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紅蕾
Yao, Hong-Lei
論文名稱: 大陸初中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形態-以上海地區「道德與法治」教科書為例
Gender Ideology in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Take Morality and Law Textbooks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鴻文
Huang, Horng-Wen
口試委員: 鄭英傑
Zheng, Ying-Jie
張珍瑋
Chang, Chen-Wei
黃鴻文
Huang, Horng-Wen
口試日期: 2023/07/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性別主義
英文關鍵詞: Morality and Political textbook, gender ideology, Sexism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6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初中道德與法制教科書中所隱藏的性別意識形態。分別從「性別比例分配」、「性別特質」、「家庭領域」、「職業領域」、「參與活動」五個類目分析,並以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科書的兩種版本(人教版和滬教版)為例,經由分析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初中生正在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之結果,獲致下列幾點研究發現:
    一、 上海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存在性別意識形態的知識內容
    二、 家庭領域中依然展現男主外女主內的傾向
    三、 男性參與職業和參與活動更加豐富
    四、 兩種版本的教科書中呈現之兩性性別特質並未擺脫傳統讚許之性別特質
    五、 人教版教科書在兩性比重分配上優於滬教版
    提供性別意識公允的教科書,是教科書編寫者與出版商的共同責任,因此筆者分別從教科書內容以及編著者角度以及后续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幾點的建議。
    一、針對教科書中的內容,在圖片文字方面不僅要次數上的均衡也類別上的均衡,更加注重內容多元化。
    二、針對教科書的編寫者,組織更加多元的編輯團隊,更加重視教科書中的性別教育,善於利用文字和圖片,有效的傳達出更多平別平等的教育意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gender ideology hidden in Morality and Law textbooks being us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Mainland China. By analyzing five categories, namely, "gender distribution," "gender traits," "family domain," "occupational domain," and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and taking the two versions of Morality and Law textbooks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in Shanghai, Mainland China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obtained:
    1. The content of gender ideology in Shanghai Morality and Law textbooks
    2. The family domain still shows a tendency for men to dominate over women.
    3. Men's participation in occupations and activities is more varied.
    4. The gender traits presented in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textbooks are not free from the traditionally approved gender characteristics.
    5.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s better than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textbooks in the proportion of two-sex appearances
    It is the joint responsibility of textbook writers and publishers to provide textbooks with a fair gender awareness.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book content editors and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spectively.
    First,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should be balanced not only in the number of pictures but also in the number of categorie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versity of content.
    Second, textbook writers should set up a more diversified editorial team, pay more attention to gender education in textbooks, and make good use of texts and pictures to effectively convey the concepts of gender equality.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意義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性別與性別意識形態 16 第二節 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及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形態 30 第三節 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的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8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52 第三節 資料分析類目與建制 54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的檢測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8 第一節 教科書中不同性別出現次數與比例 68 第二節 教科書中不同性別參與活動的差異 85 第三節 教科書中不同性別在家庭領域的差異 93 第四節 教科書中不同性別職業領域中的差異 105 第五節 教科書中不同性別展現的性別特質 116 第六節 本章小結 13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結論 138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4 中文部分 144 英文部分 152 附錄1.本研究的分析類目 155 附錄2職業類目表 157 附錄3參與活動類目表 158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1985)。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198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01)。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取自http://www.nhc.gov.cn/wjw/gfxwj/201304/c08b60d54ca44dd68e180926be1ef6a8.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1)。中國婦女發展網要(2011-2020年)。國務院常務理事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 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年,3月)。 培養「陽剛之氣」並無男女之分。 取自 https://hudong.moe.gov.cn
    方敏(2022)。小學語文課本中性別角色狀況研究。社會,9(1),18-21。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輿實務。麗文文化。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二版)。幼獅。
    王秀雲(1996)。關於「女性/科學」——討論輿建議。在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3-9)。心理。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輿工作價值之關系。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
    Michael W. Apple (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王麗雲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史金峰(2013)。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插圖中的性別角色及其影響分析。教育教學研究:課程教學研究,2,10-13
    史靜寰 (2005)。中小學校裡的性別平等教育。 中國婦女:英文月刊, 2, 70-71。
    史靜寰(2004)。走進教材和課堂教學的性別世界。中國教育: 研究與評論, 4(1), 149-198。
    田俊龍(2004)。國小學生同儕團體, 性別身份形成與兩性互動探討。新竹師院初等教育學報, 9, 23-46。
    安桂清(2019)。教材使用的研究視角與基本邏輯。課程.教材.教法,39(06),69-74。
    朱美珍(2012)。中小學教科書建構什麼樣的性別論述。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1,80-86。
    Karl Mannheim著(2001)。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艾彥譯)。華夏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36)
    呂明蓁、莊明貞(2009)。國民中小學性別帄等教育教科書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李元貞(1990)。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婦女新知。
    李育誠(2016)。國中生對陰柔特質男性的態度、性別刻板印象與霸淩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大洋。
    李美枝(1994)。性別角色與兩性差異。載於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合著,社會心理學,29,30-31。國立空中大學。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輿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鑫(2009)。人教社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性別意識形態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浙江師範大學,金華市。
    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辛斌(2005)。批評語言學: 理論與應用。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取自http://geo.ey.gov.tw/upload/casestudy/20170309/83effa3cd2204c2c9fe5e0d740e6574d/83effa3cd2204c2c9fe5e0d740e6574d.pdf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93-222。
    周素碧(2010)。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以九十七學年度南一、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周碧娥(2017)。性別平等資料庫資料應用分析案:「人口、婚姻與家庭」篇。
    林麗珊(2007)。女性主義輿雨性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查菲茨、濮亞新(2001)。女性主義理論與主流社會學理論的貢獻。國外社會學, 1, 56-66.
    唐先梅(2003)。單親家務一人擔? -兼論性別及層級觀。生活科學學報,8, 49-69。
    徐金花(2019)。改革開放以來初中政治教科書改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湖南師範大學, 長沙市。
    院菊香(2020)。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插圖傳遞的社會性別問題探究。課程教育研究(頁30-31),32,23-24。
    張竹竹、霍生玉(2016)。中美小學語文教材人物性別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現代教育科學,7,137-142。
    張玨(1987)。大學聯考壓力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追蹤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9(2),93-112。
    張俊梅(2008)。《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概念的使用探析。河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0(1),26-29。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盈堃(2001)。性別輿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臺北市:師大畫苑。
    張倩,黃毅英與石鷗(2018)。教科書的使用:教師與教科書的互動關係研究——基於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數學教科書的調查與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77-84。
    曹雷雨、薑麗與張跣(譯)(2014)。 Gramsci A.著。獄中劄記(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鄭州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章卉(2014)。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性別意識形態比較分析 ー以人教版和康軒版語文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7(1), 81-104。
    莊明貞(2003)。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學校課程統整與實施問題之分析。現代教育論壇,8,340-357。
    莊莉賢(2010)。小學語文教科書性別角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陳伯璋(1993)。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 師大書苑。
    陳梅玲(2005)。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嘉新(2017 年 5 月)。媽媽陪玩,爸爸育兒?─鬆動的家庭性別分工。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fashion/article.html?article_id=37665
    陳麗華(1995)。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辯證。臺北: 師大書苑。
    傅建明(2002)。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傅建明(2009)。內地香港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傅建明(2010)。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的話語分析——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與新亞洲版《學會中國語文》為文本。全球教育展望,274,18-23。
    曾天山(1995)。論教材文化中的性別偏見。西北師範大學學報,4,6。
    曾靜雯(2017)。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台中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31(2),41-66。
    閔文潔(2017)。教材中性別問題的研究現狀回顧。科教文匯,12(下),123-124。
    黃吉君、吳宇屏、曾榮華(2010)。電視卡通《哆啦A夢》中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性學研究,1(1),21-41。
    黃鴻文(1989)。教科書的成見。現代教育,4(1),55-71。
    黃政傑(1985)。潛在課程概念評析。教育研究集刊, 28 。取自http://www.ericdata.com.metalib.lib.ntue.edu.tw/hypage.cgi。
    黃政傑(1990)。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的內容分析。載於李元貞(著)兩性平等教育手冊,31-36。臺北市:婦女新知。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雅倩(2020)。初中教材中性別角色分析—以部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科教文匯,495,136-137。
    黃曬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臺北,女書。
    黃曬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高雄市:巨流。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1頁)。臺北: 東華書局。
    楊馥如(2016)。解構性別迷思—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平面設計課程之研究。藝術研究期刊,12,75-101。
    葉晏禎(2013)。台南市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同性戀態度與霸淩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路麗(2019)。道德與法治課性別角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南師範大學,新鄉市。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81-118。
    游美惠(2012)。體育系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性別關係之探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0,1-45。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褚小婧、張維忠(2021)。教科書性別角色觀念及形成機制分析——以人教版數學教科書為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7-113。
    劉秀娟 (1998)。兩性關係與敎育。台北市: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S. A. Basow(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6)
    劉郁婷、游美惠 (2012)。在大專性別社團進行女同志性/別教育-從女同志主體經驗出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58, 52-61。
    劉藍芳、林信志、楊國揚(2016)。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5(1),87-112。
    歐用生(19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範學報,12。 91-125。
    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 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縣: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永新(1999)。大學男生性別角色衝突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彰化縣。
    蔣淑如(2016)。女性主義史學視角下的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等教育,67(2),2016,68-81。
    鄭玄沛(2016)。性別歧視、族群偏見、宗教偏見、多元成家態度、與強暴迷思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新竹市。
    鄭汶忠(2017)。性別歧視、對同性戀態度、與對多元成家態度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新竹市。
    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臺北市。
    霍秉坤、黃顯華(2002)。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薛翠(2006)。意識形態(Ideology)。文化研究,1。取自:http://www.In.edu.hk/mcsln/1st_ issue/PDF/ideology(03).
    韓興儒、梁發祥(2012)。初中《思想品德》對社會公眾人物選取的性別失衡及矯正。教學與管理,4,79-80。
    藍順德(2004)。二十年內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研究。臺北市:華藤文化。
    顏慶祥(1998)。意識形態與教科書分析。國立編輝館館刊,2(27),241-262。
    顏慶祥(2004)。中國大陸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圖書。
    關中(1005)。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蘇芊玲(2003)。評介莊明貞教授的《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323-332。
    Acker,S.(2013).Women and teaching:A semi-detached sociology of a semi-profession. In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 (pp.123-140). Routledge Revivals
    Attenborough, F. (2014). Jokes, pranks, blondes and banter: recontextualising sexism in the British print press.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3(2), 137-154.
    Bandura, A., & Walters, R. H.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Vol. 1).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Doyle, J. A., & Paludi, M. A. (1991). Sex and Gender:The Human Experience (2nd ed). LA, CA: William C. Brown.
    Feder, J., & Brougher C(2013).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 Leg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Non-Discrimination Act (ENDA) .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raenkel, J., Wallen, N., & Hyun, H. (2018).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 York:McGraw-Hill.
    Frasher, R., & Walker, A. (1972). Sex roles in early reading textbooks. The Reading Teacher, 25(8), 741-749.
    Glick, P., & Fiske, S. T. (1997). 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Measuring ambivalent sexist attitudes toward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1), 119-135.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Gramsci, A. (1971). Hegemony (pp. 95-123). na.
    Holt, R. D. (1990). The micro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5(9), 311-315.
    Kelly, G. P. & Nihlen, A. S. (1982). School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patriarchy: Unequal workloads, unequal rewards.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162-180).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 82-172.
    Koza, J. R. (1992, December). Evolution of subsumption using genetic programming.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life. Cambridge, MA, USA: MIT Press.
    Krippendorff, K. (2004). Reliability in content analysis: 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0(3), 411-433.
    Lorber, J. (1994). Paradoxes of gend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cklem, Tony (2003). Beyond Comparison: Sex and Discrimin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chbank, J., & Letherby, G. (2014). Introduction to gender: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Routledge.
    Martin, C. L., & Halverson Jr, C. F. (1981). A schematic processing model of sex typing and stereotyping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119-1134.
    Mills, S. (2008) Language and sex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ff. (2008). 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08.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sler, A. (1994). Still hidden from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textbook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2), 219-235.
    Parsons, T. (1942). Age and sex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4-616.
    Regueiro, P. D. (2000).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a Spanish music textbook.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2(1), 57-73.
    Robinson-wood, Tracy (2016). The Convergence of Race, Ethicity, and Gender.Multiple Identities in Counseling. United Kindom, London: SAGE.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 equality. In 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106-123).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chaefer, R. (2011). Sociology: A Brief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treitmatter, J. (1994).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Everyday Te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tryker S., & Whittle S. (Eds.) (2013). The transgender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NY: Routledge.
    Terry Altilio, M. S. W., & Otis-Green, S. (Eds.). (2011).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social w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S. & Barton, L. (Eds.) (2013). 1.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 A Personal View.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lr=&id=2az7AQAAQBAJ&oi=fnd&pg=PP1&dq=gender,+class+and+education&ots=U98dtK9yWV&sig=GV_rtcL76EChsHghdX6wzp1BIGs&redir_esc=y#v=onepage&q=gender%2C%20class%20and%20education&f=fals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3)
    Weitzman, L. J.,Eifler, D., Hokada, E., & Ross, C. (1972). Sex-role socialization in picture book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6), 1125-1150.
    Wellesley, D. G., & Slaney, S. F. (1995). MURCS in a mal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32(4), 314.
    West ,C. ,& Zimmerman, D. H.(1987).Doing Gender.Gender&Society,1(2)P125-15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