooling for democracy: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llenbeck, W. C., & Luke, R. A. (1955). Adult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David Mckay.
Houle, C. O. (1972).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SF: Jossey-Bass.
Johnson, M. L. (1995). Lesson from the open university: Third-age learn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1, 415-425.
Kamp, M. V. (1996). Participation: Antecedent factors. In A. C. Tuijnma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p.565-570). Paris: OECD.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N.J.: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Knox, A. B. (1980). Preface. In. A. B. Knox & Associates (Eds.), Developing, administering, and evaluating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nox, et al. (1974).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graduate program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
Lamdin, L., & Fugate, M. (1997). Elder learning: New frontier in an aging society. Phoenix, Arizona: Oryx Press.
Langenbach, M. (1988). Curriculum models in adult education. Malabar, Fla.: R.E. Krieger Pub. Co.
Longworth, N., & Davies, W. K. (1996).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Kogan Page.
Londoner, C. A. (1990).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education: From needs to goals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 planning. In R. H. Sherron & D. B. Lumsden (Eds.),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pp. 85-107). New York: Hemisphere Publishing.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N.J. : Van Nostrand.
McClusky, H. Y. (1974). Education for ageing : The scope of the field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In S. M. Grabowdki & W. D. Manson(Eds.), Learning for aging (pp. 324-355). Washington, D.C.: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Education, n.d.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ay, R. (1995). Nursing home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reloc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4(5), 319-325.
Peck, R. C. (1956).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In. J. E. Anderson (E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eing (pp. 42-53).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eterson, D. A.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London: Jossey-Bass Publishers.
Peterson, R. E., & Associates. (1979). Lifelong learning in America: An over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San Franceisco: Jossey-Bass.
Posner, G. J. (1992).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Lane Akers, Inc.
Pratt, D. (1980).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rdie, N., & Gillian, Boulton-Lewis. (2003). The learning needs of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2), 129-149.
Rogers, J. (1964). Adult learning.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ubert, W. H. (1986). Curriculum. N.Y.:Macmillan.
Schulz, R. (1976). Effects of control and predictability 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institutionalized ag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 563-573.
Silberman, C. (1970). Crisis in the classroom. Random House.
Taylor, P. H., & Richards, C. M.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 NFER-NELSON Publishing. Company Ltd.
UNESCO.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Report to UNESCO of the nternational Commi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ris: uthor.
Voelkl, J. E. (1990). The challenge skill ratio of daily experience among older adults residing in nursing home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24, 7-17.
WHO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Retrieved March 12, 2009, from http://whqlibdoc.who.int/hq/2002/WHO_NMH_NPH_02.8.pdf
Zych, A. A. (1992).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ideas of the pedagogy of aging and old age. In C. Berdes, A. A. Zych, & G. D. Dawson (Eds.),Geragogics: European research in gerontolog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pp. 23-43).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