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孟繁琳
論文名稱: 臺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與參與動機之研究
指導教授: 程瑞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女性休閒運動類型參與動機感受利益
英文關鍵詞: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benefi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女性意識抬頭,越來越多女性開始進入職場。這樣的轉變使得現代女性大多都在工作、家庭以及社會的舞臺上不斷轉換角色。本研究想藉由調查臺北市不同背景之女性,在參與休閒運動的感受利益、參與動機上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兩者之間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並了解目前臺北市的女性大多從事哪些類型的休閒運動。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雪費法進行分析比較,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 臺北市女性會因為不同的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以及子女數的不同,在參與休閒運動後的感受利益上,有顯著的差異,然而薪資收入的高低則沒有明顯的影響她們在參與後的感受利益。
    二、 臺北市女性會因為不同的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以及子女數的不同,在參與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上,有顯著的差異,然而薪資收入的高低在她們的參與動機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三、 臺北市女性的休閒運動感受利益與參與動機之間是存在正向相關,所以參與休閒運動後的感受利益,對參與動機產生正向的影響。
    四、 臺北市女性目前較常從事的休閒運動類型,前三名依序為消費購物型、一般休閒型以及家庭親子型。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era,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e ratio of female employment is increased. These changes make the modern women constantly switch roles among the stage of work, family, and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tivation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female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Taipei city, and to understanding which kind or types of recreational sport. This research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s posterior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howed:

    1. Female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nts in Taipei cit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t leisure benefits among different age, education level, career, marriage, and children number,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level of salary.

    2. Female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nts in Taipei cit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mong different age, education level, career, marriage, and children number,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level of salary.

    3. Female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nts in Taipei city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benefit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4.Female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currently engaged sequentially in consumer shopping activity, general leisure activity and family activity.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休閒運動參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女性休閒運動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休閒利益相關研究 17 第四節 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運動參與類型分析 41 第二節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之背景結構特性 43 第三節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以與參與動機之描述性分析 46 第四節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不同背景變項與感受利益之差異分析 49 第五節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不同背景變項與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 55 第六節 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與參與動機相關性比較 6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4 引用文獻 67 附錄 73 表 次 表3-1正式問卷發放表 29 表3-2女性基本資料表 30 表3-3休閒利益量表 31 表3-4參與動機量表 32 表3-5女性休閒運動參與情形量表 33 表3-6休閒利益量表之KMO與BARTLETT檢定 34 表3-7休閒利益量表因素名稱與因素負荷量表 34 表3 - 8休閒利益預試量表信度分析表 35 表3-9參與動機量表之KMO與BARTLETT檢定 37 表3-10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名稱與因素負荷量表 37 表3-11參與動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表 38 表4-1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各類型加權平均數表 41 表4-2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運動參與程度 42 表4-3全體樣本年齡分配統計表 44 表4-4全體樣本教育程度分配統計表 44 表4-5全體樣本職業分配統計表 45 表4-6全體樣本婚姻分配統計表 45 表4-7全體樣本子女數分配統計表 45 表4-8全體樣本薪資所得分配統計表 46 表4-9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感受利益平均分數表 47 表4-10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參與動機平均分數表 48 表4-11年齡不同女性在感受利益變異數摘要表 49 表4-12教育不同女性在感受利益變異數摘要表 50 表4-13職業不同女性在感受利益變異數摘要表 52 表4-14婚姻不同女性在感受利益變異數摘要表 53 表4-15子女數不同女性在感受利益變異數摘要表 54 表4-16薪資所得不同女性在感受利益變異數摘要表 54 表4-17年齡不同女性在參與動機變異數摘要表 56 表4-18教育程度不同女性在參與動機變異數摘要表 57 表4-19職業不同女性在參與動機變異數摘要表 58 表4-20婚姻不同女性在參與動機變異數摘要表 59 表4-21子女數不同女性在參與動機變異數摘要表 60 表4-22薪資所得不同女性在參與動機變異數摘要表 61 表4-23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利益及參與動機之相關分析表 62 表4-24台北市女性休閒運動參與者對感受利益及參與動機各構面之相關考驗表 62 圖 次 圖2-1 休閒參與體驗和相關變數之關係圖 12 圖3-1 研究架構圖 25 圖3-2 研究流程圖 27

    方進隆 (1993) 。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 (1994)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頁154-164)。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行政院主計處 (2011) 。性別專題分析。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0) 。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呂淑妤 (2006)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34,17-23。
    李文題 (2005) 。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君如、張芸愷 (2007) 。國際航線女性空服員身心健康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5(1),1-23。
    李素馨 (1997) 。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鍾元 (1982) 。休閒活動社會報告之─生活素質之評估。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討會論文集(二)(頁180-187)。臺北市: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卓俊辰 (2000) 。健康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13,12-19。
    周秀華、余嬪 (2005) 。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林宜蔓 (2004) 。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東泰 (1992) 。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芯榆 (2012) 。未婚熟齡女性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晏州 (1984) 。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林貴福、盧淑雲 (1998) 。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聰哲、李世昌 (2008) 。南投縣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35-56。
    邱文嶽 (2009) 。國民小學教師生活型態、工作壓力與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胡信吉 (2003) 。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修慧蘭、陳彰儀 (1987) 。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141-169。
    唐先梅 (1999) 。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徐茂練、陳怡萱 (2007) 。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的休閒體驗構面。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八屆下(20070508),71-83。
    高俊雄 (1993) 。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俊雄 (1995) 。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 (1997) 。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 (2004) 。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運動管理,6,104-104。
    張玉玲 (1999) 。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0,83-111。
    張君如、李素箱、李家芃 (2008) 。休閒參與對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干擾效果-以中彰投國中小已婚女性教師為例證。興大體育學刊,9,117-128。
    張孝銘 (1998) 。論現代運動中之意識型態。中華體育季刊,12(2),26-33。
    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 (2004)。 慢跑消費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3。
    張春興 (1988) 。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耿介、陳文長 (2004) 。休閒社會學。臺北市: 新文京。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廖麗珠 (2001) 。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季刊,15,28-36。
    張慧美 (1986) 。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台中市。
    曹以樂 (2003) 。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任榮 (1992) 。高中生的非理性觀念、認知風格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秀娟 (2005) 。從佛教經典談論佛教生死觀。中華禮儀,13,1-5。
    陳中雲(200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良進 (2009) 。國內女性休閒之研究取向分析:以1998~2008年國內研究為例。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135-149。
    陳定雄 (1994) 。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淑敏 (2010) 。台南縣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與課程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陳彰儀 (1985) 。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10。
    陳鏡清 (1997) 。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115-121。
    陳麗華 (1991) 。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麗娟 (2004) 。從健身休閒連鎖店的發展探討女性消費者對服務品質概況探究。大專體育,74,142-149。
    游又嘉 (2004) 。休閒教育成效與休閒滿意之探討-以大葉大學和彰師大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程紹同 (1994) 。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25-30
    馮麗花 (1998) 。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4-107。
    黃月蟬(1993)。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作法。國民體育季刊,22(4),46-53。
    黃松元、劉俐蓉 (2005) 。台北市計程車司機生活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煙、飲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
    黃堅厚(1982)。Studies in Chinese Personality: A Critical Review。教育心理學報,12,227-241。
    黃彬彬(1987)。談過勞膝蓋障礙。體育學報,9,193-199。
    劉佩佩 (1999) 。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宏進 (2004) 。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鄧正忠 (1994) 。專科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傾向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專科學校。宜蘭農工學報,7,169-201。
    蘇睦敦 (2002) 。婦女運動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Brown,P.J.& Driver,B.L. (1986) .Probable Personal Benefi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ns.
    Caltabiano,M.L.(1994). Measuring the simi1arity among activities based on perceived stress-reduction benefit. Leisure Studies , 13(1), 17-31.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1998).Serf-reported physical inactivity by degree of urbanization:United States.1996.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47(50),1097-2000.
    Coleman,D.(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4),350.
    Csikszentmihal,M.,& Kleiber,D.A.(1991).Leisure and self actulalization.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rterson (Ed.), Benefits of Leisure(pp. 91-10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eci,E.L.&Ryan,M.R.(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 Y;Plenum Press.
    Dumazadier,Joffre(1967)Towrds a Society of Leisure.New York:Free Press.
    E1lis,M.J.(1973)Why People Play. N. J: Prentice-Hall.
    Godbey,G..(1994)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State College PA:Venture.
    Henderson,K.A.,Bialeschki,M.D.,Shaw,S.M.,&Freysinger,V.J.(1996).Both Gains and Gaps:Feminist Perspective on Women’s Leisure.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Iso-Ahola,S.E.,(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owa: Wmc, Brown Co),171.
    Johnson,G.B., Johson,WW.R.,& Humphery,J.H.,(1957).Your career in physical education . N.Y.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ers.
    Kao, Chin-Hsung,(1992)A Model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Ph.D.diss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Kelly,J.R.(1987) Pepria Winter:Styles and Resources in Later Life.Lexington,MA: Lexington Books.
    Kelly,J.R.(1996) Leisure(3th ed.)Boston:Allyn & Bacon.
    Kraus,R.G. (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in in modern societ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Mannell, R. C.,“A.(1979). conceptuaI and ExperimentaI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Society and Leisure,2(1),79-195.
    Maslow,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iller, (Origianl worked published 1954).
    Ryan,R.M.& Deci,E.L.(2002).Over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In E.L. Deci& R.M. Ryan(Eds.),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pp.3-33).Rochester,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Wankle,L.M.(1993).The importance of enjoyment to adherence andpsychological benefits from physical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4(2),151-16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