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盈慧
論文名稱: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 By Cooperative Learning
指導教授: 王秀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社會學習領域合作學習
英文關鍵詞: social studies, cooperative lear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4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融合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拼圖法第二代兩種合作學習模式形成之教學步驟,發現教學行動中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探究學生學習成長與教師教學省思,並提升研究者之教學專業。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共22名學生,研究學科領域為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主要教材來源為康軒版教科用書。研究者透過教學觀察、學生及研究協同教師訪談、教學省思札記、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一步分析、歸納出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在發現教學現場所遭遇到的問題後,藉由行動研究歷程,融合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拼圖法第二代兩種合作學習模式形成教學步驟,面對實施此教學步驟中遭遇到之問題,發展問題解決策略,發現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省思皆有正向影響。
    二、合作學習的教學行動中,對不同發表意願、表達能力、人際互動技巧、學習能力之學生,在發表、溝通、人際互動與學習評量方面皆有所成長。
    三、透過問題釐清與描述、行動方案擬定與執行、資料蒐集與驗證教學行動成果、內省並與他人對話、研究過程文件化的行動研究歷程中,有助於研究者解決教學現場遭遇到的問題,提升教師專業並重視自我教學省思。
    根據研究結果,從學校行政、國小班級實施合作學習及後續研究三方面,提供具體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at steps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 integrate different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describes what problems a teacher may encounter and how to solve them. In addition, discusses different levels on express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growth of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learn how a teacher may improve professional growth through self-reflection.
    Action research wa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22 fourth grad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Data such as observation records during classes, interview notes, teaching diary and other related docum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ntegration of STAD and Jigsaw II help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ers teaching.
    2.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t enhance students' growth of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3. By action research and repeating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self-reflecting, revising strategies, and taking actions, a teacher ma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field and enhances teaching skill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apply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chool.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in this direction.

    目次 致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的意義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 19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3 第三節 研究情境 55 第四節 教學行動方案設計 5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融合合作學習模式之實施歷程 75 第二節 實施合作學習所遭遇之問題與解決策略 91 第三節 學生學習成長與教師教學省思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4 參考文獻 168 一、中文部分 168 二、英文部分 173 附錄 174 附錄一:教學行動方案設計 174 附錄二:研究協同教師與學生訪談大綱 195 附錄三:合作學習上課行為檢核表 197 附錄四:各專家小組討論題目 198 附錄五:小組作業單 205 附錄六:個人隨堂小考測驗題目 214

    一、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2014)。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203.68.236.93/doc/news/1030210/1030210-02.pdf。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 五南。
    王金國、張新仁 (2003)。 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 21, 53-26。
    王浩博譯(1990)。 尋找社會科的範圍與順序。載於 七十九年度國小社會科課程學術研討會專輯。新北市: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王梅碟(2011)。合作學習之 STAD 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影響。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司琦(1971a)。課程教材及教學法通論。台北市:復興。
    司琦(1971b)。社會科教學研究與實習。台北市:復興。
    石兆蓮(2001)。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麗瓊(2003)。 合作學習在國小教學之應用。載於侯松茂、魏俊華、李玉芬與詹卓穎(主編),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之理論與實踐(二)(頁 53-72)。 高雄: 復文。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台北市:天下雜誌。
    吳世文(2003)。合作學習法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運用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明清(1996)。 教學方法的選用。載於黃政傑(主編), 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頁 33-44)。 台北市: 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英長(1990)。 如何運用討論法於班級教學。載於周經媛(主編),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89-122)。 新北市: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耀明 (2006)。 國小五年級教師實施社會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24, 311-349。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市:五南。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秋芳、湯維玲(2006)。 國小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載於黃政傑與吳俊憲(主編), 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頁 203-272)。 台北市: 五南。
    李致誠(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東市。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卓淑琴(2005)。合作式學習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經媛(1990)。 問題解決教學法。載於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69-88)。 新北市: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台北市:五南。
    林進財(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金樹人(1988)。 情意領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角色扮演法。載於黃光雄(主編), 教學原理(頁 216-229)。 台北市: 師大書苑。
    孫邦正(1968)。國民教育論叢。台北市:臺灣商務。
    孫邦正(1969)。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市:正中。
    秦葆琦 (1991)。 當前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之探討。教師天地, 55, 57-60。
    高強華(1988)。 技能領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發表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 教學原理。(頁 276-285)。 台北市: 師大書苑。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張如瑩(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東華。
    張淑敏、薛雅惠(2012)。 問題解決教學法。載於薛雅惠(主編), 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頁 191-214)。 台北市: 五南。
    張新仁、許桂英 (2004)。 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 23,11-13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國彥(2001a)。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
    陳萩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 (1989)。 國小社會科批判思考教學的省思。現代教育, 15,頁 121-135。
    陳麗華(2002)。 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 193-256)。 台北市: 師大書苑。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李宜堅、吳清基、黃壬來、林佩璇、詹惠雪等人(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合作學習實驗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美足(2011)。合作學習應用於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台北市。
    黃詠仁、王美芳 (2002)。 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28, 1-19。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 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自強(2007)。合作學習對同儕互動表現的影響─ 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高雄市:麗文。
    蔡鵑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盧富美(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錢富美 (1994)。 國小社會科合作學習法及其教案示例。國教輔導, 33(4), 21-25。
    戴玉清(2003)。獎勵結構對國小兒童社會科合作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簡妙娟 (2000)。 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Hilke, E. V.(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Bloomington: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Nattiv, A.(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sixth-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s Barbara.
    Parker, R. E.(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p Bulletin, 69(479), 48-57.
    Slavin, R. E. (1977). Classroom reward structure: A analytical and practical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17(4), 633-650.
    Slavin, R. E.(1985). An instr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New York:Plenum Press.
    Slavin, R. 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NJ:Prentice Ha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