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惠萍 Cheng Hui-ping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 A Study of Morning Recreational Sports in Taipei Urban Edge-hills -- A Case Study of The Elephant Mountain |
指導教授: |
王宗吉
Wang, Chun-Ch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台北市郊山 、休閒運動 、象山 、動機 、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Taipei urban edge-hills, recreational sports, Mt. Elephant, motivation, satisf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9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象山晨間休閒運動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及休閒運動行為在休閒運動動機、休閒設施滿意的差異情形,且進一步探討休閒運動動機與休閒設施滿意之關係。研究對象為306位在民國九十四年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十三日至象山上從事晨間休閒運動之民眾,並以「台北市象山晨間休閒運動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方法、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象山晨間休閒運動參與人口主要為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居住地以鄰近之信義區及大安區為主;教育程度以大專/學居多;大部分民眾自覺身體健康。
二、參與象山晨間休閒運動民眾主要以步行方式到達象山口;七成以上民眾只要花20分鐘以內即可到達;參與頻率以每週五次以上最多;持續歷史以五年以上最多;停留時間以一至二小時最多。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性別、年齡、婚姻、健康狀況、工作狀況、教育程度在休閒運動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休閒運動行為變項之交通方式、參與頻率、持續歷史、到達時間、停留時數、同伴型式、有無參加團體活動在休閒運動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設施滿意上均無顯著差異。
六、不同休閒運動行為變項之參與頻率、到達時間、停留時數在休閒設施滿意上有顯著差異。
七、民眾參與象山晨間休閒運動之動機與休閒設施滿意有典型相關存在。在健康與放鬆、成就與運動等因素的動機較強,對基本設施齊備性及空間與美感性等因素的滿意度也較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結論提出:1.加強宣導與舉辦親山步道體驗活動;2.規劃符合使用者需求之運動健身設施;3.建置緊急聯絡系統等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未來規劃都市郊山休閒運動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 morning recreational sports in Mt. Elephant of Taipei. Furthermore, the study not on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recreational sports behavior, but also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ifferent variables, recreational sports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facilities. The survey was proceeded from Mar.17 to Apr.13 and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The Questionnaire of Morning Recreational Sports in Mt. Elephant of Taipei”. Of all the retrieved questionnaires, 306 were valid . According to the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t-test, one-way ANOVA,
Pe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ccomplish data analysis.
The major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Ⅰ.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were above 50 years old(55.5%); most of them resided in “Hsin-yi”(54.4%) and “Ta-an” District(23.6%); mainly were “bachelor degree” (48%); most of them were “healthy” (51.4%).
Ⅱ.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got to the entrance “on foot”(49.7%); and more than 70% of them just took 20 minutes to get there; most of them had climbed Mt. Elephant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58.9%); the most frequency was “more than five times a week”(30.8%); and stayed there for “one to two hours” each time (47.7%).
Ⅲ. Different demographical varieties, including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health condition”,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al level”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creational sports motivation.
Ⅳ.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orts behavior varieties, including “vehicle”, “frequency”, “duration years”, “arrival time”, “stay hours”, “company pattern” and “sport club”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creational sports motivation.
Ⅴ. None of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al varieti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tisfaction of facilities.
Ⅵ.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orts behavior varieties, including “frequency”, “arrival time” and “stay hou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tisfaction of facilities.
Ⅶ. There existed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recreational sports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facilities.
一、中文部份
王宗吉(1999)。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市。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2005)。象山自然步道。2005年2月24日,取自網址: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台北市政府建設局(1998)。親山親水系列:象山自然步道。台北:台北市錫鎦環境綠化基金會。
田文政(1993)。從人類與自然山水的關係探討休閒。國民體育季刊,22(4),26-38。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1980)。台灣森林遊樂資源之調查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森林學系。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呂怡儒(2000)。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麗芳(1992)。台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冠達(2002)。台中都會公園遊客特性與遊憩環境體驗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余俊佐(2004)。高齡者使用公園設施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仁愛公園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金泉(199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松崗。
邱政皓(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吳莉莉(1998)。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國賓(2002)。遊客對都市綠園道設施的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經國綠園道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林宗毅(1994)。台中市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祐菁(2002)。遊客對環境衝擊知覺與遊憩設施滿意度之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錦雄(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姚靜婉(1993)。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公園綠地休閒遊憩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高俊雄等(1996)。休閒滿意模式。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台北:品度出版。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7)。台北市四獸山市民森林參與式規劃研究─象山計畫。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錫鎦環境綠化基金會。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2005)。象山自然步道。2005年2月24日,取自網址: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recreation/nature/trail_6.htm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惠傑(2000)。台北市都市郊山休憩空間之形塑與發展:圓山風景區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翡玉(1982)。鄰里公園使用之分析:台北市四個地區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滿洲(2003)。民眾對都會型運動公園功能適切性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天母運動公園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梁伊傑(2001)。台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人麟(1985)。台北市市民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水源(1989)。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56-79。
陳振隆(1991)。市民對都市公園體能健身設施使用傾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1992)。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惠美(1995)。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建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蓉(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皆榮(1996)。 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
29 (1),203-219 。
陳思倫等(1998)。休閒遊憩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俊男(2004)。七股鹽場鹽山遊客之遊憩動機、遊憩環境體驗與遊憩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25-30。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黃佳盛(1996)。台中市民對鄰里公園植栽綠地滿意度之研究。國立
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金柱等(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錦照(2002)。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彩秀(1992)。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1),28-36。
葉丁鵬(2003)。台北市青年公園休閒運動參與者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憶祖(1995)。婦女對鄰里公園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環境生態網(2005)。象山自然步道地形景觀。2005年2月24日,取自網址:http://www.dortp.gov.tw/rdortp/elephant.htm
鄭淑芬(1987)。台北市民生活型態、動機與休閒運動選擇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秀蘭(2001)。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臺北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戴旭志(2001)。臺北市太極拳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體委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初稿),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
二、英文部份
Bammel, G., &Burrus-Bammel, L.L.(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3 rd ).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Beard, J.G., & Ragheb, M.G. (1980).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5 (3) , 219-228.
Bobby, Guinn (1995).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the aging leisure repertoire. Journal of Wellness Perspectives, 12(1), 42-51.
Brown, B. A., Frankel, B.G., & Fennell, M. (1991). 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 The 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 age, 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6(4), 368-392.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onnelly, M. P. &Jerry, J .V. &Darla, S. D. & Timothy, B. K.(1996).
Person-occasion Segmentation of State Park Visitors. Journal of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4(2),95-106.
Driver, B.L.& Knopf, R.C. (1977). “Personality, outdoor recreation, and expected consequen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9(2), 169-173.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ld.Seymour(1972). Nouns of Neighborhood Parks.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8(3).369-378.
Gold, Seymour M.,(1981),“Future Leisure Environments in cities.” in Goodale & Witt(ed.)Recreation and Leisure : Issues in An Era of Chan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ester. R.(1975).Neighborhood Space. Pennsylvania:Debden Hutchinson and Ross Inc.
Iso-Ahola, S. (1979). Basic dimensions of definit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1, 28-39.
Kelly, J. R., & Rose, J-E.(1989).Later-life leisure. Beginning a new agenda. Leisure Sciences, 11(1), 47-59.
Kelly, J. R. (1990).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osier, G. F., & Bourque, P. E. (1993).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in the elderly.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 Applied,127(2),153-170
Manning, K.E.(1986).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urray,C .,& Nakajim a ,I.(1999). The leisure motivation of Japanese
Managers : A research note on scale development. Leisure Studies, 18, 57-65.