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竹青 |
---|---|
論文名稱: |
孟郊、賈島詩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傅武光
Fu, Wu-Ku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9 |
中文關鍵詞: | 孟郊 、賈島 、險怪派 、郊寒島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唐時期(766-846)不但造成唐詩由盛而沉寂,又由停滯而另掀高潮的轉折變化,並為宋詩開啟新門道,成為中國古典詩歌承先啟後的「關鍵時刻」。身處這時代背景中的詩人們,在古典詩歌歷史中,都扮演了極為吃重的角色。
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孟郊(751-814)、賈島(779-843)生長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空背景中,兩人均曾困於科場,有志難伸。面對時代的艱難,現實的殘酷,及世路的險阻,他們同樣性情狷介,窮愁窘迫,卻緊緊擁抱詩歌不放,在詩歌藝術創作中,表現出變革發展的風格。
二人雖因蘇軾稱「郊寒島瘦」同被後世貶褒,又因同為韓愈「險怪派」相唱和。但經深入探討,當能致力於排除共相,彰顯殊相,以求適切探討孟、賈二位詩家獨特的創作風貌,進而得以對唐詩演進歷程獲致較正確認識。
參考及徵引書目
一、本集
唐‧孟郊撰《孟東野詩集》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弘治己未刊本。
唐‧孟郊撰《孟東野集》汲古閣本所據為屈萬里‧劉兆祐主編《全唐詩稿本》第三十七冊影本,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唐‧孟郊撰《孟東野集》四部備要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孟郊撰《孟東野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唐‧孟郊撰《孟東野詩集》明嘉靖秦禾刊本
唐‧賈島:《賈浪仙長江集》七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刊本(奉新本)。
唐‧賈島:《賈浪仙長江集》十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仿宋刊本。
唐‧賈島:《賈浪仙長江集》十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陸汴刊本刊廣十二家唐詩本。
唐‧賈島:《賈浪仙長江集》十卷,補遺一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清盧文弨手抄本。
唐‧賈島:《賈浪仙長江集》十卷,四部叢刊正編○五三,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二、本集箋注
尤師信雄著《孟郊研究》文津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一刷1994年1月初版刷。
邱師燮友、李建崑:《孟郊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1997年10月初版。
夏敬觀著《孟東野詩選注》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陳延傑著《孟東野詩注》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8初版。
國成德著《孟東野詩集》霍松林主編《萬首唐人絕句校註集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劉斯翰著《孟郊賈島詩選注》遠流出版社1988年7月台灣初版,2000年3月16日台灣初版五刷。
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東野詩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北京第1版。
李建崑:《賈島詩集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12月10日初版。
李嘉言《賈島年譜》,(附錄五種),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70年。
李嘉言:《長江集新校》:(附李嘉言著賈島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嘉言:〈評《賈島詩注》〉,《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延傑:《賈島詩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章泰笙:《賈島研究》,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初版。
黃鵬:《賈島詩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6月第一版。
齊文榜:《賈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1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叢書名:新注古代文學名家集)。
三、文論、詩評、詩話
梁‧鍾嶸:《詩品》,徐達譯注,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梁‧劉勰:《文心雕龍》,陸侃如、牟世金譯注,台北市:建安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一刷。
宋‧尤袤:《全唐詩話》,台北:新文豐書局,1985年。
宋‧方嶽:《深雪偶談》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收於《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阮閱、周密:《詩話總龜》,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收於《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宋‧計有功撰、楊家駱主編《唐詩紀事》,鼎文出版社,1971年3月初版。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下)卷40〈賈島〉,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初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76年2月。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宋‧黃徹:《鞏溪詩話》,收於(《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宋‧趙師秀:《清苑齋集》,四庫全書1171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宋‧陳巖肖:《唐溪詩話》,收於(《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收於(《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9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於《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灣開明書店,1968手11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郭紹虞校釋,台北:正生書局,1972年12月。
元‧方回:《瀛奎律髓》,清‧紀曉嵐批點,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3月。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元‧吳師道:《敬鄉錄》,(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2月。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於《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明‧王昌會:《詩話類編》,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明‧高棅:《唐詩品彙》〈五言律詩敘目〉,台北:學海出版,1983年。
明‧都穆:《都玄敬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9月;又稱《南濠詩話》,收於《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杜維沫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於《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宛平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6月。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丁福保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王夫之品評:《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月。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舒蕪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6月。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張宗柟纂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清‧吳喬:《圍爐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金聖嘆:《聖嘆選批唐才子詩》,盤庚出版社,1983年。
清.姚鼐:《今體詩鈔》,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清‧葉燮:《原詩》,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2月。
清‧厲鶚編:《宋詩紀事》,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4月。
清‧賀貽孫:《討筏》,收於《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陳邇冬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清‧薛雪:《一瓢詩話》,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上下冊),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8月。
台靜農:《百種詩話類編》,全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朱道序:《詩話叢刊》,台北:弘道文化公司,1971年3月。
杜松柏:《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郭紹虞:《宋詩話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12月。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富壽蓀校點,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
四、史、志、雜記
漢‧司馬遷:《史記》,郝志達、楊鍾賢譯注,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8月。唐.杜佑撰 :《通典》,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11月再版。
唐‧張為:《主客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唐.張鷟撰 :《朝野僉載》,程毅中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清‧蔣光煦校,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五代‧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1版。
宋‧晁公武:《邵齋讀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談鑰撰:《浙江省嘉泰吳興志》,中國方志叢書557號, 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立樸譯注,卷五〈賈島〉,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一刷。
元‧楊譓撰:《宛委別藏》49冊《崑山郡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吳經熊著,徐誠斌譯:《唐詩四季》,台北:洪範出版社,2003年。
周本淳:《唐才子傳校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文光圖書公司。
莊適選注:《前漢書‧食貨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五、別集
唐‧韓愈:《韓昌黎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黃滔:《莆陽黃御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徐照等:《永嘉四靈集》,陳增傑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宋‧葉適:《葉適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宋‧蘇軾撰:《蘇東坡全集》,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2月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江蘇上海書店,1989年。
宋‧釋希晝等撰:《九僧詩集》,宋不著編人,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舊抄本。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1937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上下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月。
李中華注:《六祖壇經》,台北:三民書局, 2002年。
李建崑:《張籍詩集校注》,台北:華泰書局,2001年。
周誠真:《李賀論》,香港九龍:東南印務出版,1971年。
周啟成、周維德:《新譯昌黎先生文集》,台北:三民書局 ,2002年。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六、近代詩文論評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1月。
王文生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王立民:《唐律新探》,上海社科出版,2001年6月。
王明居:《唐詩風格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王軍選注:《韓孟詩派選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年4月。
王敏華:《中國詩禪研究》,廣西師大出版,1997年1月。
王鶴鳴:《中國詩典》,哈爾濱出版社,1997年7月。
田耕字:《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巴蜀出版社,2001年8月。
任海天:《晚唐詩風》,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朱光潛:《詩論》,正中書局,1999年3月。
朱自力:《說詩晬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
吳世昌:《詩詞論叢》,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台北:商鼎文化,1996年8月。
吳淑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李壯鷹:《禪與詩》,北京師大,2001年10月。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杜松柏:《詩與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
阮忠:《唐宋詩風流別史》,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
周嘯天:《唐絕句史》,安徽大學,1999年4月。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邱師燮友:《品詩吟詩》,台北:東大書局 ,1989年。
吳怡:《生命的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2004年。
孟瑤:《中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1974年8月。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 ,1968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上下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1月。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月。
張師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
張師夢機:《近體詩發凡》,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
張高評:《宋詩綜論叢編》,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1993年10月。
張健:《中國古典詩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7月。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幼獅書店,1970年12月。
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師新雄:《東坡詩選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3月。
陳伯海:《唐詩論評類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北京:京華出版,1999年10月。
喬維德:《唐代詩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1993年10月。
程毅中:《中國詩體流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設計篇〉〈考據篇〉〈鑑賞篇〉,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9月。
黃振民評注:《唐詩》,國立編譯館,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1994年1月。
楊啓高編:《唐代詩學》,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10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
歐麗娟選注:《唐詩選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11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鄧獻鯨:《中國姓氏集》,台北:至大圖書,1971年10月。
蕭占鵬:《韓孟詩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1月。
蕭滌非:《唐詩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5年4月。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年11月。
顏崑陽:《平林新月》,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9月。
羅聯添:《韓愈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7月。
蘇雪林:《唐詩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五版。
龔鵬程:《唐代思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6月。
七、單篇論文
王次澄:〈孟郊、賈島〉,《中國文化講話》第6冊《隋唐講話》,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
王明居:〈寒廋—孟郊、賈島的詩歌風格美〉,《唐詩風格美新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
王達津:〈關於賈島〉,《唐詩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夢鷗:〈唐「武功體」詩試探〉,《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唐代學會編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吳小如:〈說「推敲」〉,《詩詞劄叢》,北京出版社,1988年。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探論〉,《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9月。
李建崑:〈試論孟郊之樂府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主編,1994年4月。
李嘉言:〈《長江集新校》前言〉,《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嘉言:〈評《賈島詩註》〉,《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豐楙:〈多采多姿的中晚唐詩風〉,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林明德:〈雪來松更綠—試論賈島的詩歌〉,《古典文學》第一集,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胡中行:〈苦吟詩人賈島〉,徐公持、張士驄等著《中國古代文學人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高大鵬:〈唐詩演變之研究〉,《政大中文論文集》,1985。
張師夢機:〈賈島之「瘦」〉,《鷗波詩話》,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聞一多:〈賈島〉,《唐詩雜論‧詩與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11月。
趙劍:〈賈島新論〉,《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蔡振念:〈杜甫對韓孟詩派的影響〉,《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2001年9月。
謬天華:〈賈島〉,張其昀等著:《中國文學史論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年。
羅聯添:〈論唐人上書與行卷〉,《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八、期刊論文
日‧岡田充博:〈關於賈島和孟郊的“苦吟”〉,《復旦學報》1989年第4期,頁91-93。
王幻:〈也談僧敲月下門〉,《中國時報》,1965年10月3日。
台靜農:〈唐代自然派的詩人—王維、孟浩然〉,《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19-26。
石帆:〈“推敲”本事雜談〉,《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頁133-135。
何林天:〈唐詩的繁榮與佛學思想對唐代文學的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頁72-76。
吳在慶:〈李洞瓣香賈島三論〉,《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1月,頁18-23。
吳在慶:〈略論唐代的苦吟詩風〉,《文學遺產》2002年第4期,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9-40。
吳汝煜、謝榮福:〈李嘉言賈島年譜訂補〉,《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吳相洲:〈論中唐詩的風骨〉,《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74-78。
吳淑鈿:〈賈島詩之藝術世界〉,《鐵道師院學報》第13卷第6期,1996年12月,頁40-45。
岑仲勉:〈賈島詩註與賈島年譜〉,《學原》月刊第1卷8期,1948年12月,頁753-761。
李小榮:〈亦詩亦禪兩艱難—賈島創作心態簡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總第97期),頁70-72。
李小榮:〈略論“咸通十哲”的詩歌意象〉,《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總第94期),頁72-75。
李曰剛:〈晚宋江湖詩派之來龍去脈〉,《教育與文化》413期,1974年3月。
李軍:〈孟郊賈島詩歌比較研究〉,《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2000年3月,頁62-67。
李建崑:〈論賈島之寒狹詩風及其在中晚唐詩壇之地位〉,《文史學報》第28期,1998年6月出版,頁1-25。
李建崑:〈論韓愈贈僧徒詩〉,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1989年1月出版,頁103-119。
李建崑:〈韓孟詩人集團之詩歌唱和研究〉,《文史學報》第26期,1996年6月出版,頁1-47。
李嘉言:〈為賈島事答岑仲勉先生(通訊)〉,《學原》月刊第2卷第1期,1949年1月,頁65。
李芳民:〈略論孟郊的心態與山水詩創作的審美追求〉,《西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98-103。
孟二冬:〈意境與禪玄—中唐詩歌意境論之誕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61-67。
孟二冬:〈韓孟詩派的創新意識及其與中唐文化趨向的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6期,頁155-170。
房日晰:〈孟郊賈島詩歌藝術比較〉,《人文雜誌》1992年第1期,頁117-121。
林繼中:〈由雅入俗:中晚唐文壇大勢〉,《人文雜誌》1990年第3期,頁106-111。
胡中行:〈略論賈島在唐詩發展中的地位〉,《復旦學報》1983年第3期,頁46-50。
馬承五:〈中唐苦吟詩人綜論〉,《文學遺產》1988年第2期,頁81-90。
馬興榮:〈四靈詩述評〉,《文學遺產》1987年第2期,頁83-89。
張春萍:〈晚唐“賈島現象”探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3卷第7期,2002年7月,頁70-72。
張健:〈賈島的五絕〉,《明道文藝》1994年10月第223期,頁43-49。
張連舉:〈試論孟郊詩歌的尚奇特色〉,《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張佩曾:〈奇峻苦澀話孟郊〉,《周口師專學報》1996年6月第2期,頁4-5。
許總:〈論貞元士風與詩風〉,《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2月25日第31卷第1期,頁1-7。
陳曉薔:〈賈島的生平與他的詩〉,《中國一周》738期,1964年6月,頁1-4。
景凱旋:〈孟賈異同論—兼論中晚唐詩歌的分期〉,《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頁36-47。
舒紅霞:〈論孟郊詩歌意境的審美結構〉,《延安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78-83。
黃鵬:〈言歸文字外 意出有無間—論賈島詩的藝術特色〉,《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1期,頁22-28。
黃鵬:〈賈島詩的淵源和影響〉,《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年5月,頁26-29。
齊文榜:〈《長江集校注》前言〉,《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2000年9月,頁64-68。
齊文榜:〈賈島的文學復古思想〉,《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1999年1月,頁40-42。
簡敏華:〈賈島研究〉,《東南學報》第9期,1986年6月,頁1-77。
九、學位論文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東吳大學,博士論文,民國72年。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民國80年。
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民國77年。
吳車:「賈島與韓愈」,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國62年5月。
施寬文:「孟郊奇險詩風研究」,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2年。
張慧珍:「孟郊詩歌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1月。
鄭紀真:「賈島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1年。
張慧珍:「孟郊詩歌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顏寶秀:「推敲詩人—賈島詩藝探索」,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十、工具書
《詩詞例話》,台北市:學海出版社,民國73年9月初版。
《唐詩瑣語》,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74年9月出版。
《唐代文學研究年鑑》,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周祖譔:《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陳伯海、朱易安編撰:《唐詩書錄》,齊魯書社,1988年12月。
陳伯海:《唐詩論評類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
傅璇琮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3月增訂八版。
霍松林、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羅聯添:《中國文學論著集目》,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